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测试目标叙写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测试目标叙写

1.5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及其与生产生活的联系。

【课程内容结构分析】

大气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活跃、可变的因素。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气圈内部产生一系列的复杂过程,这些过程在不同时间和空度上密切的相互作用,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物质和能量密切的相互作用,紧密结合成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一节作为起始章节显得尤为重要,概念的学习、事物的顺序和逻辑的结构,利于学生知识脉络的形成。

【课程标准解读】

①能够说出大气的组成分、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点以及大气成分和垂直分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②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③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与生产和生活的联系。

【测试目标叙写】

联系生活,结合真实的情境,学生认知大气圈空间结构,发现地理原理和规律,并关注人类和大气圈的关系,认同地协调观。

1.6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程内容结构分析】

了解大气受热,需要明确能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和 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学习大气受热过程是大气垂直分层的深入,这是呈上;学习热力环流是理解三圈环流的关键,这是启下。

【课程标准解读】

①能够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②能够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

③能够运用大气受热过程与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测试目标叙写】

图文并茂呈现出核心知识和思维过程,学生学会用图、绘图,形成图文转换的能力;结合生活情境(如大气污染,影响大气受热过程),学生认同人协调观;在简单实际情景中,如城市热岛效应,地理实践力得以提升。

1.11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

【课程内容结构分析】

自然灾害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在高中地理必修课程里出现,足以见这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本节内容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台风灾害,理解一些自然现象的过程与原理,提高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为后续深入学习自然灾害做铺垫。

【课程标准解读】

①能够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如台风、寒潮、地震等成灾的原因;

②能够结合实例,说出常见自然灾害防御的措施和避灾方法。

【测试目标叙写】

以实际台风灾害为情景,更好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从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比较分析不同地方的受灾程度,认识影响自然灾害的主要因素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探究台风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以及人类的防御措施,强化人类要尊重自然、趋利避害的观念。

2.5结合实例,说明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区位因素。

【课程内容结构分析】

农业可以作为本节课的开始,学生学会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大方面思考问题;与所学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进行联系、比较,识别、体会、归纳影响工业区位的主导性因素、基础性因素与限制性因素等;服务业的区位因素可以将其作为新情境。

【课程标准解读】

①了解工、农业区位因素、生产部门及其特点;

②以商品谷物农业、季风水田农业等为简化情景,探究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③能够比较两类不同(工业、农业)部门的区位因素,找出不同,寻找原因,搭建“学习不同部门的区位因素” 的思维路径;

④以服务业作为新情境,探究解决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推广迁移,完成表现性评价。

【测试目标叙写】

以实际案例为情景,学生从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角度思考:区位要素、优势;从农业区位到工业区位,从单一的、无联系的知识点逐渐架构起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路径,综合思维能力得以提升;以服务业作为新情境,考察学生知识与能力的迁移应用状况,从而实现评价学生能力与素养发展水平的目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