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要发发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含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

孔子观于周庙,有敧①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谓何器也?”对曰:“此盖为宥座②之器。”孔子曰:“闻宥座器,满则覆,虚则敧,中③则正,有之乎?”对曰:“然。”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满则覆,中则正,虚则敧。孔子喟然而叹曰:“呜呼!恶

④有满而不覆者哉!”

(《韩诗外传》)

【注】①敧(qī):倾斜。②宥(yóu)座:座位右边。“宥”通“右”。③中:这里指装水到一半。④恶(wū):哪里,怎么。

(1)给下面两个句子划分停顿。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________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________

③孔子观于周庙________

④虚则敧________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汉语。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4)这几段文字内容都与学习有关,谈的都是学习________方面的问题。【乙】文中孔子“恶有满而不覆者哉”的感叹给了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

【答案】 (1)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2)以……为乐;优点;参观;空

(3)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②怎么会有满而不的呢?

(4)态度;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解析】【分析】(1)本题划分技巧:①句子成分划分:主谓宾定状补;②关联词划分;③介词划分:而、以、于等。①好之者(主语)/不如乐之者(谓语)。②孔子(主语)/使子路取水试之。

(2)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以……为乐。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者: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善”是一词多义:善良,好,擅长。“者”: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善者:优点。③孔子观于周庙:孔子参观周庙。“观”是一词多义:景观景色,观看参观。④虚则敧:空了就会斜着。“虚”是一词多义:空的,不真实的,不自满,衰弱等。

(3)本题翻译赋分点:①行,走。师,老师。②恶,怎么。覆,。

(4)①内容概括,三则材料主题:第一则材料从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三个比较中谈要以学习为乐,乐学态度,。第二则材料从以身边人为师,以身边人为鉴角度谈要向身边人学习,随时学态度,。第三则材料则以比喻的方法,从满则覆,虚则敧,中则正角度谈要谦虚,虚心学态度。三则态度都谈学习态度。②启示类习题一般答题语言:告诉我们某个道理,告诉我们要如何,告诉我们不要如何。恶有满而不覆者哉:怎么会有满而不的呢?这里采用比喻手法,“满”指狂妄自大,“覆”指失败。启示:告诉我们狂妄

自大会导致失败,所以要谦虚,不要自大骄傲自满。

故答案为:⑴ ①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孔子/使子路取水试之

⑵① 以……为乐 ;② 优点 ;③ 参观 ;④ 空

⑶ ①几个人一起走,一定有可以成为我老师的人。

②怎么会有满而不的呢?

⑷ 态度;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要狂妄自大,骄傲自满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

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孔子说:“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此为乐的人。”

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乙】孔子参观周庙,看到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的人说:“这是什么东西呢?”守庙的人回答说:“这是座位右边的器皿。”孔子说:“我听说右座之器盛满水就会倾覆,空了就会斜着,水装到一半时就会垂直,是这样的吗?”守庙人回答说:“是这样的。”孔子让子路取水来试,果然水满便倾覆,装到一半时就垂直而立,空了就会斜着。孔子长叹道:“哎呀,哪里会有满而不倾覆的呢!”子路问:“请问持满有方法吗?”“持满的方法,压抑然后使之减损。”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________)

②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③意与日去(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B. 作者开篇即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并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

C. 文中点出了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立志,学习和惜时。

D. “俭”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

【答案】 (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解析】【分析】(1)本题注意“广”,是词类活用,形容词用作动词,增长。

(2)本题注意以下关键词语的意思:“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淫”,过度;“冶性”,陶冶性情。

(3)D.“静”是本文的核心词语,是修身养德的基础,“淡泊”“宁静”是它的正面表现,“淫慢”“险躁”则是其反面表现。

故答案为:(1)明确,鉴定;增长;意志;

(2)①君子的品行,用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

(3)D。

【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2)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3)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3.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 , 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乙】

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 弃疑滞①。,使庶几之志② , 揭然③有所存,恻然④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⑤ , 广咨问,除嫌吝⑥虽有淹留⑦ , 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⑧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⑨于凡庸,不免于下

流⑩矣!

(诸葛亮《诫外甥书》)

【注】①疑滞:犹豫不定。②庶几之志:接近或近似于先贤的志向。③揭然:显明的样子。④恻然:恳切的样子。⑤细碎:琐碎的杂念。⑥嫌吝:怨恨耻辱。⑦淹留:德才不显于世。⑧济:成功。⑨窜伏:逃避,藏匿。⑩下流:地位低微。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淫慢则不能励精(懈怠) B. 意与日去(消失)

C. 险躁则不能治性(危险) D. 广咨问(广泛)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之”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使庶几之志

A. 夫君子之行 B. 下车引之 C.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学而时习之 (3)下列对两篇文章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它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

B.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

C.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D. “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含有淡泊名利的意味。

(4)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②夫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

【答案】 (1)C

(2)A

(3)C

(4)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解析】【分析】(1) ABD解释正确。C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故“险”理解不正确。

(2)“使庶几之志”的大意是: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故“之”这里是结构助词

“的”的意思。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指陈元方。C代词,代指知识。D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3)ABD分析正确。C由“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可以看出“ 徒碌碌滞于俗”的原因是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即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而不是没有远大志向,同时也没有珍惜时间。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意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 夫: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志存高远: 树立远大的志向。慕:追慕。绝:戒绝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故答案为:⑴C;⑵A;⑶C;

⑷ ①最终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②一个人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追慕先贤,戒绝情欲。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词“之”的积累。“之”在文言文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词语,既作实词用,也做虚词用。它的用法和意义有:A代词;B助词,的;C动词,往,到......

去;D作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E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F调整音节,无实义;G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的性,不译;H代词,这,此。复习时一定要加强记忆,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判断其用法和意义。

⑶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句子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内容与主旨,分析出其深层内涵。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附参考译文】

一个人应当有高尚远大的志向,仰慕先贤,戒绝情欲,抛弃犹豫不定,使几乎接近先贤的志向,在自己身上显著地得到存留,在自己内心引起震撼;要能屈能伸,丢弃琐碎的杂念,广泛地向人请教咨询,去除怨恨耻辱,这样即使德才不显于世,也不会损伤自己的美好志趣,又何必担心不会成功。倘若志向不刚强坚毅,意气不慷慨激昂,那就会碌碌无为地沉湎于流俗,默默无闻地被情欲束缚,势必永远沦入平常庸俗之列,免不了成为地位低微之辈。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

夏侯玄既被桎梏① , 时钟毓为廷尉,钟会②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③之。玄曰:“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④。”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注】①桎梏(zhìgù):脚镣和手铐;拘捕。②钟会:钟毓的弟弟。③狎(xiá):亲近而不庄重。④闻命:听从命令。

(1)对句中划线词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尊君在不?(“尊君”古代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B. 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古代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C. 待君久不至,已去。(“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 D.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东市:东边的市场。)

(2)请补充下列句子中的省略成分。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________

②虽复刑馀之人,未敢闻命。________

(3)用“/”划出乙文中画线句子的停顿。(限段两处)

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

②钟会先不与玄相知,因便狎之。

(5)甲、乙两文均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两文中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和夏侯玄的“方正”?

【答案】(1)D

(2)家君;余(吾)

(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在出题中常常出以今释古的类型的题。古代十分重视对名号称谓十分讲究,包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D项意思是: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东市:刑场。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后来泛称刑场为东市。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两句省略成分是:(家君)待君久不至,(家君)已去。(余)虽复刑馀之人,(余)未敢闻命。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根据译文: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断句为: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惭、引、因便、狎”等字要准确解释。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文言文要点的概括。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陈元方:懂得“信”的重要;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人狱,处

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故答案为:(1)D(2)家君;余(吾);(3)考掠初无一言/临刑东市/颜色不异(4)①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拉元方(表示友好)。②钟会先前和夏侯玄不相交好,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5)陈元方:第一,他懂得“信”的重要(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第二,他懂得“礼”的重要(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第三,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第四,他以“入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夏侯玄:第一,虽遭人狱,处境险恶,也不肯跟身为廷尉弟弟的钟会结交。第二,经受刑讯拷打,始终不出一声,临到解赴法场行刑,也依然面不改色。

【点评】(1)本题考查古代称谓词语的解释。答题时应注意,先翻译句子,在根据相关的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知识,辨析各个选项的正误。“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死刑犯,从此东市代指刑场,D项错误。

(2)本题考查补充句子省略的内容。答题时应注意,两句都是省略主语的成分,意思分别为:(家君)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家君)现在已经离开了;(余)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余)不会听你摆布的。

(3)本题考查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答题时应注意,朗读包括停顿、重音、语气、语调、语速等诸多方面,对文言文而言,中考主要考查的是语句节奏的划分,因为停顿是理解、翻译文言语句的基础。对句子内容能正确理解,就能准确地标出朗读节奏(停顿)。

(4)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

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引:拉;相知:相交好;因便狎之:这时趁机对夏侯玄表示狎昵。

(5)本题考查文意理解和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时应注意,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本题要求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附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夏侯玄被逮捕,当时钟毓为廷尉,钟会以前和夏侯玄不和,就羞辱他。夏侯玄说:“我虽然是受刑之人,但是不会听你摆布的。”虽然遭受拷打,夏侯玄也不说一句话,到东市刑场执行的时候,脸色没有丝毫变化。

5.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答题。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 , 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⑤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①候,拜访,问候。②履行,实践,做。③绥,安,安抚。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⑤师,学习。

(1)“法”字在古汉语字典里有如下解释:①法令,制度;②方法,做法;③效法,仿效;④标准,法则。你认为“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________(只写序号)。

(2)文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B.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C.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D.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4)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回答。

①“正行此事”中的“此事”指的是什么?

②你认为元方所说的“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案】 (1)③

(2)D

(3)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②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出行守时,交往守礼,乃基本的做人之道,但有时也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解析】【分析】(1)这句话的意思为: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因此,“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中的“法”的意思是:效法、仿效。

(2)“袁公问曰”是一个完整的主谓结构的句子,后面应断句,因此排除AC。“贤家君在太丘”,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中间不能断开,因此排除B。故选D。

(3)翻译前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意思。以:用;抚:安抚、抚慰。之:代指弱者。翻译时应调整语序:弱者以仁抚之。这句话可以翻译为: 对于贫弱的人,用仁义抚慰他们(用仁义安抚贫弱的人)。

(4)①联系上文可知,“此事”指的是: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 ②陈元方说这句话是针对袁公的“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袁公的言外之意是你父亲这样做是在效仿我,元方不认同,于是就举周公、孔子的事例进行反驳,言外之意是家君没有效法袁公,袁公也没有效法家君。

【点评】(1)本题考查理解词义的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多积累、运用词语,提高自己理解词语的能力。做题时,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①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

系;②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③根据虚词进行断句;④根据固定句式进行断句;⑤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进行断句。

(3)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基本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4)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联系上文筛选恰当的信息。②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6.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义猴

某山隅有一老圃,早失偶,惟一女远适他乡。猎者怜其孤,赠以猴。老者爱如赤子,每出必从,不链不掣 , 而不离不逸④。如是者五年。一日,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曰:“父死乎?”颔之,乃俱归。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⑤。姐引之去,猴揖谢⑥之,仍牢守故宅,撷⑦果自食。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未三月而偃卧坟间。乡人怜之,乃葬于老者之侧,勒⑧石其上,曰:“义猴之墓。”

【注释】①隅:角落。老圃:种菜的老农。②适:嫁。③掣(chè):牵。④逸:逃跑。⑤掩:掩埋。⑥谢:拒绝。⑦撷:采撷。⑧勒:刻。

(1)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姐引之去 引:________ 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

(3)本文中的“义猴”有哪些“义”的行为?请用自己的话分点概括回答。

【答案】 (1)拉;离开

(2)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的人于是资助埋葬了(老人)。

(3)①不拴链子也不逃走;②老者死时去姐姐家报丧;③向乡里募资安葬老者;④牢守故宅,逢五必哭祭;⑤尽哀而死,偃卧老者坟间。

【解析】【分析】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引:动词,拉;去:动词,离开。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翻译文言文句子要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关键词:遍、于、乡、资。句意是: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的人于是资助埋葬了(老人)。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提取信息。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翻译并理解内容归纳为,①“不链不掣,而不离不逸”:不拴链子也不逃走;②“老者暴卒,猴掩门,奔其姐,泪如雨”:老者死时去姐姐家报丧;③“老者家徒壁立,无以为葬,猴遍哭于乡,乡人乃资而掩”:向乡里募资安葬老者;④“每逢五必哭祭,似念老父养之五年,哀伤殊甚”:牢守故宅,逢五必哭祭;⑤“未三月而偃卧坟间”:尽哀而死,偃卧老者坟间。

故答案为:⑴拉;离开;

⑵猴子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乡里的人于是资助埋葬了(老人)。

⑶①不拴链子也不逃走;②老者死时去姐姐家报丧;③向乡里募资安葬老者;④牢守故宅,逢五必哭祭;⑤尽哀而死,偃卧老者坟间。

【点评】⑴本题考查解释文言文中实词的意义。答题时应注意,对重点实词的解释,是学习文言文最基础的一项,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其中要特别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现象、一词多义的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遍哭于乡:在乡里到处哭着(求别人帮助),于,介词在。乃资:于是资助。

⑶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提取信息。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

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附参考译文】

某山隅有一个老人,妻子很早就逝世了,只有一个女儿在远方。打猎的人可怜他孤独,于是就送了一只猴子给他。老人十分喜欢,对待它就好像对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猴子都跟着他,(猴子)不用链子锁着不用绳牵着,但又不会离开他。如此就过了五年。 一天,老人突然死了,猴子关上门,奔到老人女儿家里,泪如下雨。(老人的女儿)问:“父亲死了?”猴子点了点头。(她)于是就和猴子一同回去。老人的什么值钱的东西也没有,无有钱给他办后事,猴子于是中乡中大哭,乡里的人于是给钱它为老人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拱手拒绝了,仍然守着老人原来的故居,每天摘果为生。每隔五天就为老哭一场,好像是纪念老人养了它五年的恩情,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够三个月就死在了老人的坟前。乡里的人可怜他,于是把它葬在老人的坟的旁边,为它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7.比较阅读

狼(第三则)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傍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但)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猪)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户能作此谋?

(1).选出与“以吹豕之法吹之”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句( )

A. 以刀劈狼首 B. 遂负之以归 C. 臣是以无请也 D.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2)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线词的含义。

顾无计可以死之________ ________

惟有小刀不盈寸________ ________

【答案】 (1)A

(2)办法

;使……死亡

;只

;满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实词的解释。只有对重点字词解释正确了,才能进一步理解句子,弄清全文大意。注意“死”是使动用法,“使……死亡”,其余直译即可。

【点评】解答此题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做题时要细心分辨。

8.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代了故事的起因。

B. 陈元方小小年纪却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

C. “怒”与“惭”写客人被陈元方反驳前后的神态变化,不仅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同时也表明客人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D. 这个故事表明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

【答案】 (1)相约(约定);舍弃(丢下);回头看

(2)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3)B

【解析】【分析】(1) “陈太丘与友期行”大意是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的意思是相约(约定)。“相委而去”大意是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的意思是舍弃(丢下)。“元方入门不顾”大意是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的意思是回头看。

(2)第一句抓关键词:期行(约定同行)、委(舍弃)、去(离开);第二句抓关键词:引(拉)、顾(回头看)。

(3)B项,原文并没有说陈元方喜不自禁。故选B。

故答案为:⑴ 相约(约定);舍弃(丢下);回头看

⑵ ①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和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结合具体的句意,运用掌握的知识进行理解词义。注意文言词语的一些特殊用法:如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和通假字。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和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注意平时对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的掌握和运用,做到“信、达、雅”。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溥①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抄,抄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抄,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节选自《明史·列传》)

【注】①张溥:明代著名文学家。一生著作宏丰,精通诗词,尤擅散文、时论。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溥幼即嗜学/好学不倦 B. 所读书必手抄/七手八脚

C. 日沃汤数次/不见天日 D. 如是者六七始已/大势已去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3)选文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说说。

【答案】 (1)A

(2)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3)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解析】【分析】(1)A项的“学”解释为:学习;B项的“手”分别解释为:亲手/手;C项的“日”分别解释为:每天/太阳;D项的“已”分别解释为:停止/已经。故选A。

(2)本句翻译为: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大。故断句为: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3)选文中的张溥幼时勤奋刻苦,“嗜学,所读书必手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最终“明高一时”,从他的身上我可以看出: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故答案为:⑴ A;

⑵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⑶只要勤奋苦学并持之以恒,终会有所成就。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文言词语的用法和含义是中考的常考题,一词多义现象在文言文中相当常见,有些词所包含的意义不只一个,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表示不同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虚词,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读出含义,然后断句;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启示的表达,答题时应注意抓住文段中心,理解文段含义,结合

中心作答,结合自己或社会实际情况, 引发感悟,注意遣词造句讲究三美:运用古诗文、名言警句;恰当运用比喻等修辞;成语。偷梁换柱把作者的在该文章中的观点、体验换成自己的话再重新演绎一遍。

【附参考译文】

张溥自幼好学,所读之书必亲手抄写,抄完朗诵一遍,立即烧掉,然后又抄,直到六七遍才停止,右手握笔的指掌起了茧。冬季手冻裂,每天要用温水烫数次。所以后来把他的书斋题名为“七录”。

张溥写诗撰文都很敏捷,四方之人来求他的诗文,从不起草,当即挥毫成篇,故当时名气很大。

10.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批注】结尾画线句交代谢道韫的身份,暗含作者对她“咏絮之才”的赞美。

【乙】

王仲宣好驴鸣。既葬,文帝临其丧,顾语同游曰:“王好驴鸣,可各作一声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驴鸣。

(选自《世说新语·伤逝》)

【丙】

张季鹰辟①田齐王东曹掾② , 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③ , 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④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

(选自《世说新语·识鉴》)

【注】①辟:征召。②东曹掾:东曹的属官。③鲈鱼脍:鲈鱼切片或切碎做的菜,与菰菜羹同属吴中名菜。④羁宦:在异乡做官。

(1)在《古汉语词典》中,“临”的义项有:①靠近,对着。②来到,到达。③将要,快要。请为“既葬,文帝临其丧”中的“临”选择正确的义项________。

(2)成语“莼鲈之思”出自【丙】文。依据文中画横线语句的内容,推断这个成语的意思。

(3)文章的结尾常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参考【甲】文批注,给【丙】文结尾句做批注。

(4)有老师将《世说新语》作为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书目。你赞同这种做

法吗?请结合选文具体内容,简述理由。

【答案】 (1)②

(2)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3)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

(4)赞同。以选文为例,《世说新语》中的多数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好读,不难懂,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解析】【分析】(1) “既葬,文帝临其丧”意思是: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临”的意思为“来到,到达”。故选②。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 “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写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莼鲈之思”也就成了思念故乡或归隐的代名词。

(3) “齐王败”,内容上交代齐王的结局,结构上,照应上文“命驾便归”,暗示张季鹰的远见。

(4)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如【甲】文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赞赏谢道韫的文学才华;【乙】文记述了依亲友的生前爱好学一声驴鸣以祭奠逝者的故事;【丙】文赞美了张季鹰淡泊名利的高洁人格。从《世说新语》的故事性、通俗性及实用性

(即从文言实词、虚词等方面提高七年级学生阅读理解古文能力)等方面谈理由。

故答案为:⑴②;

⑵张季鹰在洛阳看到秋风起,想到家乡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辞归乡里,因此可推断“莼鲈之思”是指思乡之情或归隐之志;

⑶结尾处交代齐王的结局,暗示张季鹰“命驾便归”的远见;

⑷赞同。以选文为例,《世说新语》中的多数故事对于中学生来说有趣、好读,不难懂,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用的字词,对于提升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是有益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考生需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进行作答。

⑷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整合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读文,然后根据对题干的把握作答。

【附参考译文】

【甲】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们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跟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乙】王仲宣生前喜欢听驴叫。到安葬时,魏文帝曹丕去参加他的葬礼,回头对往日同游的人说:“王仲宣喜欢听驴叫,各人应该学一声驴叫来送他。”于是去吊丧的客人都一一学了一声驴叫。

【丙】张季鹰调任齐王的东曹属官,在首都洛阳,他看见秋风起了,便想吃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说道:“人生可贵的是能够顺心罢了,怎么能远离家乡到几千里外做官,来追求名声和爵位呢!”于是坐上车就南归了。不久齐王败死,当时人们都认为他能见微知著。

1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司马光破瓮救友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② , 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③。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

【注】①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②《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③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群儿戏于庭________

②众皆弃去________

(2)翻译句子。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阅读本文后,司马光给你留下怎样深刻的印象?

【答案】 (1)玩;离开

(2)从这以后,他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不放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3)勤奋好学、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肯动脑筋、聪明智慧,果断和珍惜生命。

【解析】【分析】(1)①群儿戏于庭: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戏”是一词多义:玩;游戏;戏剧;戏耍。②众皆弃去: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去”是一词多义:离开;距离;除掉,减掉;失去。

(2)本题翻译注意:自,从。是,这。释,放下。至,甚至。

(3)①“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看书入迷,不知寒暑饥渴,看出司马光勤奋好学。②“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面对同伴掉入水缸里的情况,其他同伴跑掉,司马光不不慌不忙,想到用石头击破水缸,看出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勇敢、肯动脑筋、果断、珍惜生命。

故答案为:⑴玩;离开;

⑵从这以后,他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不放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⑶勤奋好学、机智勇敢、沉着冷静、肯动脑筋、聪明智慧,果断和珍惜生命。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附参考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

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瓮上面,失足跌落瓮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瓮,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1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 太丘舍去 舍:________

② 去后乃至 乃:________

① 尊君在不 不:________

② 相委而去 去:________

③ 元方入门不顾 顾 :________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下列选项中,全部属于尊称的一项是( )

A. 尊君家君令郎 B. 尊君 令堂 令郎 C. 家严家君小儿 D. 家严 家君 令堂

(4)《陈太丘与友期行》出自《方正》篇。方正,指人行为、品性正直,合乎道义。你认为哪些地方能够体现出陈元方的“方正”?

【答案】 (1)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2)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3)B

(4)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解析】【分析】(1)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乃”“去”都是古今异义词,不要以今释古。“不”是通假字。

(2)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期行:相约同行;日中:正午。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引:牵,拉。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

(3)A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是谦称。B 都是敬称。C家严和家君都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小儿:对人称自己的儿子。这三个词都是谦称。D家严和家君是谦称。

(4)结合远方的语言和动作分析,从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的语言可以看出元方懂得信和礼,从“人门不顾” 可以看出他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也是维护礼和信。

故答案为:⑴舍弃;才;同“否”;离开;回头看

⑵ ①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在正午时分。②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

⑶ B

⑷ 陈元方的“方正”体现在如下方面:他懂得“信”的重要;他懂得“礼”的重要;他的辩驳有理有据,落落大方;他以“人门不顾”的行为,维护了父亲和自己的尊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的能力。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

积累。课外的文言词语解释时,要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⑶本题考查敬辞和谦称的理解辨析能力。敬辞谦称很多,多冠于词头,①、敬辞前缀:屈老俯光请,雅芳拜华令; 叨玉垂大贤,高贵恭惠奉。②、谦称前缀:愚家小敝浅,鄙舍老贱寒。 拙陋不敢管,窃劳寡奴犬。记住这些,就容易判断了。

⑷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答这样的题,一定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分析人物形象。

1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甲】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

【乙】

周敦颐,字茂叔,为分宁主簿①。有狱②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③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周敦颐传》)

【注】①主簿:官名。②狱:案件。③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1)《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________时期的________家。

(2)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

②陶后鲜有闻________

③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________

④将弃官去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4)【甲】文中作者独爱莲花,认为莲才是花中君子。请结合对莲的描写体会莲具有哪些君子品性?

(5)黄庭坚称周敦颐“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阅读【乙】文,说说文中的周敦颐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 (1)北宋;哲学家

(2)多;少;想要;离开

(3)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②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

(4)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5)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解析】【分析】(1)周敦颐,字茂叔,谥号元公,世称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学思想的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

(2)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如题中的“鲜(少)”“去(离开)”都是古今异义词,要跟现在的意义区分开。

(3)①句关键词是“独(唯独)”“染(沾染)”“妖(娇艳)”;②句关键词是“莫(不)”,同时这是一个判断句,要按照判断句式译。

(4)考查“莲”的象征义的理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象征的定义,联系语境,找莲和君子的相似点,还原出君子的品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思是莲长在污泥和清水中,却不被污泥沾染,也不会显得妖艳,就象征了君子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是说莲中间贯通,外表挺直,不长藤蔓,不生枝节,则象征君子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香远益清”象征美名远播的品性;“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象征君子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5)解答此题,要结合周敦颐的有关事迹:快速准确久拖不决的案件,说明他断案如神,能力过人;为了不草菅人命,和酷悍的王逵据理力争,说明他刚直不阿,尊重生命。

故答案为:⑴北宋;哲学家;

⑵多;少;想要;离开;

⑶①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生长出来却没有沾染污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娇艳。②王逵是凶悍、残酷的官吏,众人不敢和他争辩;

⑷“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以看出莲的高洁傲岸、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孤高自许的品性;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可以看出莲的豁达、正直不苟的品性;从“香远益清”可以看见莲的美名远播的品性;从“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看出莲的清高风度,仪态端庄,令人敬重;

⑸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陋室铭》作者是唐代的刘禹锡,《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是北宋的哲学家;

⑵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答题时应注意,在准确理解词义,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大局之间的联系,依据体感要求来概括重点作答。

⑸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附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蔓,也不长枝。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周敦颐一方面他才能过人,处理案件,快速准确,另一方面他刚直不阿,敢于据理力争,不阿谀权贵。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乙】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人。原名敦实,因避讳英宗皇帝旧名而改为敦颐。由于舅舅龙图阁学士郑向的推荐,做了分宁县的主簿。有一件案子拖了好久不能判决,周敦颐到任后,只审讯一次就立即弄清楚了。县里的人吃惊地说:“老狱吏也比不上啊!”部使者推荐他,调任他到南安担任军司理曹参军。有个囚犯根据法律不应当判处死刑,转运使王逵想重判他。王逵是个残酷凶悍的官僚,大家没人敢和他争,敦颐一个人和他争辩,王逵不听,敦颐就扔下笏板回了家,打算辞官而去,说:“像这样还能做官吗,用杀人的做法来取悦于上级,我不做。”王逵明白过来了,这个囚犯才免于一死。

14.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 , 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④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②围: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④审: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⑤攧:同“颠”,跌、摔。⑥额(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 B. 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

C. 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 D. 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

(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 (1)D

(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解析】【分析】(1)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闻”的意思均为“听见,听到”);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寻”的意思均为“寻找,寻觅”);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临”的意思均为“靠近,面对着”);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据”的意思分别为“占据”“根据”)。据此,答案为D。

(2)语句“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的意思是: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从本文叙写的故事看,螳螂虽小,但在与大蛇搏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且抓住了蛇的要害全力以赴刺杀。这可从“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可以看出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⑶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考生在平时要增强文言阅读,培养文言语感。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有语句的理解,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就能判断句子的停顿。要注意的是题干的要求。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而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扭动摔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噼里啪啦纷纷折断落下来。看(蛇)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捕捉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完全没什么东西,(他)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他)便慢慢地向前靠近蛇,只见一只螳螂紧紧地占据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刺入蛇头,(蛇)竭力甩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下来。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

被撕裂开了。

15.文言文阅读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乙)黄杨每岁长一寸,不溢分毫,至闰年反缩一寸,是天限之木也。植此宜生怜悯之心。予新授一名曰“知命树”。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冬不改柯,夏不易叶,其素行原如是也。……困于天而能自全于天,非知命君子能若是哉?最可悯者,岁长一寸是已。至闰年反缩一寸,其义何居?岁闰而我不闰,人闰而己不闰,已见天地之私;乃非止不闰,又复从而刻之。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莲为花之君子,此树当为木之君子。莲为花之君子,茂叔知之;黄杨为木之君子,非稍能格物①之笠翁②孰知之哉?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

【注释】①格物:穷究事物的道理。②笠翁:李渔,字谪凡,号笠翁。

(1)用“/”给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 不 使 高 强 争 无 益 故 守 困 厄 为 当 然。

(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提供的部分义项,为下列加下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①其素行原如是也(________) A.朴素,质朴 B.向来,平素

②乃黄杨不憾天地(________) A.遗憾,心感不足,不满意 B.怨恨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②是天地之待黄杨,可谓不仁之至,不义之甚者矣。

(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但各有所侧重。请结合两文内容,写出你对“君子”形象的理解。

【答案】 (1)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2)B;B

(3)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

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4)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解析】【分析】(1)本句可注意这是一个因果复句,“故(所以)守困厄为当然”表示结果,原因有两个,一是“天不使高”,写“天”的原因;二是“强争无益”,写黄杨自己的原因。故在“强”和“故”之前断开。

(2)①“其素行原如是也”的意思是:它向来就是这样的。所以“素”的意思是“向来,平素”,选B。②“乃黄杨不憾天地”的意思是: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天地。所以“憾”的意思是“怨恨”,选B。

(3)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同,像……一样;宜,应当;众,多。②是,这样(看来);谓,说;至,极点。

(4)两篇文章都是借物喻人,以莲和黄杨喻指君子。甲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莲高洁质朴,喻指君子的洁身自好、庄重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写莲的正直,喻指君子的刚正不阿、志洁行廉;“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写黄杨不争不抢、低调知命,喻指君子的安守困境;“乃黄杨不憾天地,枝叶较他木加荣,反似德之者,是知命之中又知命焉”,写其不怨天地,喻指君子的宽容大度。

故答案为:⑴天不使高/强争无益/故守困厄为当然。

⑵B、B

⑶①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应当很多了②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

⑷莲花虽生长在淤泥中却不沾染污秽,虽经过清水洗涤但不显得妖艳,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气远播,洁净挺立,可见君子洁身自好、正直不阿、庄重质朴的坚贞品质;黄杨虽每年只能生长一寸,闰年不长反缩,是受到天命的树,但它的枝叶却比别的树更茂盛,可见君子不争不显不露、安守困境、低调知命、宽容大度的美好精神。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语句的意思,,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进行断句。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位置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结合文章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理解。

【参考译文】

甲:水上,陆地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朝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唐朝以来世间的人们非常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淤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地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谁?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有很多人了。

乙:黄杨每年长一寸,一点也不多长,到闰年反而会缩短一寸。这是一种受到天命的树,种植的时候应该有怜悯的心情。我新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做“知命树”。天不让它长高,勉强去争没有用,所以把安守困境看作理所当然。冬天不改变枝条,夏天不改变叶子,它一向就是这样的。……受到天命的,又能从中自我保全,这不是知命的君子才能做到吗?最可怜的是,一年长一寸也就罢了,到闰年反而缩一寸,这是为什么呢?闰年虽然多了一个月,黄杨却不能增长,别人都有增长而只有黄杨不能,已经显得天地不公,甚至不但不能多得,还要克扣,这样看来天地对待黄杨,可以算是不仁不义到极点了。而黄杨并不因此怨恨上天,枝叶比别的树更茂盛,反而像是感激上天一样,这是知命的事物中更知命的了。莲是花中的君子,黄杨就是树中的君子。莲是花中的君子,周敦颐能知道;黄杨是树中的君子,除了稍微能够推敲事物道理的李渔,还有谁知道呢?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言文练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et188.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