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字成语故事 凿壁借光
把与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现在⽤这个成语来形容读书⼗分刻苦的⼈。
汉朝时,有⼀⼈叫匡衡,勤奋好学。家⾥很穷,⽩天必须⼲活,晚上他才能读书。但⼜买不起蜡烛,天⼀⿊,就⽆法看书了。他的邻居家⼀到晚上屋⼦都点起蜡烛把屋⼦照得通亮。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你们家的⼀⼨之地呢?”
邻居瞧不起⽐他们家穷的⼈,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常⽓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洞,烛光透过来了。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户⼈家,有很多藏书。⼀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户⼈家门前。他对主⼈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2.四字成语故事 道听途说
从前,有⼀个叫⽑空的⼈,有⼀次他在路上遇见了艾⼦于是两个⼈便闲聊了起来。 ⽑空对艾⼦说:“有⼀户⼈家养的鸭⼦,⼀只鸭⼦⼀次就下了⼀百多个蛋。” “这不可能!”艾⼦不相信地说道。
于是⽑空⼜说道:“我说错了,不是⼀只鸭⼦,实际上是两只鸭⼦⼀次下了⼀百多个蛋。” “那也不可能!”艾⼦还是不信。
⽑空⼜说道:“⼤概是三只鸭⼦⼀次下了那么多蛋,我记不太清了。”
艾⼦还是不信,结果⽑空便⼀次次的增加鸭⼦的数量,艾⼦实在听不下去了,便对他说道:“你就不能把鸭蛋的数⽬减少些说吗?”
可⽑孔却坚持地说:“那不⾏,宁可多说也绝不少说。”
接着,⽑空⼜对艾⼦说道:“上个⽉,从天上掉下来⼀块⾁,这块⾁有⼗丈宽⼗丈长。” 艾⼦依旧不相信地说道:“哪⾥可能有这样的事情?” ⽑空于是⼜说道:“是我记错了,那⼤概是⼆⼗丈长宽吧!”
艾⼦实在是受不了⽑空的吹嘘,便说道:“这世上哪⾥会有那么⼤的⾁,还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掉到了哪⾥?你见到了吗?还有,刚才说的那个鸭⼦是那户⼈家养的?”
这时,⽑空尴尬地说道:“我也没有亲眼见到过,都是从街上听来的。”3.四字成语故事 ⽑遂⾃荐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线,⼤胜赵军。秦军主将⽩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hán)郸(dān)。
⼤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个⽂武全才的⼈⼀起去。他挑来选去,最后还缺1个⼈。这时,门客⽑遂⾃我推荐,说:“我算1个吧!”平原君见⽑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1个⼈。两⼈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遂⼤步跨上台阶,⼤喊道:“出兵的事,⾮利即害,⾮害即利,简单⽽⼜明⽩,为何议⽽不决?”楚王⾮常恼⽕,问平原君:“此⼈是谁?”平原君答道:“此⼈名
叫⽑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退下!我和你主⼈说话,你来⼲吗?”⽑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跨上⼏个台阶。他⼿按宝剑,厉声说:“如今10步之内,⼤王性命在我⼿中!”楚王见⽑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遂讲话。⽑遂就把出兵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常精辟的分析。⽑遂的⼀番话,说得楚王⼼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天,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先⽣⼀⾄楚,楚王就不敢⼩看赵国。”
4.四字成语故事 明察秋毫
齐桓公⼩⽩、晋⽂公重⽿曾在春秋时先后称霸,统领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 ⼏百年后,战国时的齐宣王⽥辟强也想称霸。
齐宣王对孟⼦说:“您能把有关齐桓公、晋⽂公的事迹讲给我听听吗?”
孟⼦答道:“对不起,我们孔夫⼦的门徒向来不讲霸主的事。我们只讲王道,⽤道德的⼒量来统⼀天下。” 齐宣王问道:“那要有怎样的道德才能统⼀天下呢?”
孟⼦说:“我听说,有⼀次新钟铸成,准备杀⽜祭钟,您看见好好⼀头⽜,⽆罪⽽被杀,⼼中感到不忍。凭您这种好⼼,就可以⾏王道,施仁政,统⼀天下。问题不在于您能不能,⽽在于您⼲不⼲罢了!⽐⽅有⼈说:‘我的⼒⽓能举重三千⽄,但举不起⼀根⽻⽑;眼⼒能看清秋天鸟兽毫⽑那样细微的东西,却看不见满车的⽊柴。’您相信这种话吗?” 齐宣王说:“当然不相信!”
孟⼦紧接着说:“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能⽤来对待动物,却不能⽤来爱护⽼百姓,这也同样难于叫⼈相信。⽼百姓之所以不能够安居乐业,是您根本不去关⼼的缘故。显然,这都是⼲与不⼲的问题,⽽不是能与不能的问题。您问能不能⾏王道、统⼀天下,问题也是如此,是不去⼲,⽽不是不能⼲!”5.四字成语故事 三顾茅庐
汉末,黄⼱事起,天下⼤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谋⼟)和司马徽(三国时谋⼠)说诸葛亮很有学识,⼜有才能,就和关⽻、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和关⽻、张飞冒看⼤风雪第⼆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封信,表达⾃⼰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挽救国家危险局⾯的意思。
过了⼀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个⼈去叫,如他不来,就⽤绳⼦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顿,⼜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直站到诸葛亮⾃⼰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帮助刘备建⽴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卑鄙,猥⾃枉屈,三顾⾂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见有⼈为请他所敬仰的⼈出来帮助⾃⼰做事,⽽⼀连⼏次亲⾃到那⼈的家⾥去的时候,就引⽤这句话来形容敦请⼈的渴望和诚恳的⼼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求才的意思。6.四字成语故事 奋不顾⾝
李陵,字少卿,是汉武帝时的闻名⼤将,很受汉武帝信⽤,任命他为骑都尉,率军抵御匈奴的⼊侵。李陵擅长骑射,⼜懂得兵法,当时很得朝廷信任。不料,李陵在和匈奴的战⽃中,由于寡不敌从,⽆奈投降了匈奴。
听说李陵投降,汉武帝很是⽣⽓,认为李陵辱没了⾃⼰对他的信任,朝中⼤⾂也都纷纷指责李陵没有⾻⽓。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不这样认为,他说:“我和李陵⼀向没什么交情,但我见他为⼈很讲义⽓,孝顺⽗母,友爱兵⼠。他经常想奋不顾⾝地解救国家的灾难,所以,我认为李陵这次在领兵不到五千的情况下,与数万名敌兵对阵,最后由于伤亡惨重,弹尽粮绝,归路被切断,才被迫投降,是情有可原的。⽽且我还认为,他这次投降,并⾮贪⽣,⽽是想等待以后有利的时机再来报答国家。”司马迁说得在情在理,但汉武帝却认为他是替李陵辩护,是⾮不分,将他关进了监狱,施⾏“腐刑”。
以后,汉武帝还杀了李陵全家。李陵知道后很是痛⼼,于是在匈奴娶妻成家,⾄死不回故⼟,未能实现他奋不顾⾝、为国
捐躯的愿望。
这个成语来源于《汉书•司马迁传》,然仆观其为⼈⾃奇⼠,事亲孝,与⼠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常思奋不顾⾝,以徇国家之急。“奋不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奋勇向前,不顾个⼈安危。
7.四字成语故事 如鱼得⽔
东汉末年,天下⼤乱,刘备为实现统⼀天下的宏愿,特意拜访隐居的诸葛亮,请他出⼭。他连去了两次都未能见着,第三次去,才见了⾯。
刘备说明来意,畅谈了⾃⼰的宏图⼤志。诸葛亮推⼼置腹,提出了夺取荆州、益州,东联孙权,北伐曹操的战略⽅针。刘备听后⼤喜,于是拜孔明为军师。
孔明竭⼒地辅佐刘备,⽽刘备对孔明的信任和重⽤,却引起了关⽻、张飞等将领的不悦。他们不时在刘备⾯前,表现出不满的神⾊,秉性耿直的张飞,更是满腹牢骚。刘备耐⼼地作了解释,他形象地把⾃⼰⽐做鱼,把孔明⽐做⽔,反复说明,孔明的才识与胆略,对⾃⼰完成夺取天下⼤业之重要。他说:“我刘备有了孔明,就好像鱼⼉得到了⽔⼀样,希望⼤家不要再多说了。”以后,刘备在孔明的辅佐下,东联北伐,占荆州,取益州,军事上节节胜利,势⼒不断扩⼤,最终与魏、吴成了三⾜⿍⽴之势。
故事出⾃《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成语“如鱼得⽔”⽐喻得到跟⾃⼰⼗分投合的⼈或对⾃⼰很合适的环境。8.四字成语故事 曲突徙薪
西汉时期,有⼈盖了⼀座新房⼦,客⼈们都前来观赏。可是有⼀个客⼈,看到烟囱笔直地竖在厨房顶上,灶门⼝⼜堆着柴⽲,就劝主⼈把烟囱重新砌得弯曲⼀些,柴⽲要搬得远些,以免发⽣⽕灾。可是主⼈认为这客⼈不会说吉利话,很不⾼兴,便没有听他的。
过了不久,这家果然失⽕了,幸亏左邻右舍赶来相救,才把⽕扑灭。主⼈为了酬谢前来救⽕的邻居,杀⽜买酒,请那些被⽕烧得焦头烂额的⼈坐在上席,其余的⼈坐在旁边,就是没有请那位劝他改砌烟囱,搬⾛柴⽲的⼈。
席间有个客⼈说:“如果你当初听从那位朋友的意见,根本不会失⽕,也就⽤不着像今天这样杀⽜打酒请客了。现在你请被烧得焦头烂额的⼈坐在上席,却把那位朋友忘了。这岂不是:曲突徙薪⽆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吗?” 主⼈听了这话,猛然醒悟过来,他马上派⼈把那位朋友请来,并让他坐了⾸席的位置。9.四字成语故事 多多益善
韩信是汉⾼祖刘邦的⼤将军。为刘邦夺取天下,建⽴汉朝,⽴下辉煌功绩。但是,在汉⾼祖六年之时,有⼈告密说韩信意图谋反,刘邦本来就对韩信有戒⼼,于是设计将韩信捉拿起来。不过,因证据不⾜,不久⼜释放了他。韩信知道,刘邦嫉妒⾃⼰的才⼲,常闷闷不乐,借故推说有病⽽不上朝,闲居家中,进⾏消极反抗。
汉⾼祖刘邦也⼼知肚明,不想丢失了这位良将,所以常同韩信谈话聊天,挽回关系。有⼀次闲聊时,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可以带领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最多也就带上⼗万⼈。”刘邦⼜问道:“你要是带兵可以带多少呢?”韩信说:“我当然是愈多愈好啦!”刘邦追问:“你可带的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抓住了呢?”韩信回答说“这是两回事了,陛下虽然不可带兵太多,但是陛下善于使⽤将帅,所以我才被你抓住了。”⾃此,“多多益善”流传开来。
“多多益善”简⾔之是愈多愈好。这个成语还可以在它前⾯加上“韩信将兵”变成⼋字,亦即是“韩信将兵,多多益善”。10.四字成语故事 闻鸡起舞
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抱负的⼈。
可他⼩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孩⼦。进⼊青年时代,他意识到⾃⼰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
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有长进。
他曾⼏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志担任司州主簿。
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卧,同被⽽眠,⽽且还有着共同的远⼤理想:建功⽴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次,半夜⾥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 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 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
功夫不负有⼼⼈,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好⽂章,⼜能带兵打胜仗。 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才武略。
故事出⾃《晋书祖逖传》。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喻有志之⼠,及时振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et188.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