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教育教学 论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潘英赵来斌 长沙410019)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推动社会发展的重任,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加强大学生公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分析了当代大学 生社会公德观念及行为存在的不良现状和产生的原因,并就此提出了几点相应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公德;培养 个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公德体现着一个时代的人格取向,决定着 个新生代的道德水平。在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经济一体化、文化 一采取照本宣科式的说教方式和理论重复,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3家庭教育存在着缺失 一交融化的全球开放环境下,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我国当代大学生的 社会公德必将受到强烈的震撼和全方位的挑战。因此,加强大学生公 目前的大学生中很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备受家长的溺爱,成长的 环境往往一帆风顺,可谓是“温室里的花朵”,由此造成了他们自 德教育,坚持以中华美德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基本道 德规范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道德教育,培养 和铸造大学生的良好社会公德,是当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 重。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群体,拥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素养,他 们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决定了这个群体是否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 的积极作用,引领时代发展脉搏,营造社会良好氛围。因此如何提高 当代大学生的公德意识,培养品学兼优的优秀社会主义建设者,不仅 是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更是全社会面临的新挑战。 1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 近年来,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社会公德教育逐渐 重视,特别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后,各学校积极宣传、 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 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 运,并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 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能够在行为 层面上很好地践行社会公德,表现出较强的社会公德观念和社会公德 意识。 但是,也仍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出现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 尽人意的问题。凡事只讲求金钱,贪图个人享乐,而缺乏精神追求,出 现了道德滑坡及失范的现象。有的学生对爱国、守法、遵守社会公德 等观念不以为然,缺乏应有的公德意识,校园里一些不文明不道德的 现象随处可见,食堂的餐桌上的残羹剩饭无人理会,宿舍脏乱无人打 扫:随地吐痰和乱扔垃圾现象随处可见,在教室的墙壁和课桌椅上乱 涂乱画;无故旷课逃学,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时有发生;见了老师形 同路人;满嘴污言秽语,出口伤人不以为耻;不注意节约,浪费水电 的现象严重;上课随意接打电话,既不尊重老师,又影响他人听课; 公共场合学生情侣过分亲密;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 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等等。 2造成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 当前,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缺失的主要原因是对思想品德,道德 修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具体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市场竞争激发了人们的 进取精神,增强了时间和效益观念,但是另~方面,也滋生了拜金主 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大学生是一个最敏感和富有活力的社 会群体,同时思想又未完全成熟,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迅速感染他 们。如不加引导,他们的价值观就会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价值 取向世俗化、价值评价利己化,社会公德意识淡化。 2.2学校教育存在~定的缺陷 受中国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从重视小学中学的升学率到重视 大学的就业率,学校重知识轻德育,公德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 教育目标理想化,教育过程抽象化,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成 绩的好坏成为评价学生的主要标准,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 行为能力不强,进而造成“知行相悖”的现象。同时,高校德育教育 也存在呆板单调,缺乏理论创新,在社会环境以及网络文化的影响 下,不能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去因材施教、因势施教,却仍旧 私、冷漠、懒惰、目中无人、我行我素,缺乏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 感。同时,近年来大多数家庭教育所看重的是孩子们的成绩,重视智 力开发,忽视了对孩子们思想品德、心理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 导致部分学生人格不健全,出现了“有知识缺教养”等现象。 2.4网络文化对社会公德的冲击 网络虚拟的交往环境削弱了传统的伦理道德,网络信息良莠不 齐、五花八门,加之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随意性,削弱了社会公德外 在的约束功能,使得大学生很容易迷失自我。另一方面,网络价值观 模糊、淡化甚至混淆了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共同遵循的 行为准则。“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属于社会公德的内容认同感降 低,甚至扭曲,这种意识层面的东西渗透到行为中就形成了有些大学 生无视社会公德的现象。 3增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方法 俗话说,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良好的公德素养是个人优良 素质的体现和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不断提高每 个人的社会公德意识,高等学校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 和辐射源,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 会主义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3.1充分重视思想教育工作,大力开展思想教育活动 通过开展各项教育活动,对大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想引导工作, 使学生在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确立巩固正确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观 点,培养良好的政治素质,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道 德,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人生信念,自强不息,在社会生活中发扬新风 尚,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加强诚信 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认知及行为习惯。 3.2优化社会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氛围 随着《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把公民道德建设作为全 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收到了一定效果。建立合理、公正的奖 惩制度,对形成良好社会公德氛围具有促进作用。要充分发挥报刊、 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的作用,宣传、弘扬高尚的社会公 德,鞭挞社会丑恶现象。同时,要建立并灌输一种全社会认可的公德 观念。 3.3不断提高教育者整体素质,增强对学生社会公德心的培养 目前高校的德育教育主要靠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来实施, 有些教育工作者喜欢用行政权利来约束和规范学生的行为,而强制性 的约束对社会公德教育效果并不好。相反,能真正融入学生并具有良 好涵养和学识水平的教师才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走近 学生、接纳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教师以 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 式传授学生、以高度的责任感关心学生,才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 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 3.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 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建设,形成优良的校风是精神文 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学生正确人生观的确立,高尚道德品质的养成, 健康审美趣味的提升,无不受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影响。坚持以 高雅文化为导向,大力宣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用中外优秀 .175. 教育教学 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杨蕊 郑州451191) (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摘要:德育教育属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当前,德 育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被更多的学校所认可,因此,为充分发挥德育教育的作用,提高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教学质量十分重 要。本文主要探讨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几点有效策略,以期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促进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体育教学;德育教育;策略 1前言 2.3体育教师应加强在突发情况下渗透德育教育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 展是当前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体育是一门以锻炼习学生身体为主要 教学目标,以体育运动为教学内容,进而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健康课 程。但是,体育与其他的学科有一项共同点,即需把“育人”视为首 要的教学目标。因此,在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不失 时机的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而使学生具备积极进取的学习态 度,热爱体育,同时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2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有效策略 2.1体育教师应注重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 在体育教学的内容中,很多活动都具有培养学生高尚品格的积极 因素。体育教师应该注重德育教育与体育教学内容的有效结合,善于 挖掘体育教学内容中的深刻德育思想,实现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教 育。例如:在“接力跑”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接力 跑的教学特点,即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完成,来提高学生的集体责任 感和团结精神。体育教师在讲解接力跑的学习要点时,可注意强调接 力跑中两个学生之间的衔接部分的学习要点,如,如何做好接棒的准 备、接棒技巧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得在学生学习到了体 育教学的知识,同时,也增进了学生之间互相信任心、互相帮助、相 互团结的高尚品德和集体主义精神[1]。 2.2体育教师应善于在各种组织教学法中灵活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学,通过以室外活动教学为主要教学模式。这样一来,在 进而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突发情况。体育教 师应该在突发情况发生时,及时的对学生行为进行评价,进而保证教 学质量。例如,在“立定跳远”的练习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好 动作的要领,在落地时,重心不稳而摔了一跤。学生们见到同学受伤 便降低了对学习“立定跳远”的积极性,在轮到自己进行练习时,便 会出现你推我让的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停止练 习,然后给学生分析这一突发情况出现的原因,仔细的给学生讲解立 定跳远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并作出示范。同时,再通过给学生讲 述国家运动员带伤参赛的感人故事鼓励学生勇敢的参与练习。并对积 极参与练习的学生进行表扬,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进而提高学 生勇敢面对挫折的心理素质水平。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体育教师不 仅可以解决突发问题,也可以通过变不利为有利的方法,使课堂教学 顺利的完成。 2.4体育教师应善于利用榜样的力量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通过选取形象鲜明的体育届感 人事例,通过叙述、提问以及模仿等方法,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充分调 动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练习乒乓球,可以介绍乒乓 球名人王楠;在学习投篮技巧时,可以介绍篮球育名人姚明等。也可 以让学生自发讲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体坛健将,说一说喜欢榜样的原 因等。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 围,也可以增长学生的课外知识,而且,榜样的力量也可以调动学生 学习体育的积极性,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想水平[3]。 3结束语 在体育教学的过程堂中,体育教师选择适宜学的组织教学法也是 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将学生的身体活动 和心理活动,即将学生的行为和意志进行科学的结合,采用适宜的体 育教学组织教学法对学生开展德育教育。例如,体育教师可以通过设 计挫折情境的方法,使学生在遭受挫折和失败中,提高学生克服困难 和承受挫折的能力。比如,组织拔河比赛等。在比赛这样具有竞争 性的体育活动中,通过鼓励、激励等方式,培养学生正确对待比赛的 心理素质和勇于尝试竞争的拼搏精神。让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品尝到 成功的喜悦,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和教训,进而培养学生具有“胜不 骄、败不馁”的良好心态,以助于学生在生活中具有坚忍不拔和敢于 开拓的良好心态[2]。再如,体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队列对行的练习 时,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加强组织纪律性来渗透德育教育。体育课通常 以练习为主,体育教师可以通过指定学生人数进行分组练习的方式进 行教学。在练习的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遇到很多问题。比如,同学间 存在的技能差异、配的默契等问题。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引导的方式使 学生学会相互沟通和交流的学习方法来解决发现的问题。通过这样的 教学模式,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也可以使学生具备互帮 互助以及团结合作的思想品质。 体育属于学校的一种基础性的教育事业,为培养国家高标准的人 才,在体育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十分重要。通过培养学生的高尚品 格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体育学的兴趣,也培养了 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体育教师要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课堂上,通过体育和德育的合理结合,为学生创建轻松愉悦的 教学氛围,使学生高效的掌握体育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 素质水平,进而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少洪.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教育教学论 坛,2012,01(O2):226. [2]李桂英.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江西教育学院学 报,201 2,01(03):119. [3】张婷婷.浅谈如何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 育,2O1 3,01(16):1 5 7. 文化的精华充实校园文化的内容,引导学生实现精神素质的升华。 除日常教育外,学校还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文明系列讲座,开 展“一助一工程”、“科技扶贫”等公益活动,建立“青年志愿者协 会”等公益组织,利用课间休息时间,在教学楼的大厅播放各种社会 公德内容的视频等。通过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 世界观,从而形成良好的公德观念和自我约束力。 总之,社会公德建设是一项重要而又持久的工程,当代大学生要 想成为社会公德建设的模范,就必须在公共生活中时时处处以国家、 集体、他人利益为重,抛弃小我,关心集体,顾全大局,“勿以恶小 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坚定目标,持之以恒,身体力行,为社会公德建设做出自己不懈的努 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 见[Z】. 【2】廖剑.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培养探析[J]http://www.doc88. COIl1 2009.4 .17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