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2-2023年七年级12月月考语文免费试卷(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学校)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A. 提醒/提防 强调/风调雨顺 天旋地转/转弯抹角 B. 无限/无垠 帐篷/蓬荜生辉 以身殉职/瘦骨嶙峋 C. 农舍/取舍 参加/参差不齐 忍俊不禁/情不自禁 D. 狭隘/溢出 猎枪/哭天抢地 见异思迁/因势利导 【答案】A 【解析】

A. tí / dī diào / tiáo zhuàn/ zhuǎn B. xiàn / yín péng/ péng xùn/xún C. shè / shě cān / cēn jīn/ jīn D. ài/ yì qiāng/ qiāng yì/ dǎo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干燥 熏衣草 漠不关心 慷慨无私

) B. 闪砾 热腾腾 生机勃勃 哄堂大笑 C. 呼啸 马蜂窝 沉默寡言 变化莫测 D. 热忱 龙卷风 拈轻怕重 犹豫不抉 【答案】C 【解析】

A项“熏”应写作“薰”;B项“砾”应写作“烁”; D项“抉”应写作“决”。 选择题

下列一段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葡萄种下去的时候,枯枝一根,只担心它抽不出叶来。 那叶片淡绿,曲折有致的边沿却镶了一圈紫红,还没看见葡萄,人的口水就被引出来了!

①那茸头褐色,小小的一点,粗心的简直看不出来。 ②终于在一个弯节处,顶出一个茸头来,过几天,又一个! ③因为担心,每天都殷勤观看。

④几场春雨一浸,老根发力了吧,茸头一个抖擞,变成了叶片! A. ③①②④ B. ②③④① C. ③②①④ D. ②④①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用语的简明、连贯、衔接能力,观察文本的

上下文,提高语言运用的连贯与衔接能力。承接上文“担心”,则用③衔接,最后变成了叶,与下文相衔接,答案为C。

名句名篇默写 古诗文默写。

(1)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_____。[刘禹锡《秋词(其一)》] (2)__________,小桥流水人家。(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3)《论语》中告诉我们应该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常有描写江河湖海的诗作。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描写大海的辽阔壮美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王湾舟泊北固山下时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次北固山下》)

【答案】(1)我言秋日胜春朝 (2)枯藤老树昏鸦 (3)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4)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解析】

诗文书写,要想不失分,关键在于平时强化记忆,做到“三不”:不漏字、不添字、不写错别字。(1)(2)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下句即可,要注意“朝”“藤”“鸦”等字的书写;(3)(4)属理解型默写题。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

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本题书写中要注意“罔”“殆”“瑟”“舟”等字的正确写法。 名著阅读 名著阅读。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1)文段选自《______》(书名),作者是______。 (2)文中的“她”指的是______,她是一个______的人。

【答案】(1)朝花夕拾 鲁迅 (2)衍太太 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爱推卸责任 【解析】

(1)由文段中的“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等情节,不难判断出此文段出自《朝花夕拾》中的《琐记》,《朝花夕拾》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的散文集,收录鲁迅于

1926年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2)由文段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可知此人物是衍太太,衍太太是鲁迅所著的回忆散文《朝花夕拾》中的人物。在《琐记》和《父亲的病》两篇文章中出现。她在鲁迅的父亲临死时,一直怂恿他喊父亲的名字,鼓励小孩子吃冰,怂恿鲁迅看黄色书籍,唆使鲁迅去偷母亲的首饰并散布谣言,总盼着邻家小孩干坏事。总体来说,衍太太是一个心术不正的、令人憎恶的、自私自利的、爱推卸责任的典型的市侩形象。本文段中的“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也写出她爱推卸责任的性格。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荷叶帽

那是发生在去年夏天的故事。

在一家超市的二楼,一位年轻的父亲,穿着打扮显得干净体面。他领着一位一两岁的小男孩,小男孩长得浓眉大眼,聪明可人。 小男孩不知道从哪里捡来一支荷叶。这支荷叶上面有根长长的叶柄,可是叶子已经半干,软软地向下垂着。小男孩翻来覆去地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大概他从来没有见过荷叶,可稀罕了。他想了想,又想出了一个玩法——把荷叶戴在头顶上,大眼睛在荷叶下面

忽闪忽闪地看着大家,希望能得到众人的回应。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

周围卖服装的叔叔阿姨们看样子都认识他们父子俩,因为说话很熟络。他们都看到孩子头上的荷叶,七嘴八舌地夸赞说:“这顶帽子真漂亮。” “哪儿买的这么好看的帽子?借给我戴戴吧。”

“真好看!真好看!这是谁家的孩子,长得又漂亮,戴的帽子又好看。啧!啧!啧!”

小孩子在众人的夸奖声中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在一步步下楼梯的时候,还特别小心地扶着他的令人眼气的“帽子”,唯恐掉了。

再走出去几步就到大街上了,那位父亲停了下来。也许他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就想把这个别致的荷叶帽从小孩子头上拿下来。可是小孩子死活不肯。他拿下来,小孩子戴上。他拿下,小孩子再戴上。再后来小孩子干脆用手捂着,不让拿。做父亲的也发了急,硬是从小孩子头上抢下来,扔在路边。小男孩跑上前去捡,父亲的脚更快,早把帽子踢得更远。小男孩还要去捡,父亲趁着小男孩还没有走到荷叶跟前,很迅速地伸出他的大脚,在荷叶上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那片荷叶被踩得面目全非。这一切就在小男孩眼前发生,小男孩的哭声凄厉地响起来,可是还不愿放弃。小男孩想把那个烂烂的荷叶帽捡起来——可是,已经烂得拿不起来了。小男孩手拿着那支没有踩烂的叶柄,看着地上一片一片的碎叶,哭着不走。他哭着蹲下身体,看看手中的叶柄,又看看地上的碎叶,哭得更伤心了。

父亲要把他拉走,可是他一直哭着不愿走。从父亲手里挣出来,还去看那个已经碎烂的荷叶帽。父亲早已不耐烦,他劈手把叶柄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然后抱起孩子就走渐走渐远。那位父亲哄孩子说:“宝宝,别哭,走,爸爸去给你买一只又漂亮又高级的玩具。”孩子仍是哭。“走,爸爸给你买一顶最最漂亮的太阳帽。” 孩子的哭声不绝于耳。看到这一切的我,泪水盈眶,我向远处望向那个小孩子。

孩子仍是满脸泪痕,眼睛还是越过父亲的肩头,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

【1】文章为何以“荷叶帽”为题? 【2】请对文中的父亲形象作简要赏析。

【3】作者通过荷叶帽的故事,想告诉人们什么道理呢? 【答案】

【1】 “荷叶帽”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叙事,“荷叶帽”给孩子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 【2】 年轻的父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在超市里时任由孩子戴着荷叶帽接受叔叔阿姨的赞美,但也极爱面子,将自己收拾得体面干净,而且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他阻止孩子带荷叶帽是觉得在大街上不像样子却不懂得荷叶能带给孩子无比的快乐,其扔掉并踩烂荷叶的做法是不对的,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也是极大的。

【3】 示例:儿童自有其独特感情及兴趣,他们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做父母的要懂得孩子的内心世

界,要尊重孩子,不要伤害孩子纯真的心灵。 【解析】

【1】本题考查把握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标题的作用常常有:交代文章写作对象(人或物);点明文章中心思想;交代文章写作情感;新颖而独特,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作为文章的线索。文章围绕“荷叶帽”叙事,“荷叶帽”贯穿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线索。“荷叶帽”生动形象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荷叶帽”给孩子带来无比的快乐与幸福,表现了童真的可贵,另一方面也给孩子带来无比的伤痛,表现了童真被践踏的悲哀。

【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可以从以下方面解答:典型事件,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作者评价和侧面烘托等。 “孩子的爸爸也微笑着看着孩子”,写出年轻的父亲很爱自己的孩子,“干净体面”“觉得小孩戴的这个帽子实在有些太不合适”,写出这位父亲极爱面子,“拿下来”“抢下来,扔在路边”“踢得更远”“ 狠狠地旋转着踩下去”“从孩子手里夺下来,顺手扔得远远的”,写出他不能了解孩子的世界,践踏孩子纯真的童心。答题时注意题目要求,要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 【3】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主旨并谈感悟的能力。文章表现了童真的可贵和成人对童真童趣的不理解和践踏,因此可以从两个角度谈感悟,一是从孩子的角度,“翻来覆去地看这把荷叶,一脸的兴奋,喜不自禁”“ 把荷叶戴在头顶上”“ 别提多美气啦,很骄傲地跟在父亲身后,脸上全是幸福”“ 死活不肯”“ 戴上……再戴上”“ 哭得更伤心了”“ 久久地看着那顶荷叶帽”等词句,表明孩子的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

泼可爱,孩子自有自己的世界,而童趣是其中最宝贵的财富;二是从父亲的角度,这位父亲不能了解孩子的世界,随意践踏孩子纯真的童心,启示那些做父母的一定要去了解孩子的内心,走进他们的世界,尊重孩子,保护孩子纯真的心灵。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命的舞鞋

偶尔,在路边的鞋店里,你会遇见一些特殊的顾客。他(她)是一位拄着双拐或摇着轮椅的不幸的人,空荡荡的裤管暗示他们已经失去了一条左脚或一条右腿……或许,一开始你并未多想什么,只是用同情和尊敬的目光轻轻地掠过那些受伤的躯体。可冷不丁,一个清冷的念头升了起来:在其一生中,会有多少永不曾穿过的鞋子啊!而那只永远多余的鞋子又将会在他们敏感脆弱的心灵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这个念头久久折磨并感动着你。虽思忖不出更多的理性含义,但总觉得有一种清洌的生命之美隐含在其中。我曾目睹一位豆蔻少女,由双亲陪着将一辆轮椅摇进了鞋店。全家人兴致勃勃地围着柜台指点个不停,请老板把一只只精美的盒子打开、浏览,再换一只,打开……约半小时光景,他们在这不足二十平米的店铺里已研究了不下十双鞋子。奇怪的是,那少女总嫌左鞋的质地不够完美而遗憾地摇头,在常人看

来,这不免显得赘余,因为这命运已经注定她永无可能将这只实际的鞋子穿在脚上……但她和家人却挑剔得如此仔细、专注,笃诚的神情让人联想到收藏家。一团美丽的小小的谜,像睫毛上的雾,不是么?直到后来——

那天,我应邀去一位朋友的朋友家参加一个晚会。到了才发现,晚会的女主人——那位弹奏出曼妙琴声的典雅女子竟是位残疾人。她就那样怡静地坐在琴台后,披一袭水样的黑裙,不时回眸冲客人微笑着致意……我躲在最远的一处沙发上用心听着那曼妙的曲子,唯觉得她身上有一股月光般的清洁和摄人魂魄的力量……朋友告诉我,她曾是位小有名气的舞蹈演员,跳芭蕾的,在国内比赛中获过奖,四年前,她在旅游登山时遇上了滚石,失去了一条左腿。我愣住了,这灾难对一个靠足尖支撑生命的艺术女子而言,难道不比死亡更残酷吗?可她毕竟挺过来了,现在她活得很出色,除了每天教学生练琴,还坚持写作,刚出了本散文集,很值得一读。

我提出参观一下主人书房的要求。迎面墙上有一幅放大的黑白剧照,那是她在全国比赛中演出《天鹅湖》的情景……最后,我驻足在一排栗色的工艺橱前,透过浅蓝的挡板玻璃,我看到十几双洁白纤巧的专用舞鞋,灵秀极了,被主人拼列成几组优美的几何图,翩然欲飞的神态……旁边还附有“年、月”等字样的纸卡,显然这都是她当初训练或比赛用过的。令人惊奇的是,在下方橱格里,还躺着一只只从未穿过的左鞋……见我隐隐发怔,女主人微笑着解释:“我用不着,就留下了,算个纪念吧。”

啊,找到啦!我终于找到它们啦!这些神秘的永不曾穿用的鞋子,它们没有像所担心的那样莫名地失踪或被遗弃,而是一直被很好地珍藏着,像其主人那样真实有力地生活在这个世上。那萦绕于怀的疑窦倏然澄明了:那些鞋子的真正价值并非形式上的实用,而是出于精神的完整和美之对称的需要,对一个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来说,它们是永不可缺少和漠视的啊!正像这位可敬的女演员,虽然失去了一条极有价值的腿,但却赋予了人生更丰富的美和价值。

临别时,女主人送我一本她自己写的书。书的封面恰好是那幅感人的《天鹅湖》,空白处有一段醒目的作者手记——“人生真正的道路是一条简陋的绳索,倘若你能优雅地走在上面,或是不幸被它绊倒,你要微笑,你要感激生命给予你这么多……”

【1】“一团美丽的小小的谜,像睫毛上的雾”,一直萦绕在作者的心怀,阅读文章,说说“小小的谜”指什么? 【2】文章的结尾,在全文的结构上有何作用?

【3】探究正值豆蔻年华的残疾少女和弹琴的残疾女主人能够挺过难关、笑对人生的原因。 【答案】

【1】 “小小的谜”指作者对残疾女孩买鞋时专注挑选的困惑及对多余的左鞋精挑细选的困惑。

【2】 文章结尾的内容,是文章主旨内容的必要交代和补充。在结构上,与上文“还坚持写作,刚出了本散文集”一句和“那是她在全国比赛中演出《天鹅湖》的情景”相照应,同时,“手记”的内容,又升华

了文章的主旨。

【3】 (1)有坚强的意志,敢于直面厄运,笑对一切;(2)有高远的目标,追求精神的完美;(3)不断拼搏,跨越人生的一道道障碍;(4)保持高尚的人格尊严,对生命充满感激。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文中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定位在第二自然段, “一团美丽的小小的谜,像睫毛上的雾,不是么”, 可见“小小的谜”是指上文所写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奇怪的是,那少女总嫌左鞋的质地不够完美而遗憾地摇头”“在常人看来,这不免显得赘余,因为这命运已经注定她永无可能将这只实际的鞋子穿在脚上”“但她和家人却挑剔得如此仔细、专注,笃诚的神情让人联想到收藏家”回答即可,表达要简洁、精练。

【2】本题考查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要先熟知最后一段的作用:1.内容上,总结全文,画龙点睛,点明主旨,深化中心,升华主题。 “临别时,女主人送我一本她自己写的书。书的封面恰好是那幅感人的《天鹅湖》”,是对文章主旨内容的必要交代和补充,“人生真正的道路是一条简陋的绳索,倘若你能优雅地走在上面,或是不幸被它绊倒,你要微笑,你要感激生命给予你这么多……”,由 对“舞鞋”的“留下”“纪念”,到“要微笑”“要感激生命给予”,是对中心的升华和深化;2.结构上,照应上文。本文 结尾写“书的封面恰好是那幅感人的《天鹅湖》”,与上文“还坚持写作,刚出了本散文集”一句和“那是她在全国比赛中演出《天鹅湖》的情景”相照应。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读全文,找到相关答题区域,概括分析。 “那少女总嫌左鞋的质地不够完美而遗憾地摇头”“ 她和家人却挑剔得如此仔细、专注,笃诚的神情”“不时回眸冲客人微笑着致意”,写出她们有坚强的意志,敢于直面厄运,笑对一切; “活得很出色,除了每天教学生练琴,还坚持写作,刚出了本散文集”,写出她们有高远的目标,追求精神的完美,且跨越人生的一道道障碍,不断拼搏;写她们是“有追求、有尊严的生命”,从手记“人生真正的道路是一条简陋的绳索,倘若你能优雅地走在上面,或是不幸被它绊倒,你要微笑,你要感激生命给予你这么多……”,可以看出她们对生命充满感激。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静以修身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B. 年与时驰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C. 意与日去 去:离开。 D. 非学无以广才 广:增长。

【2】把语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读完这篇小短文,你受到了哪些启发? 【答案】 【1】 C

【2】 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3】 示例:要从小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在淡泊宁静上下功夫,最忌怠惰浮躁。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静”,古今异义,今义为“安静”,古义为“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驰”,本义为“疾行,快跑”,这里的意思为“迅速逝去”; “去”,古今异义,今义为“表行动意向,与‘来’相对”,古义为“离开”; “广”,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动词,意为“增长”。

【2】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

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淫:放纵;慢:懈怠,懒惰;励精:振奋精神;险躁:轻薄浮躁;治性:修养性情。

【3】本题考查谈启示的能力。谈启示,一要结合文本,二要结合实际。结合文本时,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谈,如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告诉我们勤学立志的重要性,“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诉我们从宁静中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告诉我们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联系自身实际,我们就要做到从小勤学立志,要淡泊宁静,恬静寡欲,不管做事还是学习都不能放纵懒散,急躁冒险。 参考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以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诗歌鉴赏

(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和“流”有什么表达效果? 【2】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连用两个动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秋夜行船,月映清江的美景。 【2】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2】试题分析: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全诗意境

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从“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两句诗句内容来分析,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作文

淡雅的菊花,寄托史铁生顽强的信念;一次冒险的经历让莫顿·亨特明白了“把困难化大为小,化整为零,从而实现人生目标”这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你的周围,一定也有一种事物或某件事引发你的思考和感悟。

请你以“ 牵动我的情思”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范文: 思念牵动我的情思

就在启程的时刻,让我为你唱首歌,不知什么时候你才能再见到我。等到相遇的时刻,我们再唱这首歌,就像我们从未离别过。 又是一个早晨,我骑着单车享受着新鲜的空气扑面而来,我快乐的像一只小鸟,贪婪的呼吸着这来之不易的新鲜空气。

突然,一丝悲伤的情绪涌上心间,眼泪再也控制不住的流了下来,我

伸出手抹了抹眼泪,我大口的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香。这熟悉的气息迅速的在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我永远都忘不掉的画面:我的家乡,每天早上我总是早早的就起床了,坐在门槛上,外婆为我梳头发,那时候的空气不就是这样的嘛,又想起来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我不禁的想:这空气会不会是从我的家乡飘来的呢?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有的时候,我居然会天真的认为它一定是从外婆的身边飘来的,因为,我听到了,掺夹在风中的声音,是外婆的唠叨,是外婆的关心。外婆一定也想我思念她那般的思念我吧。

再仔细闻闻似乎并不只有花香,还夹和着香烛的味道,倘若是换做别人一定会躲得远远的,因为他们认为味道会很刺鼻,但,我却不这么认为,因为外婆很信“佛”是一位很慈爱的人,所以她每天早上都会很早就起床,为的就是去一个个“小寺庙”里拜拜,来为我们祈祷平安。小时候,我总是要黏着外婆和她一起去小寺庙里拜拜,或许,现在我早已忘却了小寺庙的具体位置,但却一直忘不掉那香烛所散发的淡淡的清香,以及外婆为我们祈祷平安时,真诚的双眼。她总是坚持每天早上去小寺庙为我们祈祷,可我却重没有见过她祈祷自己健康……所以,每逢初一十五我都会到楼下的小寺庙为外婆祈祷她健康…… 啊!快迟到了,我连忙向来自家乡的空气告别,谢谢你!不远万里的将外婆的思念带到我的耳边。

谢谢,不知道下次“见”,会是什么时候呢! 【解析】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这类作文题既创设了写作情境,又限定了写

作范围;比全命题作文题灵活,比话题作文更具约束性,具有收放自如的特点。半命题作文比较突出地考查了学生的审题、构思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认真审题,确定立意。本题“牵动”,意为“触动”“引发”“引起”。“情思”,是指情感、思绪。所以,题意非常明显:xx,触动了我的感情;xx,引发了我的思绪。写作的重点应在“xx”是如何触动你的情感的,引发了什么样的情思。因此,本文题的留空处牵动“我”的情思的,可以是一个难忘的人,可以是一件感人的事,也可以是一处迷人的风景……

②巧妙选材,巧妙构思。要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经历,必须按第一人称来写。可以通过一个“点”写一种单一的情思,也可以通过几个“面”写一种综合的情感。本文题,补充处填物可能最有利于成文,行文时以物为线索,由物牵动人的情思,最终达到以物衬人、以物喻人、睹物思人,这样物和人、事和人交辉相映,文章将更有内涵。 ③紧抓提示语,补充好题目。“题好一半文”,半命题的写作,最关键的是指准确把握题意的前提下恰当补充题目。可填的内容很丰富,如“诗词”“一碗面”“那张照片”“那句话”“小巷”“那首歌”“你”“它”“回忆”“微笑”“温馨的画面”……但不论写什么,一定要遵循一个原则,即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体现时代特色。写作时注意补充的部分就是文题的关键点,是文章要重点着墨的地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