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谈读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优质教案
古人谈读书(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 学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文章的大意,注意区分一些字的现代汉语意思和古代汉语意思。
2. 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从课文中的读书方法中得到启发。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人谈读书》的第一部分,我想请咱们班男生和女生合作背诵一下(要求能无缝对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 通过第一部分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见解。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三部分,看看不同时期的教育家、文学家对于学习、读书的不同态度。
2、PPT出示第二部分
余尝谓/读书 / 有/ 三到,谓 / 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 / 眼/ 不看仔
细,心眼 / 既不专一,却 /只/ 漫浪/ 诵读,决不能记,记 / 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
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岂不到乎?
—— [ 宋] 朱熹
谁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师相机正音)
3.这一部分是宋代文学家朱熹在《训学斋规》中提到的著名的“读书三法”。我们来了解下朱熹(PPT):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4.下面请各小组同学借助注释,从理解字义、词义开始进而理解课文意思,要注意把古今含义不同的词做好标注。
5.哪位同学可以翻译一下第一句?
预设: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 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6.那么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谁来翻译一下第二句?
预设: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 , 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7.所以说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
预设: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8.那么,“急”的意思是什么?与咱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预设:“急”在这里是要紧,重要的意思,而我们现在的“急”大部分是着急的意思。
9.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预设: 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10.这句话谁来翻译一下?
预设: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 , 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
11. 也就是说思想既然集中了,眼和口的应用就会到位了。
12. 那现在你知道朱熹提倡的“读书三法”是什么了吗?
预设: “心到、眼到、口到”。
13. 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
预设: 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
14. 平时,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效果怎样?
预设:生 1: 漫无目的地读书,读完之后,没有记住多少。
生 2: 当我对这本书很感兴趣的时候,就会特别认真地读书,甚至于其他同学喊我都听不见。师: 那就让我们用心齐读这一部分吧。
师小结: 这便是用心读书和不用心读书的结果,如果想要学习高效,就需要我们用心读,用心学,这样才有可能学有所成。
三、学习第三部分。
1.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那晚清名臣曾国藩对读书又有何见解呢?谁来读一读?
盖/ 士人/ 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 / 则/ 断不甘为下流;有识 / 则知/ 学问无尽,不敢 / 以/ 一得自足,如 / 河伯之观海,如 / 井蛙之窥天,皆 / 无识者也;有恒者 / 则/ 断无/ 不成之事。此三者 / 缺一不可。
—— [ 清] 曾国藩
2.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曾国藩。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3.这段话出自《曾国藩家书》,这位伟大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课文,按照刚才的由字到词再到句的方法理解这一部分的意思。
4.朱熹告诉我们“读书有三到”,那曾国藩则告诉我们读书有——三要。哪三要?
预设: 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5.何为“有志”“有识”“有恒”?
预设: 就是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6.那么咱们就一个分号一个分号地来看一下他是怎么分层论述的。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从第一个分句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预设: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
7.这里的“断”是“决不”的意思,与咱们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下。所以,我们读书学习仅仅有志气就够了吗?还需要有什么?
预设: 仅仅有志气不够,还需要有见识,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8.这句话里面有两个典故,“井底之蛙”我们比较熟悉,“河伯观海”讲的又是什么呢?打开语补我们来看一下。
《河伯观海》出自《庄子》:师领着学生读。
所以“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形容人见识短浅。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的道理。
9.有见识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了,却还是不坚持学习,这样的人可以成功吗?曾国藩是怎么说的?
预设: 不可以,文中说“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意思是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10.这三者可以缺少其一吗? 预设: 三者缺一不可。
11.只有“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
12.现在请在小组内把每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说整段的意思。谁来尝试说一说。
13.请同学们再次齐读文章,感悟文章内容。
四、总结全文。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我们知道了读书学习的方法,就明白了读书学习的要义,如果能将这些方法运用到实际中去,将会更好地促进我们的读书与学习。
四、作业设计。
1.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2.背诵这篇课文。
以上为课后完成。
3.请大家打开语补,根据课堂所学,完成剩下的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