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分:9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13,分数:13.00)
1.某电解铝厂为节省开支,经经理和两名副经理集体研究后决定,指派本厂电工在电表上做手脚,盗窃电力。后经机关侦查发现,该电解铝厂盗窃的电力已经价值65万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电解铝厂没有构成单位犯罪,应对电解铝厂的经理、两名副经理和电工按照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处罚
B.电解铝厂没有构成单位犯罪,应对电解铝厂的经理、两名副经理和电工分别按照个人单独犯罪处罚
C.电解铝厂构成了单位犯罪,应对电解铝厂判处罚金,对经理、两名副经理和电工按照单位盗窃罪的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D.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电解铝厂不构成单位犯罪,电解铝厂的经理、两名副经理和电工也不构成个人犯罪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在我国《刑法》对盗窃罪没有规定单位主体的情况下,本题考查如何处理为了单位利益、以单位名义实施的盗窃行为问题。我国对盗窃罪没有规定单位犯罪,所以,电解铝厂不可能构成单位盗窃罪。根据我国《刑法》第2条的规定,并且可以同时参照2013年4月2日发布的最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条:“单位组织、指示盗窃,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和本解释有关规定的,以盗窃罪追究组织者、指示者、直接实施者的刑事责任。”并且,经理、两名副经理和电工有共同盗窃的故意和行为,他们构成了盗窃罪的共同犯罪。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2.下列犯罪中哪项是只能由单位构成的?______
A.非法出租、出借支罪 B.工程重大安全事故罪 C.虚报注册资本罪 D.强迫劳动罪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相关犯罪单位犯罪主体的规定问题。单位犯罪,以我国《刑法》分则有明文规定的为限。参见《刑法》第12、第137条、第15和第244条。 3.下列关于拒不支付劳动报酬罪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犯罪主体只能是单位 B.犯罪主体只能是自然人
C.采用单罚制 D.采用双罚制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刑法修正案(八)》第41条规定,以转移财产、逃匿等方法逃避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或者有能力支付而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数额较大,经有关部门责令支付仍不支付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尚未造成严重后果,在提起公诉前支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并依法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魏某是某公司董事长,伪造了一份建筑菜市场的批文,拿着该批文与商户签订合同,约定交付2万元预付金,菜市场建成后的摊位就可以七折优惠出售。一年内骗取了196万元人民币,用于给自己买别墅。关于甲的行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哪一项:______
A.构成诈骗罪,属于单位犯罪 B.构成诈骗罪,不属于单位犯罪 C.构成合同诈骗罪,属于单位犯罪 D.构成合同诈骗罪,不属于单位犯罪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本题考查单位犯罪的认定问题以及合同诈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魏某采用签订合同的方式诈骗他人钱财,构成了合同诈骗罪;他诈骗的钱财归属其个人,所以并不构成单位犯罪。
5.某市接到有关该市一家制药公司制售劣药的举报。派人侦查核实后,王某找来该制药公司经理李某谈话,要求该制药公司今后不准再生产劣药,并将仓库中尚未销售的劣药全部销毁;同时告诉李经理,如果给捐献400万元的办公经费,可以将此案撤案。5天后,该制药公司向市账号上打款400万元,指示相关人员将制药公司制售劣药一案撤案。有关此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市王某构成了受贿罪
B.市的行为不构成犯罪,只是违纪行为 C.市构成了单位受贿罪
D.只应将定罪判刑,不应该追究市的整体责任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本题考查单位受贿罪的认定问题。市以单位的名义收受制药公司的财物归所有,并以的职权为制药公司谋取利益,构成了单位犯罪。
6.甲为杀害乙,将炸药包放在乙睡的床下,并在夜晚引爆炸药包,致使乙被炸死,同时家中3人被炸伤,乙及邻居家房屋被炸毁。对甲应:______
A.以故意杀人罪与爆炸罪数罪并罚
B.从一重处罚,系手段行为和目的行为的牵连 C.从一重处罚,系想象竞合犯 D.属于连续犯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竞合犯问题。甲实施了一个行为而触犯了不同的罪名,理论上认为,属于想象竞合犯。 7.张某在公交车上盗窃了王某的钱包,钱包中有现金600元和一张信用卡。张某不知道到卡内是否有钱,遂到一商城用信用卡尝试刷卡购物,证实卡内有金额后便疯狂购物达8000余元。下列选项中对张某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______
A.盗窃罪 B.信用卡诈骗罪 C.诈骗罪
D.盗窃罪和信用卡诈骗罪数罪并罚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应认定为何罪的问题。我国《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按照盗窃罪定罪处罚。
8.我国《刑法》第240条规定,如果拐卖妇女并强迫被拐卖的妇女卖淫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这一规定属于______的立法规定。
A.想象竞合犯 B.牵连犯 C.结果加重犯 D.结合犯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本题考查对结合犯的理解问题,但本答案仅供参考。在《刑法》规定上是将拐卖妇女罪与强迫卖淫罪结合在了一起。
9.甲盗窃了一批珍贵的古董文物,为了避免罪行暴露被抓,他将文物藏在自己的私密地窖内十年之久。多年之后,甲见文物被盗风波已经渐渐平息,遂将文物拿出,为了方便携带和销赃,甲将部分文物砸碎。下列选项中对甲盗窃珍贵文物的行为和砸碎珍贵文物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______
A.砸碎文物的行为被盗窃文物的行为所吸收,只定一个盗窃罪
B.盗窃文物的行为和砸碎文物的行为,应分别定盗窃罪和故意损毁文物罪,实行数罪并罚 C.相对于盗窃文物来说,砸碎文物是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D.甲盗窃珍贵文物后将珍贵文物放在地窖中十年之久,属于继续犯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本题考查罪数的认定问题。甲砸碎国家珍贵文物的行为侵犯了新的法益。
10.张某与何某有私仇,张某欲杀何某全家。一天晚上,张某身带手榴弹和砍刀闯入何家,见到何后,将手榴弹拉开向何抛去,爆炸后,张持刀向何妻刺去,何妻昏死过去,又用刀刺何的女儿。结果致何死亡,何妻、女儿重伤。张某的行为是:______
A.应定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两个故意伤害罪 B.是想象竞合犯 C.属于牵连犯
D.属于连续犯,应按故意杀人罪从重处罚
(分数:1.00) A. B. C. D. √
解析:本题考查连续犯的认定问题。张某的行为是在一个概括的杀人故意支配下实施的杀人行为。 11.某甲因盗窃罪案发被捕,在侦查人员对其审讯期间,交代了自己与李某诈骗4万元犯罪的事实,并提供了同案犯李某可能隐匿名的地点,根据这一线索,侦查机关顺利将李某追捕归案。对某甲的盗窃罪如何处罚:______
A.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立功情节的量刑规定。有一般立功表现时,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间再犯新罪的,不构成累犯
B.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如果经过20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核准
C.对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D.累犯可以适用假释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量刑和减刑的相关规定。在假释期间又犯新罪的,应将新罪判处刑罚,并与前罪的剩余刑期进行并罚,行为人不构成累犯,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中,应该是报请最高人民核准。C选项中,对所列举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有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对于累犯,不得假释,所以D选项也错误。 13.特殊预防是指:______
A.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
B.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过去所犯的罪 C.特殊形式的一般预防
D.预防犯罪分子向其他人传播犯罪方法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对特殊预防的理解。特殊预防,是预防犯罪分子再次犯罪。
二、{{B}}多项选择题{{/B}}(总题数:28,分数:56.00)
14.下列选项中,关于单位犯罪的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某公司董事长及几位经理组织公司员工对前来征税的税务人员使用暴力,拒绝缴纳税款,该行为构成单位犯罪
B.张某注册一广告公司后,以为他人虚开专用为主要业务为公司盈利,该行为属于广告公司单位犯罪
C.某行政机关以机关的名义购买了大量的盗版书籍资料,并以正版书籍的原价来报销,所得差额归单位4名领导以及1名会计平分,该行为构成单位犯罪
D.某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营业活动,以此为公司盈利。该行为构成单位犯罪
(分数:2.00)
A. √ B. √ C. √ D. √
解析:本题考查单位犯罪的认定问题。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抗税罪不存在单位犯罪。其他选项参见最高人民《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第1~3条。特别注意,不具备法人资格的私营企业不能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
15.甲系某市国有博物馆的馆长。某日,市领导带某国博物馆代表团来参观。甲当即决定将本馆收藏的一件战国时期的青铜奔马赠送给市,作为新落成的市办公大楼的装饰;同时,将一件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赠送给该外国博物馆代表团。另外,甲还偷偷将本馆的一件珍贵文物据为己有。甲的行为构成:______
A.贪污罪
B.私赠文物藏品罪
C.非法向外国人赠送珍贵文物罪 D.盗窃珍贵文物罪
(分数:2.00) A. √ B. C. √ D.
解析:甲利用职务之便将本馆的一件珍贵文物据为己有构成贪污罪,不构成盗窃罪。根据《刑法》第327条的规定,甲某将青铜奔马赠送给市的行为不能构成私赠文物藏品罪。根据《刑法》第325条的规定,甲将一件国家禁止出口的珍贵文物赠送给该外国博物馆代表团的行为构成非法向外国人赠送珍贵文物罪。 16.下列选项中,既包括单位犯罪主体也包括自然人犯罪主体的是:______
A.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 B.保险诈骗罪 C.破坏性采矿罪 D.开设赌场罪
(分数:2.00) A. √ B. √ C. √ D.
解析:本题中ABC项的犯罪主体自然人和单位都能构成,D项开设赌场罪只能是自然人犯罪。
17.公司构成下列哪些犯罪时,实行双罚,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同时要求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或其他责任人员承担刑事责任:______
A.虚报注册资本罪 B.欺诈发行股票、债券罪 C.违规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 D.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
(分数:2.00) A. √ B. √ C. D.
解析:本题考查相关犯罪的单位犯罪规定和处罚问题。D项的非法经营同类营业罪不存在单位犯罪。其他参见《刑法》第15、第160条、第161条。 18.下列哪些行为不构成单位犯罪:______
A.甲、乙、丙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专门从事走私犯罪活动
B.甲、乙、丙出资设立的公司成立后以生产、销售伪劣产品为主要经营活动 C.某公司董事长及总经理以公司名义印刷非法出版物,所获收入由他们二人平分 D.某公司组织职工对前来征税的税务工作人员使用暴力,拒不缴纳税款
(分数:2.00) A. √ B. √ C. √ D. √
解析:根据1999年6月最高人民《关于审理单位犯罪案件具体应用法律有关问题的解释》,个人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而设立的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实施犯罪的,或者公司、企业、事业单位设立后,以实施犯罪为主要活动的,不以单位犯罪论处。盗用单位名义实施犯罪,违法所得由实施犯罪的个人私分的,依照刑法有关自然人犯罪的规定定罪处罚。根据《刑法》第202条抗税罪的规定和第211条的规定,抗税罪不能由单位构成。
19.下列选项中,单位能成为犯罪主体的有:______
A.集资诈骗罪 B.票据诈骗罪 C.贷款诈骗罪 D.信用证诈骗罪
(分数:2.00) A. √ B. √ C. D. √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对相关犯罪犯罪主体的规定问题。根据我国《刑法》第200条规定,单位只能成为第192条集资诈骗罪、第194条票据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第195条信用证诈骗罪的犯罪主体,并不包括第193条的贷款诈骗罪。
20.甲欲开杀乙,射击的结果却是导致乙重伤,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关于本案,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______
A.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即可
B.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和一个过失致人死亡罪 C.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过失致人重伤罪 D.认定甲的行为成立一个故意杀人罪和一个故意杀人未遂,实行并罚
(分数:2.00) A. B. √ C. √ D. √
解析:甲欲开杀乙,导致乙重伤,构成故意杀人未遂,同时导致乙身边的丙死亡,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但甲只有一个行为,只能成立一个犯罪。甲的前后两个犯罪是想象竞合关系,以一重罪处理,即应按一个故意杀人罪认定处理,不能实行数罪并罚。
21.2000年9月3日夜晚,张某在某大学附近冒充,查验两名逛街回来正准备返校的女生王某和李某的身份证,二人没带。张某便以两位女生形踪可疑为由,要带她们去“警区”了解情况。张某将王某和李某带至郊区的一处房内,将二人锁在屋里,并对二人说没有身份证不能放她们出去。王某和李某极为害怕,恳求张某放她们回去,张某便以此迫使王某、李某二人跟他了发生性行为。对张某的行为定性错误的是:______
A.按照招摇撞骗罪和强奸罪数罪并罚 B.以强奸罪定罪处罚 C.以侮辱妇女罪定罪处罚 D.以招摇撞骗罪定罪处罚
(分数:2.00) A. √ B. C. √ D. √
解析:本题考查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张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张某使用冒充欺骗、非法人身自由的手段迫使二位女生违背自己意志,与其发生性行为的行为构成强奸罪。招摇撞骗罪,是指为谋取非法利益,假冒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或职称行骗,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及其正常活动的行为。本案中,张某虽然冒充欺骗二位女生,达到满足自己性欲的目的。但是招摇撞骗罪不足以评价张某的全部行为,该招摇撞骗行为是为了对被害人施加精神强制,已经被强奸罪所吸收,所以张某不单独构成招摇撞骗罪。侮辱妇女罪不能包括与妇女发生性行为这种情况,所以不构成侮辱妇女罪。 22.下列哪些行为应认定为抢劫罪一罪:______
A.甲将仇人杀死后,取走其身上的5000元现金 B.甲持刀拦路行抢,故意将受害人杀死后取走其财物
C.甲在抢劫过程中,为压制被害人的反抗,故意将被害人杀死,取走其财物 D.甲实行抢劫罪后,为防止受害人报案,将其杀死
(分数:2.00) A. B. √ C. √ D.
解析:A项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和盗窃罪。抢劫罪侵犯了双重客体,B、C项是抢劫罪的应有内容。D项甲第一个行为已经构成抢劫罪,后又另外产生犯罪故意,将被抢劫者杀死,又构成了故意杀人罪。 23.下列选项中,属于想象竞合犯的犯罪行为有:______
A.赵某盗掘古墓葬后,为防止犯罪行为暴露,又毁坏了较大的珍贵文物 B.钱某为了诈骗而伪造公文
C.孙某盗窃正在使用中的铁路专用的电线
D.李某为了杀害A便放火烧了A的房屋,A被烧死的同时房屋被毁
(分数:2.00) A. B. C. √ D. √
解析:本题考查想象竞合犯的认定问题。A选项中,赵某实施的是盗窃文物和故意损毁文物两个不同的行为,应按照盗窃罪和故意损毁文物罪数罪并罚。B选项中,钱某的行为构成牵连犯。C选项中,孙某盗割的是正在使用的铁路专用电线,必然涉及公共安全,而且该电线是铁路交通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孙某的行为触犯了盗窃罪和破坏交通设施罪的想象竞合。D选项中李某的行为不仅触犯了故意杀人罪,还触犯了放火罪和故意毁坏财物罪,属于想象竞合犯。
24.甲伪造某机关公函和城市户口专用章,对想成为城市户口的人进行诈骗,共骗得人民币20万余元,对甲的行为人民以诈骗罪定罪量刑,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甲的行为是结合犯 B.甲的行为是吸收犯 C.甲的行为是牵连犯 D.甲的行为是想象竞合犯
(分数:2.00) A. √ B. √ C. D. √
解析:甲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是手段行为,诈骗行为是目的行为,两者构成牵连关系,以一重罪论处,即以诈骗罪定罪处罚。
25.在下列情形中,应该以数罪并罚处理的选项有:______
A.张某在我国境内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的物品,又以暴力抗拒缉私 B.王某参加,又实施了杀人行为
C.李某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又以暴力抗拒技术监督局工作人员的检查 D.司法工作人员赵某受贿因而对一起民事案件枉法裁判
(分数:2.00) A. √ B. √ C. √ D.
解析:本题考查罪数的认定和我国《刑法》相关的特殊规定。《刑法》第157条第2款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妨害公务罪数罪并罚。根据《刑法》第120条第2款规定,犯组织、领导、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并实施杀人、爆炸、绑架等犯罪的,数罪并罚。根据最高人民《关于办理生产、销售伪劣商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规定,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又以暴力、
威胁方法抗拒查处的,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理。根据《刑法》第399条第4款的规定,对D选项中的赵某应按照民事枉法裁判罪和受贿罪,择一重罪处罚。
26.赵某是一民营企业主,在该企业经营的两年之内,赵某采取不法手段共偷逃应缴税款达90多万元,占其应缴税额的30%。税务机关发现后依法下达追缴通知,但赵某拒绝缴纳税款,并在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上门征缴时纠集数名员工殴打税务人员,造成税务人员中一人重伤、一人轻伤。对赵某的行为定性不正确的是:______
A.以逃税罪一罪处罚
B.以逃税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C.以逃税罪和抗税罪数罪并罚
D.偷税行为和抗税行为具有牵连关系,择一重罪论处
(分数:2.00) A. √ B. C. √ D. √
解析:本题考查罪数的认定问题和我国《刑法》相关的转化犯的规定。赵某在偷逃税款后,拒不缴纳,构成逃税罪。暴力抗税致人重伤,应当按照想象竞合犯的处断原则,在抗税罪和故意伤害罪中择一重罪处断,即按照故意伤害罪论处。所以,对赵某应当按照逃税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27.甲在温州一豪宅院外将一个正在玩耍的男孩(3岁)骗走,意图勒索钱财,但孩子说不清自己家里的联系方式,无法进行勒索。甲怕时间长了被发现,于是将孩子带到甘肃以10000元卖掉。对甲的行为,不正确的处理有:______
A.以绑架罪与拐卖儿童罪的牵连犯从一重处断 B.以绑架罪一罪处罚 C.以拐卖儿童罪一罪处罚 D.构成实质数罪
(分数:2.00) A. √ B. √ C. √ D.
解析:甲的第一个行为是绑架罪未遂,然后有产生实施其他犯罪的意图,并实施了该犯罪,因此,应该以绑架罪和拐卖儿童罪数罪并罚。
28.下列各选项的情形中,分析正确的是:______
A.赵某在某商场盗窃一手提包,发现手提包里除有大量现金以外,还有一把手。赵某觉得很危险,害怕暴露,便将藏在床头的暗格内。赵某非法持有支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 B.钱某因孙某欠债不还,将孙某绑在自己家里拷打,并威胁再不还钱就打死他。由于钱某拷打过猛,导致孙某头部被打裂,颅内出血,经抢救后孙某成为植物人。对钱某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 C.李某为杀周某,将周某捆绑封口放在自家地下室内两天之后,于深夜将周某扔入河中淹死。对李某应以故意杀人罪论处
D.吴某在一条小巷内见一经过的路人夹着一个公文包,就趁路人不注意抢走公文包便跑。路人见状紧追,吴某见甩不掉路人,便转身对路人一顿拳打脚踢。对吴某应以抢劫罪论处
(分数:2.00) A. B. √ C. √ D. √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罪数的认定问题。A选项中,赵某盗窃手提包时不知道其中会有支,因此赵某只构成盗窃罪,不构成盗窃支罪;发现支后予以藏匿,另外构成非法持有支罪,因此不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如果赵某故意盗窃支,构成盗窃支罪以后再藏匿支,藏匿支的行为属于不可罚的事后行为。B选项参见《刑法》第23第2款、第3款,钱某的非法拘禁行为已经转化为故意伤害罪,最后应以故意伤害罪论处。C选项中李某有两个行为:非法拘禁和故意杀人。非法拘禁行为是前行为,故意杀人行为是后行为,是主行为,故意杀人行为吸收了非法拘禁行为,直接以故意杀人罪论处。D选项参见《刑法》第269条,吴某的抢夺行为已经转化为抢劫罪。 29.下列各罪是举动犯的有:______
A.煽动国家罪
B.组织、领导、参加罪 C.脱逃罪 D.传授犯罪方法罪
(分数:2.00) A. √ B. √ C. D. √
解析:举动犯,也称为即时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犯罪既遂的犯罪。如《刑法》中的煽动国家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等。举动犯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但存在既遂形态与预备形态及预备阶段的中止形态之别。我国《刑法》中的举动犯一般都是原本属于非实行行为而被《刑法》分则实行行为化的犯罪行为,具体包括两类:(1)原来为预备性质的犯罪构成。如参加性质组织罪、参加罪等这些参加行为本是为实行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预备行为,但由于这些预备性质的行为所涉及的犯罪性质严重,故法律把这些预备行为提升为实行行为,并且规定了这些犯罪为举动犯,一旦参加或着手即构成犯罪既遂。(2)教唆、煽动性质的犯罪构成。如传授犯罪方法罪之传授行为,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和煽动国家罪之煽动行为等。这些犯罪针对多人实施,旨在激起多人产生和实行犯罪意图,危害性较大,危害范围较广,考虑到这些严重危害性及犯罪行为的特殊性质,法律将其规定为举动犯,故其不存在犯罪未遂问题。
30.张某一天晚上在街上闲逛,经过一个僻静的路口时见一老人提一只包独自行走,张某冲上前去一把夺过老人的包就跑。因为张某夺包时用力过猛,老人被顺带着拉倒在地,老人多处骨折,摔成重伤。对于张某的行为,下列选项错误的是:______
A.抢夺罪,属于情节严重 B.抢劫罪
C.抢劫罪与过失致人重伤罪数罪并罚 D.抢夺罪和过失致人重伤罪数罪并罚
(分数:2.00) A. B. √
C. √ D. √
解析:本题考查罪数的认定问题。2013年11月11日颁布的最高人民、最高人民《关于办理抢夺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抢夺致人重伤的,应该认定为《刑法》第267条规定的“其他严重情节”,应在3年以上10年以下的刑罚幅度内量刑。
31.在下列犯罪形态中,行为人实施了数个行为,且数行为在处理时作为一罪处理的情况是:______
A.结果加重犯 B.继续犯 C.连续犯 D.牵连犯
(分数:2.00) A. B. C. √ D. √
解析:本题考查对罪数形态的理解。结果加重犯,是指行为人的一个犯罪行为在已经满足一个基本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的基础上,又发生了更为严重的结果,因而法律规定加重其刑罚的犯罪形态。继续犯又称持续犯,是指犯罪行为与该行为的不法状态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继续状态的犯罪。连续犯是指行为人基于同一或概括的犯罪故意,连续多次实施数个相对的犯罪行为,触犯同一罪名的犯罪。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处于一个犯罪目的,实施数个行为,数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或者原因与结果的牵连关系,又分别触犯数个罪名的情况。
32.下列各项属于结果加重犯的有:______
A.抢劫致人死亡的 B.强奸致人死亡的
C.阻碍执行军事职务罪,致人重伤的 D.刑讯逼供致人死亡的
(分数:2.00) A. √ B. √ C. √ D.
解析:根据《刑法》第263条的规定,为实施抢劫致人重伤的,属于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根据《刑法》第236条的规定,强奸致使被害人死亡的,不数罪并罚,属于强奸罪的结果加重犯。根据《刑法》第426条的规定,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指挥人员或者值班、值勤人员执行职务,致人重伤、死亡的,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战时从重处罚。根据《刑法》第247条的规定,刑讯逼供致使被告人死亡的,按照故意杀人罪定罪从重处罚,不构成刑讯逼供罪的结果加重犯。 33.吸收犯的吸收关系包括:______
A.主行为吸收从行为 B.前行为吸收后行为 C.重行为吸收轻行为 D.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
(分数:2.00) A. √ B. C. √ D. √
解析:吸收犯,是指数个犯罪行为因一个被另一个吸收,失去存在的意义,而仅按吸收的罪处断的犯罪形态。其特征是:有数个犯罪行为;数行为之间有吸收关系(重行为吸收轻行为、主行为吸收从行为、实行行为吸收非实行行为)。对于吸收犯,按吸收之罪处断。
34.甲犯故意伤害罪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后,被人民判处有期徒刑6年。在监狱劳动改造期间,司法机关发现甲以前还犯有强奸罪,又按数罪并罚的规定判处甲有期徒刑13年。本案中,哪些刑罚权得到了运用:______
A.制刑权 B.求刑权 C.量刑权 D.行刑权
(分数:2.00) A. B. √ C. √ D. √
解析:制刑权属于立法机关。检察机关提起公诉是行使求刑权。审判是量刑权的表现。监狱执行刑罚是行使行刑权。
35.下列选项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数罪并罚,管制的最高刑期不超过2年,拘役的最高刑期不超过1年,有期徒刑不超过20年 B.刑法中的“以上”、“以下”、“以内”都包括本数在内 C.被害人在追诉时效内提出控告的,追诉时效延长
D.最高法定刑是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经过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经最高人民核准可不受追诉时效
(分数:2.00) A. B. √ C. D. √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数罪并罚和追诉时效相关规定的理解,应注意《刑法修正案(八)》的相关修改。A项中,数罪并罚时,如果总和刑期是35年以上的,宣告的有期徒刑的最高刑期不超过25年;C项中,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人民、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才不受追诉期限的。
36.免予刑事处罚是指:______
A.宣告有罪,免予刑罚处罚 B.宣告无罪,免予刑罚处罚
C.宣告有罪,免予刑罚处罚,但可适用非刑罚处理方法
D.不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免予刑罚处罚
(分数:2.00) A. √ B. C. √ D.
解析:本题误选的答案有可能有D,即不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免予刑罚处罚。因为应不应受刑罚惩罚性与需不需要给予刑罚处罚有时容易混淆。
37.依据《刑法》规定,下列选项中应当从重处罚的有:______
A.教唆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的 B.向未成年人出售毒品的
C.向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传播淫秽物品的 D.国家工作人员妨害作证、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的
(分数:2.00) A. √ B. √ C. √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有关的处罚规定。D项中从重处罚的情形是“司法工作人员妨害作证、帮助毁灭、伪造证据的”,而非国家工作人员。
38.关于刑罚的目的,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______
A.一般预防的对象不是犯罪人 B.特殊预防是预防犯罪人重新犯罪
C.特殊预防的途径之一是对极其严重的犯罪人适用死刑,永远剥夺其犯罪的能力
D.预防犯罪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使犯罪人不能犯罪,不敢犯罪乃至不愿犯罪
(分数:2.00) A. √ B. √ C. √ D. √
解析:我国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它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和执行刑罚,预防其再次犯罪。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针对的对象是犯罪的人,它通过剥夺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能力使其不能再次犯罪、通过给犯罪分子造成痛苦而使其不敢再次犯罪、通过刑罚的教育改造功能使其不愿意再次犯罪来实现。一般预防是指国家通过制定、适用和执行刑罚,警戒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防止他们走上犯罪分子的道路。人民群众不是刑罚一般预防的对象,而是预防犯罪的依靠力量。刑罚的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目的是对立统一的。在刑罚的制定阶段,应当以一般预防为主;在刑罚的适用阶段应当是二者并重;在刑罚执行阶段应当以特殊预防为主,兼顾一般预防。 39.有权执行刑罚的特定机构包括:______
A.机关 B.检察机关
C.监狱、矫正机构或者其他执行机关 D.人民
(分数:2.00) A. √ B. C. √ D. √
解析:检察机关是法律监督机关,不是执行机关。对不同的刑罚,由机关、人民和监狱、矫正机构等分别执行。
40.根据我国《刑法》,下列情节中属于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的情节是:______
A.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 B.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
C.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 D.防卫过当
(分数:2.00) A. √ B. C. √ D.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的相关量刑规定。B项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故B错误;D项中防卫过当,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1.下列选项中,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B.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C.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减轻处罚 D.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分数:2.00) A. B. C. √ D. √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刑法》相关的量刑规定。C项中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而非减轻处罚;D项中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没有免除处罚。
三、{{B}}不定项选择题{{/B}}(总题数:2,分数:8.00)
张某与李某是邻居,二人因为琐事发生争执而后互相打斗,最后张某被打成为轻微伤。由此张某记恨在心,为了讨回公道,便趁李某不在的时候将李某的儿子骗到自己家里,喂其吃了安眠药。然后恐吓李某,要李某赔偿他之前就医的花费以及精神损失费,不然就对李某的儿子不利。李某见张某迁怒于自己的儿子,怒火
中烧手持菜刀就冲到张某家中要与其拼命。在打斗过程中,张某抢过李某的菜刀顺势将李某砍成重伤并使其当场晕倒。张某误以为已将李某砍死,吓得赶紧逃至A省,张某为生活所迫在A省抢夺了一妇女的钱包,包内有现金3000余元,张某被当场抓获,并如实交代了以前所犯的所有罪行。(分数:3.00)
(1).张某的行为应定性为:______
A.张某构成绑架罪
B.张某将李某砍伤的行为构成故意伤害罪 C.张某误以为将李某砍死,应构成故意杀人罪 D.张某抢夺妇女钱包的行为构成抢夺罪
(分数:1.00) A. √ B. √ C. D. √
解析:本题考查罪数的认定和定性问题。张某为了向李某索要钱财,将李某的儿子骗至家中并喂其吃了安眠药的行为属于绑架的性质。张某在与李某厮打中将李某砍至重伤,从其行为方式以及行为后李某的表现可看出,其对故意伤害的行为与结果是认识到的,属于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张某在A省抢夺钱包的行为构成抢夺罪。
(2).下列选项中,对张某的行为处罚正确的是:______
A.以故意伤害罪论处,并从重处罚 B.以绑架罪和故意杀人罪实行数罪并罚
C.以绑架罪、故意伤害罪、抢夺罪实行数罪并罚 D.以绑架罪、过失致人重伤罪、抢夺罪实行数罪并罚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本题考查罪数的认定和处罚问题。对张某应当以绑架罪、故意伤害罪和抢夺罪实行数罪并罚。绑架罪和故意伤害罪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和牵连,彼此相对。
(3).如果张某在审讯过程中不仅主动交代其原有的犯罪事实,而且还向机关揭发了其同村阎某多次盗窃巨额财产的犯罪行为及其窝藏地点,最后阎某被抓获并被判处无期徒刑,则张某______
A.成立自首和一般立功 B.成立自首和重大立功 C.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分数:1.00) A. B. √ C. D. √
解析:本题考查自首和立功的认定和相关的量刑问题,应注意《刑法修正案(八)》的修改。参见我国《刑法》第67条、第6规定,以及最高人民《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检举揭发犯罪事实,如果被检举揭发的犯罪分子被判处无期徒刑以上的刑罚的,就属于重大立功。特别注意,《刑法修正案(八)》实施后,原来《刑法》第6第2款被取消,根据现行《刑法》规定,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和免除处罚。综合起来看,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只能选择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甲为了杀乙,于2013年9月12日先后三次向乙的水杯中投毒,投放的剂量分别100mg、200mg、300mg。(分数:5.00)
(1).这三次投毒之间的关系为:______
A.属同一个故意杀人行为的三个动作,构成一个故意杀人罪
B.分别构成两个故意伤害罪和一个故意杀人罪,轻罪故意伤害罪为重罪故意杀人罪所吸收,是吸收犯
C.三者之间存在着牵连关系,是牵连犯 D.构成故意伤害罪和故意杀人罪两罪,属累犯
(分数:1.00) A. √ B. C. D.
解析:本题考查犯罪行为的个数问题。本案中只存在一个行为,即行为,三次投毒为三个动作。 (2).甲对乙先投毒后,又将其送往医院抢救并协助治疗,使乙脱离了生命危险,并向机关如实交代了自己的行为,甲的行为符合《刑法》规定的哪些行为特征:______
A.犯罪未遂 B.犯罪中止 C.自首 D.立功
(分数:1.00) A. B. √ C. √ D.
解析:本题考查自首和犯罪中止的认定。是犯罪行为实施完毕之后的犯罪中止,即有效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同时也是自首。
(3).甲向乙投毒的行为构成如下哪些罪名?______
A.故意伤害罪 B.故意杀人罪 C.投毒罪 D.投放危险物质罪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本题考查犯罪行为的定性问题。甲向乙投毒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 (4).下列关于刑罚目的和功能,说法正确的有:______
A.刑罚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人 B.一般预防的对象是所有的犯罪人
C.刑罚对犯罪人的功能表现为消除再犯的条件,个别威慑和教育感化
D.刑罚对犯罪人之外的其他人的功能,表现为对一般公民的威慑、教育和对被害人及其亲属的安抚、补偿
(分数:1.00) A. B. C. √ D. √
解析:本题考查对刑罚目的和功能的理解。刑罚的目的是预防犯罪,而非惩罚犯罪人,因此A项不得选,而预防犯罪包括一般预防和特殊预防,一般预防的对象是预防尚未犯罪的人,而非所有的犯罪人,因此CD正确。
(5).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对以不作为方式实施的不法侵害不能实行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行为必须损害另一合法利益,所以未损害另一合法利益的行为不可能成立紧急避险 C.甲欲杀乙,故意将下了毒的饮料让丙给乙送去,结果乙喝了下毒的饮料中毒身亡,甲与丙构成共同犯罪
D.甲某指使乙某作伪证,甲某属于教唆犯
(分数:1.00) A. √ B. C. √ D. √
解析:本题考查对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和共同犯罪相关问题的理解。正当防卫是指当不法侵害正在进行时,防卫人对不法侵害者本人造成一定损害,使其不能继续进行不法侵害,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或个人利益的行为。不法侵害既可能以作为方式产生,也可能以不作为方式实施,因此A项一概否定对不作为方式实施正当防卫有失偏颇。紧急避险行为必然损害另一合法利益为要件,所以B项正确。C项中的丙主观上没有罪过,即并没有认识到自己在帮助另一方在实施犯罪,不构成共同犯罪。D项有罪名,区分情形可能构成辩护人,诉讼代理人毁灭证据,伪造证据,妨害作证罪,或者帮助毁灭,伪造证件罪犯。
四、{{B}}分析题{{/B}}(总题数:3,分数:21.00)
42.赵某,系某鞋业公司(集体性质)会计。2007年10月,赵某在给某销售公司开具销售时,为达到使单位少缴税款的目的,擅作主张,采取重复填写多联的手段,在联如实填写所销货物的金额交给客户,存根联、记账联另行开具比联金额少的金额,存根联应付税收人员检查,记账联记账纳税,共隐瞒收入39.9万元,使单位少缴税款6万余元。 问题:赵某的行为是单位犯罪,还是个人犯罪? (分数:7.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本案中,赵某系鞋业公司会计,为单位内部人员,开票、记账、纳税等乃属履行单位赋予的岗位职责的行为,其工作性质与职能完全可代表公司行为。赵某所开具的应为鞋业公司所领购,开具所填写的销售单位也是鞋业公司,在账上隐瞒收入39.9万元,以欺骗税务机关申报纳税,都是以鞋业公司的名义,只不过借助于赵某自身职务行为得以对外实施,并非赵某超越职权。赵某采取填开首尾相异发
票,隐瞒收入39.9万元,致使单位少缴税款6万余元,完全是出于为本单位谋取非法利益之主观故意,实现收益并未据为己有。认为赵某的行为不构成偷税罪,主要是拘泥于赵某擅自做主,但是单位意志支配,并非完全需要由有权代表单位决策的董事长、经理、厂长等主要领导决定、同意、指挥及默许,因为赵某系单位会计,全权处理单位财务,开票、记账、申报纳税,完全是正常行使单位赋予应尽职责的行为,无须经单位及领导的特别授权,已经充分体现单位之意志因素,实施了为单位偷税行为,仍是在其本职业务范围内,并没有脱离单位的整体意志。同理,出自于单位非法利益之故意,客观采取了运用单位赋予管理之责,以单位名义实施的收益完全归单位所有的偷税行为,实际中已与单位偷税行为完全融为一体,进而构成单位犯罪行为。) 解析:
43.甲教唆乙盗窃丙的手提电脑,然后以2000元的价格,买下了这台电脑,甲的行为应成立几个罪名? (分数:7.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甲的处理应当区别情况加以考虑:(1)如果甲先有收购电脑的意图而教唆乙盗窃,则甲教唆的行为与收购赃物的行为之间,存在方法行为与结果行为之间的牵连关系,成立牵连犯,应在盗窃罪(教唆)和收购赃物罪之间从一重罪即盗窃罪处断。(2)如果甲收购赃物的行为是在乙窃得电脑之后另行起意实施的,应分别以盗窃罪(教唆)和收购赃物罪数罪并罚。) 解析:
44.李甲和李乙系亲兄弟,两家因在李甲家原宅基地上堆放杂物等琐事产生矛盾,关系长期不和。某日,李甲因为宅基地的事情在其门口不提名的谩骂,李乙认为是骂自己。随后,李乙将其大儿子李A、二儿子李B等人召集到家中,提出准备与李甲家打架,并具体安排如何打架骂人,并提出不要使用“家伙”。后李乙到李甲家南侧的土路上谩骂,两家发生吵骂继而厮打。在厮打过程中,李A掏出事先藏在身上的匕首朝李甲的颈部、胸部、腹部、背部捅刺5刀,将其捅倒在地,又见李B等人与李甲的女婿在李甲家东侧的河沟内厮打,遂持匕首过去朝其胸部、背部捅刺3刀,后被村民拉开。李甲被捅刺后当场死亡,其女婿被送往医院抢救后脱险。 问题:李A和李乙、李B等人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他们构成何罪? (分数:7.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在司法实践中,共同犯罪中危害结果超出共同预谋犯罪范围的行为经常出现,本案也是这种情形。所谓实行过限,又称共犯过限或共同犯罪的过剩行为,是指共同犯罪中实行犯实施了超出共同犯罪故意的行为。实行过限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实行过限行为是发生在实施共同预谋之罪的过程当中的一种犯罪行为;(2)实行过限行为是由实行犯基于其本人的故意或者过失单独实施的;(3)实行过限行为超出了共同犯罪人共同预谋之罪的范围。对于实行过限行为,一般采取的是对于过限行为产生的危害结果由实行过限的实行犯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这一基本原则。过限行为的刑事责任只能由该实行犯单独承担。而其他参与实施共同预谋之罪的行为人仅在共同预谋之罪的范围内承担刑事责任。 本案中,李甲因为宅基地的事情不提名谩骂,李乙认为是骂自己,而纠集其儿子准备打李甲,并提出不要使用“家伙”,其主观故意就是揍李甲一顿,以缓解其心中的怨恨,并非要致李甲于死地,只是伤害的故意,并无杀人的故意。而李A作为实行犯,不计后果持刀连续捅刺,致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主观上具有杀人的故意,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李A的行为已经超出了与李乙、李B共同预谋的故意伤害的范围,属于共同犯罪中实行犯的实行过限行为,李乙虽然是本案的组织者,但对于李A的杀人行为,事先并不知道,故不应对李A的故意杀人行为承担刑事责任,而仅应承担故意伤害罪的刑事责任。据此,李A和李乙、李B在故意伤害罪的范围内构成共同犯罪,李A要单独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李A构成了故意杀人罪,李乙、李B构成了故意伤害罪。) 解析: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et188.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