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资本主义文化矛盾_批判
引 言
伴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精神分裂、文化危机与信仰危机问题的凸显,已成为世界上进行现代化建设国家的共同现象,世界各国之间的冲突也越来越明显的表现为文明的冲突。早在1993年夏季,美国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萨缪尔·亨廷顿就写了《文明的冲突》一文来反映这一问题。当今,所谓“精神危机”的问题依旧萦绕着文明人类的心灵,同时,文化矛盾、信仰危机的出现已引起很多国家政府和理论界的重视。因为,文化矛盾的问题解决不好或处理不当,就会引发社会的动荡或分裂,甚至导致社会的崩溃。我国作为一个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中国家,已存在严重的文化矛盾、信仰失落的问题,需要我们给予极大的关注。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这些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呢?1973年,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和政治哲学家丹尼尔·贝尔推出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后工业社会的来临》,率先从后工业社会理论入手,直观后现代文化。在1976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他全面地展开了对后现代文化的研究,对后现代文化展开了批判。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在1976年出版后,成为了西方研究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代表作,贝尔本人也因此而和福柯、杰姆逊、鲍德里亚、哈贝马斯等人一起被归入了当代文化、理论大师的行列。此书在受到青睐的同时也遭到了理论界的批判,1980年,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发表《现代性:一项未竟工程》,指名批驳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在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成中文后,贝尔的思想流传很广,当人们谈到后现代主义时,贝尔的学说常常是必须涉及的。然而,对这个重要的美国学者、对这部后现代主义文化论著,专门的研究与述评却为数不多。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自20世纪80年代末被译入中国后,有些学者在有关现代西方社会学及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的著作中涉及了这一文化专著。1990年,宋林飞在《当代西方社会学》一书中,简单的提及《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并对此作了简单的评价:“贝尔看到了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的危机,承认反对资产阶级文化的存在,是明智的。他试图从消费领域来分析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根源,有一定的意义,但
1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批判 ——从文化哲学的视阈看 引言
没有找出最本质的根源。当代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主要根源,是由于阶级分化与阶级利益的对立所引起的。” [1]2002年,刘少杰在其著作《后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内容进行了简述,但没作出明确的评价。到目前为止,学者王小章著述的《丹尼尔·贝尔:介入的观念》是我国第一部对贝尔及其主要理论思想进行评述的专著。在此书中,作者以高度情景化的解读方式,力图从经典文本及其具体社会背景和脉络中来,尽可能将经典文本还原为作者的言说。其中,作者给予《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很高的评价:“《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它远在后现代主义尚未像今天这样成为时髦话题之前率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发人深省的分析。”
[2]
但书中作者并没有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进行针对性的批判。除此之外,也有一
些学者关于《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写了文章,但都是一些综述之类的文章,即有批判而对此的批判则往往是零碎的。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进行的专门文化批判或者说从文化角度对其存在的问题的批判还是空白的。本文主要从文化哲学的角度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批判。这里所谓的文化哲学主要指的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变化的哲学研究。本文认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一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贝尔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2、贝尔寻求的解决资本主义信仰危机的方案是不合理的,也是失败的。 3、造成贝尔得出错误的结论,寻找不合理的解决方案主要由于他在分析问题的方法上运用不当造成的。
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存在以上问题就完全否定它。贝尔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入木三分的剖析能使我们更好的认清资本主义;贝尔主张分裂的思想走向统一,强调社会整合。他的这一思路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符合当今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在对待传统文化上,贝尔认为,资本主义文化传统中是有值得批判的因素,但是文化传统是不可能完全抛弃的,应当维护文明的延
[1][2]、
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第385页.
王小章: 《丹尼尔·贝尔:介入的观念》, 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第159页.
2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批判 ——从文化哲学的视阈看 引言
续性。贝尔对待传统文化的这一观点是正确的,对我们来说是可取的。
本文试图通过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批判,发扬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认清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深刻根源,从中使我们受到启示,为我们正确的分析和解决我国存在的文化矛盾和信仰危机提供有益的借鉴。
3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批判 —— 从文化哲学的视阈看 一、《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本思想及学术方法
一、《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基本思想及学术方法
(一)贝尔对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的分析
在贝尔眼中,资本主义的天堂里虽然车来车往,繁华热闹,但人们一方面忙碌地享用着高技术所带来的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却陷入了矛盾和困惑,生活中的人们有一种失落感,感到精神苦闷、生活空虚,对社会现实深感失望和不满,于是放荡形骸、游荡街头。贝尔认为这一社会现象正是资本主义文化矛盾存在的一种显现,他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之间的关系,来揭示文化矛盾更为深刻的内涵,提出了三大领域对立学说,作为自己文化总体批判理论的出发点。
贝尔认为,三领域对立正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症结。在以往的社会学分析中,这三大领域通常被视为在一个有机整体中相互制约、共同运作,它们遵循相同或类似的原则。贝尔则认为,三大领域的运行机制各异,而且随社会发展,已不在是一个相互协调而严密的封闭系统。“因而我想表明,社会不是统一的,而是分裂的。它的不同领域各有不同模式,按照不同节奏变化,并且由不同的、甚至相反方向的轴心原则加以调节。”[1]
首先,“技术—经济”结构属经济生活领域,是社会的基础,关系到生产的组织和产品、服务的分配。这是一个有序的系统,有着自身运转的一套严格规程。贝尔认为,在现代社会里,经济领域的轴心原则是功能理性,其调节方式是节俭。节俭即效益,就是以最小成本换取最大回报,在生产上体现为对原材料最低损耗、人员最佳搭配、生产过程的最佳管理方式的追求。金钱成为衡量收益的最直接标准。企业讲究功能效用,人被物化,人性缺失。
其次,政治:权利的祭坛。其轴心原则是合法性,在民主政体中表现为被统治者授权于政府进行管理的原则。这种合法统治暗含的条件即要求平等的思想,认为所有人在政治问题上都有发言权;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由于这种要求平等的呼声不断高涨,所以平等权不断扩张。这一领域轴心结构是代表选举或参与制。对冲突的调和、对不相容利益的协调并以法律形式确立自身的权威是政治的主要目的与作用。在政治领域
[1]、
[美]丹尼尔·贝尔: 《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北京: 三联书店2003年版, 第56页.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