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仝小林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86・ ChiIleSe Journa1 of InformatiOil Oil TCM Ju1.201 3 Vo1.20 No.7 ・专家经验・ 仝小林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 彭智平,周强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 关键词:名医经验;全小林;桂枝加附子汤;治疗应用 D0 J:1 0.3969/j.i Ssn.1 005—5 304,2O1 3.07.035 中图分类号:R249.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086—02 己正常。西医诊断:荨麻疹。中医诊断:瘾疹(证属风寒内伏, 阳气亏虚)。处方:桂枝30 g,白芍30 g,炙甘草15 g,黑附片 (先煎2~4 h)45 g,生姜5大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者服上方7剂后诸症改善,守方加三七粉(分冲)9 g、 当归15 g,继服28剂后,诸症缓解,且自觉较从前耐寒。 按:“疹性喜透,非透难解”,患者自2008年冬开始发作, 且丘疹伴有痒感,加之后来多在受寒后发作,可推断当时因感 受风寒之邪,人体正气无力与之相搏;从平素怕冷可知其素体 阳气不足,使风寒之邪冰伏体内与阳气相争。当内伏之风寒不 敌人体之阳气时,表现为丘疹消退,当感受寒邪时,加之体内之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小林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 学、科研30余年,擅长运用经方,对多种疑难病症收效明显。 笔者随师侍诊,收获良多。现将仝师运用桂枝加附子汤经验介 绍如下,以飨同道。 1理论基础 桂枝加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 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由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 炮附子6味药组成,即为桂枝汤加附子。此方为太阳病发汗太 过,致阳虚汗漏不止,且表邪仍未解而设,以桂枝汤调和营卫, 附子温经扶阳、振奋卫阳,在扶阳基础上,透邪外出或祛风解 肌、调和营卫。 2桂枝加附子汤应用分析 仝师认为,凡因感受外邪而致的阳气亏虚,无论是否兼夹 表邪,均宜表里同治。若单纯解表,则阳气无力鼓动;单纯治里, 伏寒,人体正气不足与邪气抗争,丘疹再次发作,且伏寒进一步 耗伤阳气而使阳气亏虚。口干但不欲多饮,乃。肾阳亏虚,不能蒸 腾津液上承所致;月经后错及痛经,乃阳虚兼有寒邪引起,寒性 凝滞,不通则痛,经血亦不能如期而至。总的病机乃属风寒内伏. 阳气亏虚。 则外邪伏而不出。故应鼓动阳气,并开表引伏邪外出。徐灵胎 谓:“盗贼入室,定当先驱盗贼,而后固其墙垣,未有盗贼未去, 而先固其墙垣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有言:“善治 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 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可知治表不仅为有表证立法,亦为沉 桂枝加附子汤扶阳解表或透表,使阳复表解,或阳复伏透。 本案患者风寒内伏,阳气亏虚,药证相符,故投之即效。方中以 桂枝汤祛风透表、调和营卫,此时桂枝汤的主要作用不在于解 表,因患者无表证相关症状,而在于开表或透表,使伏于体内的 风寒之邪得以外出,即“邪之入路,亦乃邪之出路”。《本草备 难痼疾的法宝,皮毛乃外邪入侵的重要途径,亦应为邪气外出 的通道,开门逐盗最为上策。喻嘉言更谓:“邪陷入里,虽百日 之久,仍当引邪由表出里,不死不休!”桂枝加附子汤以附子温 肾壮阳、鼓动阳气,桂枝汤则有表证解表,无表证则起开门逐盗 之功。 3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女,27岁,2009年12月16日初诊。荨麻疹 反复发作1年。2008年冬,无明显诱因出现大面积红色丘疹, 高出皮肤约1 cm,痒甚,20 ̄30 min可自行消退,丘疹主要集中 于大腿和面部,多在受寒后发作,平素怕冷。刻诊:全身丘疹, 瘙痒,口干,但不欲多饮,月经常后错7~l4 d、量尚可,伴痛经, 要》言(附子)“大燥,回阳,补肾命火,逐风寒湿,辛甘有毒,大 热纯阳。其性浮而不沉,其用走而不守,通行十二经,无所不至。 能引补气药以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以滋不足之真阴,引发 散药开腠理,以逐在表之风寒(同干姜、桂枝,温经散寒发汗), 引温暖药达下焦,以祛在里之寒湿”。附子以其大热纯阳、浮而 不沉、走而不守之功,鼓动阳气驱逐邪气向外透达。附子与辛 温发散的桂枝相配能逐表之风寒、开通腠理,桂枝又能入肾, 达下焦,与附子同用,能驱在里之寒,二者合用既能逐伏寒,又 能开通,故收效明显。《本草崇原》更谓“附子味辛性温,生于 彰明赤水,是禀大热之气,而益太阳之标阳”,可知其能直接振 奋表阳。 纳可,寐可,大便日1次,舌淡红,苔厚,脉略滑。既往史:8年 前诊断为甲状腺功能减退,一直服用优甲乐至今,甲状腺功能 —— 二诊时见已收效,故效不更方,在原有基础上加养血活血 之品,因患者发作时伴有瘙痒,知其兼夹风邪,按“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佐以养血活血之品,有助于风邪外出,且寒邪凝 滞,易造成血瘀而致寒瘀,故佐以养血活血之品,有助于瘀血消 散。三七,《本草求真》谓“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试 以诸血之中入以三七,则血旋化为水矣”,其化瘀血之功可见一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 OCB5 30601);中医 药行业科研专项(201 007004) 通讯作者:周强,E-mai1:151 O1 01641 6 ̄126。coin 201 3年7月第20卷第7期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87・ 王玉英治疗失眠经验 姚洁琼,指导:王玉英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关键词:名医经验;王玉英;失眠;中医疗法 DOI:1 o.3969/j.i S 81"1.1005-5 304.201 3.07.036 中图分类号:R25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07—0087.02 失眠通常指患者对睡眠时间和/或质量不满足并影响日间 动,阴主静,阳入于阴则寐,阳出于阴则寤;反之,阳盛不得入阴 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包括睡眠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 或阴虚不能敛阳均会导致失眠。王教授认为,失眠多与阳热有 缩短,夜间觉醒次数多或凌晨早醒,睡眠浅、多梦,次晨感到头 余有关,或为虚热、或为实热,使患者处于兴奋状态而睡眠不 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本病往往病程较长,难以速 佳。另外,重视气血的通畅,气滞血瘀可致脑神失养,引起失眠。 愈,且易反复发作,因而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 2重视患者第一印象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玉英教授出身中医世家,师从刘渡舟、 临床上,精神状态的观察对患者整体病情的判断有重要影 马雨人等中医名家,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4O余载,治学 响。因此,王教授重视观察患者的第一印象,临证多从体质、形 严谨,博览医籍,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对治疗失眠有独特见解。 态、面色、精神等不同角度对患者进行整体审察。如体胖壮实、 现将王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总结如下。 面红者多为实证,或偏于湿热上泛,或偏于心肝火旺,或偏于肝 1 阳不入阴为病机核心 郁化火;体胖而弱、面色晦黯者多为虚证,或为心脾两虚,或为 失眠属中医“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范畴,一般 精血不足;体瘦面黯、精神抑郁者,多为气滞血瘀;体瘦面白 认为其病机为“邪热亢盛,阴亏血少,神失所用”,总属阳盛阴 者,多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 衰、阴阳失交 。王教授则认为失眠病机的核心是阳不入阴。 3首辨虚实,继辨脏腑 《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 王教授临证遵循“首辨虚实,继辨脏腑”原则。虚实辨证: 盛,则寤矣。”《类证治裁・不寐》载:“阳气自动而之静,则寐; 虚证为肝肾阴虚,实证可见心肝火旺、气滞血瘀、痰热内扰。 阴气自静而之动,则寤;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总之,阳主 脏腑辨证:本病病位主要在心,但也与肝、脾、肾密切相关。 斑,合当归补血活血,又能使祛瘀而不伤正。 阳气亏虚时再加受凉伤阳,阳气失其精柔之性,表现为筋脉肌 案例2:患者,女,41岁,2009年2月16初诊。2004年, 肉拘挛,故受凉后容易出现落枕、肌肉紧张。喜温喜按、怕食 患者因产后失于护理保养,导致肢体畏寒,口服附予理中丸、玉 凉物、小便清长,乃里阳虚的表现。总之,本案患者病机为风寒 屏风散之类,未见明显疗效。刻下:体表怕冷,恶风,易汗出, 外束,营卫不和,阳气亏虚。故选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解表。虽 汗出后畏寒甚,受凉易落枕、易肌肉紧张,受凉处喜温喜按,怕 始因感受外邪所致,但邪气未伏留体内,又出现风寒表虚证的 食凉物,纳可,多梦易醒,大便先干后稀、受凉则日行3~4次, 相关表现,故本案方中桂枝汤的功用不在透表,而在于解表,取 小便清长,舌淡、舌底瘀,脉细弦数。既往有2次自然流产史。 其祛风解肌、调和营卫的作用。黑附片和桂枝亦为温。肾壮阳之 西医诊断:产后综合征。中医诊断:产后风(证属风寒外束, 用。舌底瘀乃阳虚寒凝或久病所致血瘀的表现,故配以当归、 营卫不和,阳气亏虚)。处方:桂枝30 g,白芍30 g,炙甘草9 g, 三七粉、蒲黄活血化瘀。又因脉中夹有弦数之象,可知表虚的 黑附片(先煎2~4 h)15 g,当归15 g,三七粉(分冲)12 g,蒲黄 太阳证兼少阳证,故以小剂量柴胡与大剂量黄芩配伍和解少阳, 15 g,柴胡6 g,黄芩30 g。水煎服,每日1剂。 并协同蒲黄以清少阳之里热为主,此配伍在方中还具有“未病 二诊:患者服上方14剂后,怕冷、怕风、汗出皆减轻,仍 先防”、“先安未受邪之地”的作用。 易醒,近日出现左锁骨中线一过性刺痛。遂在原方基础上去蒲 二诊时,肝热之象已无,故去蒲黄、柴胡、黄芩,配以煅龙骨、 黄、柴胡、黄芩,加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各30 g,血 煅牡蛎收涩敛汗,炒酸枣仁、五味子安神,血竭粉、葛根、鸡血 竭粉(分冲)3 g,葛根30 g,鸡血藤30 g,生姜5大片,炒酸枣仁 藤舒筋解肌,其中,血竭粉和鸡血藤还能加强活血化瘀之力。 30 g,五味子9 g。继服l4剂,诸症明显好转,后以此稍作加减, 4结语 调治3月而愈,未再复发。 总之,仝师临证运用桂枝加附子汤时,凡具有外邪所致阳 按:患者因产后失于护理,外邪乘虚而入,致人体阳气亏虚 气亏虚,外邪伏于内或仍位于表外的病机即应用此方,不拘于 而表现出畏寒。体表怕冷、恶风、汗出乃表阳虚的表现,“阳 何病。 加于阴谓之汗”,汗出后进一步耗损阳气,故汗出后畏寒甚。 (收稿日期:2012-08-1 3)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言:“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收稿日期:2012-11-16,编辑:梅智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