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学包装论文商品包装论文
商品学包装论文商品包装论文
我国商品过度包装现象成因分析与政府调控
[摘 要] 近年来商品过度包装现象愈演愈烈,不仅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助长社会奢侈之风,而且违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商品过度包装成因与危害的深入剖析,提出政府调控商品过度包装的几项举措。
[关键词] 过度包装; 成因; 危害; 防范; 政府调控
包装不仅具有保护商品、便于储运、利于计算等基本功能,而且可以美化商品、促进销售、提高商品的附加值。包装质量的优劣是一个国家经济、技术和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体现,直接关系到企业和国家的信誉。包装应该遵从经济实惠、安全卫生、节能环保的行业规则,要与商品的质量、价值、品位以及顾客购买要求相适应,一味地为促销和追求利润而过度投资于商品包装,既违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又损害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一、过度包装的成因
过去我国企业曾因不重视商品包装致使质量很好的商品遭遇外商的冷落。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包装工业总产值不足100亿元,2006年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包装大国,预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包装工业总产值可望达到4 500亿元,并保持年均7%的增长速度。现在部分商品包装走向另一极端,质量极其普通的商品包装却美轮美奂,大大超过商品本身的价值。其中尤以月饼、酒类、保健品、茶叶、化妆品等为甚。譬如,国内曾推出售价18万元、内含纯金佛像的月饼礼盒;2009年首届中山书展上竟出现38万元一套的精品图书《百衲本二十四史》。
1. 消费观念的变化是导致过度包装的直接诱因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成为社会分层的代码标识。人们开始注重商品的品牌和品牌的附加值,对包装的要求不断提高。
2. 市场竞争是过度包装产生的根源
过度包装使人产生物超所值的错觉,从而令过度包装的商品从众多同类商品中脱颖而出,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商品进行过度包装迎合消费者热衷于品牌的需求。
3. 包装功能的扩展是过度包装产生的必然结果
过度包装超越了保护商品、美化商品的基本功能,强化了商品的礼物交际作用和品牌标识作用,使其成为商品价值的体现。
4. 生产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企业在经济利益诱惑下失去企业自律,选择过度包装虽可令企业获取利润,却加剧了社会上的过度包装现象。
5. 政府部门调控不力
目前,我国政府缺乏具有强制效力的法律法规对商品包装进行规范,相关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协会也未能发挥其监督和引导作用,致使企业顺利通过对商品过度包装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二、过度包装的危害
过度包装有悖于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可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1. 浪费国家资源
近年来,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与此同时,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的问题愈加凸显。过度包装加剧资源消耗,对国家能源安全构成威胁。包装使用的纸张、钢铁、塑料、玻璃等材料来源于木材、金属、石油,均为我国的紧缺资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世界人均包装材料的消费量为145千克/年,美国居世界之首,达250千克/年,日本为200千克/年。我国虽仅为30千克/年,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均资源占有率更低。据统计,全国年包装材料消耗量约为3 000万吨。
2. 污染生态环境
包装企业对环境的污染主要通过生产过程和废弃物造成,包装企业排放出的废气、废水、废渣污染环境。包装多属一次性消费品,寿命周期短,废弃物排放量大。据统计,包装废弃物年排放量在重量上约占城市固定废弃物的1/3,而在体积上则占1/2。以北京为例,全市每年产生的近300万吨垃圾中,各种商品包装物约为83万吨,其中60万吨为可减少的过度包装物。
城市的“包装垃圾”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在市民生活垃圾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一些无法降解的化工产品对环境带来持久破坏,国家每年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垃圾的回收、分类、再利用。
3. 增加商品成本
过度包装不仅加大包装材料和包装工费的支出,而且还增加商品流通过程中运输、仓储、搬运、保险等费用,导致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增加。例如,我国卷烟包装采用的印刷工艺仅次于钞票和有价证券的印刷工艺,包装成本已占到生产成本的25%~30%,而国外卷烟的包装大多采用普通白卡纸,成本仅
为国产卷烟的1/4。
过度包装同时损害消费者和生产企业的利益。生产企业借增加商品售价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变相构成对消费者的强迫消费。企业利用过度包装攫取更多利润的“短视行为”损害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成本压力使企业失去竞争中的价格优势,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4. 扰乱市场秩序
过度包装是一种损害消费者利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助长商业欺诈之风。对商品过度包装是不成熟市场经济的产物,企业不靠内在质量而是通过过度包装来取悦消费者,借此占领市场并击败竞争对手。伴随着愈演愈烈的商品过度包装,市场上出现了严重的价格扭曲现象。价格扭曲又刺激商品过度包装,形成恶性循环,破坏市场经济秩序,最终影响企业的长远健康发展。
5. 助长奢侈腐败
过度包装导致社会上兴起攀比浮夸之风,违背中华民族节俭纯朴的传统美德。借茶叶、月饼之名行贿受贿,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加剧社会的不和谐。例如,一些天价月饼的包装盒内可能会有一辆跑车的钥匙或一栋别墅的房产证,专门用于送礼行贿。此外,名烟名酒等的奢华包装刺激了假冒伪劣商品的繁衍,以至于这些高档商品的废弃包装物也成了制假售假者收购的抢手货。
三、过度包装的政府调控手段
当今主要发达国家的包装趋势是立法规范包装、改进包装技术、重视人文包装、加强绿色包装。为了有效遏制过度包装,政府部门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措施。市场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客观上要求政府调节手段的多样性。
1. 法律手段
法律手段是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律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通过立法遏制过度包装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德、日、美等国已有完善的法律体系和运行机制。最早推崇包装材料回收的德国制定了“循环经济法”;丹麦率先实行了“绿色税”制度;韩国将过度包装列为违法行为,政府对商品的包装进行检查并实行奖罚。另外,许多国家要求制造商、进口商与零售商负起将包装材料回收利用与再制造的责任。
我国2005年发布了《月饼》国家标准,限制月饼过度包装。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日前发布了《限制商品过度包装要求——食品和化妆品》国家标准,为治理商品过度包装提供法律保障。
2. 行政手段
行政手段是指国家通过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除价格部门完善遏制过度包装的价格政策,财税部门完善促进包装物回收利用的税收政策外,各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应依据商品流通特点制定本行业的包装标准,在满足包装基本功能前提下,从包装层数、用材、有效容积、成本比重、回收利用等方面对商品包装进行规范。引导企业在包装设计中减少资源消耗,降低废弃物产生,使用可循环再生的包装材料。
3. 经济手段
经济手段是指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从经济学角度看,在进行交易时如果没有把自然资源开发和环境损害的成本适当地反映在商品的市场价格中,贸易就会助长环境资源的破坏。因此,在商品价格中体现环境成本无疑会促使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显著变化。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职责是追求盈利,其行为很少顾及社会的利益和影响,仅凭法律和行政手段来约束过度包装效果不一定明显。相对而言,经济调节手段更加灵活、实用。用经济杠杆引导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促其自觉调整包装行为。例如,对包装企业征收资源保护税,对包装废弃物实行生产企业责任制等。而对消费者而言,从奢侈性消费的角度征收高额消费税,调节消费结构。
4. 技术手段
遏制过度包装关键在于包装技术的创新,应加强对包装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包装材料、结构和成本应与内装物的质量和规格相适应,推广国际绿色包装的4R策略,即减少使用包装材料、可回收、可复用、可再循环。
5. 宣传手段
过度包装不再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而是演变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反映一种奢侈消费的趋势,其根源在于不健康的消费理念。由于消费者对商品高档化、体面化的非理性追求,使得包装成为炫耀的载体和行贿的工具,导致生产企业挖空心思在包装上做文章。新闻媒体应该发挥舆论导向和监督作用,倡导合理、节约、环保的消费理念,动员全社会自觉抵制过度包装,形成与国情相适应的节约型消费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 曾乐元. 商品过度包装对企业的负效应[J]. 经营与管理,2007(8):55-56.
[2] 孙超,张晔. 过度包装的企业社会责任思考[J]. 经济研究导刊,2009(26):20-21.
[3] 汤云,朱云松. 商品过度包装的危害及对策分析[J]. 消费导刊,2008(2):163-164.
[4] 刘丽敏. 商品过度包装的控制对策研究[J]. 经济管理,2007(15):28-33.
[5] 张晓文. 我国商品过度包装问题分析及法律对策[J]. 中国包装,2009(2):100-10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