-
下关电厂遇难工人纪念碑位于中山码头附近的大唐南京下关发电厂大院中,是纪念45位在--中遇难工人的纪念碑,也是南京最早设立的一座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碑。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国民首都电厂副工程师徐士英等54名员工,奉命维持供电,继续留在电厂。12月13日,日军进城后,发电所内挤进大批逃难人群,兵荒马乱,气氛恐怖。徐士英考虑到无法正常生产的实际情况和留守员工的安全,便下令熄火停机,并带领……[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彭昭贤旧居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宁海路38号。该建筑建于1934年,占地面积233.3平方米,建筑面积446.3平方米,楼房1幢2层共13间,西方现代建筑风格,砖混结构,墙体灰色,坡顶灰色。房产原为陈挹青所有,1946年12月党部租用,1947至1949彭昭贤曾使用。……[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南京大学拉贝与国际安全区纪念馆位于南京市广州路小粉桥1号,南京大学校园内。1934年夏天,德国西门子公司南京分公司经理约翰・拉贝(JohnRabe,1882-1950)同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谢金声签订了一份协议,由学校建一座集办公和居住于一体的房屋出租给拉贝。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380平方米,有高为2层的西式楼房(主楼)1幢,建筑面积650平方米,另有西式平房(附楼)6间240平方米。院内原有一座小型……[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刘伯承旧居位于鼓楼区中山北路178号院内。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荷兰在此建大使馆,建成后因故没有启用,后被首都饭店当作办公用房。该建筑为“双拼别墅”,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院落约3亩,院内树木众多。1949年,渡江战役胜利后,南下接管了这座建筑。刘伯承作为南京首任,曾一度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并在这里种下了许多树木。刘伯承在南京工作和生活的近7年间,为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为……[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侵华日军--遇难同胞挹江门丛葬地纪念碑,于1985年8月由南京市建立。位于下关绣球公园内城墙边,为纪念埋葬在这里的遇难同胞而立。纪念碑碑文:挹江门附近,是侵华日军--中我遇难同胞尸骨丛葬地之一。从一九三七年十二月至一九三八年五月,南京崇善堂、红十字会等慈善团体先后六批,共收死难者遗骸五千一百多具,埋葬于挹江门东城墙根及其附近之姜家园、石榴园等地。特立此碑,以志其事,藉慰死者,兼励后人,牢记……[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雷震旧居位于鼓楼区四条巷与云南路的中间西桥5号院内。该建筑建于1935年,坐南朝北,原为一豪华花园式居所,现仅余西式主楼1幢,平房5间。该建筑的外观为青灰色砖面外墙,假三层带老虎窗。该建筑是以雷震之妻宋英(曾任国民监察委员)名字登记购置。……[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侵华日军--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此碑于1985年8月南京市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0周年,悼念侵华日军--的遇难同胞而建立。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纪念碑位于中山码头附近,紧靠江边。纪念碑碑身高465厘米,由3个通体雪白的“人”字紧连组成,象征南京30万遇难同胞的白骨。碑座高51.4厘米,由3层深红色的圆形阶梯组成,象征南京30万遇难同胞的鲜血。碑身正面塑有直径170厘米的花圈一枚,上 书-……[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五日下午,避难于国际安全区的平民和已解除武装的军警共二千余人遭日军搜捕后,被押赴汉中门外用机扫射杀害,其伤而未死者,或乱刀补戳、或纵火活焚,尸骸抛野,惨绝人寰。至次年二月十一日十八日两日,始由慈善团体南京红十字会收殓。将遗骸共一千三百九十五具,掩埋于汉中门外之广东公墓及二道埂子一带。……[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位于中山北路口,为过江轮渡码头。18年,为迎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到南京安葬,国民在今下关中山北路口建成中山码头。是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经浦口码头由威胜号军舰渡江至中山码头,经中山大道葬于中山陵。此后,中山码头仅供停靠官差船只。为了保留这座有纪念意义的码头,南京市将下关至浦口的轮渡从澄--头迁至中山码头。22年12月,中山码头扩建,24年春竣工,25年3月正式开业经营轮渡……[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
-
侵华日军--金陵大学难民收容所及遇难同胞纪念碑位于南秀村5号。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入南京城后,在城内进行了大,先后杀害中国同胞30万人,现址即为当年侵华日军杀害中国同胞的重要地方之一。金陵大学为安全区中的难民收容所之一,曾收容难民3万余人,但仍被日军搜出300多名青壮年被杀害,并在金银街、南秀村等地搜出被害尸体千余具。1996年5月,南京大学在该校天文学系西侧建造“侵华日军--金……[详细]
发布时间:2024-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