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师大教育学各专业研究方向 2
课程与教学论
(一)课程理论与实践
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主要研究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热点问题,丰富和深化课程理论,为我国课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学术带头人为刘要悟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年来,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6项,多项成果获省部级奖励。 (二)教学理论与实践
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主要是从多角度、多方面对我国现行教学理论的体系、结构、概念、原理等基本问题进行审理,对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从理论思维高度构建教学理论的新体系,同时指导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发展。学术带头人为辛继湘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近年来,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省部级课题5项,多项成果获得奖励。
(三)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
学科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方向对各学科教学改革、课程纲要、学科知识教学、学科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学科教学的传承与创新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学科教学实践中的热点问题,拓展学科教学研究的新领域。学术带头人为周庆元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4项,取得了有特色的研究成果。 (四)课程与教学社会学
课程与教学社会学研究方向主要运用社会学的原理与方法,借鉴不同流派的社会学理论,在课程与教学社会学体系的建立、课程与教学社会学基本问题的论证、课程与教学社会学思想的阐发以及课程与教学社会学理论的拓展等方面进行研究。学术带头人为石鸥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6项,取得了有影响力的系列研究成果。 (五)课程与教学的传统与变革
课程与教学的传统与变革研究方向主要包括课程与教学的历史研究,从中发掘有价值、可借鉴的内容,同时探讨课程与教学变革中基本问题,注重传统课程与教学论思想的现代转化研究,力图推进课程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学术带头人为张传燧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近年来,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完成省部级课题5项,在课程与教学论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教育学原理
1.教育基本理论:主要教侧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元教育学研究、现代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教育改革与教育政策研究、科学教育研究等。在理论上注重整合多学科研究方法的成果;
在实践上注重联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力求在学习教育研究方法原理的同时,掌握教育研究的技术与具体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2.教育哲学:注重对我国现代教育基本问题的哲学考察,着重探讨在社会转型条件下教育的目的、任务、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中国传统教育的哲学思想,以及对西方教育哲学思想的借鉴和批判。在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的结合、教育与生活、古典教育哲学研究等方面已独具特色,目前已为国内同行广泛关注。
3.教育美学:注重从美学的基本理论出发,结合当代中国学校教育实际,展开美育问题研究,以及教育教学过程的审美化研究,艺术教育研究等。该研究有着较长的历史积累,成果较为丰富,在学校美育研究以及教育过程审美化研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4.德育:注重德育基本理论研究,尤其是当代西方德育理论流派研究,中国传统德育的现代化研究,同时密切关注当代学校德育实际,在中小学德育课程研究、教育暴力研究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积累,研究成果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教育史
1.中国教育发展史:主要研究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教育的发展变化,具体包括各历史时期的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一些重大教育事件等,研究教育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2.外国教育发展史:主要研究欧美及一些发达国家教育发展的历史,具体包括各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教育思想流派、教育政策法令、教育内容和一些重大的教育改革事件,研究国外教育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比较教育学
1. 当代教育思潮与流派研究:本研究方向主要探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欧美有影响且带群体色彩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包括教育思潮、教育流派和教育哲学等。具体研究每一教育思潮或流派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理论基础、形成演变过程及特征、代表人物及其教育思想、影响及评价等。
2. 国别教育比较:国别教育不仅是比较教育研究的重要基础,而且是推动教育改革与教育理解的重要途径。本方向主要研究其他国家的教育发展动态,从而更好地分析世界教育发展趋势,促进教育领域的国际理解;同时研究其他国家教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为本国教育改革服务;本研究方向在国别选择上重点以英、美、澳等英语国家教育为主。 3. 教育管理与政策比较:教育管理,是指国家对教育系统进行组织、协调和控制的一系列活动,分为教育行政管理和学校管理。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而制定的行动准则。本研究方向主要选择美、英、法、德、日、苏六国作为典型代表,从比较的角度深入探究这些国家近年来在教育管理和政策制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及存在问题,以了解和审视这些国家教育改革的现状。
学前教育学
(一)学前课程与教学研究
本方向是儿童发展与教育理论跟学前教育实践的联结点,主要运用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的原理和方法,考虑社会的需要和基础教育的总体要求,对学前课程与教学进行多视野、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力图建立学前课程与教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体系,构建与我国文化有机结合的学前课程与教学理论体系,同时重视幼儿园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对幼儿园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指导。
本学科方向在国内学前教育领域知名度较高,杨莉君教授、郑三元教授皆为中国学前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过多年的发展,本学科方向形成了鲜明的特色:① 关注学前课程与教学的理论研究;②注重学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③重视幼儿园隐性课程的研究。 (二)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 在学前教育学体系中,“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儿童心理发展特点与成因研究;②儿童游戏与文化心理研究;③学前教育发展与教育理论研究,本方向的曹中平教授、田景正副教授知名度较高。 经过多年的积累,本方向逐步形成了比较鲜明的特色:①以生态发展观指导儿童心理发展研究,把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置于毕生发展过程,既关注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又强调心理发展的连续性。②弘扬儿童文化的主旋律,以游戏与动漫为突破口探索儿童文化心理机制,既关注基础性研究,又注重应用性研究。③以经典教育思想与先进教育理论的解读为立足点,以当前教育实践问题解决为出发点,继承和创新有机结合。 (三)学前儿童艺术教育
在学前教育学体系中,“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要内容包括:①学前儿童艺术教育创新体系的建构;②学前儿童生活艺术教育研究;③美育与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研究。本方向张卫民教授、资利平博士有一定影响。
本方向特色:①以多维视角研究儿童艺术教育。运用哲学、美学、文化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对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逐步构建了凸显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特性,以儿童发展为本的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②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理论研究。科学地诠释了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基本原理,论证了当代儿童艺术教育范式革命的要义,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阐释了儿童艺术教育目标和观念、体制和结构、内容和方法、管理和评价的创新,以及儿童艺术教育创新的文化导向和创新型教师的培养等系列问题。③注重民族艺术教育资源开发研究。开展了湖南楚地民族民间艺术融入幼儿课程与生活研究,形成了幼儿生活艺术教育的特色。④关注儿童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关系研究。关注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密切联系,审美与幼儿成长等问题,注重幼儿艺术审美活动的实践性与游戏性研究。
高等教育学
1、 高等教育原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学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研究高等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论基础与方
法;高等教育的本质及其属性;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高等教育的价值与目的;高等教育的功能与结构等等。学术带头人为张楚廷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出版专著10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教材2部,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5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励。高等教育原理方向,尤其是高等教育哲学的研究,在全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2、 比较高等教育 本方向研究不同政体、经济、文化及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各国(international)或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以探讨其共性和个性特点、为本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本方向学术带头人为高晓清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3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2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7项。专家团队中,拥有出国经历的教授有3位。 3、高等教育管理
本方向主要研究高等学校管理、高等教育政策、高校与政府的关系等。本方向带头人为常思亮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80余篇,主编教材2部,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6项,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 4、高等教育史
本方向具有展现性、思辨性、应用性、人文性等价值,主要研究高等教育制度史、高等教育实践史、高等教育思想史等内容。本方向主要带头人为张传燧教授。本方向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1人。近年来,出版专著5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省部级课题6项。其中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