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琴演奏中怎样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
【摘要】琴声如天籁,奏出心中最美的歌谣;琴声如心声,诠释着演奏者的内心。音符从指间倾泻而来,旋律静静融入全身。音乐是美的享受,但现今一些学生演奏的音乐常常是单纯的奏出每个音符,而缺少一种音乐的内在感觉,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表现音乐作品,把一首钢琴曲弹得优美动听。
【关键词】风格的体现;音乐的表现
一、作品的音乐风格
音乐风格是指音乐作品来表现音乐内容的方式、形式、方法方面的总的特征。钢琴作品的音乐风格主要通过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踏板、音色、和声,调式、调性等音乐手段来实现,其中节奏、旋律、踏板、力度、以及和声要素在钢琴作品中尤为重要。
首先关于节奏。很多学生的钢琴程度不错,但在弹奏钢琴时,节奏的把握却不好。节奏先于音乐,没有节奏,音乐就没有生命。演奏中,节奏应放在第一位。如古典主义时期,斯卡拉第、莫扎特、海顿的作品节奏要求十分准确,弹奏古典主义曲目的时候最好是打着节拍器。而浪漫主义时期,萧邦的作品光有准确的节奏是不够的,须在一定的节拍框架内表现出弹性节奏,也称伸缩节奏。
其次关于旋律。旋律是音乐中最富于表现力的部分,理解旋律,找到旋律的动向、形态,多练、多听,体验作曲家的意图、音乐的风格、句子的结构以及理想的音色、表现的内涵等。旋律有三种:
1、歌唱性旋律。它擅于抒发情感、表现人的内心世界。奏鸣曲中第1乐章副部主题、第2乐章慢板主题,常采用歌唱性旋律。如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第二乐章》旋律舒缓优
美。
2、叙述性旋律。它直接表达人的感受、述说事物、宣泄情绪。许多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部主题往往采用叙述性旋律。如萧邦《g小调叙事曲》的主部主题。
3、技巧性旋律。它完全适应钢琴演奏的技术技巧,即器乐化的旋律。在许多奏鸣曲式乐章的主部主题(如贝多芬《热情》奏鸣曲第3乐章主部)中,或在作品的华彩乐段中采用。
再次有关踏板。踏板是弹奏钢琴曲目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踏板使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弹奏的声音、色彩和风格。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如莫扎特和海顿的作品,踏板太乱和太多则对作品有损害,建议不踩或者少踩踏板。浪漫派肖邦、舒曼、李斯特的钢琴作品中踏板大量的使用,但要求更复杂、精细。印象主义的德彪西、拉威尔的钢琴作品中,很少有踏板的指示,需要谨慎而敏感的使用踏板。。踏板也不是固定的,要根据节奏和音乐旋律的变化而变化。
再次力度的变化,不同时期的作品力度处理不一样。古典主义时期作品力度的变化是阶梯状的,是段与段之间的变化。浪漫主义时期的作品则是句与句之间的变化。印象派时期的作品是音与音之间的变化。在同一个作品内部,力度变化的层次也很丰富,如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c小调前奏曲》中,力度上从ppp到fff进行多次变化,轻柔时如一湾静水,雄壮时如波涛排山倒海。如能较好的把握住力度上的变化,对于乐曲的表达将起到很大推动作用。
最后是和声的处理。和声是钢琴有表现力的手段,钢琴就是和声乐器。古典主义时期的声布局清晰明确,易于分析;浪漫主义时期的和声较为复杂,出现了各种色彩的变化;印象
主义作品中常采用九和弦、十一和弦,造成调性模糊的效果,风格更加独特;在20世纪的现代和声技法中出现多样化的和弦结构,音响常常是不协和的。
二、作品的音乐表现
音乐的表现,是把我们内心从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手指弹奏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简言之,就是内心感受在乐音上的显现。如何去表现音乐,使之更生动真切,这就需要对作品尽可能理解的准确,感受得深。优秀的音乐作品具有永恒美的特质,有时我们可以凭直觉感受到。有时需要一个学习、理解,逐渐深入,领悟的过程。要注意把乐曲中体会到的美和自己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类似体验融合起来。比如,当我们从一首乐曲中体会到一种欢乐的美感时,很自然地,也会联想起我们自己曾经有过的欢乐情绪。当我们在弹奏中把这两种欢乐合而为一时,那就是既表现了乐曲的,也表达了自己的欢乐。只有具备了乐曲的内涵和个人的体验,才能生动感人,令人信服。一首乐曲,或多或少,或大或小,总会有对比的因素,包括力度、速度、音色、情绪上的对比等等。只要恰如其分地做到了应有的对比,就会有较好的音乐表现。
除了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外,还必须结合扎实的钢琴弹奏技术,才能真正有效的表现好音乐。音乐表现是目的,弹奏技术是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在把握乐曲的风格外,针对具体作品的弹奏来说,还应把握“对比的原则”。
三、良好的音乐听辨
音乐是一种精致的声音艺术。如果我们没有把所选择的乐曲仔细消化吸收,很容易就会变成走马观花,只知其貌而感觉不出内涵。对一首作品要有深刻的了解和印象,主要的就是多次的反复聆听。音乐是一种抽象的声音表现,要掌握其特点只有依靠听觉的记忆。一般来
说,在反复聆听的过程中,已经能够逐渐了解到音乐作品中的细腻变化。比如我们注意到了旋律线的起伏,感受到了节奏的转变,随后注意到音色的转化,这就是真正进入了音乐。
演奏一首最具表现力的作品,是我们音乐人生的追求,也是对我们音乐人生的最好诠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