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揠苗助长》教案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大家认为什么是智慧?

  有能力解决一定的问题

  能够在危机的时候救你于困境。

  是啊,我们都希望能拥有智慧,古往今来有很多被称为“智者”的人,孟子就是其中一位,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学大师,善用寓言来表达意见,辩论是非,往往能把深奥的道理说的浅显贴切,入木三分。今天我们所学习的揠苗助长就是孟子作品中很著名的一则寓言。

  一、板书课题

  谁来解释一下课题?

  生1

  解释的非常到位,看来你很会学习古文,根据你的解释,这个“揠”字我们可以理解为____

  生2:“拔”

  二、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揠苗助长”

  1、课件出示(配音:古筝或古琴。图(竹简))字,课文。

  师范读

  感觉如何?

  生___________

  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这就是两千五百年前我们古人所创造的文化,古色古香而充满韵味

  我们自己读一读,让我们读出古典,读出文雅,读出韵味来。

  生自读

  指名读(2人,第二个人一定要读得精彩)

  三、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寓言。

  首先我们来看这里(课件红线画出“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

  谁来读一读

  指名一人

  说一说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宋国有一个农民总是忧虑自己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于是决定自己动手把苗拔高。

  (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一遍说不好,注意互动和总结。)

  你觉得这个“闵”怎么讲?

  生:忧虑

  他在忧虑什么?

  生:其苗之不长(他的苗长得太慢)

  难道宋人的苗真的长得很慢吗?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1、宋人天天盯着地里的苗,太关注了。

  (就像你们的妈妈天天看你一样,就不觉得你们长高了)

  2、实际地里的苗也在长,但宋人总觉得它长得慢。

  (这苗长得速度和宋人内心的期望值是有距离的。)

  3、宋人地里的苗也长,但是总觉得没有别人家的苗长得好,长得高。

  (这就有点儿像小孩儿了,同样的东西,还是别人家的好吃。)

  师:其实还有一种可能,你们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宋人田里的苗就是长得比别人慢,对不对?

  这就是我们的古人,短短的几个字就给了我们这么大的想像空间。

  那么你们觉得,这个宋人“闵其苗之不长”这个忧虑到了一个怎样的程度。

  生(3人):非常忧虑,很着急,心急火燎,焦急万分。

  你们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揠之

  师:说一说理由

  生:苗不能拔这应该是个常识,而宋人违背常识去拔苗助长,足见他已经急糊涂了。

  师:说的多好啊,我们透过宋人的行为就能推断出宋人的内心世界。

  师:我们的古人就是这样,不重心理描写,但是却能通过几笔的行为描写,把任务的内心描摹得栩栩如生,这就是经典。

  让我们体会宋人内心的忧虑自己来读一读这部分内容。

  生自读

  指名读2-3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适当范读)

  四、过渡:宋人在揠苗助长之后又做了什么呢?

  指名读“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长矣!”

  (学生读后点课件,上一句的红线消失,本句下出现红线。)

  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宋人拔完苗后很疲劳的回家了,对别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遇到有学生疏通困难的要给予适当帮助。

  师:我们来看“芒芒然归”,很疲劳的样子就回家了,我们通过“芒芒然归”都可以读出些什么来?

  生:说明他干了很多活儿

  生:说明他把地理的苗全拔了。

  师:同学们,要把地里的苗全拔,那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在这个过程中,宋人难道对自己的行为没有过怀疑吗?这可是违背常理的呀!

  生:肯定怀疑过

  师:那你们觉得都有哪些原因让宋人坚持不懈的把地里的苗全拔了呢?

  生:宋人非常渴望自己的苗能长高了。

  生:宋人把苗拔了之后,苗的确长高了。

  生:宋人把苗拔了之后,苗看起来长得还不错,没有什么损伤。

  师:老师来总结一下:那就是宋人内心的渴望,但最重要的是:宋人自己的拔苗行为见到了一个短期的效果。

  这种只顾眼前不管将来的行为,我们可以用哪些词来概括它?

  生:目光短浅(鼠目寸光)(急功近利)

  看来同学们日常积累的词汇量真的很丰富,我很佩服你们。

  此时大家都觉得,当宋人芒芒然归,对别人说的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指名读

  我们先来看第二句,宋人在说了自己今天很累之后,为什么还要补上这么一句,什么意思?

  生:1、他觉得自己干了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

  2、虽然很累,但是这件事干的很值。

  3、他觉得这件事一定要向别人炫耀炫耀。

  师:这么一件了不起的事谁干的?

  生:予(我)

  师:对,是我干的。

  师:这件了不起的是什么?

  生:助苗长

  师让苗一下子长高了一大截,了不起呀!

  (这里要紧凑)

  谁再来把红线这部分内容再读一读。

  指名1

  师:你觉得哪儿读得最好?

  生:予助苗长矣!

  师:那,我们要把“今日病矣”和这一句读得一样好,需要把哪个字读好?

  生:病

  师:说一说理由

  生:“今天他干了很多话,实在太累了!

  师:引——今天的活干的越辛苦,说明今天_______________

  生:功劳越大(越有成就感;越值得向别人炫耀。)

  师:是啊,谁再来读这句话

  指名1

  指名2

  师:读得真好,你能完整地读一读这部分内容吗?

  生读

  五、当宋人的儿子听到父亲的这一番话,他的反映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读____(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师:趋而往视之这个“趋”字怎么讲,谁查资料了?

  生:快走

  师:对也可以说是“跑”

  师:大家发现问题没有?宋人的儿子听了父亲这番话,马上就往田里跑,这是为什么?

  生:1、因为他儿子一听,就知道坏了,往田里跑看看有没有挽救的可能。

  2、抱着一线希望,希望父亲说的不是真的。

  3、希望父亲没有全拔了。

  4、好奇

  师:一个“趋”字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内心真是______

  生:心急如焚

  师:是啊,真急了,这是又一处用行为来描摹人物内心的地方。

  师:但赶到那里看到的景象却是____(苗则槁矣),一切都已经晚了。

  师:这部分我们应该怎么读呢?

  1、生:应当读出痛心

  师:是啊,为这一田的苗感到痛心,也为宋人(父亲)的行为感到痛心。你来读一读。

  2、生:应当读出震惊

  师:说说理由

  生:虽然宋人的儿子有思想准备,但看到田里枯死了,还是不敢相信。

  师:说的真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吧。

  3、生:应该发人深省

  师:为什么?

  生:一田的苗都枯死了,能不发人深省吗?

  师:是啊,这场面真是发人深省,意味深长啊!能读一读吗?

  六、同学们,课文讲到这里,你们怎么评价宋人的行为?

  生(2-3)愚蠢,板书

  到此时,你们觉得宋人会用哪些理由为自己的愚蠢辩护?

  生:宋人会说我这么做也是好心啊!

  教师板书——好心(?下注明)

  生:宋人会说我这么做也是费了好大力气的!

  教师板书——费劲(?下注明)(老师同时复述)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理由站得住脚吗?

  ——我们应该怎么批驳他?(3-4)

  师:(总结)是啊,宋人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功近利,那怕他是好心,那怕他费了好大劲,但是也无法掩盖他的愚蠢与错误。他越是好心,就越做错事,他越是费劲力气,就把他的错误挖的更深(略停)

  就在这篇短小的寓言后面,孟老夫子曾留下了一句值得无数后人深思的慨叹(课件出示)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课件出示的同时师读

  这一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课件出示:释义)

  天底下能够做到不去揠苗助长能够不去犯这种愚蠢的错误的人——太少了。

  (略停)

  师:同学们,到今天,我们已经学过12册语文课本了,六年里,他们是我们的朋友,好,此时,就让我们回顾去这些朋友走过的路,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都有谁犯过这样的错误呢?

  (课件出示,配乐)

  苏格拉底发现:经他帮助的那只蝉儿,翅膀却始终缩成一团,怎么也展不开,而且他的六条腿也是瘸的,爬动起来左摇右晃,及其笨拙,最后,笼中只剩下了一只蝉,一只缩着翅膀瘸着腿的蝉。

  ——选自五年级下册《瘸蝉》

  (旁白:伟大的智者苏格拉底犯过这样的错误)教师手指愚蠢

  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行。这时,似乎一切都静止了。最后,向导发出了一声长叹:“大自然是有它自己的规律的。如果是我们人类,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伤害!”

  ——选自四年级下册《自然之道》

  (旁白:善良的人们犯过这样的错误)教师手指愚蠢

  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不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而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度地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同时也是毁灭自己的“罪魁祸首”。

  ——选自三年级上册《狼和鹿》

  (旁白:热爱自然的人们犯过这样的错误)教师手指愚蠢

  “什么?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

  没过几天,叶子上的蚜虫更多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选自二年级上册《我要的是葫芦》

  (旁白:还记得那个可笑的种葫芦的人吗?贪婪的人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教师手指愚蠢

  (课件回到: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师:多少人做过这样揠苗助长的蠢事啊!使我们不禁也要发出孟子那样的慨叹:“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我们都知道揠苗助长的行为是错误而愚蠢的,但为什么作者却说不这样干的人却很少很少呢?谁来说一说

  生自由说(2-3)

  因为人毕竟是人,有人性的缺点,就难免有犯糊涂(急功近利)的时候,人在什么情况下会做这种犯糊涂(急功近利)的错误呢?

  6-7人

  心急、无知、嫉妒、鲁莽、自不量力……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少犯这种类似于“揠苗助长”的错误呢?

  我们要理智,要冷静,要博学,要明辨,……(等反义词,夸赞学生,你想的很深刻,很到位。你能把这样的深刻的内容解释的如此清楚,真的很不错。)

  看来,此时,同学们真正领悟到了孟子这“揠苗助长”的寓意,领悟到了这则语言中蕴含的智慧,但最后我还想将明代大哲学家王守仁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课件出示: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不仅要拥有智慧,更要懂得如何去践行智慧,只有这样,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智者,而要做到这一点,却需要我们丰富人生的阅历,在生活中磨砺自己,慢慢成熟,慢慢长大,就让古代先贤的智慧,去照亮我们未来的人生道路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