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文化资料]朱子文化
[朱子文化资料]朱子文化
(1) [朱子文化]论诗经的文化精神
作为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向我们展示了殷商社会乃至包含着远古社会的历史风貌。从《诗经》的祭祖诗中,我们看到了殷周祖先创业建国的英雄业绩;从农事诗中,看到了在农业生产中辛勤地劳作地农奴;从战争徭役诗中,看到了仆仆风尘的役夫征人;从卿士大夫政治美刺诗中,看到那些关心国家时政的优秀人物;从婚姻爱情诗中,看到了周人的婚姻习俗;从其他诗篇中,我们也看到周代社会各种各样的民俗风情,等等。可以这样说,《诗经》中的305篇作品,交织成一幅多层次的、多角度的,从多个方面展现殷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它的每篇作品,都潜含着无数的可以发扬的文化内容。它是中国上古文化一部形象化的历史,从远古到周代社会的文化积淀。因此对于《诗经》,我们不仅仅需要从题材上的大体分类中去认识其伟大,而且更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这部作品中所包孕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从这方面讲,它的意义也是无限的,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植根于农业生产的乡士情蕴
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业民族。据考古发掘,早在一万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初期便已开始了农业种植活动。在公元前5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存在的仰韶文化,就“是一种较发达的定居农耕文化遗存,主要栽培粟、黍”。①从出士的甲骨卜辞记载中可知,农业已经是商代社会的主要生产。卜辞中多次出现黍、禾、麦、稻等农作物名称,农业生产的好坏乃是殷民族最为关心的大事。从土质丰厚的黄土高原的富饶的渭河流域发祥的周民族,更是一个专事农业生产的农业民族。
农业发展,一方面使中国人很早就摆脱了依赖自然采集和渔猎的谋生方式,有了更为可靠的食物来源,促进了文明的进步;另一方面也改变了因采集和渔猎不得不经常迁徙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高于周边民族的定居农耕文化。从而也很早就培养了中国人那种植根于农业生产的安土重迁、勤劳守成的浓重的乡土情蕴。
《诗经》是具有浓重的乡土之情的艺术。且不说十五《国风》散发着浓郁的各地乡土的芬芳,即便是在《雅》、《颂》的抒情诗中,也莫不沉潜着植根于农业文化的深深情蕴。这不仅仅表现为周人对农事的关心,对农神的崇拜和农事诗的创作,而且表现为体现在《诗经》中大部分作品中的眷恋故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本来,从人类的普遍文化情感上讲,眷恋乡土乃是各民族的共同心理。荷马史诗《奥德修记》中的希腊英雄俄底修斯,特洛伊战争结束后在外漂流了十年,历尽千辛万苦之后仍然返回了他的故乡,这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但是我们须知,贯穿于《奥德修记》这部希腊史诗的中心主题却不是思乡情感的抒发,诗人在这时只不过以俄底修斯回乡为故事发展的线索,来叙述这位英雄的冒险经历,歌颂希腊人对自然的斗争和对海外探寻的英雄主义精神。产生这两部书的时代背景是从古代和氏族组织转变而来的希腊英雄时代的奴隶社会制度,“古代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已经开始蜕变为在陆上和海上为攫夺家畜、奴隶和财宝而不断进行的抢劫,变为一种正常的营生,一句话,财富被当作最高福利而受到赞美和崇敬,古代氏族制度被滥用来替暴力掠夺财富的行为辩护。”②希腊人通过这两部史诗来对海外征服的英雄主义精神来表示了最为崇高的赞美。
可是,以农业生产为根基建立起来的周代社会,从一开始就不可能产生古希腊社会的对外扩张冒险精神。他们立足于自己脚步下的这片热土,靠的是勤劳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财富与文明。他们从来不愿意离开生其养其的土地,眷恋的是和平安适的田园生活,沉醉于湿馨的乡土之梦。周人歌颂他们祖先后稷,是因为后稷教会了他们如何稼穑;歌颂他们的创业之祖公刘,是因为公刘带领他们躲开了戎狄的侵扰,选择了豳这块适宜于农业生产的
土地;周人歌颂古公
(2) [朱子文化]小学生关于国学经典的作文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看书法展览,进了书法展览门口。首先,我看到的是一段文字: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汉字的书写艺术,从甲骨文、石鼓文、金文(钟鼎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等,书法一直散发着艺术的魅力。中国书法是一种很独特的视觉艺术,汉字是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因素,因为中国书法是在中国文化里产生、发展起来的,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本要素之一。以汉字为依托,是中国书法区别于其他种类书法的主要标志。
我国的书法家有许多,比如:苏轼、朱熹、欧阳修、郭沫若、朱熹、王宠、唐寅、憨山、王文治、陈鸿寿、等等。其中,苏轼和朱熹、贺知章,令我映象深刻因为,现在我已经三年级了,已学过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这一首诗和永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所以,我们应该好好的去了解国学经典。
(3) [朱子文化]朱子文化征文500字
第一篇:朱子文化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朗朗的读书声不时从濠村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传出。11月20日,该校“朱子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活动现场,南平市朱熹纪念馆馆长吴吉民向全校师生介绍了朱子文化进校园的意义,并为该校颁发“朱子文化教育基地”的牌匾,赠送朱子文化挂图,朱子家训竹简、
朱子文化系列杂志等物品。
作为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对后世影响深远。朱子文化所包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皆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理念沿用至今。我县与朱子文化渊源颇深,“浦城理学十三子”之一真德秀创立了“西山真氏学派”,使朱子文化在浦城得以广泛流传。
濠村中心小学为了深入传承和发扬闽北特有的朱子文化内涵,把朱子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在校园内利用走廊、教室、橱窗、寝室等阵地建立以朱熹简介、事迹和思想为主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物件,营造浓厚的朱子文化氛围。并以校本教材《朱子文化》为抓手,通过教师由浅入深的讲解,让朱熹思想的内涵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
据悉,下一阶段,该校计划开展摘录朱子文化手抄报、朱子家训的作文、诵读、演讲等比赛活动,让朱子文化在校园这块肥沃的土壤里不断传播。
第二篇:朱子文化
《朱子家训》通篇以对偶句一气呵成,言及卫生、安全、勤俭、有备、饮食、房田、婚嫁、美色、祭祖、读书、教育、财酒、诚信、体恤、谦和、无争、交友、自省、向善、纳税、为官、顺应、安分等诸多内容。大体上政治上的“读书志在圣贤,非图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学而优则仕”是孔子为知识分子规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旨在学以致用大济苍生。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将追求高官厚禄当成读书的惟一目的,而朱柏庐主张的为官目的却是这么的阳光。他的“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正是那种“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心理解读。要实现道德的完善需要一种的高度自觉,就是“心存君国”的“真善”。古往今来凡成大事业者之所以成功,正是因为他们有这种高度
的自觉,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张扬了凛然的民族正气。
“居家戒争讼,讼而终凶”体现了和谐的理念,“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蠹蠹无馀,自得至乐。”提出了家和虽贫而有乐,还有先国后家家乃乐的观点和认知。他主张教育子女的“教子要有义方”,重视正确积极的教子方法。痴心父母古来多,天下没有不疼爱子女的父母,但问题在于如何去爱?是把道德修养、人格风范留给子孙把清白留给子孙,还是仅仅把钱财留给子孙,甚至是把恶行留给后人,值得每一个为人母为人父的去三思。若说处世为人我最欣赏的是“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这句,是的,我们要善于倾听,做领导的尤其要如此,但倾听不等于轻信。话语是人们在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最常用最广泛的交流沟通传媒,那么怎样对待这汹涌澎湃的话语的波涛?矛盾是无处无时不在的,大是大非有但对于平常百姓生活究竟有多少?怎样处理?那么我们就好好琢磨琢磨朱柏庐这句话吧!
第三篇:朱子文化
祖国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对祖国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作为一个中国人,怎么能够不了解中国的历史呢?
我关注历史,在书籍中我了解到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她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这片土地的人;汉武帝在这片土地上施展自己的雄才伟略;唐太宗建立了“开元盛世”的大好江山;成吉思汗将这片土地扩大得无边无际„„多少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故事都在这片土地上扮演„„这一切的一切,怎么能够不让一个中国人引以为豪呢?
可是,在中国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却令我满心怨恨!历史老师讲到“嘉定三屠”、“扬州十日”时,我泪眼含花;讲到“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再到“马关条约”、
“瑷珲条约”,我义愤填膺。我们从一个泱泱大国变成了“东亚病夫”,这片土地也变成了帝国主义分割的肥肉。于是我从小便有这样一种想法:你满人怎么啦,夺走我们汉人的江山,管好了便也算了,可是却越弄越糟,我气得说不出话来。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我对历史的看法也开始有了改变。清朝的皇帝在历史上还算比较好的,康熙、雍正、乾隆在乱世中迅速开创了“康乾盛世”,维护了国家统一,巩固了边防,促进了经济发展。他们亲自批点《资治通鉴纲目大全》,编纂了《朱子大全》、《康熙字典》等卷帙浩繁的着作,文化气魄铺天盖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