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2012年1月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Jan.2012 V01.29 No.1 第29卷第1期 2∞  8 中国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综述 侯立 4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武汉430070) 摘要:中国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迅猛,成果丰富。中国建构主义研究可分为理论研究和应 5 3 用研究两类。中国学者的理论研究比较侧重于建构主义的理论介绍、评价以及流派比较,应用研究更倾向于研究区域问 题和大国关系。总体来说,我国建构主义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其应用领域也未能更紧密地结合中国的现实问题, 这也是未来中国建构主义国家关系理论发展的空间。 2 关键词: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中国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2012 J 1-0051-05 作者简介:侯立(1988一),女,湖北黄冈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地缘政治。 一、建构主义研究在中国学界的重要地位 中国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大致始于2000年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中文版出版之时,因此本表统计 从2001年算起,由上表数据可知,2001年有关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1980年代兴起的。当 时,冷战已近结束,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主义辩论的强 劲势头已经过去,国际关系主流理论之间的论争也达 的研究并不多,但在2003、2004年国际关系学界的建构 主义研究热潮转入高峰,涌现出较多的文章,随后进入 相对平稳发展,近几年的相关文章数量平均。 37 到了难以出新的地步。到了1990年代,冷战结束和东 欧剧变使得人们开始怀疑主流学派,特别是现实主义 理论的解释能力,建构主义正好弥补了主流学派的空 缺。1999年,美国国际关系学者亚历山大・温特出版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至此建构主义通过1O年的 发展,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温特也被视为建构 主义学派的集大成者。 表1 2001—2010年中国建构主义文章数目概况 \\年. \49- 世界经济 4掰 圈 : ‘ 国际 国际 欧洲 博硕学位 萋 萋 荔 '6 9 g …一 冀 ,O 到 皇 鲨 堡 垒堡 翌壅 堡 萋 ’ § 萋 … 藤 ’g78 g90 '991-2000 2001 2D07 年份 图1 流派分布(按阶段分,1978~2007年) 资料来源:秦亚青,中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进步与问 题,《世界经济与政 ̄))2008年第11期。 图1显示了三个阶段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成果的分 布情况。其中建构主义在1978—1990年没有刊发任 何相关文章;到第二阶段(1991—2000)中国建构主义 开始起步,有少量文章开始涉猎;到理论学习深化期 (2001—2007),最突出特点是建构主义异军突起,发 文比重已相当接近现实主义和自由主义,形成中国国 际关系理论研究三足鼎立的格局。 二、建构主义理论研究 资料来源:表1作者通过“中国知网”统计国际关系学界四 本权威期刊《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观察》、《国际论坛》、《欧 洲研究》以及博硕学位论文中关键词为“建构主义”的文章 数目。 1.建构主义的介绍 壁 里 生出版的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 收稿日期:2011—11—20 ・51・ 全面阐述了他的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所以早期中国建 使其成员能够采取具有制度化的集体行动,即团体施 构主义研究着重于介绍,例如秦亚青在《国际政治的 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中阐 述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体系、理论定位以及学术意义和 理论局限,表明建构主义的理论框架是整体主义/理 念主义,强调观念的重要意义。建构主义是旨在创 建以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治体系结构理论。 ] 秦亚青在《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 念》中分析了建构主义的理论来源、流派划分和学术 理念,其中秦亚青提出建构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的共 同特征:认为主体间互动建构社会意义,强调施动者 和结构互动建构身份和认同,突出观念在塑造行为 方面的作用。 袁正清的学位论文深入地介绍语言学派建构主 义,特别是奥努弗和克拉托赫维尔的建构主义思想,认 为规范与认同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并且对中国国 际关系理论进行反思,指出其发展方向——社会学转 向o C3]方长平的学位论文《国家利益分析——一种建 构主义视角》在梳理了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后,对 理性主义的国家利益形成模式提出质疑,提出用建构 主义的方法探究国家利益的形成问题,并从国际与国 内两个层次上展开了国家利益形成问题的分析,最后 采用朝鲜半岛问题为例论证其理论框架。 J 王逸舟的专著《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在 后实证主义框架下对建构主义进行了介绍, 倪世雄 在其2001年出版的专著《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 的第五章第6节集中介绍建构主义的历史、流派、核心 概念、代表人物等。 2.建构主义的评价 胡学雷在《国际社会结构是观念结构吗?》一文中 从社会学层次法分析人手,指出国际社会结构具有多 面性,既包含物质结构也包括观念结构;然后分析了温 特观念结构观的三个模糊性,即共有观念内容的模糊 性、观念结构进程动力的模糊性和观念结构物质基础 的模糊性;最后指出共有观念是文明进步的表现,是建 立在物质基础之上的,国际社会结构是具有观念内容 的物质结构。 王公龙在论文《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与缺失》 中总结了温特建构主义的贡献与缺失:温特超越了常规 构建主义对国际关系中的核 D、变量权力和利益的解释, 他强调权力和利益之所以具有作用,是因为造就权力和 利益的观念起了作用;温特关于国家是一个自建实体的 阐释为所有系统理论(包括新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 构建主义)的发展夯实了基础,他认为国家是自建的单 元,是众多个人和社会集团的集体认知,它的内在结构 ・52・ 动,因而它不依赖于某个特定的个人或集团;温特的文 化分析框架有助于我们看到无政府状态下国际政治的 丰富内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无政府状态下国际体系 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因文化模式和角色对规范的内化程 度的不同而存在显著差异;温特提出的无政府状态是 国家认同的产物的判断,有助于我们把握无政府状态 的实质及其发展方向。温特理论的不足之处:温特忽 视国家间意图的不确定性;文化转化也存在不确定因 素;根据合作程度界定文化,这种界定方式往往具有随 意陛;温特认为文化规范的自我转化必然促进国际体 系的稳定,这颇具有“理想的成分”。[8 3.建构主义与其他主要流派的比较 门洪华在《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 评》从国际机制理论角度,对三大主流国际关系理论 进行了辩证批判。作者归纳总结了三大流派——新现 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国际机制理论的理 论主张,同时也对其理论主张分别进行了质疑和批判。 门洪华对新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霸权国是国际机 制存在的前提、权力对于国际机制的唯一性、国际合作 前景受制于霸权体系结构以及国际机制无道德基础一 一提出质疑,指出其理论局限陛。对于新自由主义,门 洪华认为新自由主义学者忽视国际关系中权力的核心 作用,过分强调绝对收益是国家目标,将国家的权力与 利益倾向作为分析国际机制的起点,并且指出新自由 制度主义的应用限度。而建构主义过分强调社会学研 究方法,体系形成还不够完备,夸大了国际机制对国家 政策的自动影响。门洪华在结论中总结到新现实主义 和新自由主义都属于理性主义理论的范畴,建构主义 强调社会化倾向,国际机制理论的发展方向将是新现 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的相互借鉴,传统 理眭主义方法和社会学方法的相互结合。_9 方长平将英国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进行比较分 析,总结两派理论主张的异同点,文章指出两个学派在 国际政治本体论、行为主体、国际社会建构存在一致 性。但是,英国学派具有明显的欧洲中心主义价值取 向,而建构主义基本上保持价值中立;英国学派认为国 际理论是一种古典方法的运用,而温特的国际政治社 会理论运用的是科学方法;英国学派注重解释合作现 象,而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实现的可能性;建构主义认为 国际结构主要是观念结构,但是物质性权力和共有的 观念同时在英国学派的理论中得到强调。通过理论比 较,文章认为建构主义是英国学派在美国国际关系理 论中的逻辑发展,并且肯定了英国学派形成的重要 意义。I10] 4.建构主义框架下的子命题 国际政治社会学。郭树勇是国内国际政治社会学 的倡导者,他在其专著《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中提出 了建立国际政治社会学的初步设想与框架,认为建构 过文化信息和价值观念的对外投射和相互流通,产生 文化(吸引)力”,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确立起应有 的国际威望。文章结尾提出在实施国际传播这一威望 政策时,关键在于准确、恰当、适度地运用国家的文化 主义推动国际政治社会学进入学科酝酿与理论综合 期。_1u其后,作者在《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 会学渊源》一文中,概括了建构主义的基本脉络:一种 主要方法、两个发展阶段、三次论战、四大流派、五块 内容,详细追述了建构主义的社会学渊源。 郭树勇 的研究表明国内学者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化。 女J陛主义。崔志英在《性别与国际关系:有关女 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构的可能性的探讨》从国际关 系学理论整合的角度,探讨女性主义分别与三种批判 性理论(即自由制度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建构主义)相 整合构造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即自由制度女性主 义、马克思女性主义和构女性主义)的可能性,主要 以女性主义做补充的方向来进行。H列郭树勇在“女权 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社会学”一文中总结了女 权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学术地位,并提出女权主义似 乎应该走一条类似于主流建构主义的道路,在认识论 与方法论上向主流社会科学靠拢;同时也应该避免主 流建构主义研究中国化过程中的不足;女权主义与主 流建构主义的一个重要前途在于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社 会学的学科建设。 文化理论。构建国际政治文化理论是由秦亚青提 出的,他在《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 单位与文化力》中首先阐述了国际政治的社会学转 向,进而指明其转向具有文化内涵。他将国际政治领 域关于文化的研究分为两类:文化冲突说和社会建构 主义,并对其作出详细介绍并提出从文化结构、文化单 位和文化力三个主要方面建立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的 主张。 国际传播。李智在《试论国际传播在国家树立国 际威望中的作用》中从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理论 视角阐释“国际威望”,现实主义把一国的国际威望建 立在物质要素——军事实力——之上,在实施威望政 策时,不可避免地导致对武力炫耀的倚重,而对外宣传 更多地是服从和服务于武力炫耀,并没有获得完全的 独立。而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解,国际威望是由国际文 化价值结构的相互(身份)认同关系所建构和表达出 来的;因此,树立一国的国际威望更应该诉诸国家之间 文化价值观念的相互吸引,以寻求对彼此身份的积极 认同。建构主义倚重的是对外宣传,而不是武力炫耀。 李智从现实主义到建构主义的视角转换来阐明国际传 播在树立国际威望中的作用,他认为国际传播旨在通 资源(如信息资源、价值观念、制度设计与安排等)0[16] 三、建构主义的应用研究 1.大国关系 美日关系。《对日美同盟“再定义”的再认识—— 以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为视角的选择性 分析》以现实主义、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 视角阐释美日同盟关系,并分别指出三种理论解释的 缺失。其中,作者用建构主义“身份决定利益,利益决 定行为”的理论对其1997年《日美防卫合作指针》的 模糊性定义进行分析,日本的“模糊政策”正来源于其 自身身份认定的两面性:人美和入亚。日本正是在这 种看似矛盾的双重身份认同中努力寻找双重安全利益 的最佳结合点,而模糊性界定恰恰反映了日本对这种 双重利益的兼顾。但同时,文章也指出以建构主义理 论解释日美关系的缺陷,日美两国鼓吹“中国威胁论” 正是源于中国综合实力的壮大,这意味着观念因素的 变化是在物质因素变化的前提下发生的,又回到现实 主义的范畴。文章结论部分比较了三种理论视角的特 点,提出应该不应只采用单一理论视角,摆脱范式束缚 以便更深刻地观察、认识世界。_1 ] 中日关系。赵银亮在《中日关系范式的建构主义 介析:一项关于日本身份政治的议程研究》中指出中 日关系的核心问题是角色认知问题,称建构主义“为 拨开笼罩中日关系的迷雾提供了独特的分析视角”。 作者认为建构主义最深刻的贡献在于,观察某一特定 时期的国际关系时,不仅仅从国家的资源、权力、利益 等纯物质概念来分析国家的动机以及国际关系的走 向,而且更注重从文化、意识形态和国际共识等因素分 析其对国际关系的影响,从而更好地把握国际关系的 现实。在用身份理论解释中日关系后,作者进一步提 出建构中日关系的新范式,中日双方新的合作框架需 要两国在实践中能够创造新的国际关系结构,以有助 于消除角色问集体行动的困难和彼此的不信任,从而 确保双方在努力建立一种较为平衡的关系同时,共享 地区的繁荣与稳定。【ls] 2.大国问题 美国。封永平在《国家互动与认同转换——美国 和平崛起的建构主义分析》中通过历史现实,质疑了 现实主义的霸权国与新兴大国之间的权力更替是霸权 战争的转换逻辑,从美国独立后的一个多世纪的时间 里,英美两国经过不懈的磨合努力,从霍布斯式互动、 .53・ 洛克式互动一直发展到康德式互动;相应地,双方的认 同则经历了从敌人认同、对手认同到朋友认同的转变。 在认同变迁的过程中,英美之间实现了权力的和平转 换。认同转换是美国实现和平崛起的重要变量。文章 最后提出从作为一种共同认知框架的认同着眼,则有 可能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这也是对中国在崛起 过程中的启示。LJ 德国。《试析当代德国外交的不确定性——以角 色分析理论为视角》主要运用建构主义中的角色分析 理论,分别从欧盟、北约和世界三个层次考察德国在外 交政策的角色预期和角色认知中的矛盾与冲突,认为 德国在三层行为体系中都面临着相互冲突的不同角色 定位。德国没有做出明确选择的本质在于德国始终在 欧洲认同与自主意识之间徘徊不定。这种认知冲突直 接导致了德国外交行为中的模糊与摇摆。德国只有尽 早对自身归属做出最后的选择,才能走出外交理念与 行为的窘境。L加 中国。陈凌在《以建构主义视角看待中国的和平 崛起》中用建构主义思想阐述到:崛起是中国最现实 的国家利益。中国崛起是以中国的现代化为背景的。 中国对内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对外以维护世 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崛起是一个权力、制度 和认同的三维进程。崛起是综合国力的迅速提高,它 包括国家经济、军事、科技教育、资源等各方面因素。 构建国际集体认同的核心要素包括物质力量、文化先 进性以及行为体的地区与全球意识。崛起要以建构文 化共同体为依托。中国的崛起道路是一条奋力崛起却 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这已深深扎根于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之中o[21] 3.区域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建构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探 析》一文评介了建构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作者李 明明从三个方面对建构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研究做 些介绍和分析:建构主义一体化理论的研究目标及其 理论定位;建构主义关于欧洲一体化的理论分析;建构 主义一体化理论的学术意义。建构主义一体化理论旨 在研究欧洲一体化所引起的行为体之行为、偏好和身 份的变革性变化。从其社会本体论和结构主义方法论 的理论基点出发,建构主义建立了自身对一体化研究 的分析框架,并着重从三个方面来研究欧洲一体化、欧 盟制度的作用身份的变化和政治共同体、交往和话语 的作用。建构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研究不仅为解释和分 析欧洲一体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对建构主义理论本 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东亚合作。姜运仓在《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 .S4. 构》中提出身份建构问题是影响东亚经济合作的重要 因素,其中包含集体、双边和自我身份建构三个层 次。 秦亚青与王燕在《建构共同体的东亚模式》中 分析了“东亚共同体”共识的形成,建设共同体的原 则、内容和程序,东亚共同体建设面临的问题。 陈东 晓在论述“东亚安全前景”问题时认为建构主义学派 主张从国家参与国际合作时的“身份认定”和“战略文 化”人手,了解行为者与国际体制的互动过程中行为 者的价值观念的变化与其参与合作程度的相关联系。 探寻本地域历史文化和传统特色的安全合作途径。 四、结语 上述研究综述表明中国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 展迅猛,大量相关研究出炉。中国学者无论在理论研究 还是实证研究中,都已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但同时中国 建构主义研究也存在其不足:一是关于以建构主义视角 解释中国崛起的文章较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搜索关键 词含有“建构主义”和“中国崛起”的文章数目仅有14 篇),中国学者更倾向于研究区域问题和大国关系。二 是建构主义子课题研究不够深入,未形成体系。郭树 勇创造性地提出“国际政治社会学”概念,也提出其理 论框架,但作者的后续工作成果不多,学术重心有所转 移。三是建构主义理论研究相对欠少。中国建构主义 理论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对其的介绍、批判以及理论 流派比较,所以中国学者要实现理论上的创新还有待 时日。当然以上初步性的理论研究也为将来的理论深 入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秦亚青.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温特及其建构主义国际 政治理论[J].欧洲,2001,(3). [2]秦亚青.建构主义:思想渊源、理论流派与学术理念[J].国 际政治研究,2006,(3). [3]袁正清.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D].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 [4]方长平.国家利益分析——种建构主义视角[D].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2002. [5]王逸舟.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M].上海:上海人 民出版社,1998. [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 社,2001. [7]胡学雷.国际社会结构是观念结构吗?[J].世界经济与政 治,2002,(6). [8]王公龙.温特建构主义理论的贡献与缺失[J].上海行政学 院学报,2001,(4). [9]门洪华.对西方国际机制理论主要流派的批评[J].国际政 治研究,2000,(1). [10]方长平.英国学派与主流建构主义:一种比较分析[J].世 界经济与政治,2004,(12). 政治的议程研究[J].国际观察,2003,(4). [11]郭树勇.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M].北京:长征出版 社,2001. [19]封永平.国家互动与认同转换——美国和平崛起的建构 主义分析[J].国际观察,2004,(5). [12]郭树勇,叶其美.试论建构主义国关理论及其社会学渊源 [J].国际观察,2002,(1). [13]崔志英.性别与国际关系:有关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建 构的可能性的探讨[J].世界经济与政治,20o3,(10). [14]郭树勇.女权主义、建构主义与国际政治社会学[J].国际 观察,2007,(1). [20]李绘新.试析当代德国外交的不确定性——以角色分析 理论为视角[J].现代国际关系,2004,(1). [21]陈凌.以建构主义视角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J].学术探 索,2004,(9). [22]李明明.建构主义的欧洲一体化理论探析[J].欧洲研究, 2003,(3). [15]秦亚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 文化力[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4). [16]李智.试论国际传播在国家树立国际威望中的作用[J]. 国际论坛,2005,(1). [23]姜运仓.东亚经济合作中的身份建构[J].国际观察, 2004,(4). [2,4]秦亚青,王燕.建构共同体的东亚模式[J].外交学院学 报,2004,(12). [17]王公龙.对日美同盟“再定义”的再认识——以现实主义、 [25]陈东晓.浅议建构主义对东亚安全前景的再认识[J].国 际观察,2000,(4). 新自由主义和建构主义为视角的选择性分析[J].日本学刊, 2002,(5). 责任编辑:陶晖 [18]赵银亮.日关系范式的建构主义介析:一项关于日本身份 Review on China Constructivi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HOU Li (School of Politics and Law,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Abstract:Although China constructivi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started late,it develops rapidly nd afruitfully.The research of China constructivism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a theoretical study and applied research.The former focuses more on introduction,evaluation and school comparison of the constructivist theory,while the latter _ inclines more to the study of regional issues and relations among major powers.But generally speaking,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f China’S constructivism is not deep enough,and the apphcation fails to work more closely with China’S realiy.Tthis is what China constructivist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can be developed in future. Key words:constructivism;international relation theory;China ・5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