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安全与药品风险管理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齐鲁药事・Qilu Pharmaceutical Affairs 2010 Vo1.29,No.1 I ・685・ ・合理用药・ 用药安全与药品风险管理 王少华,邹晓蕾 (青岛市市立医院,山东青岛266011) 摘要:药品使用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药品使用监管成为药品管理中颇为重要的环节。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正致力于 推行药品风险管理制度以保障公众用药安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高风险品种风险管理计划等的实施,业已促成了 贯穿药品上市前后的安全监管机制。本文从影响用药安全的风险因素入手,探讨药品风险管理在我国医药发展现状下的可 行性和具体措施,力求药品受益~风险平衡构成最佳化。 关键词:药害事件;用药安全,药品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96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738I2010)11—0685—02 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要求各成员国关注 水肿,严重皮肤反应,视觉损害,意外伤害;降糖药罗格列酮 “病人安全”,对医生、药师的要求就是合理用药(安全、有效、 (文迪雅)的心血管事件。 经济、适当)。美国制定改善病人安全计划,其目标在五年 人为风险是由于个人的过失、疏忽、侥幸、恶意等不当行 内,使医疗失误减少5O ;我国也已制定病人安全目标 而 为造成的对人体的药源性损害,有质量源性(如研发缺陷、生 用药安全的实现须有药品安全生产、安全运输和保管、合理 产、流通、保管缺陷等),如亮菌甲素、欣弗等;医疗源性(如不 使用做保障。为此,推行药品风险管理已是刻不容缓。本文 合理处方、用药失误、违反治疗原则等)和病人源性(如依从 通过对用药风险的成因和要素分析,阐明通过药品风险管理 性差、错服等)之分。药品的人为风险是可以防范的,仅少数 实现药品风险最小化的方法,从而保障用药安全。 受现有科学技术条件所限难以控制。 1药品的风险因素 2我国药品风险管理现状与发展 药品是一个系统工程的产品。从药品的研制到生产、流 近年来,一系列药品相关法律法规(药品管理办法,药品 通、使用、广告和标签、包装全过程,都存在着影响药品质量 审评和注册审批制度,药品批准文号管理制度.GMP、GSP 的安全隐患。药品安全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对药品风险/ 认证制度,药品召回制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等)相继出 收益权衡的结果,并不意味着零风险。所谓安全的药品是人 台并实施,使得我国的药品监督管理初步形成了贯穿药品上 们认为它对人体损害的风险程度在可接受的水平,是一种 市前后的安全监管机制。2010年版《中国药典》在附录和正 “可接受”的有临床疗效的药品。 文中新增、修订或完善相关的检查方法、指导原则和有效性 药品安全存在风险的原因有:①上市前药品评价的局限 检查项目(如凡例中规定 所有来源于人或动物的供注射用 性,如受试目标人群少,目标人群在年龄、性别和种族上存在 的原料药均增订【制法要求】”),对药品质量可控性、有效性 局限性,有限的并发症、联合用药信息及适用条件和相对短 的技术保障做了进一步提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的暴露时间、针对复杂产出相关联统计分析方法的缺乏等。 (SFDA)药品评价中心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推行“高风 不是所有实际的或潜在的药品风险均能在上市前这段时间 险品种风险管理计划”,要求在药品上市后的监管实践中引 内被发现;②药品风险与收益量化的艰难性,如社会、卫生服 进药品风险管理制度措施。药品风险管理对于减少药品使 务和病人个体化的影响。 用风险、保障用药安全的意义不言而喻,且势在必行。 药品的风险可分为天然风险和人为风险。药品在防治 根据药品批准上市的时间,我国的药品风险管理分为两 疾病的同时,可能出现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不良反应,甚至是 个阶段:药品上市前风险管理和药品上市后风险管理。药品 危及生命、致伤致残致畸的严重不良反应,即天然风险。药 上市前风险管理主要体现在新药开发和上市前研究上,通过 品的天然风险是药品自身属性带来的安全风险(药品源性), 高通量筛选、优势晶型选择,药品的非临床试验和临床试验, 由已知的和未知的药品不良反应构成,如抗早孕药沙利度胺 如药理、毒理、规定范围的人体临床试验等,对注册药品进行 致畸反应;戒烟药伐尼克兰(Varenicline,Chantix)致血管性 审评,以确定是否用于人体及用于人体后的安全性。药品上 ・686・ 市后风险管理即已上市药品品种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 国药品管理法》,发现或发生药品风险时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暂停上市前研究和审批;开展分析、评价,发起有关研究;修 改药品说明书;限制使用;进行质量抽验;提高质量标准;撤 销批准文号或者进口药品注册证书;通报违法药品广告。 3药品风险管理 比较全面的风险管理的定义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 险控制技术的一门管理科学,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估计 和处理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优化组合各种风险管理技术. 对风险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妥善处理风险所致损失的后果,期 望达到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目标。药品风险 管理就是以药品为对象的风险管理,其核心在于进行利益与 风险分析,并依据评估结果对上市后药品采取召网、撤销、限 制使用和修改说明书等处理手段,保障合理用药。 3.1药品风险管理的方法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来提高我国 药品安全管理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儿方面着手: 3.1.1将药品的安全管理从以往的指责性模式转变为合作 型模式,即认识药品风险存在的客观性,注意强制与自愿(召 回制度)相结合,共同努力使药品的风险最小化。 3.1.2引入风险管理程序,建立可预警的药品安全管理模 式。风险管理程序体现“反复评价”、“不断改善”的药品安全 管理模式,是当前美国、欧盟所倡导的“药品风险管理”的“精 义”所在。这一模式使人们能看到药品的安全管理水平呈螺 旋式的盘升趋势。 3.1.3甄别风险性质,明确药品责任 对药品而言,意外风 险与不良事件、合理的意外风险与不合理的意外风险应承担 的责任显然是不同的。如对于不合理风险的赔偿可基于公 平的原则由各相关方共同承担;对于人为风险,相关主体应 为可避免而未避免、可管理而未管理的风险承担责任等。我 国目前急需明确药品质量形成过程中相关风险后果承担者 的权利、义务和责任,促进各方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药 品不合理的危险降到最低。 3.1.4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与风险控制管理制度。如 将HACCP、故障树分析、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等融人风险 管理全过程,从预先控制(如准入制度、技术标准、上市前检 验)、同步控制(如实时跟踪与动态监测)、反馈控制(药品再 评价)三方面着手,提高安全监管效率。 3.1.5加强药品领域的职业道德建设。医药卫生领域的从 业人员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并且要与时俱进。国家应采取 多途径来促进药学技术人员、医师、监督管理人员和病人的 药学教育,加强与生命相关联的药品领域从业人员的社会责 齐鲁药事・Qilu J】 rmaceutical Af its 2010 .29,No.1 1 任感、珏I{业道德教育。 3.2药品风险管理的措施无论是制药食业还是管理部门, 都应该独立地对上市药品定期进行利益和风险i芈价。并据此 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上市药品的风险管理决策应遵循客 观性、公正性和负责性三个基本原则。药品风险管理的决策 u_『以是: 3.2.1维持不变或观察等待。对出现的安全性信号经进一 步分析、评价未发现明确的证据,则不必采取任何管理措施 如发现一定证据,但对其是否应为药品的利益一风险平衡构 成改变负责尚缺乏充分资料,可暂不采取管理行为,加强监 测,以获得进一步资料。 3.2.2补充收集资料或发起临床及非临床研究。当潜在的 安全性问题出现后。生产企业应补充、收集尽可能多的资料 (包括特定的不良反应病例),发起新的临床或非临床研究项 目,寻找同类药物的对比资料等,以用于全面的利益、风险评 价。 3.2.3修订药品使用信息或限制使用范围。修订内容包括: 补充新的危险性信息,如不良反应、禁忌证、警告、注意事项、 药物相互作用等;改变叙述方式或文字重点。进一步阐述和 强调不良反应;限制适应证,或删除某些信息;增加对可能出 现的不良反应的治疗建议;限制产品供应和使用范围,如从 非处方药划归为处方药、仅限供应较高级别医院或特定医疗 机构、通过“医保”报销目录限制使用人群或用药时间等。 3.2.4改变产品处方、外观或制造工艺。多用于不良反应为 药品的物理、化学性质所致时,可通过改变配方组成、改变药 品剂型、改变活性成分颗粒大小或晶型、改变包装等降低风 险。 3.2.5暂停上市许可或临床试验许可。这是许多欧洲国家 经常使用的方法,暂停可以是短期的,也可以是较长期的。 3.2。6将药品从市场撤出。经充分评价明确某药品的风险 超过利益,或利益一风险平衡尚未明确亦未找到降低风险的 具体措施时,应将药品从市场撤出或撤销其上市许可。今后 若补充新的资料,生产企业还可以重新申请上市。在药品出 现新的安全性问题时,无论采取何种管理措施,均应将详细 信息及时告知有关人士和公众,以保障用药安全。 4小结 总之,用药安全关系国计民生.而药品的安全管理是一 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药品管理过程中引入风险管理概念, 可促进药品管理全过程的规范化与标准化,使药品收益最大 化、风险最小化,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