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新课标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二 比较 跷跷板》_8
课 题: 跷跷板 年 级: 一年级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轻重的比较。再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从实践中感受物体轻重的比较。再通过用手掂一掂的方法,发现无法解决两个大小相似的物体的轻重,引入天平称一称,同时教会学生称一称来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再次通过感知比较,了解大的物体不一定重的概念。
本节课由具体生活情境问题导入,引入“跷跷板”这节课的课题,让学生带着情景问题进行学习,逐步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观察小动物玩跷跷板的过程中,渗透轻重的概念,并比较轻重。引导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进行表述。并巩固“最”的用法,通过简单的推理,找到最重和最轻的动物。再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在实践中切身的比较物体的轻重。其次,通过猜测验证的方法,引入天平,提出通过称一称的办法比较轻重。最后,让学生感知不能仅从看物体的大小来确定轻重。回到导入时的问题,由学生根据
当堂内容进行解决,前后呼应,并巩固练习,进行小结。
学情分析
因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课堂中的很多数学问题要靠他们的生活实践经验来解答,在具体的情景问题中应注重锻炼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此课在比轻重时,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表达,注重学生语言阐述的完整性和动手实践。特别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中,要加强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最后,通过巩固练习来验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西安高新第一学校教师备课用纸
第 十 周 星期 五 第 3 节 2019年4 月26日
第 1 页 学科 课题 数 学 授课班级 一(6)班 任课教师 课时数 1 张静 第 1 课时 《跷跷板》(轻重的比较) 本节课由一个谜语和创设生活情境导入“跷跷板”这一课题。首先,让学生带着情景问题进行学习。在此基础上,在学生通过观察小动物玩跷跷板的过程中,渗设计透轻重的概念。再让学生动手掂一掂,在实践中切身的比较物体的轻重。其次,通理念 过猜测验证的方法,引入天平,提出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比较轻重。最后,让学生感知不仅从看物体的大小来确定轻重。 因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课堂中的很多数学问题要靠他们学情的生活实践来解答,再具体的情景问题中应注重锻炼学生初步的逻辑推理能力。此分析 课在比轻重时,培养学生对图片的观察和表达,注重学生语言阐述的完整性和动手实践。特别是在学生动手实践中,要加强学生对本课重难点的理解和应用。 三维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结合生活经验,在掂一掂等活动中,经历物体两两间的轻重比较过程,初步学习三个物体最轻与最重的比较,进一步体验两个物体之间的轻重比较。 在交流比较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目 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经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比一比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发展合作交流能力;加强语言表达能力。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教材分析 教法 课型 重 点 结合生活经验,正确比较两个或者三个物体之间的轻重,学会比较方法。 难 点 讲解、演示法、启发法 新授课 学法 教具 自主探究、操作法、合作学习 质量不等的梨和苹果、天平、字典、尺子、课件等 借助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渗透等量代换的方法。 西安高新第一学校教师备课用纸(续页)
第 2 页 教学过程 学法指导及学生活动 预设:跷跷板 设计意图:PPT出示的生活中学一匹马儿两人骑,这边高来那边低, 生们玩的跷跷板情景图,目的是虽然马儿不会跑,两人玩得笑嘻嘻。(打一物体) 为了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跷跷板中二、新课探究 的数学问题。(引入课题,并板书:跷跷板) (一)看一看 1.你们喜欢玩跷跷板吗?(预设:生说喜欢。) 学生自主观察情景图片说出 那动物园的小动物们也很喜欢玩,现在我们来看看这幅图其中的数学信息。 中,是哪两只小动物在玩跷跷板呢? (出示跷跷板图片) 预设: 说一说,你知道谁轻?谁重? 1. 狮子和老虎 2. 引导学生观察这幅图片,先分别说一说,从每幅图片上2. 狮子比老虎重 你知道了谁轻?谁重?为什么?(出示狮子和老虎的图片,学生 观察时教师应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如老虎和豹子比较,老虎重,3. 老虎和豹子 豹子轻;老虎比豹子重;等等用标准而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4. 老虎比豹子重 5. 狮子比老虎重 3.谁能反过来说一说?也能表达相同的意思呢?出示老虎6. 老虎比狮子轻 和豹子的图片,要求学生用同样的方式比较老虎和豹子的轻重,设计意图: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并用标准而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说一说,理解轻重是相对而言的, 一、创设情境,谜语导入 4. 认真思考,谁能说一说它们三个中谁最重?谁最轻?(学生讨论并说一说,老虎、狮子和豹子三者比较时谁最轻?谁最并进行简单的推理,正确比较两个或者三个物体之间的轻重。 重?) (二)掂一掂 实物操作,动手感知。 1.出示一本字典和一本教材,我们应该怎样比较他们的轻重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实物操作,呢?请同学帮大家掂一掂,看看他们谁轻谁重呢?并用完整的数动手感知两者之间谁轻谁重,并反复组织语言来汇报活动结果。学语言来表达。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强化用完 ) 2.出示一个文具盒和一把尺子,要求学生完成如上的操作,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 并回答谁比谁重?谁比谁轻的问题。 西安高新第一学校教师备课用纸(续页)
第 3 页 教学过程 3.出示一个梨和一个苹果,这两个水果谁轻谁重呢?谁想把自己的思路与大家分享?(先请同学用手掂一掂苹果和梨,初步感知它们的轻重) 学法指导及学生活动 多让几名同学动手掂一掂,并汇报结果。 预设:1.苹果比梨重 2.梨比苹果重 设计意图:无论是从视觉角度观察还是动手掂一掂,苹果和梨的大小、轻重都很难辨别。 目的是为了让学生的视觉产生(三)称一称 错觉,为下一个环节做铺垫。 1.播放微课,了解天平 (引导)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物体轻重差别比较大 时,我们放在手上掂一掂就能感觉出谁轻谁重了,但是如果感 觉差不多呢?怎么比较它们的轻重? 由问题引出学具新朋友——天平,先用微课简单介绍天平,设计意图:利用天平让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的轻重,称一称再利用天平验证苹果和梨的轻重。 将苹果和梨分别放在天平两边的托盘里比一比,让学生说是最好的办法。使学生明白利用“称”的方法可以准确的得谁重谁轻?为什么呢? 到物体之间谁轻谁重的结果。 2.动手操作,深切感知 学生动手操作,所称物体不限(例如:直尺与橡皮,铅笔与橡预设:看一看 掂一掂 称一称 皮等),教师指导方法。 3.小结:同学们用你们聪明的小脑袋想一想,刚才我们在比较物体轻重时,都用了哪些方法呢? 教师强调:物体的大小一般通过观察就能判断出来,但是物三.巩固拓展 1. 圈一圈 探究比大小和比轻重的区别 出示两个球学生判断这两个球,哪个比较大?并猜一猜这两个球谁轻谁重?最后实际操作用今天的新朋友天平来称一称,比一比? 2.(PPT出示情境图)课堂小练 完成课本中的练一练的第1,2题。 借助天平比较物体的轻重,渗透等量代换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轻重的方法。 体的轻重不是靠观察来分辨的。轻重和大小没有直接的关系,不能根据物体的大小来判断物体的轻重。 设计意图:通过验证,学生的猜想是错误的。发现材质不同,重量不同,大的物体不一定重,小的物体不一定轻。在比较轻重时,不能只用眼睛来看。 板书设计: 跷跷板 ——轻重的比较 狮子比老虎重 狮子 老虎 豹子 豹子比老虎轻 最 教学反思: 教材以儿童经常接触又非常喜欢的玩跷跷板的场景作为教学资源,呈现出了轻重之分,抽象出了轻重的概念。所以教学本节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观察,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物体有轻有重。再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掌握用手掂一掂比较轻重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比较质量差不多的物体,使他们感到此时用手掂一掂是比较不了轻重的,由此引入用天平这个称物体质量的工具。这样层层递进,让学生掌握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并逐步培养他们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教学活动中,我尽量多给学生创造互相交流、讨论的机会,尤其是让学生尝试解释判断物体轻重的思维过程,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能让其他学生养成认真倾听和善于反思的良好习惯。 不足之处:天平的引入有一些牵强,没有达到之前的设想。在整堂课中,口令语言较少,对学生的评价语也比较单一。教学活动没有做全班一起进行的环节,虽有预设(要求全班同学一起用书和铅笔掂一掂的活动环节),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没来得及进行。 改进措施:以后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向他们学习各种优点,丰富自己的评价内容。课堂中尽量做到活动环节照顾到每一个孩子,让孩子们轻松快乐的学习数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