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丽人已乘仙鹤去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丽影已乘仙鹤去,只留君声念悠悠

——邓丽君歌曲魅力经久不衰的成因探析

摘要: 邓丽君,这位华人世界的天才歌星,她在短短的四十二年生涯中驾轻就熟地演绎着多种语言、各种类型的歌曲,成就之高、影响之广造就了一个“邓丽君时代”。她不仅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在整个世界华语乐坛上都有着深远影响。她在流行乐坛上影响力之大,作品传播范围之广、传唱时间之长,时至今日仍然是后来人无法超越与企及的。

邓丽君的独特魅力到底何在?她的歌曲代代传唱,经久不衰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本文将从邓丽君巨大的艺术成就入手,从中挖掘邓丽君歌曲的演唱技巧、音乐思想,洞悉她演唱歌曲的艺术特质、独特魅力,探寻影响其歌曲传唱至今经久不衰的真正原因。本论文最大的创新之处就是从不同角度多个方向探究了邓丽君歌曲流行背后的种种因素,总结了邓丽君的成功原因。最后,对这位华人巨星,一代天后致以崇高敬意和缅怀之情。

关键词:邓丽君 流行音乐 歌曲 气声唱法 经久魅力 成因探析 正文:邓丽君是迄今为止华语歌坛最为成功、知名度最高的歌手。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邓丽君音乐作为一种经典旋律成为重温流金岁月的重要篇章.她温婉清丽、典雅多情的歌声跨越了国界与民

族,是一个时代的标记,更是超越时间的延续。邓丽君是成功的,她造就了一个属于她的时代

她演唱的歌曲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她以妙不可言的邓式唱腔和完美的演唱技巧,带领人们走进真、善、美的艺术境界里,这么多年过去了,十亿个掌声依然如故,人们由衷地喜爱她,难忘她,怀念她。笔者经过对邓丽君歌曲及其演唱生涯的研究分析,终于探寻到了邓丽君歌曲独特魅力,经久不衰的十大重要因素。 第一、甜美嗓音,得天独厚,婉约气质,浑然天成

有人评价说:“邓丽君的声音是被上帝亲吻过的。”一点不为过。 邓丽君的声音甜美圆润,温婉动人,这与生俱来的完美音色演绎出无数传唱至今、余韵绕梁的情歌,聆听她天籁般的歌声是种美妙的享受,在她的歌声中思绪也会随之起舞。

声如其人,人如其名。邓丽君给人的印象永远都是温文尔雅、亲切可人的,她的笑容就像她的歌声一样令人回味。她典雅甜美的外形、温柔细腻的内心、她的一颦一笑都融入到每一首歌曲之中。

邓丽君的美,天真之中又有几分雍容,永远的不可救药的温柔,兰花一样的气质,使她的歌与她的人完美地结合为一体。当年,有多少人视邓丽君为梦中情人,凡是听过她声音的无不被她所吸引。

得天独厚的甜美嗓音,温婉动人的个人气质,两者巧妙结合,相得益彰。作为一个舞台上的公众人物,邓丽君在先天上的优厚条件是她演艺事业上的第一块敲门砖。

第二、语言天赋,与生俱来,多门外语,信手拈来

作为一名国际巨星,邓丽君是名至实归。在她短短的四十二年人生中,她熟练掌握了国语、闽南语、客家语、粤语、山东话、上海话、印尼语、英语、日语、法语、马来西亚语等十几种语言,演绎了多种语言多种风格的歌曲。这也是邓丽君歌曲传天下,歌迷遍全球的一大重要原因。

第三、大师作品,量身打造,歌词优美,打动人心

歌词的优美与否,是一首歌能否带给人美的享受的前提,也是一首歌曲能否打动人心经久传唱的关键。至今仍然健在的词作家庄奴先生是邓丽君歌曲的最大原创者。他的歌词无疑为邓的演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而他们几十年不断的忘年交,在当代几乎是凤毛麟角。

多年深厚的感情,彼此之间有了足够的了解和默契,庄奴老师为邓丽君写起词来自然是驾轻就熟,得心应手。据庄老回忆,当时写《甜蜜蜜》,花了不到五分钟,完全就是凭着对邓丽君的感觉写的。事实证明,邓丽君对这首歌的演绎真是出神入化,无人能及。

能够遇上庄奴先生这样一个优秀的词作家,是邓丽君的幸运,大量优美经典的歌词为她的演唱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第四、专业训练,科学发声,气声唱法,自成一派

邓丽君的声音,一听便知经过了严格的声乐训练,都有着科学的发声方法。她巧妙地把外来的东西与固有的东西相融合,在大方向上接受了民族声乐“字正”、“声情并茂”的优良传统,在发声方法上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的发声原理,又吸纳了港

台的通俗唱法,乃至欧美通俗唱法中表情达意的独特方法,形成了多样的类型和不同特色。

中南民族大学的王菊老师在讲到邓丽君时,曾总结了其唱法的几大特点:1、“璇”式唱腔。邓丽君很小的时候就迷恋周璇,一直对其进行模仿学习以及再创造,唱腔极得璇式之精髓。

2、“气”声唱法。 邓丽君唱歌很独特,是先吐气,再吐声,吐半口气,声音再出来。这样气裹着声音而出,歌声自然如珠玉般圆润饱满,晶莹剔透,细腻柔美。

邓丽君开创了气声唱法的先河,这在中国音乐史上是一大突破。气声唱法主要有两大优点:第一,声音有美感,犹如“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感觉;第二、保护嗓子。否则长期用真嗓子唱歌,嗓子的生命力肯定会大大缩短。

3、“泣”声唱法。 邓丽君独特的哭腔,饱含深情,以情动人。

4、颤音。 颤音是利用气息与喉结的配合,使声音产生波动感,起伏感,这是很多抒情歌曲常用的手法。邓丽君对颤音的拿捏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夸张造作之感。这在她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如《独上西楼》,《月亮代表我的心》。

5、滑音的巧妙运用。例如在《小城故事》里,“小城故事多,充满喜和乐,要是你到小城来,收获特别多„„”每一句歌词的最后一个字,都是上滑音,听觉上异常优美动人,别有韵味。

6、鼻腔共鸣。邓丽君运用鼻腔共鸣的发声方式,不但丰富了歌曲的处理手段,同时也使歌曲的美感大大增加。

作为20世纪具有代表性的唱法,邓丽君的演唱又接近中国戏曲中的润腔,因为邓丽君曾唱过黄梅戏,有一定的戏曲功底,非常注重声的雕琢与字的归韵,所以邓丽君的唱法是集几种唱法于一体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的演唱方法。这是邓丽君歌曲的生命源泉。 第五、沿袭传统,彰显特色,融会贯通,突破创新

邓丽君特别强调其音乐的民族化和中国化。在她的众多作品里,有来自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流行歌曲(中国最早的流行歌曲),还有来自中国各地的民间小调和戏曲及其根据这种音乐风格创作的流行歌曲。更重要的是邓丽君擅长借用现代的演绎手法进行传统经典的再创造,唤起了人们心里的民族归属感和浓厚的根源性,满足了中国人的审美习惯。

从邓丽君的演唱方法和演艺个性来看,她用运用了独特的“邓氏”演唱技术,即“有别于旧上海老歌手的风尘与生涩,又不同于当时台湾其他歌手的洋气与生硬”,她融会贯通地吸取前辈、借鉴同辈经验,恰倒好处地发挥个性特点,把这些“民族化、中国化”的作品演绎得深入人心。这种“深入人心”还来自邓丽君中国传统的外表造型,传统旗袍及奉仙装装扮和她婉约温柔的笑脸让那时的人刻骨铭心,倍感亲切,抚慰每个人的心灵。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邓丽君作品中蕴含的浓浓中国味不仅为她赢得了无数中国人的迷恋,而且也受到了世界各地歌迷的喜爱。 第六、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娓娓道来,动人心弦

虽为台湾歌手,但邓丽君祖籍中国河北省,所以普通话讲得极为

标准,没有港台歌手的咬字不清,娇嗲沙哑之毛病。邓丽君唱歌咬字清晰、字正腔圆,听她唱歌根本不用看歌词。她的演唱字正腔圆,委婉动听,充满了浓浓的中国情结。这也是邓丽君歌曲能够妇孺皆知,广泛传唱的重要原因。

第七、旋律优美,简单动听,朗朗上口,易于传唱

邓丽君的歌曲一大特点就是旋律非常简单,朗朗上口且易于传唱。可以说现代美学简单为美的原则在邓丽君的歌声中得到了完美体现。像《甜蜜蜜》、《月亮代表我的心》、《在水一方》等爱情歌曲,至今仍然被人信手拈来,广为传唱,经久不衰。有音乐修养的,可以在配器、和声上润色、加工、丰富;没有音乐修养的,听几句也可哼哼唧唧、朗朗上口。这也许是邓丽君让专业人士、非专业人士,大众、小众共同喜欢的原因。

第八、贴近生活、充满人性,通俗易懂,雅俗共赏

邓丽君的表演,朴实无华,自然流露,令人心醉.赢得了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她的歌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真实细腻的笔触,抒发了人们内心曲折幽幽、一言难尽的许多美妙情感,而这种情感是跨国界、跨年龄、跨性别的,无论是“我的平凡岁月里有了一个你,显得充满活力”,还是“某年某月的某天,岁月就像一张破碎的脸”,还是《在水一方》,《再见,我的爱人》都是人类普遍情感的升华与再现。即使是快乐小曲《路边野花不要踩》,《何日君在来》也真实的反映了人们生活的某个侧面,轻松快乐中不乏善意的提醒。可以说,邓丽君的歌曲基本上反映了人们生活中的切身感受,积极向上又引人思索,体现了社会的

主流价值。

她的歌词内容也更加贴近生活、充满人性。满足了不同层面、不同年龄段听众的情感需求,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忆和幻想。 第九、表演纯熟,落落大方,拿捏得当,游刃有余

邓丽君是天生的明星,无论是演唱之前的开场白还是中间和观众的互动,她都把握的很好。在舞台上,她演唱手法多样,星光闪耀,走进观众,却又亲切温柔,和蔼可亲,如林家小妹般地婉约可人。十六年后,我们再看邓丽君的演唱,感觉依旧那样真切自然,落落大方,率真而又不失美态。

第十、精英团队,专业水准,巧妙配合,共塑经典

邓丽君歌曲的配器和演奏的乐队非常专业和到位。当时的作曲和乐队成员许多都来自当时轻音乐最发达的日本。所以至今去听邓丽君的歌曲,都能深深地体验到伴奏旋律的完美,还有现代电脑合成伴奏所永远也不会具备的演奏激情。

结语: 2008年,邓丽君小姐的金曲《但愿人长久》伴随“神舟七号”飞上太空。2009年,邓丽君以850多万票的高票力压群芳,胜过老舍,金庸,王菲,周杰伦等人,获得中国建国60周年最有影响力文化人物网络评选榜首。2010年8月2日,美国CNN评选了过去五十年里全球最知名的20位音乐家,张国荣和邓丽君作为仅有的两位华人歌手入选其中。迄今为止,邓丽君依然是中国成就最大的歌手,她在中国乐坛的崇高地位无人能及。

成就邓丽君的因素太多了,而许多因素恰是我们现在缺乏的。这

也许就是我们现在歌手云集,歌曲满天,但真留得下、且让人们能够记住的歌手和歌曲都太少了的原因吧。 笔者并非专业人士,文中观点乃一己拙见,如有不妥之处,敬请见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