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要发发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1

病理生理学名词解释总结1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第一章 绪论

1.病理生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功能和代谢改变的规律及其机制的学科,其主要任务是解释疾病的本质。

2.基本病理过程:主要讨论多种疾病共同的、成套的功能和代谢变化,如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酸碱,发热,应激,缺血-再灌注损伤,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细胞增殖和凋亡障碍等。

第二章 疾病概论

1. ★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2. ★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内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疾病过程中,躯体、精神及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被破坏,机体进入内环境稳态失衡、与环境或社会不相适应的状态。

3. ★亚健康:指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状态。

①躯体性亚健康: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等 ②心理性亚健康:焦虑、烦躁、睡眠不佳等

③人际交往性亚健康:与人关系不稳定,心理距离变大,有被社会抛弃和遗忘的孤独感 5.脑死亡 (Brain Death):指全脑功能(大脑、间脑和脑干)不可逆的永久 性丧失以及机体作为一个整体功能的永久性停止。

意义:① 有助于正确判断死亡时间,节约医药资源 ② 为器官移植提供更多更好的供体

第三章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低渗性脱水(低容量性低钠血症):特点是失Na+多于失水,血清Na+浓度<130mm/L,血

浆渗透压<280mm/L,伴有细胞外液量的减少,又称为低容量性低钠血症。

2.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高钠血症):特点是失水多于失Na+,血清Na+浓度>150mm/L,血浆渗透压>310mm/L,细胞外液量和细胞内液量均减少,又称为低容量性高钠血症。 3.高渗性脱水(低容量性正常钠血症):特点:钠水呈比例丢失,血容量减少,但血清Na+浓度和血浆渗透压在正常范围,可见于呕吐、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抽放胸、腹水等。 4.水肿:过多的体液在组织间隙或体腔内积聚称为水肿,如水肿发生在体腔内则称之为积水,如心包积水、胸腔积水、脑积水等。

5.低钾血症:血清K+浓度< 3.5mmol/L称为低钾血症 6.高钾血症:血清K+浓度>5.5mm/L称为高钾血症

7.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可引起代谢性碱中毒,同时发生反常性酸性尿,其机制为:①细胞外液K+浓度减少,此时细胞内液K+外出,而细胞外液H+内移,引起细胞外液碱中毒;②肾小管上皮细胞内K+浓度减少,H+浓度增高,造成肾小管K+-Na+交换减弱而H+-Na+交换加强,尿排K+减少,排H+增多,加重代谢性碱中毒,且尿液呈酸性。

第四章 酸碱平衡和酸碱平衡紊乱

1.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血浆原发性[HCO3-]减少而导致PH下降为特征的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2.呼吸性酸中毒:是指因CO2排出障碍或吸入过多而引起的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原发性升高而导致的PH值下降为特征的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类型。

1

3.代谢性碱中毒:是指因细胞外液H+丢失或HCO3-过多而引起的以血浆[HCO3-]原发性增多而导致的PH值升高为特征的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4.呼吸性碱中毒:是指因肺通气过度引起的以血浆H2CO3浓度或PaCO2原发性减少而导致PH值升高为特征的单纯性酸碱平衡紊乱。

5.缓冲碱(BB):血液中一切具有缓冲作用的负离子碱的总和。正常值为45-52mm/L(平均值为48mm/L)。 6.碱剩余(BE):是指标准条件下(PaCO2为5.32kPa,温度为38,Hb的氧饱和度为100%),用酸或碱滴定全血标本至PH7.40所需的酸或碱的量(mmol/L).如用酸滴定,BE用正值表示;如用碱滴定,BE用负值表示。正常范围:-3.0--+3.0mmol/L. 7.阴离子间隙(AG):指血浆中未测定的阴离子(UA)与未测定的阳离子(UC)浓度碱的差值,即AG=UA-UC。波动范围是:12+-2mmol/L.

第七章 缺氧

1. ★缺氧:组织供氧减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导致组织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称为缺氧。 2.血氧分压(PO2):为物理溶解于血液中的氧所产生的张力,其高低主要取决于吸入气体的氧分压和外呼吸的功能状态。

3.血氧容量(CO2max):在氧分压为150mmHg,温度为38度时,100ml血液中的血红蛋白所能结合的氧量,即Hb充分氧合后的最大携氧量,取决于血液中血红蛋白的量及其与O2的结合能力。

4.血氧含量(CO2):为100ml血液中实际含有的氧量,包括物理溶解的和化学结合的氧量,主要取决于学氧分压和血氧容量。

5.氧饱和度(SO2):血液中氧合Hb占总Hb的百分数,约等于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比值,主要取决于血氧分压。

6.低张性缺氧:以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含量减少为基本特征的缺氧,又称乏氧性缺氧。 7.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含量减少,或血红蛋白性质改变,使血液携氧能力降低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出引起的缺氧,又称等张性缺氧。 8.循环性缺氧:指因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量减少所引起的缺氧,又称为低血流性缺氧或地动力性缺氧。

9.组织性缺氧:在组织供氧正常的情况下,因组织细胞利用氧的能力减弱而引起的缺氧,又称为氧利用障碍性缺氧。 10. ★发绀: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皮肤和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11. ★肠源性发绀:高铁血红蛋白血症患者,皮肤、黏膜呈棕褐色(咖啡色)或类似发绀的颜色,称为肠源性发绀。

第八章 发热

1.★发热:是指在致热源作用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移超过正常值的0.5度时,称为发热。

2.发热激活物:作用于机体,能激活产内生致热源细胞使之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源(EP)的物质。

第九章 应激

1. ★应激或应激反应:指机体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应激源(躯体或心理刺激)作用时所出现

2

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应激反应。意义:适度应激有利于机体在变动的环境中维持自身稳态,但过强或持续时间过长的应激可导致器官功能障碍和代谢紊乱,产生身心疾病。

2.GC(糖皮质激素)的允许作用:有些激素,如儿茶酚胺只有在GC存在时才能发挥其效应,这被称为GC的允许作用。 3.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又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指个体在经历了残酷的战争、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严重的创伤、被强暴或劫持等人为事件后延迟出现和(或)长期持续存在的一系列心理精神障碍。个体以反复重现和体验先前的恐怖经历或目睹的应激场面为特征,表现为极度恐惧、痛苦和无助,并伴有情绪的易激惹和回避行为。

4.应激性溃疡:是一种典型的应激性疾病,它是指机体在遭受严重应激,如严重创伤、大手术、重病等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黏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十二指肠黏膜的糜烂、浅溃疡、渗血等,严重时可导致穿孔和大出血。

第十二章 缺血-再灌注损伤

1.缺血-再灌注损伤:是缺血后再灌注,不仅没有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果破坏进一步加重的现象。 2.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严重时可造成细胞死亡。

第十三章 休克

1.休克:指机体在严重失血失液、感染、创伤等强烈致病因素的作用下,有效循环血量急剧减少,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引起组织细胞缺血、缺氧、各重要生命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及结构损伤的病理过程。

第十四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1. ★★DIC(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是指在某些致病因子的作用下,大量促凝物质入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被激活,使凝血酶增多,微循环中形成广泛的微血栓,继而因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消耗,引起继发性纤维蛋白溶解功能增强,机体出现以止、凝血功能障碍为特征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临床表现为出血、休克、器官功能障碍和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是一种危重的综合征。

第十五章 心功能不全

1. ★心功能不全:是指各种原因引起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使心室泵血量和(或)充盈功能低下,以至于不能满足组织代谢需要的病理生理过程,在临床上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及静脉压升高等静脉淤血和心排血量减少的综合征。

2. ★心力衰竭:心功能不全包括心脏泵血功能受损后有完全代偿直至失代偿的全过程,而心力衰竭是指心功能不全的失代偿阶段。 3. ★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功能不全时,,部分患者由于钠、水㶆留和血容量增加,出现心腔扩大,静脉淤血及组织水肿的表现,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

第十六章 肺功能不全

1. ★★呼吸衰竭:指由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导致在海平面,静息呼吸状态下,出现PaO2降低伴有或不伴有PaCO2增高的病理过程。

2. Ⅰ型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PaO2低于60mmHg且PaCO2不高于50mmHg的呼吸衰竭,有称为低氧血症型呼吸衰竭。

3

3. Ⅱ型呼吸衰竭:指外呼吸功能严重障碍,引起PaO2低于60mmHg且PaCO2高于50mmHg的呼吸衰竭,有称为高碳酸血症型呼吸衰竭。

第十七章 肝功能不全

1. ★★肝性脑病:是指在排除其他已知脑疾病的前提下,继发于肝功能障碍的一系列严重的神经精神综合征。多见于晚期 (终末表现)

第十八章 肾功能不全

1. ★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是指各种原因在短期内(通常数小时至数天)引起双肾泌尿功能急剧障碍,以致机体内环境出现严重紊乱的病理过程,临床表现主要为氮质血症、水中毒、高钾血症和代谢性酸中毒。

2. ★慢性肾功能衰竭(CRF):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引起肾单位慢性进行性、不可逆性破坏,以致残存的肾单位不足以充分排除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稳定,导致代谢废物和毒物在体内积聚,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内分泌功能障碍,并伴有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病理过程,称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3. ★尿毒症:是指急性和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到最严重阶段,由于肾单位严重破坏,除存在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肾脏内分泌功能失调外,还有代谢终末产物和毒性物质在体内大量㶆留,从而引起一系列自体中毒症状的综合征。尿毒症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et188.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