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2009年9月 第25卷第5期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Institute of Education(Social Science) Sep.,2009 Vo1.25 No.5 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策略分析 朱惠媛 (南京审计学院招生就业中心,江苏南京[摘210029) 要]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存在较多不足,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转变高校就业指导 中心职能是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实现由择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是关键,多形式指导教育和个性化指导是其主 要手段,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指导人员队伍是其基本保障。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指导工作;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G642.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696(2009)05—0042—02 我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尚处于起步和摸索阶段,存 在较多不足:在对就业指导内涵的认识上,一般定位于“指 导”就业,以致“前松后紧”,甚至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学年 突击完成;指导内容单一,以提供就业信息、进行思想道德 教育和就业程序指导为主;指导形式单一,以校内各级领导 和相关教师进行大会报告和大课辅导为主;从事就业指导 工作的人员不仅数量不足,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普遍较低。 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基本成为一般信息 发布会和基本程序指导会,其应有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难以全面实现就业指导目标——明确就业方向、强化就业 意识、做好职业规划。如何提高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性,更 好地发挥其对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高 校学生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要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的有效性,必须创新思维,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的职能转变开始,要对就业指导中心进行准确定位,将其真 正确定为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机构,利用成熟的研究成果,对 大学生进行职业教育和指导,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管理 服务。这一职能转变使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重点排序 转变为:就业研究——就业指导——就业服务——就业管 理。这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面对的服务对象不再是毕业 生,而是全部大学生;工作重点不再是行政管理,而是就业 研究和职业指导;工作的季节性和临时性被工作的一贯性 和持续性所替代,从而为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 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现由择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是 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我国高校陈旧的管理理念和体制还难以彻底消除。目 前,除用人单位市场意识较强,特别注重人才选择权外,高 校管理者、学生及其学生家长还保留着许多旧的就业、职业 理念,更愿意进行和接受择业指导。这就要求高校的就业 指导工作重点真正实现由择业指导向生涯辅导的转变,在 思想和意识上进行必要疏导和引导的基础上,切实帮助大 学生做好学业发展规划和职业发展规划,重视培养大学生 的终身学习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管理能力、团队 精神及各种职业技能。 1.就业工作前置。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职业生涯 转变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职能是提高大 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 一、问题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原有的主要职能是对大学毕业生进 行就业指导,具有明显的行政管理色彩,其相应的工作重点 排序为:就业管理——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研 究。这样,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就以提供事务性服务 与管理基本就业信息为主,对就业缺乏研究,不能进行有价 值的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讲,有点像就业中介服务机构。其 规划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大学生科学认识自我,根据自身特 指导工作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临时性,仅在最后一学期或 学年集中突击开展工作。受指导的学生仅能掌握少量的 一点设计职业生涯,实现“人职匹配”。为了确保职业生涯辅 导的有序和有效,必须实现两大改变:一是就业工作前置, 从招生计划的编制和专业的设置开始关注就业工作,根据 就业现状和就业变化趋势,合理确定招生计划和设置专业, 为学生提供宽泛的职业选择余地,使职业生涯规划更加有 就业信息和就业程序常识,对就业方向的确定、就业意识的 增强、科学进行职业规划等起不到实质性的帮助作用。因 此,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必须从就业指导中心 [收稿日期]2009一O6—20 [作者简介]朱惠媛(1962一),女,江苏江阴人,南京审计学院招生就业中心主任。 一42— 效,并随着影响就业新因素的出现,不断修改和调整职业生 涯规划内容;二是实行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在高等教育实 现“大众化”后,毕业生要想顺利就业,必须要有过硬的本 领,这种本领的相当部分来源于大学期间的知识、能力、素 质的积累。因此,就业准备要从大一开始,优化课程结构、 创新教学内容、推进素质教育、注重通识教育、实现文理有 机交融等均可为大学生更好地积累知识提供平台和渠道;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可以为大学生提高重点 学科业务素质和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供坚实基础。通过开 设就业指导课,聘请熟悉就业指导的校内教师和社会成功 就业政策的管理人员现场提供咨询服务外,还可聘请部分 人事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士一起提供现场咨询服务;(8)设 立就业指导咨询办公室和建立网络咨询服务平台,为大学 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 要让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新台阶,有效性取得较大 幅度的提高,强化个性化指导和服务仍然是重要手段之一。 强化个性化指导和服务,首先要进行分类指导,每个学生的 现状、目标等存在差异,指导教师也是各有所长,用其所长 指导对口需求的学生,其效果会更好。当然,分类也不宜太 细,否则指导资源会严重不足。就目前看,可以分成4类为 人士为兼职教师,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选择不同 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将“职业生涯规划”教 育贯穿于大学生活的全过程。 2.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全程化。应根据不同年级学生 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培切I计划。一年级的就业指 导教育应通过开设“就业形势分析与指导”课程,帮助大学 生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并告诉他们就业的核 心竞争力是能力和素质,旨在让大学生准确认识社会和充 分认识自我,促使他们化就业压力为整个大学期间的学习 动力;二年级的指导教育应通过“大学生就业观念”指导课 和专题讲座,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成才 意识和就业观念,以良好的心态迎接竞争和挑战;三年级的 指导教育主要帮助大学生熟悉就业政策和有关法律问题, 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强化诚信意识;四年级的指导教育 应以求职技巧辅导为主,在提供丰富就业信息的基础上,聘 请校内外各类专家向学生传授求职和应聘的技巧或经验。 三、多形式指导教育和个性化指导是提高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主要技术手段 笔者认为,面对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不同就业指导需 求,必须丰富指导形式,激发学生接受指导的热情,具体可 在如下形式中根据各校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并有所侧重: (1)本校熟悉职业规划的专业教师或辅导员进行以理论为 主、适当结合实际的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其特点是内容较 为系统,形式规范,不足是联系实际较少或案例导向作用不 够;(2)人事管理部门熟悉政策法规的专门人员进行专题 讲座,剖析就业形势变化趋势及当年就业最新动态,介绍大 学生就业最新政策,特点是政策性强、综合性强、针对性较 差;(3)知名高校对口专家作创业和成才途径专题讲座,特 点是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许多学生对此有逆反心理; (4)重点专业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管理人员作人才需求分析 和合格人才素质分析报告,特点是联系实际紧密,具体生 动,但适用面较窄,组织大型活动存在困难;(5)专业对口 就业后成功发展的知名校友作成才经验交流,特点是成才 经验虽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每人总结和概括的思 路不一定相同,内容也不一定完全符合学校就业指导教育 的需要;(6)未按对口专业就业而创业成功的知名校友做 创业成功经验交流,这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但个人的 经历及各项素质、生存环境、家庭背景各不相同,适用性不 一定很强;(7)开办政策咨询服务日活动,除选派本校熟悉 学生提供个性化指导和服务:(1)生涯规划和职业选择; (2)求职心态调试;(3)就业政策与流程咨询;(4)简历制作 与面试技巧。具体形式包括集中分类指导会、预约咨询、指 导信箱、在线咨询、网络留言板、报纸杂志专栏等。 四、总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指导人员队伍 是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效性的基本保 障 我国高校经过几年的努力,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虽已有 了明显提高,但仍有一些学校达不到我国教育部所规定的 1:500的师生比要求。按照上述设想,对大学生实行全程 多形式、个性化的就业指导,既要配备足量的就业指导专职 人员队伍,还应走就业指导队伍“全员化”的建设道路,组 建由校级领导、职能部门、院系领导、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组 成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队伍。为了确保这支队伍 工作更加有效,必须注意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科结构的 相对合理,并注意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和研讨,提高指导工 作水平。如定期开展就业指导人员研讨和培训班,分批选 派人员参加全国性的就业指导研讨班,以加强对就业指导 人员的心理学、语言文字能力、社会交际协调能力、招聘会 展的组织能力等的培训。同时,还要加强就业指导人员计 算机网络技术以及有关数据库分析与管理的技术和能力的 培养,以适应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还必须充分利用 社会资源,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兼职指导人员队伍,途径包 括:(1)与主干专业的实际部门建立固定的协作关系,由这 些部门定期选派专门人员来校作专题讲座;(2)争取得到 高校所在地人事管理部门的支持,不定期选派有关人员作 政策辅导和就业形势分析;(3)以高校所在地为主,面向全 国建立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库,根据就业指导工作的具体安 排,聘请专家作各具特色的专题报告。L3 【参考文献] [1]左彬 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工作[J].决策探索,2007 (3). [2]吴成国,姜尔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视角[J].中国大 学生就业,2008(14). [3]邹红.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8(20). (责任编辑师语)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