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及2023备考思路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2022高考语文试题分析及2023备考思路

一、2022年高考试语文试卷分析 (1)总体认识

2022年高考语文试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特点,有机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深厚的家国情怀以贴近现实、贴近考生的方式,生动地呈现在试题之中,彰显高考育人功能。

与此同时,试题依据课程标准,全面考查考生的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凸显应用性考查要求,着意关联教材,引导考生学以致用,并且以创新的试题形式,着眼于语文素养提升,有效服务“双减”,选拔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

2022年适逢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试题紧扣时代主题,青年成长,引导学生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实际行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勇担使命,谱写壮丽的青春之歌。试题选材丰富,覆盖古今中外,涉及文学、历史、科技等领域,内涵丰富广博。这种选材设计,既充分发挥语文学科试题的文化载体优势,使考生在答题的同时领略文化经典、铭记革命历史、感受当代伟绩;又有助于引导考生在生活中发现语文、理解语文、应用语文,在应用语文中感受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社会、服务社会。

(2)论述类文本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型稳定,在主要考查考生对信息的提取、理解、推断等能力的同时,又呈现出深挖文化传统,弘扬民族文化,“读”以致用,关联教材的特点。

深挖文化传统,弘扬中华文化底蕴。全国乙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摘编自杨义的《中国叙事学:逻辑起点和操作程式》,在与西方叙事的比较中探讨中国传统叙事中流动视角的使用,帮助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叙事视角的精微之妙,体现文化自信。

“读”以致用,关联教材。如第三题D选项关联了《红楼梦》,引导学生运用选文中介绍的“流动视角”相关知识,对教材再次进行深度解读,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

复习备考策略:

1.“守正出新”,应建立学生梳理文本的意识。在教学中建议设计文本结构导图,帮助学生梳理论点、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2.“守正出新”,论证方法要辨析精准。建议加强对论证方法的辨析和具体作用的分析。面对高考大语文时代的到来,建议在论述类文本部分加入对于主观题的训练,以应对未来之变。

(3)实用类文本阅读

全国乙卷实用类文本阅读的三则材料分别选自杨振宁的《对称与物理》、尹传红《由雪引发的科学实验》和肯尼思?利布雷希特《冰的形态发生:雪晶中的物理学》,介绍了科学家对雪花六瓣原因的探索和雪花形成的物理学知识。试题材料文体和组合形式更加多样,在复合文本中,有纯文字文本,也有带图示的文本,展现了新时代伟大成就,激发青年奋进潜力,鼓励广大青年学子积极投身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勇于在实践中长志气、强骨气、厚底气。在科学创新与实践中引导青年人积极进取。第6题要求分析开普勒关于雪花的思考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带来的启示,引导学生开阔思路,善于从生

活中发现科学问题,养成良好的科学观察习惯,运用科学思维探寻现象背后的本质。本试题采用新形式,扩大试题的开放性与灵活度,进一步降低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的得分收益,命题符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的要求。实用类文本试题发生变化,这预示着考生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要树立文体意识。

(4)文学类文本阅读

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乙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为萧红的散文作品《“九一八”致弟弟书》。萧红通过回忆与弟弟的聚散离别,深情地表达了对弟弟的焦虑、担忧和肯定,并逐渐扩展为对同弟弟一样的年轻人的焦虑、担忧和肯定。小爱升华为大爱,百转千回的思念化作对祖国深情的祝福。

从选材上看,选文坚持文化育人,文化浸润,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并达成了“四翼”在核心价值中落实“理想信念”与“爱国主义情怀”的要求。选文符合统编版语文必修下第五单元“使命与抱负”的人文主题并与本单元《与妻书》有异曲同工之妙——引导考生深刻领悟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关系。选文凸显了新教材的引领作用,形成了《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追求的“教考和谐”的局面。

从试题上看,客观题选项涉及内容理解、作者情感和艺术手法,需要考生回归文本,认真阅读,细心分析,使阅读回归本真。两道主观题延续客观题回归文本的要求,跳出答题套路,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感受萧红对青年命运的观察和思考。试题整体上体现了良好的区分度,落实了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

2022年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和试题给予日常教学极大的启示:回归教

材,回归阅读。认识到高考“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认真研究教材在人文主题和语文素养上的要求,回归文本,重视对语言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才是“应万变”的不二法门。

(5)文言文阅读

试题选材发生变化,由去年纪事本末体改为杂史小说,节选西汉刘向古代杂史小说集《说苑·贵德》,所选段落通过君臣的对话体现了君主治国应“贵德”的儒家思想。

文章字数由原来的640字左右减少到590字左右,通篇都是以君臣之间的对话展开,所选段落涉及的字词翻译与教材联系紧密,考察学生的教材掌握熟练程度。

试题题型变化较大,第11题加点字由原来侧重文化常识改为重点实词,并且需与教材中的相同词区分含义是否相同,考查学生对于教材的重点实词的掌握熟练程度,充分体现了“教考结合”“以考促学”的命题意图。备考时建议夯实课内文言文基础,重视课本,回归教材。

(6)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选用唐代诗人王勃的五言律诗《白下驿饯唐少府》,简明的诗歌语言中包含了昌亭寄食等典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客观题的四个选项在对标题和诗句基本内容理解考查的基础上,涉及景物描写的方法和诗歌的结构语言,兼顾了对诗歌内容、手法及语言等方面的考查,体现了考查的全面性,也对考生诗歌鉴赏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观题将本诗与诗人的另一首送别之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结合,要求考生比较在同一作者的两首送别诗中诗人排遣离愁方法的不同。题干的设问注意了与教材内容建立知识链接,

调动了学生以往的知识储备,突出了试题材料与教材的呼应,同时也考查了考生知识积累的广阔度与应用的灵活度。

备考诗歌鉴赏,要回归阅读能力本位,从诗词标题和字词句入手,联系生活,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诗歌主要内容,分析作者感情或观点,再从用词、句式等方面品味诗中语言特点和风格。针对已有试题可以进行同类链接和转换拓展,依据高考评价方向对试题未涉及的考点进行补缺性重构,同时也要注意回归课本,盘活内存,提升知识迁移的能力。

(7)默写理解性默写

选择篇目《琵琶行》《锦瑟》《己亥杂诗》,难度不大,设问角度较为简单,平时训练中均有所涉及,模拟考试中也有相同篇目的考查,起到了调节分值的作用。

备考建议:

夯实基础,加强练习。古诗文在语文试卷一直占据重要位置,这部分内容的掌握又绝非一时之功,要踏踏实实的积累起来才有成效!建议教学中引导学生注重朗读、背诵古诗词。通过朗读,文章的内容、情感、文句的优美、汉语音的韵律,都能被体会出来。背诵的方法也很多,可以分层背诵;可以化整为零地背诵;也可以先抓要点背诵,然后连贯地背诵。背出以后还要经常复习运用,这样就可以做到牢记于心,有的放矢,进而提升理解力和鉴赏力。

(8)语言文字运用

今年全国乙卷的试题变化比较大,和去年相比,选择题从39分缩减到30分,达到历年分值最低,语言文字与表达部分,全部启用主观题,把历年的3道选择题全部砍掉。这样语文150分分值,主观题增多,分值达到120分,这

对考生来说,不确定性增多,难度意味着增大。

语言文字应用中对成语的考查,由选择题变为填空题。试题答案并不唯一,学生作答只要符合上下文语境即可得分。考点也相应从侧重考查近义成语差异的辨析变为侧重考查成语的积累与应用。18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学生需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作答。

语言文字运用Ⅱ仍然采用以往的全情境化命题方式。试题给出一段关于“眼中风”的语段,所设计的题型其一为常规的补写,其二为引申性命题,即简述与“眼中风”类似的“打笔仗”的含义和得名缘由。这与以往的就材料本身出现的内容进行分析就有了很大区别,要求学生既要了解本文段所讲内容,又要做到举一反三。这既考查了学生的理解领悟能力又兼顾了对语言表达中整合信息等能力的锻炼。其三是本次语言文字运用题里变化较大的内容,即增添了一道病句修改题。其实是将原来在语言文字运用Ⅰ里的选择题,变换形式放置在试卷的这个位置,本身并不会对考生造成很大困扰。

总的来说,本试题都是要求考生语境,回到材料提供的语言环境中进行细致的思考,这种考查内容和方式都更贴近生活实际。

(9)写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体育健康思想时指出:“体育代表着青春、健康、活力,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

全国乙卷围绕“北京:双奥之城”组织材料,多方面呈现了体育精神、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国家发展。试题以表格和数据的形式直观呈现我国综合国力的跨越式发展,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立意高远。试题引导学生体会冬奥精神的深刻内涵,体会奥运会成功举办背后的国家力量和制度优势,将青春奋斗

和爱国强国高度统一。

本试题要求学生行文中要体现出跨越与再跨越的辩证关系,呈现出逻辑思维的关联性,比如,个人跨越需要国家跨越作为保障,要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民族复兴紧紧融入在一起,以实现自我和国家的再跨越等。

备考建议: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一如既往地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有独到深刻的见解,有真实健康的情感,有干净流畅的语言,有清晰完整的结构。

教师在平时作文教学中可以注重以下几个环节:审题训练,要从题目中挖掘出一个写作的思维链,从而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中心论点的训练,学会抽取核心关键词,有取舍,有关联,打开写作思维视野;行文训练,要注重表达形式的多样化和行文的层次感;内容训练,表达要注重情景化,语言表达要灵动。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社会现实,引导学生时代之时,将小我化为大我,不能只读诗书,空谈理想,要有家国情怀,责任担当,这不仅是高考作文命题鲜明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语文教育教学应该恒久坚守的人文主题。

二、2023备考思路

(1)从学科素养上看,要更加重视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与训练。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规定,语文科必须着力培育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有四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建构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就今年高考全国卷的试题看,笔者认为,在这四项核心素养中,最需要我们在高考复习中强化培育的核心素养有三项: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建构与创造。

这一点我们可从今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文言文阅读题的那道实词题和5道语用题中明显看出。今年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选择的阅读材料是散文,前边说过,这是5年来的首次变更,这种变更所体现的命题趋势显然是对考生阅读和欣赏纯文学作品的重视。文言文阅读题中那道实词题以往是文化常识题,今年换成了实词解释题,而且设题时还同课文中的相关的词语联系起来设题,其对考生文言实词积累运用能力的考查显而易见。

高考语文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题历年都出5道,在这5道题中,选择题有3道,填空题1道,主观表述题1道;今年选择题全部取消,换成了1道填空题、2道主观表述题。这样一来,今年语言文字运用题的基本格局是:填空题两道,主观表述题三道。这样的考查格局其对考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等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就显得格外显著与醒目。

(2)从语文能力上看,要更加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今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的这一特色依然从语言文字运用题的5道试题上体现了出来,对此,前文刚刚做了分析,这里就不再重复了。

(3)从思维能力上看,要更加重视学生语境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对今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的这一特色,我们的点依然不能撇开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板块。前面说过,今年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板块的考查格局是:填空题两道,主观表述题三道。考生在作答这5道题时,都无法撇开具体的语境。比如拿两道填空题来说,一道是成语填空题,一道是句式填空题。但不管是哪一种填空题,作答时,如果撇开了具体的语境,不紧扣语境进行分析推断,恐怕一辈子也做不出来。两道填空题是这样,三道主观表述题同样是如此。比如拿第18题那道句式运用题来看,考生要恰当

地梳理出第一人称“我”为什么要这样用,第二人称“你”为什么要如此用的原因,不仔细品味上下文,答案就无法提炼出来。由此可见,今年的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对考生语境思维考查的看重。

(4)从题型上看,要更加重视学生作答主观表述题的答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从今年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对题型的调整上看,总的趋势是减少选择题,增加主观表述题。高考语文全国卷以往的题型设计是选择题13道,简答题5道,填空题2道;今年调整为选择题10道,减少3道;简答题7道,增加2道;填空题3道,增加1道。全国卷高考语文试题在题型上的这种调整,明显地让我们看到了对主观表述题的重视。

(5)从学习方式看,要更加重视学生对积累运用这一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学习方式的掌握与运用。笔者这样说,并不是说先前的高考语文试题不重视对学生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方式的考查,而是说今年的语文试题在以往的基础上,更加强调这一点了。对此,我们可以明显地从文言文阅读题中的那道实词解释题、语言文字运用题中的成语填空题、句式运用题和病句辨析修改题上看出。因此,在高考语文复习中重视考生对积累运用这一学习方式的掌握,当是2023年,乃至今后高考语文备考的一个重点。

(6)从现代文阅读题所选择的阅读材料上看,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要注意“全面出击”,不能过于厚此薄彼。今年的高考语文全国卷在这个方面有两个显著变化:一个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题所选择的阅读材料由多年来的小说换成了散文,一个是实用文类文本阅读题所选择的阅读材料由多年来的新闻换成了科普类文章。这两个变化再清楚不过地告诉我们:在现代

文阅读题的备考上,我们对考纲规定的三类文本的各种文体都要重视,都要复习到。在这个方面,千万不能过分地厚此薄彼。

高考复习有三个最重要的规律:努力的方向要对,复习的方式方法要恰当,复习的针对性要强。高考复习如果能够紧紧扣住三个规律来展开,那么,这样的高考复习无疑是高效的。反之,则收效甚微,甚至是无效的。那么,高考复习如何去做,方能紧紧扣住上述的那三个规律呢?办法只有一个,就是从研究当年的高考试题入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