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要发发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5年复旦大学文学语言综合知识705考研真题

2015年复旦大学文学语言综合知识705考研真题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2015 一,名词解释10*10=100 1,诗言志15:中国儒家文学批评观念。最早出自《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此句作“诗言意”。许慎《说文解字》释:“诗,志也”;“志,意也”;“意,志也。”《毛诗序》以“情”释“志”:“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唐代孔颖达接受这种看法,明确地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李善也认为:“诗已言志,故曰缘情。”这种阐释已经偏离“诗言志”的本意。“诗言志”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赵子文对叔向说:“诗以言志。”《苟子·儒效》说:“诗言是其志也。”前句是指“赋诗言志”,朱自清认为“‘诗言志’这句话也许从‘诗以言志’那句话来,但也许彼此是独立的。”他还认为“诗言志”是中国诗论“开山的纲领” 2,神魔小说:神话、六朝志怪、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小说话本影响明后期通俗小说领域兴神魔小说1。主要特征是尚“奇”贵“幻”,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照现实生活政治、伦理、宗教方面矛盾斗争比附编织神怪形象系列,将零散片段故事系统完整化2。这类小说中有作品以扬宗教迷信、封建道德为主要目的3,故事荒唐4,文字粗鄙,很快被历史淘汰5,其中《西游记》为代表的一些优秀作往往以生动形象、奇幻境界、诙谐笔调怡神悦目,启迪心志,同时开神魔小说,6《封神演义》《三保太监下西洋记》等小说在《西游记》影响下出现。7《封神演义》作为以想像之奇取胜的神魔小说,前二卷许仲琳编,8其他李云翔编9与《封神演义》出现时间相先后的有冯梦龙在《平妖传》基础增润的《三遂平妖传》、《续西游记》(作者姓名无考)、吴元泰《上洞八仙传》、余象斗《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传》和《北方真武祖师玄天上帝出身志传》、董说《西游补》 3,《摩罗诗力说》3是鲁迅1907年留学日本时的一篇美学论文。1鲁迅的这篇论文包括相互联系的两方面内容:对摩罗诗派的介绍及对中国儒家传统美学的批判、关于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论述。2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以火一样的热情向中国读者介绍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西欧、东欧的几位影响最大的革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普希金、莱蒙托夫、密茨凯维支、斯拉伐茨基、克拉辛茨基、裴多菲。3摩罗一词来自印度,指天上的恶魔,是欧洲所说的反上帝的撒旦。4鲁迅指出摩罗诗派有以下特点:摩罗诗人的诗是争自由民主、民族解放的武器、召唤不愿做奴隶的人拼死斗争的号角;5摩罗诗人是真理传播者;6摩罗诗人是诗人、为自由、真理、祖国解放战斗的战士。7鲁迅把文艺的社会作用概括为两点:涵养人的神思。8鲁迅指出一切艺术的本质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二,启示人生真理 4,茶馆体话剧:我们在苏叔阳的作品可看出对老舍的敬意、借鉴,5《左邻右舍》(1980《收获》)创造性借用老舍茶馆体结构,甚至不惜舍弃戏剧高潮但却避免了谨守“三一律”的紧张局促,使剧情更舒缓、更开放地跟随时代的变迁,更加切合剧作的内容和主题6。在五幕剧《小井胡同》(1981)中作者李龙云想通过北京一条小胡同中一个小院里五家人家从解放前夕到1980年夏30来年中命运的变迁来反映我们民族近30年来的历史并企图形象地总结这段历史。1当时“探索戏剧”已初露端倪,2许多剧作家如饥似渴地把眼光伸向西方现代派剧作及理论而李龙云却独具慧眼地选择了老舍的《茶馆》(1957《收获》)作为借鉴,采用了“茶馆体”这种地点整一、时间流动的形式来结构全剧,看似谨守了写实主义剧作的传统,实则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扬弃,是对真正的现实主义的深化,从更加民族化的方向进行戏剧艺术的探索3。这种结构与作者的意图十分合拍4 5,古希腊悲剧5我们今天谈论的古希腊悲剧实际是指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三诗人的得以幸存的33部作品。古希腊悲剧的内容基本取材于神话和传说1,荷马史诗和史诗系列是悲剧诗人们频频光顾的创作源泉。2古希腊悲剧一般具有深远的历史、宗教和人文背景,探讨形而上的问题,把探索的触角指向伦理观的终端,考察生活的意义,把人的生存看作是对智能和意志的挑战。3在艺术形式方421 1 2 文学批评术语词典 <中国文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214,中国文学史新著下165,230,233,317 3中国美学史大纲 4 20世纪中国文学通史481-482,485,512 5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上 面,悲剧由话语和唱段组成。4话语通常用三音段或六音步短长格表述而唱段则采用众多的抒情格写成。5悲剧的布局一般包含:开场白,入场歌,场,场次之间的唱段,终场。6有的悲剧直接从入场歌开始如埃斯库罗斯的《祈援人》。7 6,《百年孤独》长篇小说。哥伦比亚当代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作。1967年发表。描写布恩迪亚上校一家5代人在荒凉落后的小镇马孔多的发展、动乱、衰亡的历史,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大陆的历史演变和社会生活。人物众多,内容复杂。运用神奇魔幻的传说故事、极度夸张的手法以及象征性形象表现了印第安人的传统意识和信仰,描绘出色彩斑斓的拉美现实生活的巨幅画卷。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公认为拉丁美洲“爆炸文学”最优秀的作品 7,叙事学又译叙述学,20世纪60年代西方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理论。叙事学一词始见于法国国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托多洛夫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一书:“……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法国叙事学家普兰斯说:叙事学是对叙事文的形式和功能的研究。另一位法国叙事学家巴尔认为叙事学是叙事文本的理论。美国叙事学家查特曼将叙事学视为叙事文的结构研究。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事性的理论。有关叙事学的界说还散见于其他论著和辞典,定义虽不尽一致,但将叙事学看作对叙事文内在形式进行研究的理论却是共同的。在法国,叙事学还有许多别称,比如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叙事作品语法、叙述符号学、叙事作品话语、叙事作品诗学、散文诗学等。叙事学的产生同现代语言学、俄国形式主义有密切关系。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主张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转向语言而不是言语,并认为语言是一个不受外界条件制约的封闭的符号系统,这一符号系统的意义取决于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这些观念,为叙事学提供了直接的参照和借鉴。俄国形式主义倡导的文学的科学性研究,提出的文学性问题以及材料与手法、本事与情节等概念的区别,对叙事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俄国民俗学家普罗普首创的俄国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更是刺激了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兴趣和思考。法国是叙事学的诞生地,结构主义叙事学家巴特、托多洛夫、格雷马斯、布雷蒙、热奈特等对叙事结构、叙述话语等作了严格、系统的研究和探索。正是在结构主义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中形成了叙事学。叙事学还吸收了小说理论家的某些研究成果,如詹姆斯、路伯克对小说视点的研究,福斯特关于故事、情节、人物的论述等;美国批评家布斯的《小说修辞学》对叙事学也有重要建树,这本书对叙事角度、叙述者类型、文本规范暗含作者的概念等,作出了英美人最系统的贡献。欧美诸国的文学理论家、语言学家、符号学家、人类学家、民俗学家、圣经学者、心理学家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叙事学的建设,使叙事学成为众多理论家共同研究的产物。此外,小说创作本身的探索与革新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叙事学的发展。叙事学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自有特点。布雷蒙说叙事作品的符号学研究可以分成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叙述技巧的分析:另一方面是关于对所叙故事起支配作用的那些规律的研究。热奈特指出:看上去有两种叙事学,一是广义的主题叙事学(对故事或叙述内容进行分析),二是形式或毋宁说方式叙事学:把叙事作为与戏剧和一些文学外的非叙述形式相对立的故事表现形式来分析。查特曼认为叙事学的研究对象是叙事文内容的形式和表达的形式。米歇尔·马蒂厄一科拉建议同时承认狭义叙事学和广义叙事学的存在,并以叙事性作为两者的研究对象。在研究方法上,巴特指出:叙事的分析注定要采用演绎的方法:它不得不首先假设一个描写模式,然后从这一模式出发,逐渐潜降到与之既有联系又有差距的各种类型。普兰斯说:叙事学不涉及具体的小说和故事的历史,不涉及它们的意义和审美价值,而是研究叙事文区别于其他意义系统的特征和这些特征的形成。它的研究范围不仅包括所有现存的叙事文,而且也包括所有可能的叙事文。它的主要任务是作为一种精心制作的工具,用来明确说明叙事文和理解叙事文的功能。热奈特进一步指出:肯定无疑的是:一般诗学,尤其是叙事学不应当局限于分析现存的形式或主题,还应当探索可能的领域,甚至不可能的领域,在这条不该由它划定的边界上不作过分停留。批评家们时至今日只解释了文学,现在应当改造它 8,汉语拼音方案:为了准确记录北京语音,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195676 6中外文学百科辞典 7文学批评术语词典 年制订了一套《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该《草案》几经修正,于1958年2月1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通过。《汉语拼音方案》在40多年中为推广普通话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它不仅是学习普通话的正音工具,也是当今使用电脑输入信息的符号之一。《汉语拼音方案》的内容有五个部分,它采用了国际通用的26个拉丁字母,其中声母表、韵母表和声调符号基本上保留注音字母的读音。为了便于称呼,也为了国际友人学习的方便,《方案》增加了字母表(按国际使用的拉丁字母顺序排列)并参考国际上使用的拉丁字母名称以及汉语的特点制订出了它的名称。名称的特点是凡元音字母均保留注音字母的读音,如a、o、e、i、u,不同于英语中的a读[ei],e读[i:],i读[ai],u读[ju]。凡辅音字母多数在字母前或后加上元音e,如b,d,g,不同于英语后加i的浊辅音b[bi:]、d[di:]等 9,六书:文字学术语。 (1)亦称“六义”。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书”说早在东周前期就已经形成,《周礼·地官·保氏》:“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二曰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日九数。”六书是重要的文字学学说,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汉字的绝大多数都可以用六书来分析解释,许多上古的字义也因此而为后人所知。今人一般认为“转注”、“假借”实为用字方法,与造字无关。 (2)王莽时六种字体。即古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奇书、篆书、左书、缪篆、鸟虫书。见《说文解字·叙》 10,文化语言学 (1)指语言人类学、人类语言学,即通过民族语言系统对民族文化系统进行考察研究,或通过民族文化系统对民族语言系统进行考察研究。例如20世纪上半叶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沃尔夫对美洲印第安语的研究 (2)指20世纪初,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出现的研究汉语言文字(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的学科。是语言学与人类学、社会语言学相结合的产物。着重从文化背景出发研究汉语言文字(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自身特点,从文化史的角度研究汉语言文字(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形成和变化;或者反过来,从汉语言文字(包括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结构和现象出发,来研究文化和文化史。如依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交通地理情况,来考虑现代汉语方言区的划分;根据汉语和东南亚民族语中关于水稻、稻米的同源词的地理分布,来证明人类栽培水稻的起源和传播等。研究成果较早的有罗常培《语言与文化》,以后有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申小龙《中国句型文化》等 二,论述题 五选二,25*2=50 1,什么是骈文?请简述其体制特点,及其在古代的发展演变/参考某校举例论述骈体文的特征及价值2010 骈文是与散文相对而言的,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是一种诗化的散文。骈文的体制主要为以下几点: 一、对偶。结构相同的语句互相对仗是骈文的主要特征。初期的骈文并不太严格 二、对偶句每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唐宋以前往往掺杂五、七言句,唐宋以后四六句固定下来成为格式 三、讲究声律。齐粱以后逐渐讲究声律,其格式大体如律诗 四、运用华丽的辞藻和典故。散文家也有喜欢藻饰和用典的,但骈文因为要对偶,又讲究声律,所以在辞藻和典故的提炼加工方面就尤其因难见巧,而益见其美。如滕王逌送给庾信一匹乌骝马,庾信写一封信表示感谢,信中说:“柳谷未开,翻逢紫燕。陵源犹远,忽见桃花。” 其在古代的发展演变: ··1先秦:骈文中对偶修辞这时出现; 98 92 9大辞海·语言学卷333 10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中国文学史新著上301、323,347-348,420,中56-58,简明中国文学史53,79,88,103,110,中国文学概论313,325-326 8大辞海·语言学卷·以四六句为基本句式可追溯到《诗经》; ·《左传》为骈文先河 ·《谏逐客书》可谓骈体之祖 ·2到了西汉中期,随着国家形势的稳定,专制制度和君主权威的强化,以奏疏为主要形式存在的政论散文,无论热情还是大胆议论的态度都很少见了,来自战国纵横家的雄恣辩丽的风格也消退殆尽。而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散文出现追求对偶工整的趋向。如司马相如奉武帝之命安抚蜀中民众时所作《喻巴蜀檄》,把辞赋写作的修辞技巧用于散文,通过对偶获得一种美化效果,读来音节铿锵。之后像桓宽《盐铁论》这样一种经过整理的关于国家财政方针讨论会的记录,也多用对偶工整的句子,说明这种文章风格在西汉中期已经越来越明显了4。后来这成为东汉散文的普遍特色,继而在六朝发展成骈文。 ·3骈文的形成据《文心雕龙·丽辞》所说应始于魏晋时代。 陈琳和阮瑀的文章显示了更趋向于骈文的特征。 陆机的文章在骈文形成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意义。如《吊魏武帝文》(《吊魏武帝文》的出现意味着骈文的趋于成熟)、《辩亡论》等均大量使用骈句,而《豪士赋序》更是通篇对偶,还使用不少长短交错的隔句对,又善于灵活运用虚词,已经是成熟的骈文。像陆机的《豪士赋序》、东晋殷仲文的《解尚书表》之类已是很严整的骈体。 ·4刘宋时代出现了精美而又富于抒情性的骈体书信和小赋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及《芜城赋》、谢惠连的《雪赋》、谢庄的《月赋》等,纯文学的骈文才进入成熟阶段。谢惠连的《雪赋》假托司马相如与梁孝王的对话描摹雪景,谢庄的《月赋》假托王粲与曹植的对话以描摹月色。两篇均是精美的骈文,其句式工整,声调和谐,选辞精当,描写细致,总之在唯美化的程度上是超出了前人的。 ·5到了江淹、孔稚圭,骈文的形式发展得更完整了。骈文的形式在孔稚圭这里发展得更为精致了 ·6骈文进一步演变为工整精致的所谓“四六文”主要出于徐陵、庾信 ·7这样到隋唐之际和唐王朝建立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里骈文的特点是一方面继承了南朝文学重视美的表现的特长,另一方面更注重以美的形式抒发个人的情感。自四杰始不少作品展示流走活泼的生气、重骨力的刚健 ·8约开天间从典雅雍容、内容贫乏始向质朴流畅、内容充实方向转化,不再过分注意精确对偶或较多插入散文句式的骈文逐渐盛行17。李白破板滞为流动,变用典为白描。其与王维的一些书、序句式有变化 ·9中唐陆贽奏议较彻底去除此前骈文丽词浮藻,不用典,不征事,代之以充分的散体文气,在使骈文平易化、应用化过程中有突出贡献,去赘典浮辞,走向平易流畅 ·10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提倡向唯美主义发展,不少作品风格更华丽浓艳 ·11欧、苏创造出参用散体单行的四六。欧阳修常参用散体单行之古文笔法,少用故事成语,不求对偶工切 ·12南宋作家使四六为灵活多姿、便于议论的应用文 汉以后,司马相如、杨雄等人的文章用了许多平行的句子,东汉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讲求句法的整齐,这些为骈文的形成提供土壤。魏晋骈体文开始形成,但全盛是南北朝,这时骈文成为文章的正宗,其代表作是鲍照的一些作品,如《哀江南赋》。萧纲《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沈炯《林屋馆记》皆是其适例。刘勰的《文心雕龙》是采用骈文的题材论事说理。唐宋时期四六这种文体有了很大的发展。晚唐有以李商隐为代表的三十六体。北宋苏轼、欧阳修以文为赋,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秋声赋》等。南宋出现了一批四六名家,如汪藻、周必大等。清代不仅出现了骈文八大家和汪中《哀盐船赋》等佳作,骈文理论也日趋成熟,出现诸如孙梅《四六从话》、李兆洛《骈体文钞》、蒋士铨《评四六法海》等理论专著。 2,试述抗战后现代派诗人创作的变化 11 1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陈思和自选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214-216,218,220 (戴望舒、施蛰存、何其芳、卞之琳、废名、林庚、李白凤、金克木,李广田、徐迟、南星、玲君、陈江帆、侯汝华、李心若、史卫斯、路易士、禾金) 抗战初期,现代派诗潮越过了“黄金时代”而走向衰颓,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战斗性的写实主义诗风成为诗人的共同归趋。无论是徐迟的《最强音》,戴望舒的《元日祝福》,何其芳《成都,让我把你摇醒》,等等都具有了共同的风貌,各个诗人以往的风格反而不易辨别1。“新的年岁带给我们新的力量/祝福!我们的人民/艰苦的人民,英勇的人民/苦难会带来自由解放。”在这大合唱里人们很难听出这就是那位“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声音。与其说这是诗人的诗,不如说是时代的诗。所有的诗都忠实地记录了抗战初期的民族情绪:尽管大敌当前,国破家亡,却没有惶惑不安,消极颓废,每一个诗行都满溢全民族大奋起的昂扬与乐观。 1937年抗战爆发后,戴望舒投身于民族解放斗争的行列,诗的内容和格调发生巨大变化,1939年写的《元日祝福》,是这种变化的标志,表明诗人的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此后写的一批诗作,关注国家民族的命运,在民族苦难中审视个人的不幸,回荡着爱国主义的激情,格调由幽玄、枯涩转变为明朗、雄健。随着抗日战争转入相持阶段,戴望舒这时期写出了《灾难的岁月》,其中《我用残损的手掌》等篇曾传诵一时,被认为是戴望舒最成熟的诗作。《元日祝福》里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我用残损的手掌》里变得更加深沉,尤其在艺术表现上,终于显出戴望舒“这一个”,并且有了新的发展:诗人把自己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外化为爱抚祖国版图的动作,除了以地图象征祖国土地外,还增加了梦幻的色彩。这位从异域采来奇葩的现代派诗人获得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而又是个性化的、既阔大又纤细、既遒劲而又柔情的新诗风。《狱中题壁》表达了对抗日义土的歌颂,《我用残损的手掌》表达了对山河破碎的切痛,对光明之地的向往和礼赞,《心愿》、《口号》表达了对抗战胜利的期待和信心,《偶成》洋溢着胜利的狂喜。这时期的一些诗如《元日祝福》、《心愿》、《等待》等直接抒情,《狱中题壁》、《过旧居》、《示长女》、《赠内》等寄情于事或寄情于景,写实与象征结合。《我用残损的手掌》则接受了法国超现实主义诗人艾吕雅、苏拜维艾尔等的影响,创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1938年以后,卞之琳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正如他自己所说:“后期以至解放后新时期,对我也多少有所借鉴的还有奥登中期的一些诗歌,阿拉贡抵抗运动时期的一些诗歌。”诗人在延安的创作,诗风趋向明朗浅白。他的《慰劳信集》以奥登式的机智幽默的笔法,运用格律诗抒写现实,在平淡中显出惊奇,讴歌了解放区生活给予人们带来的欣喜活泼的新鲜情趣。1942 年卞之琳《十年诗草》出版,诗人在思维方式、感觉方式以及诗歌形式和表现方法上与众不同的多方面的尝试。解放初期,卞之琳创作的诗或继续带有奥登的痕迹,或更多地向江南民歌靠拢,但“大多数激越而失之粗鄙,通俗而失之庸俗,易懂而不耐人寻味。” 何其芳早年作为一个唯美抒情诗人受过西方象征主义的深刻影响,但随着抗战,这种影响在他的创作中就丧失殆尽了 3,以奥斯汀和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为例,分析18至19世纪英国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演变12 奥斯汀: 夏洛蒂勃朗特:塑造了简爱(《简爱》)、谢莉(《谢莉》)和露西(《维莱特》)等新的妇女形象。1 (1) 简爱是个平民女子形象,是个出身贫苦的孤儿和一个家庭女教师2,她不再是传统小说中那种无病呻吟的上流社会的小姐3,以这样一个人物作为小说主人公这在当时确属新型4 (2) 这一形象代表着19世纪正处于萌芽状态的欧美女性运动,表达了来自女性、尤其是出身贫寒的平民女性内心的强烈愿望,即:要求和男子平等;捍卫自己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以及自由表现自己的爱情。5简爱渴望并追求自食其力的诚实劳动和独立6,她追求自由的爱情7。她大胆地爱上了贵族罗切斯特而当得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后8,她又果断地离开了他9:“我不是鸟;没有罗网捕捉我;我是个独立意志的自由人;我现在就要运用我的独立意志离开你。”10后来当爱上帝胜过爱人类的圣约翰向她求婚时11,她又断然拒绝12,她并不执念于感激之情而委 12 外国文学史郑克鲁 屈顺从13。最后当罗切斯特的妻子死后,虽然罗切斯特已双目失明,她却主动向她表白了自己的爱情。所有这些都显示出简爱对女性人格尊严的追求,她不仅要维护自己的名誉,而且要维护自己的独立。这正是当时处于觉醒之中的新型女性的特征。3 (3) 由于简爱忠于理想,这势必与传统社会发生冲突,因此她又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这不仅表现在恋爱和婚姻方面她敢于冲破阶级鸿沟和蔑视社会习俗而且还表现在其他各个方面。譬如她童年时寄居舅家,受一家人虐待,她即种下了反抗和质疑精神的种子。“我像任何一个反抗的奴隶一样,在绝望中下了决心,要反抗到底。”她大胆反抗当时所谓的“学校教育”:在孤儿院里多次顶撞蛮横无理的院长和学监,即便遭到无情惩罚也不屈服。她还跟海伦在一次谈话中说出了必须反抗的想法。此外在宗教信仰方面,她也是个大胆的反抗者:她不愿嫁给圣约翰,因为她认为上帝并不能给她带来幸福,当圣约翰责备她不爱上帝时她很干脆地回答说她只相信能为人间带来幸福的上帝。这种对传统教育以及宗教信仰的怀疑和抗拒态度充分反映出新型女性与传统社会之间的冲突4 4,有人说:“不依赖于一种特定的文学理论,要使文学研究达到科学化的程度是难以想象的。”谈谈你的理解13: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的基本原理1,它给文学史研究和文学批评以理论指导,提供理论基础2;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则分别研究文学的发展历史和评论当前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活动3,它们从生动活泼的文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丰富和发展文学的基本原理,使之免于停滞和僵化4。所以,文学理论和文学史、文学批评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5,不可偏废6。 文学批评和文学史二者均致力于说明一篇作品、一个对象、一个时期或一国文学的个性1。但这种说明只有基于一种文学理论,并采用通行的术语,才有成功的可能2。文学批评中没有文学理论6,或者文学史里欠缺文学理论7,这些都是难以想象的8。没有一套问题、一系列概念、一些可资参考的论点和一些抽象的概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编写也是无法进行的9。文学理论,是一种方法上的工具,是今天的文学研究所急需的3。当然,我们这种设想并不轻视共鸣理解和作用作为我们对文学的认识和思考的先决条件的重要性4,但这些只是先决条件而已。5这里所说的问题当然都不是不可克服的10,例如,我们常常带些先人为主的成见去阅读11,但在我们有了更多的阅读文学作品的经验时,又常常改变和修正这些成见12。这个过程是辩证的,即理论与实践互相渗透、互相作用。13有人曾试图将文学史与文学理论隔离开来14。例如,贝特森认为文学史旨在展示甲源于乙,而文学批评则在宣示甲优于乙。15根据这一观点,文学史处理的是可以考证的事实16,而文学批评处理的则是观点与信仰等问题17。可是这个区别是完全站不住脚的。18主张文学史家不必懂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论点,是完全错误的。19如果不是始终借助于批评原理,便不可能分析文学作品,探索作品的特色和品评作品。20 5,汉藏语系的语种,按亲属关系分可以分为几大类?这个语系中的语言有什么语言特征 习惯上我们把汉藏语系语言分为四个语族:汉语自成一族——汉语语族 , 藏缅语族 , 壮侗语族和苗瑶语族。1《汉藏语言概论》认为汉藏语系包含汉语、克伦语和藏缅语三个语族。 汉藏语系诸语言的主要特点是 : (1 ) 语音方面 , ,声调有区别词义的作用3; 声调同 声母、韵 母关 系密切4; 许 多语 言的声 母还 有清浊之分5, 而清浊对立通常带来声调的分化6; 韵尾比较丰富7。 结合得比较紧密 ,形式也比较固定的复辅音 在汉藏 语系 诸语 言里相 当丰 富。17常见 的有 以下几种方式 :鼻音 + 同部 位 的塞 音 /塞擦 音 , 例如 苗 语石 门 坎话 的 mp、 mph、 mb、mbh 等 ;喉塞音 + 其他辅音 , 例如水语的 b、 m、 d、 等 ;塞音 + 边音 /其他流音 , 如佤语的 pl、 phl、 bl、 gl、 br、 kr 等。18 在汉藏语系语言里 , 音高的差别有一 个重要的 作用 , 就是它区别词的作用。 它是这些语言中相同的元辅音成分构成的音节之间惟一的区别性特征 , 这就是声调。 因 此 , 声调 就是 “利用嗓 音的 高低来 辨别 字的异同的音位”, 以这种方式来使用音高变 化的语 言就叫做 声调语言。 汉藏语系除了14 13 文艺学导论1,文学理论8,33 490 14语言学纲要申小龙,大辞海·语言学卷个别的语言和方言外 , 都是有声调的语言。19各个语言或方言中 ,声调的数目是不一样的 , 少的只有两三个 , 多的达十个以上。20声调语言中 , 每个音节在单说时都有固定的声调 , 不能任意改变。21 (2 ) 词汇上 , 单音节词汇占 大多 数 , 大都 能 独立 运用8; 词 的 本身 缺乏 形态的变化9; 很多词由单音节词根 复合 而成10, 多 音节的 单纯 词很少11, 其 中有 些词有双声叠韵现象12。 中国境内的许 多汉 藏语 言 , 常常通 过汉 语借词 来丰 富自己的词汇和表达手段13。 (3 ) 语法方面 , 句子的语法意义是通过词序和虚词来 表达的14; 大多数 语言有相当多的表示事物类别和动作行为的量的量词15; 有丰富的重叠词1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et188.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