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要发发知识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免疫教学设计

免疫教学设计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免疫调节》教学设计

大石桥市高中生物组 王子崴

一、教材分析

“ 免疫调节”是人教版新课标《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第二章第4节的内容。是调节人和动物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机制之一,是本章的前三节所介绍的“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有机补充,三者一起构成了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机制。与前三节一样本节内容知识量大,而且过程复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从器官、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层次来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以及免疫学应用。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体液免疫流程图的学习,培养学生图文转换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互帮互助、合作学习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免疫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了解艾滋病和免疫系统的关系让学生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②让学生关注免疫学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体液免疫的过程。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的过程。 二、学情分析

本班为平行班,学生生物学基础普遍较差,初中生物知识遗忘率较高。但学生通过必修3第一章的学习,已掌握了:神经——体液——免疫网络调节是人和动物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对“艾滋病”的知识也有所了解,对“疫苗”有亲身体验。这些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 三、教法学法

启发式学习、接受式学习、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新课

在问题探讨中引导学生思考“神经系统能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吗?”、“人体能够靠反射对病菌或病毒作出反应吗?”、“人体能靠激素来直接杀灭病原体吗?”、“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吗?”从学生的回答中可以得出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都不能直接消灭病原体,那么病原体的清除是通过什么来实现的呢?从而引出课题《免疫调节》。这样不仅创造了轻松愉快的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引导探究,体验乐趣

神经调节是通过反射弧实现的,那么免疫调节是依靠什么来实现的呢?从而引出免疫系统组成的学习。由结构决定功能,从而进入免疫系统功能的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P35-P36这一部分内容,然后思考以下问题:

1

(1)什么是免疫器官?它包括哪些器官?

(2)什么是免疫细胞?包括哪些细胞?它们有什么不同? (3)什么是免疫活性物质?包括哪些?

(4)当我们体内有炎症时,扁桃体会肿大,有时颌下等部位还出现淋巴结肿大。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P35-P36有关内容。自主思考,小组讨论交流,结果展示,问题呈现。通过学生小组间评价后,做总体评价并屏显以下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看书可以自主总结出前三小题的答案。最后一题可能有点困难,但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交流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通过教师简单点拨后,共同总结出免疫系统的组成。

用实例“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处在病原体的包围之中,我们吃的食物含有病原体,吸入的空气含有病原体,周围的空气中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一般情况下,我们并不患病。”设疑“我们为什么不会患病呢?”因为我们人体有三道防线。它能阻止病原体的侵入。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二、第三道防线的作用及特点。

教师:顺序归纳: 第一道 组成 类型 皮肤、黏膜 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吞噬细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 胞 第三道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 特异性免疫 人体抵抗病原体入侵的三道防线的组成及其特征,对三道防线发挥作用的做详细讲解:(当病原体接触人体时候,先由第一道防线对大多数病原体发挥阻挡的作用,当部分病原体进入到内环境中,则由第二道防线发挥吞噬和杀灭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前两道防线能够阻挡病原体对人体的侵袭。在讲解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之后,我将引出非特异性免疫,并归纳总结出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

如果我们把人体比喻成一座城堡,那么非特异性免疫就是那厚厚的城墙,特异性免疫就是城中巡逻的。设问“那么特异性免疫是怎样发挥作用的呢?”在这里我将引出第三道防线,而第三道防线的“作战”主要是众多的淋巴细胞。其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来“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我们先来学习体液免疫。

体液免疫

先请学生阅读教材P37关于体液免疫的内容和图2-15,课件展示阅读提纲: (1)什么是抗原?大多数抗原进入内环境后首先被什么细胞处理? (2)抗体的本质是什么?它是怎么产生的?它是如何起作用的?

2

(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侵入机体时,机体的反应速度为什么比第一次的时候更迅速、高效?

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相应内容并针对阅读提纲进行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材料阅读,示意图的分析,训练学生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但体液免疫过程比较复杂,需要教师进一步的讲解。

我先讲解抗体的特点,说明抗体与抗原的特异性结合,用母乳喂养的孩子不易生病说明抗体的分布。然后根据教材“图2-15 体液免疫示意图”,对体液免疫过程进行具体的分析,并指导学生在示意图的箭头上标注过程名称。为了使学生更加充分理解体液免疫的过程,我将通过多媒体来充分展示,请同学们用图表的形式画出体液免疫的过程,然后相互交流,进行解说。学生在草稿纸上画图,小组间进行交流。通过体液免疫机体只能消灭体液中的病原体,如果病原体侵入了细胞,抗体就为力了,消灭这些病原体通过什么途径呢?从而为下节课细胞免疫的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在此活动中,教师应及时了解各小组情况,确认差异,及时纠正错误,激励参与,注重过程评价。本活动意在训练学生归纳、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资源共享,欣赏他人,提高自己的意识。 五、板书设计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 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

免疫系统 2、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 3、免疫活性物质: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三道防线) 第一道防线由皮肤和粘膜构成

非特异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由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构成。 免疫

体液免疫:浆细胞→抗体

功能 特异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 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细胞

细胞免疫

六、反馈练习

1. 由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直接发育成的淋巴细胞是( ) A. T细胞 B.吞噬细胞 C. B细胞 D. 抗体 2.下列不属于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 )

A.抗体 B.抗原 C.淋巴因子 D.溶菌酶 3.大面积烧伤时,若护理不当,易发生感染而引起严重后果,原因是 ( ) A.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B.非特异性免疫的能力减弱

C.体液大量损失 D.营养物质不能及时补充,影响皮肤再生

4.下列属于第二道防线的是( )

A.吞噬细胞的内吞作用 B.呼吸道纤毛对病菌的外排作用 C. 皮肤的阻挡作用 D.抗体与抗原的结合 5.关于吞噬细胞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吞噬细胞只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3

B.吞噬细胞只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 C.吞噬细胞不属于免疫细胞

D.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6.组成抗体的基本单位是 ( )

A.氨基酸 B.球蛋白 C.核苷酸 D. 胆固醇 7.产生抗体的细胞是 ( )

A.吞噬细胞 B.T细胞 C.浆细胞 D.B细胞 8.新生儿在出生后六个月内一般不易生某些传染病,这是因为( ) A.病原体不感染新生儿 B.新生儿的皮肤、黏膜有极强的杀菌力 C.新生儿体内免疫系统十分健全 D.在胎儿期从母体血液中就获得了抗体

9.下图表示某人两次感染同种病原体过程中体内抗体的水平变化。分析两次抗

体产生

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与哪种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 A.吞噬细胞 ( ) B.效应B细胞 C.效应T细胞

D.记忆细胞

参:1-5 C B B A D 6-9 A C D D

七、教学反思

免疫调节是一个抽象的过程,学生很难理解。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各种不同教学方法的处理,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让一些复杂的概念变得浅显易懂,让一些过程变得更加直观,让学生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从而很好地达成三维目标。但在本课中,因为活动较多,所以怎样安排教学使得学习变得容易些、愉快些、有效些,就成为教学设计的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我特意设置了相应的情景和问题,引导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参与讨论,主动构建地整理知识,感受获得知识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入赏识性评价,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net188.cn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2005869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