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技术第32卷第4期2012年4月 优质稻米品质性状及其改良研究进展 王健,袁彩勇,孔宪旺 (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科所,江苏淮安223001) 摘 要:评述了稻米品质的概念、要素与优质标准 分别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谈及它们对稻米品质的影响,介绍近年来国内 外在稻米品质改良上采取的一些方法和进展。 关键词:稻米品质;品种改良 中图分类号:TS213 3 文献标识码:A 2.2.2光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1稻米品质的概念、要素与优质标准 在灌浆期光照不足,会造成碳水化合物积累少,籽粒充实 稻米品质是稻米作为商品流通与消费过程中的一种综合评 价,它是稻米本身物理及化学特性的综合反映。稻米品质的要 不良,粒重下降,青米多,加工品质变劣,同时也会使蛋白质 在齐穗后30 d内, 素包括外观品质、碾米品质、蒸煮食用品质和营养品质等四个 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引起食味下降。据研究,方面的10项指标,即糙米率、精米率、整精米率、粒形、垩白度、 光强减弱到自然光强的70%左右时,稻谷的糙米率、精米率 下降2%左右,整精米率下降3%~7%。日照时数与糊化温度、 外观品质是指米粒的形状、大小、颜色、光泽、垩白度及 胶稠度一般呈正相关,与直链淀粉含量含量呈负相关。结实中 透明度等,是稻米作为商品价值的主要指标。碾米品质是指稻 后期光照不足,蛋白质含量和直链淀粉含量增加引起食味下降。谷在脱壳及碾精过程中的品质特性,通常用糙米率、精米率、 3提高稻米品质的对策 1外观品质改良 整精米率三项指标表示。蒸煮食昧品质是指在蒸煮及食用过程 3.中稻米所表现的理化特性及感官特性,如吸水性、延伸性、糊 在日本历来重视稻米品质,生产上推广的粳稻品种如“越 化性、柔软性、粘弹性、香味等,主要由直链淀粉含量、糊化 光”等,无论外观品质或食味品质均堪称一绝。因此,利用日 温度、胶稠度三项指标表示。营养品质是指稻米营养成份,包 本优质粳稻资源改良高产粳稻的品质,是一条值得探索的途径。括淀粉、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及矿质元素等的含量。 例如江苏省农科院以日本优质粳稻与江苏高产粳稻杂交后代为 我国于1986年颁布了大米的国家标准(GB 1354--1986), 材料,研究了垩白粒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外观品质改良的选 1999年又颁布了新的稻谷标准(GB 1350---1999),同时还制定 择效果。选用关东192、关东194、一见钟情等20多个日本优 透明度、糊化温度、胶稠度、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 了优质谷标准(GB/T 17891-1999)。 2影响稻米品质的因素 质粳稻与武运粳7号、武99—5、武香粳14、武粳15、秋丰、 常农粳2号、9520选系等江苏高产粳稻杂交配组。F2~F3采 稻米的品质受本身的遗传特性决定,也受环境条件及栽培 用混合选择法加速世代进程,F4开始按系谱法选择单株。中 技术措施的影响,三者互作形成了水稻的不同品质。 选单株成熟后收获、晒干后用实验用糙米机出糙,按国家优质 2.1品种遗传特性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稻谷标准fGB/T 17891--1999)考查各单株的垩白粒率、垩白度 水稻品种本身的遗传特性是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不同品 和透明度等外观品质。参考国标一、二、三级标准将外观品质 种的品质不同,直链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不同,其中整精米 分成1、2、3级,每年淘汰未达3级标准的单株。根据系谱关 率、粒长、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6个指标 系统计不同等级单株后代出现各级单株的比例,据此评价外观 是影响稻米品质的主要因素。其中直链淀粉含量主要受遗传力 品质的选择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杂交分离低世代对垩白粒 控制,环境因素影响较小,垩白遗传多受基因控制,遗传率较高。 率、垩白度和透明度等外观品质进行选择的效果较好,上下世 代间外观品质的表现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在F4和F5代外观品 2.2环境因素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地理生态环境和气象因素。地理生态环 质为一级的单株,在下一代有70%以上的单株其外观品质仍 境主要是指地理纬度、海拔、地貌特点和土壤环境等;研究表 然表现为一级。但不同组合优质单株的出现机率大不相同,按 明,同一品种存不同生态地区种植,品质有明显差异;同一品 配组亲本统计,江苏高产粳稻中以武运粳7号所配组合后代中 种在相同生态区的不同年份种植,其品质也有较大的变化。气 优质单株的出现频率最高,其次是9520选系等;日本优质粳 稻以关东194所配组合后代中优质单株的出现频率最高,依次 象以温度和光照对稻米品质影响最大。 2.2.1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在水稻生长发育的过程中,抽穗到成熟期对温度最敏感, 是北陆159、一见钟情等 】。这一结果表明杂交种分离世代外 观品质优良单株的出现频率具有很大的组合特异性,优质、高 此间温度在20~30℃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米质,高温则会导 产育种中亲本的选配,必须注意双亲优质、高产性状的互补, 致灌浆速度加快,籽粒充实不足,造成糙米率、精米率、整精 选择江苏高产粳稻与日本优质粳稻配组,容易获得综合双亲性 米率下降,垩白面积增大,垩白粒率增多。低温也会增加垩白, 状的优良单株。 降低蛋白质含量,只是低温环境比高温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略 3.2食味品质改良 小。一般情况下低温寒冷、昼夜温差大的地区种植的水稻稻米 粳稻以食用为主要目的,因此重视外观品质改良的同时, 中直链淀粉含量低、质软、碱消值大、食味好,相反在高温昼 食味品质的改良也非常重要。根据已有研究结果,淀粉中直链 夜温差小的地区种植的水稻,米质较差。 98 AGRICULTUREANDLTECHNOL0GY 淀粉的相对含量是决定米饭质地和食味的重要因素之一。直链 优质稻米品质性状及其改良研究进展王健袁彩勇孔宪旺 淀粉含量低,米饭黏软,适El性好; 因此,直链淀粉含量已成 %,是介于一般黏米和糯米之间的中间类型,故又俗称为半糯 为稻米食味品质改良的主要指标。 米。其胚乳外观呈云雾状、乳白色,透明度略差。米饭表面光 对稻米食味品质的评价以人们的感官评定为主,而感官 泽透亮,质地柔软,富有弹性,综合了糯米的柔软性和粳米的 评定难以消除人的主观偏差,还受到地区、生活环境、年龄、 弹性,冷饭不硬,食昧品质极佳0l。迄今已报道了14个低直 习惯、体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且人工蒸煮品尝费时费工。因 链淀粉含量的水稻突变基因,日本水稻育种家已利用暗胚乳突 此,采用物理或化学测定方法来评估稻米食味品质显得尤为重 变基因育成了食味品质优良、直链淀粉偏低的水稻品种,如 要。江苏省农科院对日本佐竹RCTA一1 1A食昧仪测定的食味 “MilkyQueen”,“关东194”和“New—hikari”等。因此引进 值与人工品尝综合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利用食 和利用低直链淀粉含量的种质改良粳稻的食味品质,会取得理 味仪测定食味品质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从食味仪测定的 想效果。 食味值与人工品尝获得的食味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68, 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用食味仪测定的食味值来估测稻米的食 参考文献 味特性是可行的。RCTA—l 1A食味仪测定一个稻米样品仅需1 …l王才林,朱镇,张亚东,等.粳稻外观品质的选择效果【J1.江苏农 分钟,操作简单、快速,能准确的估计稻米的食味值。因此, 业学报,2007,23(2):81—86. RCTA一11A食味仪可以作为粳稻食用稻米食味评价的辅助-T [2]张巧凤,吉健安,张亚东,等.粳稻食味仪测定值与食味品尝综合 具。研究结果还表明,食味值与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之 值的相关性分析fJ1.江苏农业学报,2007,23(3):161—165. 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一0.963和一0.931,达极显著水平 】,表 [3】朱昌兰,沈文飚,翟虎渠,等.水稻低直链淀粉含量基因育种利用 明稻米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对米饭的食味品质有重要影响, 的研究进展 .中国农业科学,2004,37(2):157—16. 直链淀粉含量低,米饭黏软,外观油润,有光泽,冷不回生, 适口性好;反之,则米饭质地硬,黏性小,蓬松干燥,光泽差 作者简介:王健(1982一),男,本科学历,助理研究员,主要 。因此,直链淀粉含量成为稻米食味品质改良的主要指标。低 从事水稻新品种选育。 直链淀粉含量的稻米俗称软米,其直链淀粉含量在8%~15 (上接第95页) 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的1O个株系中,茶多酚含量在 47.92%~54.75%之间,超过50%的有6个株系;咖啡 35.28%~49.89%之间,其中有5个株系的茶多酚含量 碱含量在2.64%~5.22%之间,含量达5.O%以上的仅有 超过45%;氨基酸含量在1.05%~3.49%之间,其中含 1个株系(GZ一6)。 量在3.0%以上的有2个株系;水浸出物含量均较高,在 2.3桂北区域茶树样品生化成分测试与分析 表3桂北区域茶树样品主要生化成分测试结果统计表 测试结果表明:测试的10个株系中,茶多酚含量在 3.2三区域比较 29.11%~34.17%之间;氨基酸含量在3.46%一4.57%之间; 参与测试的3个区域中,桂南区域株系的茶多酚、水浸出 水浸出物含量均较高,在47.71%一51.35%之间,其中超过 物及咖啡碱含量占优势,桂中区域次之;桂北区域株系的氨基 50%的有4个株系;咖啡碱含量在1.78%~3.96%之间。 酸含量占优势。 3讨论 3I3入选株系 3.1特异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含量分析 通过测试分析,在选择优异茶树资源时,可根据生化成分 在测试的40个株系中,4项指标都达到国家特异茶树资 含量的高低来确定人选株系。茶多酚、咖啡碱、水浸出物含量 源生化成分含量标准的有1个株系,有3项指标达到国家特异 高的可入选为制作红茶的育种材料,氨基酸及水浸出物含量高 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含量标准的是桂南区域的G2—1号株系;有 的可人选为制作绿茶的育种材料。 2项指标达到国家特异茶树资源生化成分含量标准的株系桂南 区域有5个,桂中区域有3个;有1个指标达到国家特异茶树 作者简介:甘春萍(1964一),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茶叶生 资源生化成分含量标准的株系桂南区域有4个,桂中区域有6 化成分检测分析研究。 个,桂北有4个。 AGRICU删RE AND【.TECHNoLoGY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