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切实抓好学校卫生、安全、纪律,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增强学生讲卫生、注安全、争做好少年的意识,更好地考核班级管理,我校特制定以下职责要求及标准。(附〈怎样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
一、 行政值日及教师值日的检查职责及要求 1、行政值日应组织好该天教师值日管理好各自负责班级中午午休。
2、行政值日应组织教师值日检查好该天全校各项管理考核。 3、行政值日应负责并处理该天学校的各项突发事件,严重即时上报。 4、行政值日应组织好该天教师值日做好静校工作及校门口放学的学生疏散、安全工作。
5、教师值日应积极配合行政值日的工作,服从安排。
6、认真负责好本职工作,中途不擅离岗位,制止有突发事件的发生。
7、行政、教师值日不得缺席、离岗,出现一次扣人币5元,有事可调换不得请假(校长查行政值日,行政值日查教师值日,校长查教师值日缺人,校长扣行政值日1人次5元)
8、检查要认真,认真参照《新街中心小学日常检查加扣分标准》及《好人好事加分标准》扣分,责任落实到人,作好记录并装订成册,一天5分以上(包含5分),少1分扣除该组人币5元,类推。
9、放学后做好本天小结,至少抓出一例违纪典型。 10、静校后,行政值日应将该天结果登入黑板报中。 二、新街中心小学日常检查加扣分标准 ●打分标准
〈一〉 、安全30′(校内15′,校外15′)
A、 在校内、外出现安全事故视情况扣0.5′——5′/次
B、 在校外做坏事,并学校收到社会上的有关批评者扣0.5′——5′/次 C、 在校为玩水(下河洗澡)、玩火、打架、进游戏室等,未造成不良影响者扣3′/人次,造成不良影响不给分。
〈二〉、卫生30′(教室15′,卫生区15′)
A、午休、静校值日老师检查教师卫生,一张纸扣0.1′(一张
纸撕成粉末在同一现场算一张纸扣分),可累计,未打扫扣2′,但2′封顶(卫生区相同)。
B、教室内外卫生工具、课桌要摆设有条理,摆放不好者扣0.5′——1′。
C、教室内垃圾桶内垃圾不能过夜,未倒者扣0.5′。 D、教室、课桌凳不能乱涂乱画,发现一次扣1′。 〈三〉、纪律60′(晨读10′,课间25′,午休15′,静校10′) (一)、晨读(10′)
A、学生到校晨读时不进教室读书,在外追打,全班一次扣4′,一人扣0.1′。(扫地值日生除外) B、早晨迟到一次扣0.1′。(以打铃为准,请假、生病除外) C、学生在教室内乱哄哄,扣0.5′。 (二)、课间(25′)
A、上午、下午第一节预备铃响后,没有歌声的扣1′。
B、课间操缺班(含升旗)扣4′,缺1人扣0.1′(在教室不出来,生病除外)。
C、做操不认真,站队不认真,视情节扣0.1′——1′。 D、升旗和集会时被总结行政点名纪律差的班级扣0.5′——1′,抓1人扣0.1′(可累计)
E、无故进教师办公室一次扣0.2′。(教师同意,学习委员除外) F、进其它班级教室者一次扣0.2′(可累计)
G、在校内:攀爬危险物、折树枝、乱倒饭菜、带饭回家、乱扔纸、乱涂乱画、口水吐人、不文明用语、起人堆、踢打桌门、打架、爬桌子、随地大小便、大小便不入坑、滑楼梯、带快餐盒进校门等,每发现一现象扣1′。
H、学生进校内应佩带校牌,校内未戴校牌扣0.5′/人。 I、卫生区内查出纸张归属哪班,可扣除该班1′/张。
J、任何学生有违纪行为都必须配合值日老师出示学生证,未出示者加扣0.5′,乱报班级姓名者一次扣3′。 (三)、午休15′
A、午休时缺席一人扣0.1′。(请假、生病除外)
B、午休纪律差扣0.5′——1′,值日教师屡讲不改可再扣,但2′封顶。
C、午休期间(含午饭间)不准出校门,一次扣2′。
D、午休半小时,倒垃圾、清扫卫生学生一律进教室,无须留守,半小时后无故不准出教室,一人次扣0.5′。 (四)、静校10′
放学后学生已尽快离校,值日生打扫好卫生,静校铃响后,
每留一生(含值日生)扣1′。
●如有其他未说到的违纪行为可酌情扣分。
●总结标准:每周分学前班、低、中、高年级,评出周红旗班级,按学校有关制度进行。 三、 好人好事加分标准 1、凡班级内部好人好事现象(捡物),本班内部给予表扬(若有重大意义可报当日行政值日,给予加分、表扬)。
2、个人在校内捡物上交者上交一次加0.01′——1′(视物品)。
3、个人在校内捡钱上交者以1元加0.1′累计,2′封顶。 4、主动捡垃圾者,若被老师发现每次加0.1′(老师指定除外)。
5、集体做好事者(由老师指派)一次加0.5′,自行组织者一次加2′。
6、在校外做好事,学校收到社会上表扬次加2′。 7、若有其他好人好事可酌情加分,但2分封顶。 附件:
怎样培养小学生养成教育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增值,而人在其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可见良好习惯对人的一生是多么的重要。而小学教育又是习惯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小学生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从认知特性抓起
先哲朱熹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可见知与行是不可分的。 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应以从学生的认知特性出发,按照先入为主的规律。 把开学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第一节课定为养成教育课,向学生宣读学校规范,提出新学期的新要求、新希望和新目标。并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制定班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行,不在校园内奔跑、追逐,坚持课前一首歌,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上课积极参加讨论,作业不欠帐,班级建立图书角,课余多看课外书籍,拓宽知识面等,让学生明确怎样做, 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如何去做,使他们更清楚地知道什么对,什么不对,行为有章可循。 二、从反复训练抓起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的过程。正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指出的那样:“心知道该怎样,未必就能养成好习惯。必须怎样做去,才可以养成好习惯。”由于事先的《规范》《守则》《制度》的学习和强化,往往一开始时,班上的每位同学都能自觉遵守养成计划,但渐渐地时间一长就会有同学不自觉露出来马脚来,例如:学生见到老师不再主动问好;下课铃响不整理好用品就往外跑,不自觉地在走廊里追赶起来;见到脚下垃圾懒得弯腰等等。在上次《在校我是好孩子》的主题班会上,本来我以为班上的同学的仪容仪表都做得不错,肯定没有不戴红领巾的。哪知就在领导讲话的时候提到了要一切都要真正的落实的行动上,不能之挂在嘴上或者表演给老师看,譬如戴红领巾„我一看班上果然有三四个同学的脖子上什么空空的。此时我意识到了最近对戴红领巾的
事确实强调的较少。持之以恒、反复训练是多么的重要性。由此,我坚持:一、反复强调、训练,随时检查,经常讲评,直至形成良好习惯;二、认真执行,持之以恒,环环相扣地紧抓下去,有一种不厌其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三、注意抓好典型,反复强化,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此外,我还专门指派量化考核记录员对同学们的日常行为进行监督,并记入每日的量化考核当中。 三、从点滴小事抓起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例如用完的用品及时放回原处,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行礼问好,借用别人的东西说谢谢,上学衣帽整齐,佩戴好红领巾,队伍里面不乱讲话„„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 四、从关键时期抓起
抓住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再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等铁水凉了四不成形,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多了。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他们的特点,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我们要在关键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有的放矢的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例如学生踏进教室第一天就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一开始就可以组织学习守则规范,讲清制度,让学生有章可循,知道自己敢怎么做,不敢怎么做。每天的晨会,课堂,课间,每周的班会,各类活动节假日时间等等,时时刻刻处处让他们处在行为习惯的规范提醒、约束、监督和引导、感染之中,渐渐地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五、从评价促进抓起
有计划,反复抓,确实能促进好习惯的养成,但如何能让同学们能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到最好呢?于是我根据班上同学们的实际情况,建立了评价的机制,在班上设立量化考核,由量化考核记录员对同学们的行为进行检查评比,并做好记录,我不定期进行抽查,一周评比一次,谁达到了要求,谁就能得到五分的奖励,一个月下来看谁拿的得分最多,谁就能得到“文明礼仪好少年”的称号。通过这样的评比,学生就能更加主动地规范好自己的行为,并积极主动地争取“文明礼仪好少年”的称号。当然,也有些同学不能约束好自己,经常违规的现象出现,对此我对这些同学做了一些小小的“处罚”。如见到老师不会主动问好的,我就规定他在一天内必须找到几个老师大声、主动地问好;不能及时清理桌斗里的垃圾的,我就让他自己选择惩罚办法,例如写生字50个,或者校园内捡垃圾一周,做好事10件等等。学生心甘情愿的接受惩罚,自然也会真心实意的改正错误。这样通过评价制度,学生变得更加注重自己的行为了。 六、从家校联手抓起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是良好的学校教育与良好的家庭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实事上当前有很多小学生由于家庭教育的不连续或滞后,在学校的5天辛苦中刚见起色,可在两天的周末里,又回归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在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实施小学生养成教育过程中,必须恰当地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班主任及时地跟家长取得联系,不让坏毛病有可趁之机。例如打电话,填写家校卡,把家长请到学校来或者老师到学生家中去,开家长座谈会等等,采取最便利的方式跟家长取得联系,得到家长的配合,协调一致,形成合力,良好的习惯不怕不成自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