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国经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1.重商主义:认为货币是财富的唯一形式,金银的多少是衡量一国富裕程度的唯一标志,这种财富在一国范围内不能增加,因此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进行国际贸易,并且在这种贸易保持顺差,为此,各国政府要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它是一种国际贸易的零和理论。政策主张:严禁货币流出,保持关税政策,限入奖出政策,鼓励发展本国工业。评价:进步:a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当时国际贸易的商业运输的发展b主张国家干预国际贸易,积极推行关税保护主义。措施:通过贸易差额从国外取得货币的关系,对各国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对外贸易政策具有参考价值。缺陷:a财富观错误b经商致富论,认为财富是在流通中产生的c没有认识到国际贸易有促进各国经济的增长意义。

2.生产可能性边界线的三种情况:表示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一国的全部资源

所能生产的各种物品和劳务的最优产量组合。A机会成本递增D=MC=MR MRTxy=△y/△x=dy/dx=Px/Py,b机会成本不变,生产边界上处处斜率相等,c机会成本 递减,规模经济存在。

3.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基本内容:两国都能生产同样的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处于劣势的另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劣势较小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双方仍可以获得利益。 4.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国际贸易产生于国与国之间商品的价格差,而这种价格差是由国家之间技术水平的差异造成的。在只有劳动一种生产要素的情况下,技术水平的差异体现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强调引发国际贸易的是国和过想寒蝉宠溺烦人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可以使贸易参与国从贸易中获利。

5. 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要素价格均等化(赫-俄-萨定理)即H-O-S定理。按照赫-俄模型,国际贸易将导致各国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和绝对价格趋于均等化, 萨缪尔逊发展了这一理论,认为要素价格均等化不仅是一种趋势,而且是一种必然,国际贸易将使不同国家间同质生产要素的相对和绝对收益必然相等,故被称为H-O-S定理。

6.特定要素模型的结论:从特定要素的角度,揭示了国际贸易在短期内对一国收入分配的影响,即国际贸易会提高出口部门的资本(特定要素)实际报酬,降低进口替代部门的资本边际报酬,而对劳动实际报酬的影响不确定。可自由流动要素的实际收入是否提高取决于要素所有者的消费结构。 7.重叠需求理论:瑞典经济学家林德,从需求角度探讨了国际贸易的起因,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调整了消费者偏好假设,认为偏好不因消费者处在国家的不同而不同,而因消费者收入的不同而异,即收入越高的消费者越偏好奢侈品,收入越低的消费者偏好必需品,这种偏好倾向在不同的国家相同的收入阶层是相同。

8.规模经济: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是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外部:是一种经济外部性表现,其产生的源泉很多,如:行业地理位置的集中会带来外部经济效应。

9. 区域经济化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经济体通过达成某种协议所建立起来的经济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只在一体化组织参加者之间取消商品贸易障碍,但成员经济体之间没有共同的对外关税,成员国不作出权利的让渡;关税同盟:有共同的对外关税,实际上是将关税的制定权让渡给经济一体化组织;共同市场:需要成员国让渡多方面权利。经济联盟:各成员国不仅让渡了建立共同市场所需让渡的权利,更重要的是让渡了使用了宏观经济经济政策干预本国经济运行的权利。完全的经济一体化:就其过程而言是逐渐实现经济及其他方面制度的一体化,从结果上看,类似以个国家的经济一体化组织。

10.国际收支: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国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系统的货币记录。

11.国际收支差额的指标:进口贸易差额 经常项目差额 商品和服务贸易差额 基本收支差额 总差额。

12.国际收支不平衡类型:周期性不平衡,结构性不平衡,价格性不平衡 收入性不平衡。

15.蒙代尔指派法则:将稳定国内经济使其在没有过度通胀的情况下达到充分就业之均衡的任务分配给财政政策,而将调整国际收支的任务分配给货币政策,让每一种政策工具集中于一项任务,免去了部门间不必要的协调甚至妥协。

13.汇率决定理论:a铸币平价~,b购买力平价~:古斯卡夫·卡塞尔,瑞典强调经常项目即商品、劳务贸易流量对汇率的决定作用,它将商品、劳务的价格和汇率联系在一起。货币模型:都遵循着一个共同假定,国内和国外的债券具有完全替代性,投资者为风险中性。C弹性价格货币模型:弹性价格是指经济活动中所有价格变量,如商品价格、工资、汇率等都可以上下变动,认为汇率水平主要由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粘性货币模型:在短期内,由于不同市场存在不同的调整速度,商品市场和资产市场并不是同时达到均衡的,资产市场调整快于商品上场调整使汇率出现出调,这便是短期内汇率容易波动的原因。D资产组合模型。

14.国际收支的分析方法:a弹性分析法: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运用汇率和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整机制和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关系密切,被称为弹性论。在各国国内价格不变时,当一国的出口弹性和进口需求弹性满足马歇尔—勒纳条件,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作用。但贬值常常伴随j曲线效应,即在贬值中,贸易收支差额先降后升。B吸收方法:只有当一国商品、劳务产出的增加额超过其吸收能力的增加时,该国的国际收支才能得到改善。C货币分析法:强调国际收支的货币特征,可以看做是传统的封闭经济的货币理论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推广应用,强调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并考虑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多种渠道。

16.分析固定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1)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的流动性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立的执行货币政策不可能偏离世界市场通行的利率水平,任何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企图都将引起资本的大量流入和流出,并迫使货币当局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从而使利率回到世界市场上通行的水平,经济重新恢复到原来状态2)在固定汇率制下如果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则一国不可能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任何扩张或紧缩货币供给的企图都将被资本的迅速巨额流动及央行维护固定汇率的行为所抵消。

17.浮动汇率制下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浮动汇率制度下,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将通过汇率的调整自动完成,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将仅限于国内目标。在资本具有完全流动性的前提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的: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受国际资本流动性的影响,国际比本流动性利率弹性越大,财政政策作用效果越有限,而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在自由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不再干预外汇市场,这意味着本币在外汇市场的供求自动相等,这意味着国际收支平衡,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可任意确定货币供给,因为它不再负有干预外汇市场确保汇率稳定的责任,,货币供给又成了外生变量。一国货币当局在浮动汇率下可以实行独立的货币政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