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商业研究 文章编号:1001—148X(2006)20—0114—03 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 发展战略研究 王黎明 (山东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山东淄博255049) 摘要:中国自1985年设立第一个科技园区——深圳科技工业园开始,到目前已有53个国家级科技园 区,此外还有一大批省级高新区。虽然园区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多数园区入园企业 的非集群化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最大技术创新障碍。为加速我国高新技术园区发展必 须实行产业集群导向发展战略,实现园区由“政策区”:即赋予一定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并非特 定产业)的优惠政策向“功能区”(向鼓励特定产业形成集群)政策的转变。 关键词:集群;战略;高科技园;对策 中图分类号:F143 文献标识码:A The Cluster Strategy for I王igll—Teeh Parks in China G Li—rnhag ( Econom/cs School of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Zibo,Shandong 255049,China) A五sI act:Since the fundation of the first hi:h—tgech park in Shenzhen in 1985,there have been 53 national hih—tgech parlcs al0Ilg wiht a hrse number of provincial 0nes.By now hetse ihgh—tech ave hmade signiif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process.However,the decentralization 0fmany enterprises from a wide raise 0findustries has bec..olne a key balTier to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nd ainnovation.To accelerate het development ofthege hih—tgeeh padcs,it is ivtal to make industrial clustering strategy and tral ̄orm them from them from policy area to function area,that is to encourage the eoustruetion ofthe specialized industrial cluster rather then non—specialized industry. Keywords:cluster;strategy;hih—tgeeh park;countermeasure 世界高新区的发展与产业集群研究 (一)建立和发展高新科技园区是世界各国政府 强化高新技术产业化供给功能的成功尝试和普遍做法 一、为了帮助高技术中小企业克服创新门槛的阻碍, 并防止经济发展水平在某个低水平上锁定,西方各国 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纷纷建立高新科技园区来 推动和扶持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自1951年美国 斯坦福研究园(“硅谷”的前身)成立以来,全世界 现有各类科技园区800多个,其中西方发达国家占 80%以上,如美国有300多个,欧洲联盟有200多 个,法国有40多个。各国学者已经对50个多国家的 800多个科技园区进行了研究,发现成功科技园的一 个共同的特征,就是有效地形成了产业群,产生了创 新聚集效应,增强了区域竞争优势。基于产业集群的 20O6—03—0l 收稿日期: 作者简介: 王黎明(1964一),山东理工大学经济 学院经济系主任,教授。研究方向:西 方经济学,产业经济学。 基金项目: 山东省软科学项目:中小企业集群式创 新模式与山东省高新科技园发展战略研 究,项目编号:B2005080。 把劳动力转移、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放在一起进行考 虑,真正用产业聚集和城乡互动来支撑和推动城镇的 发展。地方政府应加强对城镇化进程、城镇人口增 长、城镇的布局和规模等进行宏观调控,并形成科学 管理城镇的有效实施机制。城市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人 口的空间迁移,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文 化的转型,既包括工业文明,也应包括科教文化的进 步,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体制变革。因此,在城市化 进程中必须统筹经济、社会与与文化的协调发展,切 实保护好耕地、水源、自然环境、历史人文景观等宝 贵资源,使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调查总队、中国统计学会城 市统计会员会.2003中国城市发展报告[M]、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2] 张勇.拉美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劳动力流动[J]. 红旗,2004,(3). [3] 李志强.加快江西城镇化进程的对策研究[J].江 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9—21. (责任编辑:席晓虹)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总第352期 王黎明: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 ・l l5・ 发展模式是国外众多运行成功的科技园区的共同特征, 如美国硅谷、中国台北新竹、印度班加罗尔。美国的 硅谷是世界上最成功的高科技园区,因其半导体工业 集群而闻名天下。英国的苏格兰科技区是闻名于世的 高技术区,该地区聚集了大量电子生产企业和相关的 科研开发和销售公司,现已成为英国乃至欧洲的电子 (并非特定产业)的优惠政策(如某区域内的税收、 信贷、土地、厂房和办公场所等优惠)。这种“点” 状的“政策区”而非“产业倾斜”型“政策区”,不 利于产业的关联和配套,难以形成有效集群单元。 第二,我国科技园区很多是在长期“条快分割” 的外部环境下设立和发展起来的,在市场机制不完善 和相关法律不健全的情况下,企业间缺乏合作意识, 长期各自为战,区内大多没有形成产业群,园区企业 工业生产基地。中国台北的新竹科技工业园区是全世 界最大的半导体硬件加工基地。印度政府支持和创办 了包括班加罗尔科技园区在内的17个软件科技园区, 软件出口的70%以上是由这些科技园区承担的。 (二)国外科技园的成功与其建立在集群理论研 究基础之上的集群政策密切相关 国外学者对产业集群的分类、定义和特征(空间 集聚、柔性专精、合作网络、社会文化)、创新优势 (主要表现在集群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创新资源 的可得性、追赶效应和拉拨效应、吸聚作用、根植性 等方面)、创新优势产生的机理(交易费用节约、价 值链共享、资产互补性、知识外部性、外规模经济)、 集群的演变(企业的人群与离群行为、内外部条件)、 集群政策等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集群代表 了一种介于市场制和层级制之间的“中间性体制”, 是对分散的市场交易组织价值链的一种替代。类似的 企业和机构聚集在某地进行重复交易促进了合作与信 任。它既能保持单个中小企业的灵活性,避免一体化 成大企业科层组织障碍,克服因内部管理成本过高产 生的规模不经济,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又能 利用组织协调机制和地理上靠近所建立的长期合作以 及由此带来的信任关系,协调企业之间的交易行为, 降低交易费用。集群创造和维持了一种网络联系。这 种由独立的、非正式联系的企业及相关机构形成的企 业群落代表着一种能在效率、效益及柔韧性方面创造 竞争优势的空间组织形式。集群政策是由产业政策 (包括中小企业政策)和科学技术(S&T)政策综合 所形成的政策活动。其目标是:刺激和支持公司(包 括专业化供应者)、知识生产机构(大学、研究所)、 联接机构(经纪人、咨询人员)组成的生产网络的出 现;强化网络的不同部分间的相互联系;增加行动的 增加值。传统产业政策和目前集群政策的区别在于, 目标群从水平部门转到更广泛的“价值链”,支持机 制从直接的财政支持转向间接的促进变化。 二、中国高新科技园区的发展现状与问题 中国自1985年设立第一个科技园区——深圳科 技工业园开始,到目前已有53个国家级科技园区, 56家省级高新区以及许多地、市、县级高新区。中 国高新技术产值的比重已由10多年前的1%左右提 高到目前的10%以上,其中50%以上是新区贡献的。 虽然园区的发展为经济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 多数园区入园企业的非集群化已成为制约我国高新科 技园区发展的最大技术创新障碍。 第一,我国高新科技园区基本上都是“政策区”。 所谓“政策区”,即赋予一定区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 间关联度差,提高了相互间交易成本,降低了合作效 率,有些园区强调政策上的优惠或追求数量上的优 势,兴办一区多园,没有注重产业之间的支撑。园区 产业结构雷同,差异化小,各地区之间甚至一个地区 的各园区之间存在严重的产业重叠现象,缺乏产业分 工和产业特色,趋同化现象比较明显,造成产业竞争 过度,各个园区不能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第三,园区内的生产要素缺乏合理流动。 第四,区内企业聚集存在脆弱性,缺乏植根性。 由于我国大多高新科技园区是以通过税收、土地等优 惠政策以及劳动力价格优势来吸引企业进区而形成空 间聚集的,有的企业是地方政府直接投资创办的,由 于这种企业的空间聚集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的 关联为基础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政策“势能 差”将慢慢消失,区内的企业可能随时向区位条件更 好,政策更优惠的地方流动,最终导致各高新科技园 区产业结构乃至形态上的进一步趋同,以及各高新科 技园区之间在低水平上的恶性竞争。 第五,缺乏产业网络、有效的产学研合作及风险 投资、区域社团文化等产业集群机制。 笔者认为,高新科技园区应当实行战略性转变, 实现高新科技园区由“政策区”向“功能区”,由培 养竞争优势企业向培育竞争优势产业集群的转化。 三、促进中国高新科技园区发展的产业集群战略 研究 (一)制定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的政策 政府在引导和鼓励高新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方面 一般可以采取以下政策措施引导形成产业群集机制: 1.加强规划。一个高新科技园区应当集中发展 有创新资源优势或区域优势的产业群规划,政府应根 据各地区的资源、文化、市场、区位等条件,充分利 用当地特有的专业、技术、人文与体制环境及基础条 件,形成区域品牌和区域竞争力。其中正确选择区位 是促成企业集群的重要基础。一个地区能否形成集群 区,关键是看这个地区能为公司竞争优势的形成提供 什么样的区位条件。从目前看,如果仅仅是低工资、 低税收和比较低的房租地租,不足以吸引企业入驻, 也很难促成产业集群。因为在工资、租金和税收等方 面的节约可能是极为明显和易于衡量的,但在生产率 方面的损失却是隐蔽的、巨大的和不可预期的。最重 要的是创新的环境、有效的基础设施、先进的供应商 以及集群区所能带来的其他好处。具体地来说,正确 选择区位要考虑如下几点: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16・ 商业研究 20o6/20 便利,包括海路、铁路、公路和航空以及公共产品投 入建设状况等;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资源供应;在 运输费用和劳动力工资等方面具有的比较优势,以及 当地是否具有本企业集群发展所需要的相关技术人才 和管理人才原有的产业基础是否有助于建立新的集群 区等。目前跨国公司“尤其是涉足高科技产业的跨国 公司更多地将投资区位定在研发和服务机构齐全的科 技园区”,如果中国的一些发达地区如北京、上海、 江苏等能够迅速根据本地的优势建立科技园区,吸引 跨国公司将研发中心转移到中国,以后中国在全球经 济中所扮演的角色很可能会由跨国公司的全球制造中 心向全球研发中心转化,那么中国在国际分工链条的 地位乃至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就会转变。 2.政府在重点扶植部分高新科技园区时,应该 将优惠政策由原来的向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和产业倾 斜。 3.在构建产业群总体思路下,有目标地吸引那 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 能的项目进入开发区。尽量减少产业群形成过程中因 低层次企业盲目进入形成和在位厂商过度竞争所造成 的拥挤效应。 4.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产业群发展有重要影响的 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 别是与产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区内信息交 流、信息服务和信息网络建立等软环境建设。 5.制定系统的推动产学研合作的政策,鼓励大 学和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以各种形式直接参与高新科 技园区技术创新活动。 6.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制定政策鼓励风险投资 机构直接落户于高新科技园区。 (二)建立区内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建立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形成一种产业“技术 生物链”。这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对新建区 的产业布局要坚持以分工协作、本地结网形成产业群 来安排项目,对新进区的企业明确以产业群为导向。 对于高新科技园区已有的产业发展要重视相关产业的 网络体系的建立,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 业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另一方面,针对现在 高新科技园区内产业配套弱的现状,以大中型高新技 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 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 司,从而衍生出一批具有紧密分工与协作关系的关联 企业。通过新公司衍生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建立相互 依存的产业联系。尤其是要积极为进入高新科技园区 的跨国企业提供产品配套与相关服务,以提高这些企 业的当地根植性。 (三)建立和完善科技园区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根据本科技园区企业集群的现状和发展战略,积 极培育一种公平、合理、健康有序的竞争性的市场体 系和市场机制。完善适合本科技园发展的资本市场、 土地市场、产品市场、产权市场、人才市场、企业家 和经理人市场等;促进公平竞争机制、信用机制、要 素流动机制、人才利用机制、政府和社会监督机制等 的良好运行。这些都是科技园良好运转的基础。 (四)完善区内服务体系 高新科技园区产业群不是孤立的发展的,必须有 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1)各种规范的咨 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市场调查机构、技术咨询机 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产品展 示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2)创业服 务中心。为区内处于种子和刨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 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3)教育培训体系。提供人 才保障。除此之外,还应把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业条 件、简便刨建手续纳入改善服务的范畴。如通过“一 站式”的基本服务吸引国内外现有的和新的企业,政 府的好声望是吸引新的投资的最好宣传,使产业集群 成为吸引国际投资的一个重要因素。 (五)培养区域创新文化 硅谷的创新文化使得硅谷取得了更大的成功。创 新精神首要的就是鼓励和宽容失败,其次就是勇于接 受新事物和追求自我价值,以及激励上至高层管理人 员,下至普通职员在内的每一个人的创业精神。 (六)协调使用各种促进创新的政策工具 促进创新政策作为一个政策系统,是政府从科 技、教育、信息、法律、税收、财政、征购政策杠杆 作用于创新网络的一个综合体系。建立健全合理的创 新政策体系,是我国高技术产业化和高技术产业集群 走上良性运行轨道的关键。各种促进创新政策工具的 协调使用,能更有效地发挥各种政策工具的功效以及 它们的协同功能。 参考文献: [1] 肖颖.外资拉动的产业集群实证分析[J].经济 论坛,2004,(6). [2] 张炳申.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化的特征[J].经济 纵横,21303,(10). [3] 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M].北京:中国 经济出版社,2004.(5). [4] 朱静芬,史占中.我国高新科技园区企业集群模 式的探讨[J].中国科技论坛,21303,(11). [5] Michael E.Porter.C1uster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it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11/ 12). 【6 J 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on Advantage of Na. tions[M].Free Press.N.Y,1990. 17 j OECD.Boosting lrmovation:The Cluster Approach lAJ.OECD Proceeding[C],1999. 18 J Thomas Andersson Sylvia Schwaag—se er:The Clus. ter Policies Whitebook【M].IKED August 2004 l9j Gary AndelT,on.Industry Clustering for Economic De. vdopmentlJJ.Economic Development Renew,Spring 94,Vo1.12. (责任编辑:石树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