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要发发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初二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001]

初二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001]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初二语文上册诗歌鉴赏试题附答案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少年行(其二) 【唐】王维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1)诗中少年形象具有怎样的特征?

(2)最后一句“纵死犹闻侠骨香”中运用“________”和“________”两词,以顿挫的用笔,更有力地展示了少年的内心世界。 2.古诗文阅读

夜过西湖[宋]陈起

鹊巢犹挂三更月,渔板惊回一片鸥。 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

(1) 品析第二句中的“惊回”二字。

(2)这首诗的题目可否改为“西湖寻诗”?请结合诗句,说说你的理由。 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________之情。

(2)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北陂杏花① 王安石

一陂②春水绕花身,身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东风吹作雪③,绝胜南陌碾成尘。

【注释】①本诗写于王安石贬居江宁(今南京)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写照。②陂:池。这里指池边或池中小洲。一说“北陂”是地名,在江宁。③雪:指杏花像雪花一样在风中飘零。

(1)你认为“一陂春水绕花身”中的“绕”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三,四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宿七盘岭 沈佺期①

独游千里外,高卧七盘西。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 芳春平仲②绿,清夜子规啼。浮客③空留听,褒城闻曙鸡。

【注释】①沈佺(quán)期:唐代诗人。②平仲:银杏的别称。③浮客:游子。诗人自指。

(1)“夜宿七盘岭”中“宿”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了什么样的情景? (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境?

6.两首诗都借用“黄金台”的典故,所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燕昭王 (唐)陈子昂

南登碣石馆①,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霸图今已矣②, 驱马复归来。

【注】①碣石馆:即碣石宫。燕昭王时,梁人邹衍入燕,昭王筑碣石以亲师事之。②已矣:结束了。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小题

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一片江南水墨图。

(1)“雨映寒空半有无”中的“映”和“半有无”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

(2)三、四句运用________手法,展现了一輻雨映寒空、山深树幽的江南画卷.流露出作者________的心情。

8.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液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双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诗歌首联中的“压”字历来被人们称道,请简要赏析这个字的妙处。 (2)诗歌尾联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这首诗以________字为线索,以________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2)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来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试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

10.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花 (唐)钱起

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一,二两句写出 “山花”怎样的特点?

(2)“借花喻人”是这首诗一大特色,请就此作赏析。 1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本诗是李白青年时期所作,既写出了诗人对未来的憧憬和外出游历的喜悦,又表达了他对故乡的之情。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题,以叙事为主,交代地点和事由。 B. 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绘景物,富有变化。 C. 颈联以静观的视角,描摹江上美景,宛如图画。

D. 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无奈伤感的思乡之叹,让人深感悲凉。 1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宿湘江遇雨 (唐·谭用之)

湘上阴云锁梦魂,江边深夜舞刘琨①。秋风芙蓉国②, 暮雨千家薜荔村。 乡思不堪悲橘柚,旅游③谁肯重王孙④。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岛门。 (注)①刘琨:晋代人,当时北方被少数民族所统治,刘琨和好友祖逖胸怀统一大志,他们常常闻鸡鸣而起舞,准备为国家做一番事业。②芙蓉国:湖南因广生木芙蓉,故有芙蓉国之称。③旅游:指长期旅居他乡。④王孙:这里指游子。

(1)颔联以“________”、“________”两词极言场面之大,烘托出雄奇壮阔的境界。 (2)本诗蕴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3.阅读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完成各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送行舟。

(1)颈联描绘了两幅图画,第一幅是________图;第二幅是________图。 (2)“仍怜故乡水,送行舟”这两句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4.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小题。

螺川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长江流远梦,短棹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

【注释】①螺川:螺山,委婉如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②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③棹(zhào):船桨。④孤亭:这里指螺江。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15.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赏析“九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2)结合词作内容,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1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泛东钱湖 明·范钦

澄波四望空,画舸沂冷风。野寺轻鸥外,人家细雨中。 菰蒲临水映,洞壑与天通。即拟寻真去,花源杳无穷。

注释:画舸ɡě:画船,即装饰华美的游船。沂yí:超越极限。野寺:野外庙宇。菰蒲gū pú: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浅水里,可食。“菰”的嫩茎称“茭白”,“蒲”又称“香蒲”。洞壑:

深谷。

(1)这首诗展现了景物________的特点,诗的末联化用了________这篇课文的意境。 (2)结合全诗,说说本诗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1)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夕阳垂地大江流”两句的画面。 (2)“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甲)月夜忆舍弟①

(唐)杜甫

戍鼓断人行②, 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③未休兵。

(乙)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①本诗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仍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只有最小的弟弟在他身边,其余三人散处河南、山东等地。舍弟,指自己的弟弟。②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断人行:指实行宵禁,禁止人行走。③况乃:何

况,况且。

(1)下列对两首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两首诗都是五言律诗,都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表达的情感却并不完全相同。 B.两诗首联都在写景,都描述了国都沦陷时萧条破败的景象,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C.两诗颔联都运用了拟人手法,都将主观情感移情于物,借景抒情,达到情景交融的效果。

D.两诗都提到了“家书”,也都同时提到了战争。可见诗人既因国事而忧家,更因家事而忧国,家与国的命运在他心中已融为一体。

E.甲诗尾联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宽慰:毕竟是战乱,家信不能寄达弟弟手中也是可以理解的。体现出诗人豁达的心胸。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人在甲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19.阅读下面诗歇。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20.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后面的问题。

相见欢 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①悲风吹泪过扬州②。

注释:①倩:请人代自己做。②扬州:当时为南宋杭击金兵的前线。

(1)词中一个“________”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一词运用借代手法,代指________。

(2)“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借物抒情,读来催人泪下,请简要赏析。

【参】

一、八年级上册诗歌鉴赏

1. (1)慷慨从军、英姿勃发、大义报国、视死如归、可歌可泣、充满豪侠气概和英雄主义精神的形象。 (2)纵;犹

2. (1)“惊回”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万籁无声之时,鸥鸟被突然响起的鱼板敲击声惊醒,成片地竞相飞回的情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意对即可)

(2)示例:不可以。原题中的“夜”字点明时间,与诗句中的“三更月”相吻合;从“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可以体会到佳句偶得的意趣,而“寻”字显得刻意,与诗歌的意境不符 。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要结合全诗意思进行赏析,仔细品味表达效果。“惊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鸥鸟被突然响起的渔板敲击声惊醒,成片地竞相飞回的情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

(2)细看全诗可见作者是偶然在半夜时分坐船经过西湖,被西湖美丽夜景触动而有了诗兴,作得诗成却无笔墨记录,才无奈地蘸水写在船头上。题目《夜过西湖》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作背景由来。而《西湖寻诗》,则是特意为寻找诗作素材而夜游西湖,怎么会不准备好纸笔?明显与诗意不符。

故答案为:⑴“惊回”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万籁无声之时,鸥鸟被突然响起的鱼板敲击声惊醒,成片地竞相飞回的情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意对即可);

⑵示例:不可以。原题中的“夜”字点明时间,与诗句中的“三更月”相吻合;从“吟得诗成无笔写,蘸他春水画船头”可以体会到佳句偶得的意趣,而“寻”字显得刻意,与诗歌的意境不符 。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与掌握。“惊回”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万籁无声之时,鸥鸟被突然响起的鱼板敲击声惊醒,成片地竞相飞回的情景,产生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效果。(意对即可);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3.D

解析: (1)行;喜爱 (2)D

【解析】【分析】(1)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围绕着题目中的“行”来描绘景致。一路上,诗人在湖青山绿,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据此可填写作答。 (2)尾联是“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不是“详写”。故选D。 故答案为:⑴ 行 ; 喜爱 ⑵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从诗歌内容可知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围绕着题目中的“行”来描绘景致。”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⑵此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赏析诗歌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尾联是“略写”诗人最爱的湖东沙堤,不是“详写”。

4. (1)好。一个“绕”字,既生动的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花的可爱。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解析】【分析】(1)考查炼字。要结合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分析。结合具体内容,围绕词语的生动性回答即可。

(2)考查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分析可知诗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故答案为:(1)好。一个“绕”字,既生动的写出了春水对杏花的依恋,也从侧面表现了杏花的可爱。

(2)诗人以纯洁的杏花自比,表现出坚持自己的理想情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 【点评】炼字要结合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用。诗歌的思想感情,要结合具体的意象及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分析。 5. (1)住宿(住),过夜

(2)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

(3)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的情

绪),流露出对故乡的依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前四句写,我独自远游在千里之外,如今在七盘山的西面高枕而卧。拂晓的残月很近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因此判断题目中的“宿”字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次联即写夜宿所见的远景,生动地表现出“高卧”的情趣,月亮仿佛就在窗前,银河好像要流进房门那样低。三联是写夜宿的节物观感,纤巧地抒发了“独游”的愁思。这里,诗人望着浓绿的银杏树,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油然弥漫。

(3)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心境。此诗是沈佺期被流放途中写的。沈佺期因为趋附张易之,“会张易之败,遂长流驩州”,这首诗即作于诗人被流放途中夜宿七盘岭之时。“独游”显出无限失意的情绪,“浮客”即游子,诗人自指,听见悲啼的杜鹃声,春夜独宿异乡的愁思和惆怅。末联承“子规啼”,写自己正浸沉在杜鹃悲啼声中,鸡叫了,快要上路了,这七盘岭上不寐的一夜,更加引起对关中故乡的不胜依恋。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的情绪),流露出对故乡的依恋。 故答案为:(1)住宿(住),过夜

(2)山月近得仿佛就在窗前;银河低得好像要流进房门。

(3)这首诗通过描写旅途夜宿七盘岭的情景,表达了诗人独宿异乡的愁思(惆怅的情绪),流露出对故乡的依恋。

【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解释。答题时应注意,综合全诗内容分析,“宿”的意思是住宿(住),过夜。

(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答题时应注意,“山月临窗近,天河入户低”描绘的画面是:拂晓的残月很近地挨着窗子,天上的银河向西低垂,仿佛要从门户中流入。

(3)本题考查体会诗人的心境。答题时应注意,从“子规”这一特殊的意象,“空留听”“独游千里外”这些关键词句可以分析出情感。“听”的是“子规啼”,子规一遍一遍地催促“不如归去”,诗人却只能“空留听”,依然要“独游千里外”,失意惆帐之情充满内心。

6. 李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末句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陈诗描写了诗人登临碣石山顶凭吊黄金台的感慨,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或:流露了诗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

【解析】【分析】“黄金台”位于碣石坂附近。相传燕昭王置金于台上,在此延请天下奇士。未几,召来了乐毅等贤豪之士,昭王亲为推毂,国势骤盛。甲诗中“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乙诗中额“黄金台”引发诗人的抒怀之情,集中表现出燕昭王求贤若渴的风度,也写出了诗人对明君的盼望。据此分析比较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李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末句运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誓死报国的爱国热情(或:表达了将士们为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而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陈诗描写了诗人登临碣石山顶凭吊黄金台的感慨,发出“昭王安在哉”的慨叹,表达对燕昭王仰慕、怀念的深情,抒发了世事沧桑的感喟(或:流露了诗

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痛苦心情)。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古诗借用典故作用的能力。古诗经常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答题时要结合典故内容和诗歌主旨分析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 (1)雨的透明而又细如丝,若有若无,给人以清冷之感 (2)白描;心自安闲极度愉悦

【解析】【分析】(1)一个“映”字,十分贴切地抓住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如果是春日微雨,它弥漫一片,有如云雾,那是不可能与天空相“映”的;而初夏烟雨,无边无际,将远处的一切都裹了起来,就更谈不上与天空相“映”了。只有在秋天,这“无点亦无声”的仿佛透明的雨丝,才具备这个特点。“半有无”是说空中细雨丝丝,若有若无。

(2)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三、四句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墨图,它空灵清逸,是以前作者从未欣赏过的美,表现了作者的惬意与愉悦。

故答案为:⑴ 雨的透明而又细如丝,若有若无,给人以清冷之感 ⑵ 白描 ; 心自安闲极度愉悦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把握。首先把握诗句意思,然后结合句意体会雨的特点。 (2)解答此题,要抓住两点,首先,要充分利用注释,注释给我们提供了诗人的写作背景,其次,要抓住关键词语。

8. (1)“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2)运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为国捐躯的决心,表达诗人忠君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1)“黑云压城城欲摧”,“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压,原义是从上面加力。词句中一个动词“压”来加强敌人来势凶猛这种势态之描写,“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这是运用典故,引用这个故事,写出将士们报效朝廷的决心和不惜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表现的淋漓尽致。

故答案为:⑴ “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情况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⑵ 运用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为国捐躯的决心,表达诗人忠君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炼字,注意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 ⑵本题考查诗句赏析。注意从诗歌内容、写作方法及感情几方面分析。 9. (1)行;春

(2)①“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②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渐欲”、“才能”富于动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③“争”字生动地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迷”二字则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解析】【分析】(1) 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诗人饱览了莺歌燕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优美诗歌来。

(2) “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以“早”“新”“争”“啄”表现莺燕新来的动态;以“乱”“浅”“渐欲”“才能”,状写花草向荣的趋势。这就准确而生动地把诗人边行边赏的早春气象透露出来,给人以清新之感。 一个“争”字,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而不知是谁家檐下的燕子,此时也正忙个不停地衔泥做窝,用一个“啄”字,来描写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着春的活力与生机。

故答案为:(1)①行; ②春。

(2) ①“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②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

“渐欲”、“才能”富于动态,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天的喜爱之情。

③“争”字生动地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乱”“迷”二字则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答题时应注意,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 钱塘湖春行 ”交代线索“行”,着眼点“春”。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遣词炼句。答题时应注意,从炼意、炼境、炼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比如“乱”字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浅”字生动地描绘出初春小草刚刚抽出嫩芽的情态,突出春草生机盎然的特点。

10. (1)色彩艳丽,开得旺盛。

(2)借无名分却因自身艳丽引来众人仰慕的山花,比喻有真才实学但不张扬的人。表达了作者对具有不炫耀,注重蕴积品性的人赞美之情。

11.D

解析: (1)依依惜别(思乡) (2)D

【解析】【分析】(1)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仍怜故乡水,送行舟”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2) “仍怜故乡水,送行舟。”说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仍依依不舍送我的行舟。用的是拟人手法,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并无悲凉无奈伤感之情,故D错误。故选D。

故答案为:⑴依依惜别(思乡); ⑵ D。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⑵诗词鉴赏的定位是在“初步”鉴赏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上,根据题目要求,依据课堂所学内容,对是个进行分析、解读,然后作答即可。 12. (1);千家

(2)诗歌既表现了诗人宦游他乡的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又表现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慷慨不平之气,还表现了不被理解的悲愤郁闷之情。 13. (1)不中映月;天边云霞

(2)对故乡的依依不舍之情(思乡之情) 14.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15. (1)比喻或用典,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乘风高飞远举,叫风不要停止,把她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和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隐喻对南宋黑暗社会现实的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如写梦中海天迷蒙的景象及天帝的问;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如一“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

16. (1)幽静(澄澈、空明、凄清);《桃花源记》

(2)表达作者对悠闲安乐生活的向往(对澄澈空明自然的喜爱、对东钱湖景物的喜爱)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末联含蓄体现)

17. (1)在金陵城(今南京)里独自登上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看着的大江在夕阳下流去。

(2)表现了作者渴望早日恢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安旦夕,不图恢复的愤慨和。

18.A

解析: (1)A,D

(2)示例:①“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等诗句表现了诗人思念家乡,思念(或牵挂)战乱中流散的舍弟(或家人)的情感;②从“况乃未休兵”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盼望战乱早日结束的情感。 19. (1)清冷的月光。

(2)“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3)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20. (1)乱;达官显贵(或统治阶级)

(2)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解析】【分析】(1)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一个“乱”字,概括了国土沦丧的现实。“簪缨”,是指贵族官僚们的帽饰。簪用来连结头发和帽子;缨是帽带。此处代指贵族和士大夫。

(2)结句“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悲风,是作者的主观感受。风,本身无所谓悲,而是词人主观心情上悲,感到风也是悲的了。风悲、景悲、人悲,不禁潸然泪下。这不只是悲秋之泪,更重要的是忧国之泪。作者运用拟人修辞,要倩悲风吹泪到扬州去,扬州是抗金的前线重镇,国防要地,这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寄托了词人的亡国之痛和对中原人民的深切怀念。

故答案为:⑴ 乱;达官显贵(或统治阶级)

⑵ 示例:作者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运用拟人手法,乞求西风把自己悲伤的新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表现了词人对前线战事的关切,表达了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作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诗歌,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领悟诗人的思想情感,对重点语句要从诗句的内容、表现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et188.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