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纸短情长——谈《项脊轩志》的语言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空间

本版编辑/云飞

创作的冲动。而琼珊的境况激起了他神圣的使命感,他觉得真正的艺术作品应该是能够对人的生命有用的,能够唤醒人的生命欲望的。于是他有了创作的灵感,有了创作的激情。和苏艾相比,同样是付出爱心,但贝尔曼对爱的理解更为深刻和透彻,他的爱里包含了智慧。

因为人生的阅历不同,智慧的深浅也不同。经历了几十年人生坎坷的老贝尔曼,更加懂得琼珊在这种情况下最需要什么。所以,最终是老贝尔曼而不是苏艾去画那片叶子。

2.老贝尔曼的人生简历整理。

年龄:六十多岁。长相:丑陋。性格:暴躁。习惯:酗酒成性、邋遢。经济状况:贫穷潦倒。经济来源:给雇不起职业模特的青年艺术家当模特,挣几个小钱。社会价值:自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青年艺术家的看家恶狗。艺术发展:耍了四十年画笔,仍同艺术女神隔有相当距离,连她的长袍的边缘都没有摸到。

从简历中可以看出老贝尔曼的一生注定将是悲剧的一生。老贝尔曼最后用自己的行动给了琼珊坚强的信念,拯救了琼珊的生命,这对老贝尔曼来说是他生命的涅槃。作为老画家,他把这片叶子画在墙上,这是他人生最庄严的仪式。他是崇高的殉道者!为了拯救他人而死,为了爱而死,更是为了艺术而死,死得其所。这是人间真善美的丹青,这是人间最精彩和昂贵的杰作!

老贝尔曼的人生价值因之而发生逆转。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艺术的真正价值:艺术不是用来换钱的,而是用来启悟、唤醒、激励人的生命的。他用自己的行动给人类带来了永久的精神滋养!

他的人生因之而由悲剧变成了喜剧!

作者的构思之妙,让我们感受到了老贝尔曼身上的人性之大美!

四、四读文本:品味语言,

体会作者的匠心所在小说的语言一开始是极具幽默调侃味道的,但越到后面越庄重、越圣洁,有一种在教堂里抒情的意味。

小说的语言前后风味不同,意义可谓深远。幽默调侃的语言背后是作者对这些底层艺术家生活艰辛的一种同情、无奈!而当老贝尔曼做出壮举后,

作者内心对人性美的呼唤,那种神圣感自然地就流露到了笔端。品读文字,实际上是在品读作者的匠心之美。

五、聚焦作者: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欧·亨利3岁时,母亲因结核病去世。同年,他和父亲搬到祖母家里居住。他高中时辍学,去药房当了学徒。后来他帮忙做过牧羊人、厨师、婴儿看护员,当过歌手、戏剧演员、药剂师、绘图员、记者和出纳员等。在48岁时因病去世。

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欧·亨利经历了太多的辛酸和不幸,也看到了许多底层小人物的辛酸,可是他却让一片叶子挽救了一个人的生命,让赞美诗洗礼一个人的灵魂,让一份“别有用心”的礼物升华了一对贫困夫妻的纯真爱情……这就是伟大的欧·亨利,他把艰难的底层生活中的美好加以放大,用自己的76

·高中

2019.9

理想为我们架设了一个个生命的支点: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失去希望,要珍爱生命。人性的美是人间的大美,纯真美好的感情超越了任何物质的价值。

欧·亨利对美国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他是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在他逝世八年之后的1918年,美国设立“欧·亨利纪念奖”,专门奖励每年度的最佳短篇小说,并以此永远纪念这位对短篇小说的创作做出突出贡献的文学巨匠。欧·亨利连同他的小说,就像一片永不凋零的常春藤叶,在世界文学史上展示着永恒的生命绿色。【设计意图】

《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教学设计从没有任何媒介介入的素读文本开始,让学生从文本故事中获得了暖意。而探究暖意来自哪里,成为教学设计的主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再读文本、三读文本、四读文本,层层深入,深度学习,深度探究。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来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性美、人情美给读者带来的暖流;从小说情节安排上的匠心组织,以及文本前后不同语言风味的品评来体会世界之大美的根本来自人性之美的温暖。暖意再次袭上学生的心头,灵魂得到洗礼———真正的艺术是用来唤醒和拯救人类的灵魂的,

不是用来换钱的。设计的最后再通过链接,让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领略作者美人之美的大境界———用自己的理想为人类架设了一个个生命的支点,让人们明白纯真美好的感情可以超越一切,超越任何物质的价值。纸短情长

———谈《项脊轩志》的语言

(山西省平遥中学,

筅房山国西玉晋中031100)《项脊轩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写的一篇叙事抒情散文,文章不足八百字,却被誉为“明文第一”。读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浓浓的深情。

文章从一间书斋写起。

首句交代书斋的前身:“项脊轩,

旧南阁子也。”这间南阁子是什么情形呢?文中接着做了介绍“: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就是这样一间窄小、老旧、昏暗还漏雨的老屋,在归有光的修葺之下焕然一新。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珊珊可爱。”如果说第一段前半部分的文字色彩是灰暗惨淡的,那么它的后半部分却是清新明快的!明亮的屋子里摆满了自己喜欢的

“书,院子里则种植着兰桂竹木———这些花木不仅让人赏心悦目,而且还是文人心目中高洁品质的象征。这部分文字,作者多用四字短句,写出了淡雅柔和幽寂的书斋美景———白天庭阶寂寂、小鸟啄食,夜晚皓月当空、桂影斑驳,微风过处,风移影动。作者身处其间,心旷神怡,用“珊珊可爱”四字表达了内心的喜悦之情。

文章第一段文字前略而后详,希望如同朝阳冉冉升起———此时的归有光是一个“惊才风逸,壮志烟高”的少年。扫天下从扫一屋始,正如文中所说的“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对于少年的归有光而言,项脊轩是他的梦开始的地方。他精心修葺这间老屋时应该是满怀壮志的,修葺之后在书斋中的心情应该是跃跃欲试的,世界那么大,他要从这间书斋走出去!

作为没落大家族的子弟,归有光有着振兴家族的天然责任感,而项脊轩承载了归有光振兴家族的梦想。归有光的远祖归道隆曾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居住,一生业绩颇为辉煌。归有光自号“项脊生”,又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项脊轩”,不仅含有怀宗追远之意,更包含了他要继承先辈遗志,发扬先辈精神,光耀归家门楣的心志。在欣赏文章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到归有光借一间书斋表达人亡物在、世事变迁的感慨,感受到他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和渴求光耀门楣的志向。

第二段首句“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是第一、二段的过渡句,也是全篇的情绪线索。全文都围绕悲喜这两种情绪来写。

第二段主要写人事,寥寥数语,借庭院居所的变化,勾勒出一个没落家族的江河日下。“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最初大家族尚能在形式上有所维持,“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所有的大家族在走向衰落的时候大概都是相似的情景吧。这段文字让我想到了《红楼梦》中的“忽喇喇似大厦倾”,也强烈地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痛惜和无奈之情。

关于家道中落的这段文字,先略而后详。只用一句略写了庭院“庭中通南北为一”的情形,短暂得如同那些转瞬即逝的快乐时光———作者的记忆中应该也有家族尚未衰落时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欢乐记忆。当归有光看着这个大家族日渐分崩离析,于是接下来他用类似慢镜头的叙述缓缓写出诸父异爨,庭院渐渐被分割的情形———“庭中始为篱,已为墙”。也许,最初分家的诸父或许碍于情面还有点情分,但时间久了,人情便逐渐淡薄,就像从篱到墙的变化,曾经在一个锅里吃饭的一家人,终究“自扫门前雪”了。经历了这一切的归有光怎能不遗憾痛惜、万千感慨?

接着,文章借家中老妪写了对母亲的怀念,写出了母亲昔日对子女的关爱,也写出了作者失去母亲的那种内心的忧伤。睹物思人,老妪指着项脊轩的某个地方絮絮叨叨说出母亲当年如何对孩子嘘寒问暖牵肠挂肚的情形,虽然说的不过是身为慈母的平常琐事,但是结合了项脊轩某个具体的位置,情景再现式地娓娓道来却能异常感动人心,难怪,“语未毕,

余泣,妪亦本版编辑/云飞

空间

泣”

。祖母是作者的又一条情感牵绊。

归有光的祖母是明代著名画家夏昶之女,她出身名门,亲历了这个家族的繁盛,更亲见了它的衰落。当她看到整日闭门读书的归有光时,内心燃起了家族复兴的希望,于是有了文中“大母过余”的文字。祖母对归有光不仅有长辈对晚辈的寻常关心,还有对他的殷切希望,这希望热切又含蓄。“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我们甚至可以猜想,归有光心中那份复兴家族的责任感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祖母的影响和教导。可惜,对归有光寄予厚望的祖母也离他而去,作者情难自禁,写下令人长号不自禁”,表达内心巨大的悲恸———世界上最爱我的人去了!从此,少年的归有光扛着沉甸甸的责任一个人艰难地跋涉在家族复兴的路上。

第三段中,归有光写道:“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短短几个字包含着庆幸,更流露出一种信念。此时的归有光相信多次遭火不被焚毁的书斋似乎暗示着什么,他相信,冥冥之中祖上福荫,如同祖母对自己的厚望,预示着自己应该也一定可以从书斋中走出去,带领这个家族走上复兴之路。

19岁的归有光就是这样写成了《项脊轩志》的前半部分———带着长辈的殷切希望,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读到这部分文字时,仿佛能看到那个胸怀壮志的年轻人行走在逐梦的路上。

《项脊轩志》的后半部分是归有光人到中年的补记。从文章里说的时间推算下来,补记的内容至少也在十三年之后了,此时的归有光已过而立之年。从少年迈入中年,经历了人生悲喜,科举坎坷,中年的归有光又写下了关于项脊轩的文字,虽然是多年后的补记,却与前文的“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脉相承,浑然一体。

妻子的嫁入是归有光生活的另一抹亮色“。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乖巧而又黏人的娇妻形象跃然纸上。

归有光20岁中秀才,四年后妻子过门,这个独自扛着家族希望奋斗的年轻人有了伴侣,从此奋斗的路上不再孤单,两个人在这间书斋留下了无数美好的记忆。妻子就连回娘家和诸小妹的闺阁语言也都告诉归有光,可见二人的亲密恩爱。

这段文字写得无比柔情,也表现了这时候的归有光奋斗并幸福着的心情———此时的归有光应该经历着一次次的科考失利,

幸而家有贤妻可以得到温暖和慰藉。可惜,人生无常悲喜轮转,“其后六年,吾妻死”,短短几个字,如一把刀,割断了幸福。“室坏不修”———这里无心打理的不仅仅是书屋,也是归有光的心。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最后这句草草交代了南阁子的后事,我们发现,此时作者对项脊轩的叫法已变为“南阁子”。虽然其后二年归有光收拾心情“复葺南阁子”,但是,南阁子已经不是昔日的项脊轩。回顾前文,从首句交代

“项脊轩,旧南阁2019.9

·高中

77

“空间

本版编辑/云飞

子也”开始,到“复葺南阁子”终,项脊轩经历了从生到灭的过程;后来,阁子虽然还是那间阁子,却已不再是作者的“项脊轩”了。这里曾经承载了作者的梦想,记录了珍贵的亲情还有伉俪深情,可如今,梦想依旧是梦想,深爱的人却已经远去,人到中年的归有光历经沧桑,不复当年悲伤时尚可以“长号不自禁”的激烈外放,只是淡淡交代“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后来的项脊轩,人去屋空,归有光依旧奔波在科考和振兴家族的路上。从秀才到举人,从举人到进士,每一步都走得无比艰辛,让那个曾经相信“殆有神护”的年轻人在后来的日子里尝尽了“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

的辛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文末独句成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物是人非,对枇杷树的描写既是对亡妻的思念,更是对自己悲欣交集的一生的慨叹。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来更加让人感慨万分。

《项脊轩志》的文字语淡情深,如同一壶清茶,初品尚不觉其妙处,可回味时却发现其余韵悠长,再三品味更觉余香满口。难怪人们赞赏《项脊轩志》“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并将归有光与欧阳修相提并论,称之为明代第一散文家。自媒体时代议论文写作教学高一新初生探

筅陈晓(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上海200438)随着时代的发展“,固有的写作环节”类似于布置文题、现场写作、集中评讲等并不是需要全盘否定,而是教师必须意识到,在大数据的新时代背景之下,教学方式和理念必须紧跟时代发展趋势智慧转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全面翔实的阐述,它强调: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写作教学是塑造高中学生这一素养的核心所在。

那么,如何将学生从初中颇为感性的记叙文写作思维引渡到高中偏向理性的议论文写作思维?这是高一语文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

一、了解学情,

把握方向面对高一新生,语文教师需要客观地分析探究学生的学情。九月初成为高一新生的这群孩子,在两个多月前,在中考考场上面对的作文题是怎样的?他们经历了一个愉快的暑假,在语言与思维运用方面,是否能达到教师所期许的“质”的飞跃?不妨先从近几年上海市中、高考的作文考题来看:78

·高中

2019.9

年份上海市中考作文题上海市高考作文题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

没想到,真没想到

的生活更容易进入大众视野,评

(1)写一篇600字左

价他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常见,这

2016

右的文章。

些评价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也越

(2)不得透露个人相

来越大。人们对“评价他人的生关信息。

活”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尽相同,请

(3)不得抄袭。

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种现象

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就这样,埋下一颗种

预测,是指预先推测。生活充2017(1)写一篇600字左满变数,有的人乐于接受对生活

右的文章。

的预测,有的人则不以为然。请写(2)不得透露个人相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关信息。

(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3)不得抄袭。真的不容易生活中,人们不仅关注自身

(1)写一篇600字左的需要,也时常渴望被他人需要,2018

右的文章。以体现自己的价值。这种“被需(2)不得透露个人相要”的心态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关信息。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3)不得抄袭。

的思考。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倾听了不同国家的音乐,接

这事,真带劲

触了不同风格的异域音调,我由

(1)写一篇600字左

此对音乐的“中国味”有了更深刻

2019右的文章。的感受,从而更有意识地去寻找

(2)不得透露个人相

“中国味”。

关信息。

这段话可以启发人们如何去

(3)不得抄袭。

认识事物。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

对上述材料的思考和感悟。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单从字面剖析,就可以明确感知到,中考作文题多为直抒胸臆的主观情感表达,比如“没想到“”不容易”等感叹性词汇,从“这事”等指向性较为明确的词汇,可判定考查重点为对某件事、某个人物的描写和记叙。而高考作文题,近几年来鲜少用简短的“命题式”,更多地偏向话题式、材料式,就某个社会热点、社会现象进行剖析和论理。“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表达。”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对中考作文表达的要求。考查考生是否会表达以及表达得怎么样,是中考作文命题首先考虑的因素,也是命题专家命题之宗旨。

二、巧妙设置,

智慧引渡传统的议论文教学初期,

教师会充分强调议论文写作基本要领;未曾从初中阶段感性描述思维中转变过来的学生,会产生一定的排斥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时巧妙设计和构思,帮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

1.“回顾中考”

式引渡。笔者在自己的课堂上,让学生一起回顾中考作文题目,并且说说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学生A,于2014年上海市中考作文中得分58分(满分60分)。A生分享自己的高分体会时说: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