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第3期 毕 节 学 院 学 报 NO.3,2010 第28卷 JOURNAL OF BUIE UNIVERSITY VoI_28 (总第116期) General No.1 16 修辞学视野下的现代汉语“V+将+C"结构 马国彦 ,2 (1.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河南开封475001;2.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摘要:在修辞学的理论框架内考察已经淡出语法研究视野的现代汉语语境中的“V十将+C”结 构.重点对“将”的意义、结构内部的关系及整体功能进行探讨,可以发现它具有“V着”、 “V+ 了十C”或“V+C”所无法取代的语用和修辞价值。 关键词: “将”; “V将”;结构;修辞;功能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059(2010)03—0013-06 本文所说的“V+将+C”结构指谓词加“将”再带趋向补语的结构。此结构可用以下格式来概 括: ()+将+()来/去 第一个空槽内可代入有选择限制的动词或形容词,第二个空槽内可代人“上、下、进、出、回、 过、起、开”等,与“来,去”组成复合趋向补语,也可以是零形式。如: 打将起来,吃将下去,跑将开去,洒将来等。 为了指称的方便,我们以下称其为“V将”结构或“V将”式。 一、“V将”结构:语法结构与修辞结构 语言成分之间的组合关系既可以从语法的角度进行研究——语法结构,也可以从修辞学的角度 进行研究——修辞结构。换言之,语法结构和修辞结构是一个连续体内,由于观察角度、研究取向 的不同而做出的区分。 具体到“V将”结构来说—— 首先, “V将”结构进入语法研究视野是在探讨“将”的语法化问题时涉及的。自魏晋至明清, “将”大致经历了从“携带、挟持”义的动词,到表动作状态、结果的补语,再到表完成、持续等语 法意义的助词的过程。与此相应,相关的成分配置也经历了连动式、 “V+将+(宾语)+趋向动词”、 “V+将+趋向动词” (即本文“V+将+C”结构)的转变。我们综合各家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该结构 的语法化过程加以例示: (1)若生女,辄持将去,母随号泣,使人不忍闻也。 (《颜氏家训・治家》) (2)当时崔宁买将酒来,三杯两盏。 (宋话本《碾玉观音》) (3)梆子响处,箭如骤雨射将来。 (《三国志通俗演义》) 其次,语法研究对语言现象的关注是在抽象掉使用主体特定意图之后进行的。即对某一时期的 不同使用者来说. “V将”结构具有规约性或语法规定性。因此语法研究主要关注“将”的如下功 收稿日期:20o9一ll一23 基金项目:河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视野下的汉语双重意义修辞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BYY001 作者简介:马国彦(1976_-),男,河南延津人,河南大学国际汉学院教师,复旦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字学专业2007级博士 研究生。研究方向:修辞学,篇章语言学。 ・13・ 能(刘坚等:1992)[1 ̄s-69:①当结构中的动词为趋向动词时,是表“动向”的补语标志;②当结构中 的动词为非趋向动词口 与补语一起表示某种动态(开始、持续、完成)。而相应缺少对整个“V 将”结构的意义、功能,结构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关系,该结构与上下文语境的联系等方面的分析。 第三,语法学者认为“将”作动态或结构助词的使用大约在十八世纪逐渐被“着、了”所取代, 或者已被动词和后接趋向动词愈加紧密的结合排挤掉了,从而判定“v将”结构在现代汉语中已经 消失。 事实上,根据陈刚(1987)的研究, “V将”式在北方方言,主要是华北、西南、江淮(主要在 安徽1、晋语四个区都有发现。[21黄伯荣(1996)指出,山西晋语所辖的五个方言片云中、五台、并州、 吕梁、上党都有这样的结构形式。他进一步强调:“可以说, ‘动+将+来/去’结构是山西晋语语法方 面的一个比较一致的特点。”[31姗 不过,正如张月明(1995)所强调的,属于晋语的内蒙古伊克昭盟汉话中的“V将”式正随教 育普及与人们交往增多、交际范围的扩大而呈现出逐渐消失的趋势。据他调查, “具有大专以上文 化程度或经常外出的人,很少用这种句式。”他们在表达以前需用“V将”结构传递的意义时,往往 会选择采取替换或删除策略,如不用“将”,代之以“能、会”或“起、开”等,而不再使用这一格 式。问胡习之、高群(2007)的调查也显示,皖北方言“V将”结构的“使用已经大大萎缩了”,表现 在语法形式上——“现在只有少部分单音节动词(如‘哭、笑、唱、跳’等)与双音趋向动词‘起来’ 以及‘下来’、 ‘下去’、 ‘开’等”才能组合构成“V将”格式。嘲 因此, “V将”结构目前在方言中的使用往往被研究者确认为历史遗留现象,普遍感到这不过 是古代汉语或近代汉语的一定延伸而已,没有继续探讨的必要。而该格式在方言中的萎缩和逐渐消 失,则进一步加速了它远离语法研究视野的脚步。 《现代汉语八百词》关于“将”的释义中,没有 其在此格式中的说明,就是其淡出语法研究的表征。 而从修辞学的角度观察, “V将”结构的选择和使用是在主体特定意图支配下进行的,在此过 程中,该结构被忽视的内部的句法、语义关系及潜在的功能价值,定会以丰富的类型和实例呈现出 来。我们对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CCL)中该结构的使用进行了检索——排除直接援引古籍用 例,并将语料的上限设定在五十年代。结果证实了我们的判断:这一结构仍活跃在小说、报纸、网 络及作品翻译等语言运用中。如: (4)那个军官在他的马被击毙以后,跌到地上,翻滚了几下,又连忙爬起身子,不顾风驰电掣 的枪弹,跛着一条跌伤的腿,癞蛤蟆一样连蹦带跳地跑将开去。 (吴强《红日》) (5)赛虎汪的一声,扑将上来,两只肥大的前爪搭在凶手肩上,和那凶手脸对脸张开了大嘴, 露出了锐利的狼牙,大舌头触到凶手的腮上。 (曲波《林海雪原》) (6)进入1994年,中国股市依然是“熊”气弥漫,于是,从年初的238点一路跌将下来,虽然 其间偶有反复,但下跌趋势从来没变。 (报刊精选,1994—12) (7)于是乎,在有的地方,形成了拾级而上的拜年走向:科员给科长拜,科长给处长拜,处长 给区长拜,就这么拜将上去,可就把老百姓给拉下了。 (人民日报,1998—1) 现代汉语语境下,在“V趋”、 “V着”或“V+了+趋”式占优势的情况下,语用主体选用“V 将”结构,表明其具有现成组合式不具备的意义和功能。因此,这一结构的大量出现不是对近代汉 语原有格式的重复和照搬,而是语用者在特定修辞意图的驱动下,对“V+将+C”式的重新组合,即 加入了修辞变量之后该格式的具体实现。换句话说,我们把现代汉语中的“V将”结构看作修辞构 式进行探讨,是在历时语法研究基础上的“接着说”,而非“照着说”。 二、 “V将”结构:形式特点与谐和韵律功能 “V将”结构是漫长的语法化过程的结果。形式上的表现是结构具有相对封闭的特征。 首先,结构的封闭性表现在它既无法压缩或省略某些成分,也无法扩展,不再能像“V趋”式 那样插入处所、受事等成分。如: ・14・ (8)回去一回学校去一 回将学校去 使出来一使出招数来一¥使将招数出来 与此相应,进入“V将”结构的谓词性成分,从词性来看,与“V趋”式似乎区别不大,如可 以是表示躯体、物体自身运动的动词,能使物体改变位置的动作行为动词,心理感觉动词,或有级 差的可逐渐加强的性状形容词等。选择限制主要体现在音节方面,即一般是单音节的谓词。具体来 说,如果趋向动词是复合的,谓词必须是单音节的。如“冲将出来”;如果趋向动词是单音节的,谓 词则单、双音节均可,如“围裹将来,打杀将来,洒将来”等。 由于趋向动词是单音节的组合较少,因此现代汉语中的“V将”结构主要表现为带复合趋向动 词组成的“(1+1)+2”的四音节结构。 黎锦熙(1932/2001)在梳理“将”的演变过程时指出,由“介宾而不提前”到“宾去而介不 动”,再到“无宾而介自在”的“将”,成了“动词尾的虚词”, “使硬拙的单音动词得着一个语音上 的调节”旧 。吕叔湘(1963)从历史的角度观察,认为“四音节好像一直都是汉语使用者非常爱好 的语音段落。”m 我们认为, “将”对单音动词的调节和汉语使用者对四音节结构的偏爱,还应结合“将”虽经 历语法化但并未轻声化的发音特征——舌面塞擦声母、阴平调、响亮的“ang”韵——来考虑。因 此,综合起来看,以“(1+1)+2”式音质谐和、四音节组合为主的“V将”结构具有突显节奏和韵 律的特质,能够满足使用者追求语音方面的高低错落、稳密匀称的修辞需要。从这一角度来说. “将”是一个音节结构助词。 这一功能突出表现在新闻标题等的使用中。我们可以通过音步切分来显示: (9)假钞II买到l J假药 闹市l l扯将I I起来 “稳密”的特点。 三、“V将”结构:历史情境指向与戏谑 (重庆商报,2006—8—18) 虽然以“了”替换此例中的“将”之后概念意义不变,但轻声的“了”组成的格式显然不具有 在话语层面实现对历史情境如相关人物、语境的指称,有多种手段可供选用,例如直接以时间 词语明示。而“V将”结构的历史性:以时间上经历语法化的形式积淀喻指被区隔的历史空间—— 既可以达致这一目标,还可以在该结构与历史语境的双向适应过程中,激发听话人的丰富联想。如: (10)易中天:这样说了以后,各路诸侯才纠集起部队,开将过来。 (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易中天《韩信功过之谜》,2005—6—23) 同时,如果这种用法是赋予他人的表征,可能又会有戏谑的含义。如下例(10)相声中甲扮演 秦琼时的话语: (11)甲: “啊,店主东!” 乙: “二爷。” 甲: “将你二爷请将出来。可是吃酒啊,还是用饭啊?” 乙:呀,请出一“饿嗝”来。 (侯宝林、高凤山、刘宝瑞《卖马》) 四、 “V将”结构:复合情状塑造 从韵律和历史情境指向的角度观察“V将”式,能够说明语用主体选择该结构的部分动因,但 尚未对结构整体的意义和功能进行深入探讨。 陈望道(1973)指出: “‘将’字插在提举成份(即谓语动词)和随带成份(即趋向动词)之间 特提,表示当时出现特出的趋向”。并说“这种用例,现代也还能见到”18156: (12)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鲁迅《阿长与山海经》) 陈刚(1987)在援引陈望道先生以上观点之后,指出“V了”可表示当时出现, “V将”则不 仅可表示当时的动作,而且可以表示过去出现或设想出现的动作。如: ・15・ (13)张青扯住耳朵,灌将下去。 (《水浒传》卷三十二) (14)四个客人一齐扶着灌了下去。 (《儒林外史》卷三) 陈文接下来推断,是不是可以这样说: 《水浒传》用“V将”式着重的是动作的当时出现,而 《儒林外史》用“V了”式着重在动作的完成?两者的差异在于着重点的不同?IL这实质上是通过 比较验证了陈望道关于“将” “表示当时出现特出的趋向”的主张。 屈承熹先生认为(个人交流),现代汉语中这样的“将” (按:指“V将”式中的“将”)并不 完全是语言历时变化的遗迹,它似乎有加强“及物性” (transtivity)的功能,即通过加强动作过程 的持续性,增加该事件的“影响力”。蒋严先生指出(个人交流), “V将”结构是从描述性的角度 来体验的:可以拉近距离,仿佛能令人亲身体验过程,当然也可能只是局部的描写镜头。 不管是“表示当时出现特出的趋向”, “着重的是动作的出现”, “增加事件的影响力”,还是 “仿佛能令人亲身体验过程”,我们认为。都反映了在现代汉语语境下对“V将”结构内部关系的深 入认识。 屈承熹(2005)指出,在“动一得一补”结构中, “得”字的功能是“引进补语,将之确认为结 果”[101359。与此相类,我们认为,在“V将”结构中, “将”字的功能是:先引进补充成分,继而将 之确认为动作的持续、状态或结果。换言之,是否采用这一结构取决于语用主体对动作与补充成分 之间关系的认识:凡需要对动作持续、状态、结果加以确认的,可以采用这一结构。如: (15)a.天黑了下来。b.天黑了。c.天黑将下来。 句a表示情态的改变:由不黑到黑,因此表情态继续的补充成分“下来”可有可无,例如可删 略“下来”变换为句b,结构仍成立,且意义不变。而句C表示对“黑”这一持续状态的整体确认, “下来”从结构上和语义上都不可删除。 陆丙甫(2001)从语言的临摹性原理出发比较汉英语法,认为语义的复杂度与形式的复杂度对 应,复杂的意义关系倾向于选用较为复杂的结构形式。[11】“V将”结构也是一个体现语言临摹性的实 例。其内部语义关系可描写为:V1+V2()来/去。即该结构传递的是两个谓词加上补充成分的综合 意义,因此,在形式上需要一个关系标记词“将”作中介。结构上的距离凸显了谓词和补充成分之 间并非简单的动补关系,而是蕴涵了复杂的动作、状态变化过程。试比较: (16)新郎也只站着不动,还是老单自己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在一步赶将过来的年轻民警搀扶 下躺到床上。 (王朔《人莫予毒》) (16‘)新郎也只站着不动,还是老单自己挣扎着从地上爬起来,在一步赶了过来的年轻民警搀 扶下躺到床上。 “V了”叙述连贯的事情,注意的焦点在行为、动作的实现; “V将”描写动态过程,注意的焦 点在由动词到趋向补语的延伸。换言之,此例中的“V将”结构如改用“V了”,则只能表示动作行 为的完成义,不能传达“赶”这一动作的延续性。 综合以上,我们认为助词“将”使组合的焦点首先专注于谓词的进行、持续状态。而结构的整 体功能是:塑造即时出现的、持续进行中的动态变化——在谓词不能顺利地向补充成分靠拢的过程 中,使谓词表示的动作、性状、变化过程得到延伸即强化。相应的形式限制是:不能变换为可能式, 不用于否定句。 这一功能特征进一步使其与“V趋”、 “V着”或“V+了+趋”式区别开来。如: (17)柳生觉得暮色开始沉重起来,也许片刻工夫黑夜就将覆盖下来,雨也将来到。 (余华《古典爱情》) (18)柳生那么坐着……暮色重重盖将下来,他也一无所知。 (余华(-g典爱情》) 在语境相似的情况下,前例的焦点在动作的方向,是未然的,用了“将+V趋”式;后例是强调 现时持续发生的。用了“V将”式。 就趋向动词而言, “V趋”式以表示动作、状态变化的趋向意义为主,由格式整体决定的引申 .】6・ 意义包括表示状态、完成或结果意义等。“V将”结构是以此为基础对即时进行的动态过程的描写, 因此我们将此构式实现的多种意义称之为“复合情状塑造”。并以“持续+x”表示其复合情状意义。 五、复合情状塑造 1、持续+趋向 如果谓词及后接成分提供的是一个表示动态趋向的框架, “将”的加入使谓词的动作、状态变 化先行持续,继而再指向后接动词引领的方向。如: (19)我的肝火终于按捺不住,一脚踹开门,气势汹汹闯将进去。 (梁晓声《京华闻见录》) (2o1今年京沪线春运客流高峰来得早,来得急,才过腊月初十,民工流、学生流、探亲流、经 商流便四路会合,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将过来。 (人民日报,1994一1) (21)海水霎时扑将过来,转眼就吞噬了海滩上的躺椅和阳伞,涌到路上。 (新华网,2004—12— 28) (22)新闻标题:国际武术搏击争霸赛开战霹雳神腿劈将下来(新浪网,2007—3—23) 单就例(21)来说,作者之所以选用“V将”结构,是因为该结构可以使“扑”的持续过程得 到凸显,符合对海浪滔天、潮水汹涌而至的瞬时情境进行描写的功能要求,这充分体现了语言形式、 功能和主体的认知识解三者之间的协调。 2、复合情状塑造:持续+状态(起始或继续) 如果谓词及后接成分形成表示起始或继续态的引申框架. “将”的隔离使谓词的语义在一定的 持续过程中,过渡到起始或继续状态。如: (23)一位瘦小的老者,竞毫不化妆,也无面具,只穿今日农民的寻常衣衫,…一・一手拿一只新 式保暖杯,一手翻开一个绵纸唱本,咿咿呀呀唱将起来。 (余秋雨《贵池傩》) (24)美食家不可由着“返祖”的习性,张大嘴巴,只顾觅尽山林水泽,一路吃将下去。 (人民日报,1994-3) 3、复合情状塑造:持续+完成 如果谓词及后接动词表示动作的完成, “将”在使活动得以保持的基础上再指向结果。这种情 况一般发生在“将”后可补出受事成份时,即“V将”结构已还原为后置处置式。换言之, “V将” 结构的意义同时还受其他成份包括隐含成份的影响。试比较: (25)拖雷十分聪明,这三下又无甚么繁复变化,因此一学就会,使将出来,蒙古众小孩竟是无 人能敌。 (金庸《射雕英雄传》) (26)这一跤绊在马路边的水泥墩上,整个人飞了起来又扑将出去,他的膝盖、胳膊肘、下巴都 摔破了皮。 的趋向意义。 (池莉《来来往往》) 例(25)可补出宾语“招数”,表示动作的完成。例(26)则无法补出,其表示的是持续状态中 4、“V将”结构的语体适应性 “V将”结构并非适应于所有的语体或篇章主旨。这种有所选择的适应倾向是其“谐和韵律”、 “指向历史情境”、 “复合情状塑造”等功能综合的结果。 例如,余华的中篇小说《古典爱情》(1988)中“V将”结构共出现l1次,包括:走将过去6 次,走将进去、打将下来、伸将过来、走将进来、盖将下来各1次。而其同一时期的其他两部作品 《往事与刑罚》(短篇1988)和《世事如烟》(中篇1988)中却无一例。反映了该结构对“古典” 韵味篇章的较高适应度。 同时, 《古典爱情》中“V趋”式的较少使用(7次),则进一步从语体的角度验证了结构对即时出现、持续状态中的情状变化进行描写的功能。 结语 “v将” 在修辞意图和修辞结构的理论框架内进行观察,我们能够发现语法研究未曾涉及的语言现象, ・17・ “V将”结构即是其中之一。 在“将”被“着、了”取代。动词和后接趋向动词的结合愈加紧密的情况下, “V将”结构淡 出了语法研究的视野。从修辞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该结构可以实现的意义和功能必会在现代汉 语中以丰富的类型和实例呈现出来。语料搜检的结果证实了这一判断。以此为基础.我们对“将” 的意义、结构内部的关系及整体功能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 “V将”结构具有“V着”、 “V+了+ 趋”或“V趋”等格式无法取代的修辞和语用价值。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曾通过邮件向屈承熹先生、蒋严先生请教,值此成文之际,谨向两位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 参考文献: f1]刘坚等.近代汉语虚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f2】陈刚.试论“动一了一趋”式和“动一将一趋”式『J1.中国语文, 1987,(4). [3】黄伯荣.汉语方言语法类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6. 『41张月明.伊克昭盟汉话中的“动・将・补”句式fJ].语文研究, 1995, (2). 【5】胡习之,高群.动将结构与皖北方言[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4, (1). [6]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7】吕叔湘.现代汉语单双音节初探[J].中国语文,1963, (1). 【8】陈望道.论现代汉语中的单位和单位词[M】.上海:上海人民_出版社,1973. [9】屈承熹.汉语认知功能语法【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l0】陆丙甫.语言临摹性和汉英语法比较[A】.语言研究论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On Modern Chinese”V+将+C”Struc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MA Guo-yan 工 (1.International School For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of Henan University,Henan Kaifeng 475001; 2.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 Abstract:In the theory of rhetoric phasing out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nvestigation of research on vision in the context of Modem Chinese”V+将+C” structrue,and emphasis on the”将,” meaning structure,internal relations and to explore the whole function,we can find it wiht a”V着”,”V+了+ C”or”V+C”Call not be replaced by the pragmatic and rhetorical value. Key words:“将”;“V将”;Structure;Rhetoric;Function (责编:罗明责校:张永光)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