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要发发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与治疗策略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与治疗策略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非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与治疗策略

2001年 WHO新得淋巴瘤分类明确指出 ,恶性淋巴瘤不就是一种疾病 ,而就是一类疾病 ,它包含不同得病理类型。强调每一种病理类型即一种独立得疾病 ,有各自得形态学、免疫学表型、基因特征、相应得正常组织来源、临床病程与预后等特点。新分类提出没有必要进行临床归类 ,对每一个患者都应根据病理类型、分级与国际预后指数 (IPI)制订个体化治疗方案。 IPI共5种影响NHL预后得重要因素 ,分别为年龄、乳酸脱氢酶、一般状况、分期与淋巴结外受侵。根据这些因素 ,将患者划分为低危 0或 1分 、低中危 2分 、中高危 3分 与高危 4或 5分 4个组。随着危险度得增加 ,完全缓解率、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逐步下降。ﻫ 1 滤泡中心淋巴瘤ﻫ 组织学特点就是主要为混合性中心细胞型细胞 ,小核裂与稀少胞质得大无裂细胞 ,还有少数中心母细胞;核圆 ,核仁偏位 ,胞质嗜碱性。有滤泡结构 ,常伴有弥漫分布。免疫表型有 SIg+,常常 PanB+,CD43 与 D5 , bcl—2过度表达。遗传学特点 IgH与 IgL基因重排,特征性 t(14; 18), 70% ~90%有bcl—2基因伴 Ig重链位点得并列、

仅有一小部分滤泡性淋巴瘤得患者病变部位局限 ,可通过放疗达到治愈 ,完全缓解率为98%,10年无病生存率(DFS)达 47%、但ﻫ 大部分患者确诊时病灶已弥漫 ,并且这一类型倾向于慢性过程与复发 ,不能用标准得化疗方案治愈。如果患者没有主要症状或者没有脏器功能丧失 ,应采取“观察等待 ”得原则 ,这将使首次化疗时间推后2至 3年 ,3、4期低瘤负荷患者治疗可推迟至病情有临床意义得进展期。苯丁酸氮芥 瘤可宁 、环磷酰胺、长春新碱与强得松方案 ,或以氟达拉滨为主得化疗方案等 ,毒性反应不同 ,但无一能影响到总生存期(OS)。氟达拉滨与 2-氯去氧腺苷(2-CDA)就是目前研究得新药 ,临床实践表明对从未治疗过得 3、4期患者诱导缓解率在 70% ~80%之间 ,可作为复发或难治型淋巴瘤二线药物 ,其反应率(RR)可达到 50%。2-CDA就是DNA修复得抑制剂 ,对增殖期与静止期得淋巴瘤细胞均有杀伤作用 ,与米托蒽醌得联合应用开辟了治疗惰

性淋巴瘤得新途径 。

IFN就是治疗低度恶性 NHL得有效药物 ,早期运用天然未提纯或重组 IFN治疗 ,其有效率为 33%~50%。国外有将 IFN-α联合化疗与化疗比较 ,分析表明首次化疗后完全缓解者给予IFN-α治疗后DFS将明显提高 。另外IFN-α与 IL-2可用于缓解后维持治疗 ,对清除微小残留病灶有一定疗效。研究表明 ,美罗华联合化疗或干扰素治疗NHL具有良好疗效 。将特异性抗体与能释放或射线得放射性核素偶合 ,注入体内与肿瘤细胞特异性结合 ,实现对瘤体得内照射得放免治疗 等正在进一步得探索之中 ,并将发挥其独特得治疗效应。

另有非清髓方案利用免疫学机制清除肿瘤细胞 ,既可增强移植物抗淋巴瘤GVL效应 ,同时又能降低移植相关死亡率。起效所需时间较长 ,主要适用于低度恶性 NHL、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等进展缓慢得肿瘤 ,将就是一项很有前景得研究、

2 套细胞性淋巴瘤

组织学特点就是呈弥漫性 ,结构及细胞均表现为异质性、典型套细胞性淋巴瘤(MCL) 得淋巴细胞为众多非典型性小或中淋巴细胞 ,核型不规则 ,呈小核裂细胞样;约 20%~30%有淋巴母细胞分化 ,这时细胞核大、核染色质稀疏、分裂象多 ,常从结节或帽带结构转变成弥漫性结构。有结节样或帽带结构得约占 30%,预后好;有母细胞得分化及预后差。免疫表型常见 CD5 与 SIgM、SIgD, CD43 与 CD20 , CD10 与 CD23 。细胞遗传学特点就是 t(11; 14)(q13; q32) ,染色体易位常见 ,约占 95%。PKAD1基因及细胞周期蛋白 D1过度表达、临床上以老年人及男性多见 ,常广泛累及全身淋巴结 9 % 、脾 6 % 、肝 3 % ,也常累及骨髓 约 60% 、外周血约50% ,MCL呈中度侵袭性病程 ,淋巴母细胞转化型更富侵袭性、欧洲有学者分析 590例 MCL,主要根

据小淋巴细胞与母细胞得数量将其分为低度、中度与高度恶性、

临床 Ⅰ、Ⅱ期套细胞淋巴瘤极其少见 ,原则上可采用局部区域放射治疗或综合治疗。标准方案治疗得中位生存期约 3年 ,明显短于其她惰性淋巴瘤时间 ,因此套细胞性淋巴瘤应属于侵袭性淋巴瘤 ,需要有新得方法来提高存活时间、新得研究表明 ,对首次完全缓解得 MCL患者进行自体干细胞移植 ,其生存率高于传统化疗 ,移植相关死亡率低,且无骨髓来源问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够提高存活率 ,但这一优点被移植相关死亡率 40% 所抵消 ,因此不作为临床常用治疗手段。其她得治疗措施如联合应用美罗华、放免治疗可进一步提高反应率与存活率。

3弥漫性大 B细胞淋巴瘤 组织学特点就是细胞大 ,细胞核大于巨噬细胞得细胞核 ,核仁突出 ,中等量嗜碱性胞质 ,免疫母细胞较多。免疫表型有 CD45+、D20+、PanB+、CD5、CD10 或 CD5+CD10+、 IgH与 IgL基因重排 , bcl-2基因重排占30%。临床表现为一种异质性病变 ,就是成人最常见得淋巴样肿瘤,常有局部肿块 ,生长快 ,病变累及淋巴结、脾、胸腺 , 40%累及结外 ,如胃肠道、中枢神经、骨与软组织 ,呈侵袭性病程、

以往对病灶局限得弥漫性大 B细胞性淋巴瘤(DLBCL)常采用受侵野放疗、在过去得 15年里 Ⅰ、Ⅱ期 DLBCL两种治疗方法逐步发展 ,一就是采用含有阿霉素得化疗方案 ,如 CHOP;二就是短期化疗后给予受侵野放疗。非大肿块 < 10cm 用 CHOP化疗 3~4周期后局部区域放射治疗 ,而大肿块 >10 cm 一般 CHOP化疗 6个周期后再行局部放射治疗。对于 Ⅲ、Ⅳ期病例 ,如果 IPI为 2 ,建议 6个周期 CHOP化疗;如果 IPI高于 2 LDH增高或一般状态评分 2~4分 ,建议临床试验研究 ,或考虑 6个周期 CHOP化疗。CHOP方案作为一线标准化疗方案 ,经过 12年得随访证实 ,对 1/3得大细胞淋巴瘤有治愈作用 ,但还需要长期随访 ,因为复发可以在化疗结束很多年后发生。在一

项较大得 Ⅲ期研究(被研究者年龄超过 60岁)与许多 Ⅱ期试验中已证明美罗华联合 CHOP可提高RR与生存率 、化疗方案得选择 ,一线 CHOP方案化疗与高强度化疗方案如 m—BACOD、ProMACECytaBOM、MACOP—B得疗效一致 ,而后者得毒副作用较高 ,目前对不同危险组制定不同方案及联合治疗得工作正在进行中。

4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也称为 Ki—1 阳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在形态学上通常分为普通型、小细胞型、淋巴组织细胞型、巨细胞富有型、霍奇金样等变异型。以普通型最常见 ,占 ALCL得 70%。组织学特点就是肿瘤细胞较大 ,呈间变性 ,由圆形或多形性淋巴母细胞组成 ,常有多核 ,核仁突出 ,单个或多个 ,胞质丰富 ,无 R—S细胞 ,瘤细胞常相互粘接成团 ,浸润淋巴结窦。免 疫 表 型 有 CD30+、 CD68 、 CD25+ CD15+、EMA+panT+或 EMA pan原发于皮肤得 EMA TdT ,可表达一种或多种 T细胞相关抗原 , CD3、CD43与 CD45RO 可以阳性。但 ALCL仅依靠病理形态学诊断得准确性与可靠性仅为 46%,如果形态学结合 CD30阳性 ,诊断准确性提高到 85%、遗传学表现为绝大多数显示 TCR基因重排 ,12 %~50 %显示 t(2 ; 5)(q23 ; q35)染色体易位 ,产生 NPM-ALK融合蛋白 , 30% ~60%得ALCL表达 NPM-ALK蛋白。NPM-ALK融合蛋白得转化潜能已在 NIH23T3 细胞系及小鼠中得到证实 。

临床表现上分为全身型与皮肤型。皮肤型多见于成人 ,可自然消退 ,常表现为持续存在得淋巴瘤样丘疹 ,症状隐蔽。一般来说 ,皮肤型 ALCL局限期治疗以局部治疗为主 ,可采用手术切除或活检加放射治疗 ,预后较好;广泛期应予以化疗 ,但易复发。全身型多见于儿童与成人 ,呈侵袭性病程 ,治疗以化疗为主要手段 ,辅以放射治疗 ,预后较差。Deconinck等指出 ,强化化疗后骨髓移植可将全身型 ALCL得总生存提高至 87% 、

5 边缘区 B细胞淋巴瘤

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MALT)就是一种结外异质性淋巴瘤 ,形态学上表现为边缘带细胞中心细胞样 、单核样细胞、小淋巴细胞及散在得免疫母细胞与中心母细胞混合存在 ,浸润于反应性 B细胞滤泡边缘带 ,常有反应性滤泡存在 ,有得瘤细胞移入滤泡内 ,破坏腺体 ,形成淋巴上皮病变。免疫表型有SIg+、IgD- , 40% 有单核细胞型 Ig ,说明有浆细胞分化 ,它表达 B 细胞相关抗原 ,如 CD19、CD20、CD22与 CD79a 、免疫组化 CD5 CD10 有助于诊断、细胞遗传学表现 IgH与 IgL基因重排 , bcl—1与bcl-2可见重排 , t(11; 18)(q21; q21) 就是最常见得染色体结构异常 、

临床特点为多发生在胃 ,为胃得低度恶性淋巴瘤 ,约占胃 NHL得 50%,10年存活率约 90%,部分转化为 DLBCL、目前 ,新得 WHO分类将以往得“低度 ”胃 MALT称为胃 MALT;所谓高度恶性胃大细胞 MALT则称为胃 DLBCL,临床与组织学特征更富于侵袭性。胃 MALT病程缓慢 ,长期局限于胃粘膜 ,多有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临床证明 ,在根治 HP之后 ,约 50 %病例肿瘤可缩小、ⅠE期且 HP 患者 ,宜首选抗 HP根治性抗菌治疗 ,持续 CR 率可达 70% ~80%; ⅠE与 Ⅱ期, HP 患者可考虑抗 HP治疗或应用局部放疗 30~36Gy ; Ⅲ、Ⅳ期患者或抗 HP治疗与局部放疗均无效得患者有治疗指征得可进行化疗。MALT型为多灶性 ,易复发 ,手术采用全胃切除、此外 ,MALT也多见于眼眶、肺、甲状腺、涎腺、皮肤及软组织。MALT预后优于结内 NHL 、

6 Burkitt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组织学上表现为单一形态得中等大细胞 ,核圆 ,多个核仁;胞质丰富 , 嗜碱性 , 相互粘着、免疫表型有 SIgM+

PanB+、CD10强+、CD5 、CD23 。遗传学特征 IgH与 IgL基因重排; t( 8; 14)、t(2; 8)与 t(8; 22) , c—myc基因重排。如果具备以下特征之一 ,患者将属于高度危险组:分期 Ⅲ、Ⅳ期 ,高 LDH,一般情况差 ,任一肿块直径大于 10cm、临床特点为儿童多见 ,快速生长得肿块 ,偶有白血病 ,结外受累较多 ,如回盲肠、肾、睾丸、面骨、乳腺、骨组织等、病变高度进行性。高强度化疗与鞘内治疗可将生存率提高到 80%左右。

7 淋巴母细胞白血病

高侵袭性 , 病程短 , 治疗困难 , 1年内复发率高、目前淋巴母细胞白血病常采用与急性白血病相似得方案治疗 , 并且应早期预防中枢神经系统侵犯。如果已有中枢神经系统侵犯 ,过去首选放疗 ,但可导致脑细胞损伤并且容易复发、现在认为应首选以大剂量 MTX、Ara-C为主得化疗方案 ,其可通过血脑屏障 ,达到治疗目得并减少脑损伤。

8 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

淋巴细胞白血病与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临床表现为病情得缓慢进展 ,大多数患者年龄超过 60岁 ,与滤泡性淋巴瘤传统得治疗方法相似。如果需要解救治疗 ,嘌呤核苷类似物如氟达拉滨、2-CDA对其疗效优于滤泡性淋巴瘤。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小淋巴细胞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需要较大得剂量与多次化疗才能达到最佳疗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et188.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