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省普通外科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 幽学科发展报告  HAI XIA KE XUE 福建省普通外科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 [摘要] 该文简要回顾了福建省普通外科学学科发展历程,重点阐述了福建省普通外科学学科在临床医疗、教学与人才培养、 科研与学术交流、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及不足,展望福建省普通外科学科的发展前景及相关对策。 [关键词] 福建省普通外科学 发展报告 普通外科是外科学基础,当今外科的发展和延伸大多源 自普通外科学。普通外科所诊治的疾病,占所有外科疾病的 一1 福建省普通外科发展历史回顾 西医外科技术于19世纪60年代传人福建,随教会医院 的兴起,不断发展、提高。当时,外妇科合一,在20世纪 30年代,技术方面不仅能做腹部小手术,一些教会医院还能 施行部分子宫切除术,妇产科于30年代末逐渐从外科中分 出。到40年代,外科最大的手术是胃切除。1949年,福州 基督教协和医院等教会医院,原福建省立福州医院和原福建 省立厦门医院外科已开始开展各种泌尿系、骨伤科、肿瘤等 方面手术,由于当时外科尚未分出专业,这些手术均在大外 科中施行。直到1953年,为适应各学科发展与专业技术水平 的提高,各专业相继从外科中分出。1955年,正式设置分支 专业学科,并朝各自专业领域发展。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省内一些外科手术已达国 内先进水平。至1988年,全省已拥有普通外科、心胸外科、 半以上。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的投放使用,极大 地促进了普通外科学的发展。近20年来,腹腔镜内镜技术、 器官移植技术、营养治疗新技术、危重病救治、新的诊断仪 器设备的投入使用,使普通外科有飞速的发展。普通外科发 生深刻变化,治疗手段更加微创,效果更好,疑难危重病救 治成功率更高。新技术在省内各级医院普及发展速度加快。 福建省普通外科在腹腔镜外科、移植外科、肝胆胰肿瘤、消 化道肿瘤、重症急性胰腺炎、腹外疝治疗方面已进入国内先 进行列,部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福建 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通外科获批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 科建设项目,是福建省普通外科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先进行列 的体现。 虽然福建省普通外科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省内 学科发展在各级医院中不平衡,部分专业发展滞后,少数专 业项目是国内率先发展;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不足,与 国际名牌大学医院相关专业交流不够;新技术、新项目的开 展,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各级医院差距较大,地域差别明显。 普通外科作为临床学科中重要支柱学科之一,肩负着众 泌尿外科、创伤骨科、整形外科、烧伤外科、神经外科、肿 瘤外科及d,JL#b科等专业,能施行心脏搭桥、器官移植、断 指肢再植等难度较高的大手术。一些心脏、整形等外科手术 已进入国内先进行列。 福建省西医普通外科技术在20世纪30年代,还只能进 行阑尾切除、疝修补等小手术,只有莆田县圣路加医院的余 文光,在1942年能施行毕罗氏II式(Billroth II1胃大部分切除 多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手术的重任,在临床医学中 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要紧紧围绕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 外科疾病、多发病和重大疾病,积极开展诊疗新技术、新项 和少数的胆囊切除术。1950年2月,李温仁在福州基督教协 和医院陆续开展毕罗氏I式(BillrothI)胃次全切除术、脾脏切 除治疗巨脾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胆囊切除加胆总管切开 目,造福广大患者;更加注重各级医院普通外科人才培养, 缩小医院之间、地域之间的差别,加强与国内各省之间和台、 港、澳之间交流,建立与国内各名牌医院之间的交流平台, 取石引流术治疗胆道结石症、甲状腺次全切除治疗甲状腺机 能亢进症;1953年以后,又开展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 鼓励省属大医院学科带头人积极与国际著名医院相关专业之 间的交流,扩大福建省普通外科界在国内外的影响,进一步 总管空肠吻合术、全胃切除食管十二指肠吻合等手术。 1955年,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各专业学科相继从外科 分出,普通外科逐步形成以肠道、肝胆胰和基础外科为主的 专业学科.使专业技术水平得到较大的发展。1 957年,福州 中国协和医院李温仁开展胰十二指肠切除治疗胰头癌,胰岛 提升我省普通外科学学术地位,全面促进我省普通外科学的 发展。 在临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医学科学普及、科技成果 评审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等方面均作出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 作。 素瘤切除。1959年,殷凤峙开展脾肾静脉吻合治疗门脉高压 2014年第1期(总第85期) 105 福建省普通外科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症等获得成功,还开展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术,使肝胆道疾 病的诊断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同年,部分省级医院开始施 行肝脏规则性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到6O年代初期,部分地 区医院已能施行全胃切除、肝脏及胰腺的简单手术,一些县 级医院开展了胃切除手术及一般胃肠道手术。 建国后至“文化大革命”前,福建省最好的西医医院分别 是协和医院和合组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前身), 协和医院以李温仁教授、殷凤峙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带头人, 合组医院以陈国熙教授为代表的学术带头人对福建省外科做 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也奠定了现代福建西医外科的基础。 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受省卫生厅委托,于1963年举 办首届普通外科医师进修班,来自县医院的23位外科医师参 加了为期一年的学习,为基层医院培养了一批外科骨干。以 后又分别于1981年、1984年、1986年陆续举办四届学习班, 先后有1 50余名基层外科医师参加学习。 1966年后,普外科的专业发展与提高受到严重影响,滞 留在一般水平。1971年12月至1972年5月,省人民医院(原 协和医院 先后抢救两名心跳呼吸停止12分钟及25分钟的人 工复苏成功,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获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奖。 1975年,省人民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急腹症病房,收治急性 阑尾炎、急性胆囊炎、胆石症、胃十二指肠穿孔及肠梗阻等 急症。 70年代末期,普通外科的诊疗技术随新技术的推广应 用,有了较大发展。省立医院及省人民医院应用纤维十二指 肠镜行胰胆管造影、细针经皮肝穿刺造影、B超显像等诊断 方法,提高了肝胆胰疾病的诊断水平,减少了胆石症手术的 盲目性。此外,省立医院开展应用消化道吻合器进行全胃或 上半胃切除术中胃残端与食管吻合术及肠道吻合术;胰管结 石症行切开胰管、清除结石、胰管一空肠吻合术,疗效甚佳, 并在部分医院推广应用。 2改革开放后普通外科发展的特点 2.1起步阶段 1981年,省人民医院成立肝胆外科病房,设病床30张, 先后开展了纤维胆道镜检查,经T形引流管进行胆道残余结 石溶石,经皮肝穿胆道引流,高位胆管切开取石及胆肠内引 流等诊疗技术,并开展对全省胆石病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的 调查研究。1982年开始,省立医院外科建立重病监护室,对 高位肠瘘、重症胆管炎及急性出血性胰腺炎的救治方面取得 显著疗效。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也从规则性肝叶切除发展到 不规则肝切除。在特别拉钩的帮助下,多数肝叶(包括右半肝 切除)切除术能够不开胸而在膈下就能完成手术,使并发症大 大减少。对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施行脾修补术或部分脾切除术。 许多省级医院还开展经窦道插入胆道镜摘除肝内外胆道残留 结石,肝胆管结石术后残余结石率从上世纪60年代的60% 106 2014年第1期(总第85期) 降到上世纪80年代的15%~20%。 1984年,福建医学院成立肝胆外科研究室,先后对肝胆 管结石的病因学、病理学、免疫学等方面开展主题研究,至 1988年,已在国家级杂志发表论文16篇,获省科技进步二 等奖1项。到1988年为止,一些地、市医院已能施行肝癌切 除、胰头癌根治术、门体静脉分流术。部分县医院能开展全 胃切除、肝脏、胰腺部分切除术。莆田县医院开展胃大部切 除术4247例,手术死亡率仅0.8%。 2.2重点专科建立和建设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作为大医院外科支柱专业,普 通外科陆续被省级三甲医院确立为医院重点专科,福建医科 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含肝胆外科)被卫生厅确立为省 级重点学科,普外科专业分科进一步细化,1990年以后,我 省地市各大医院以及驻闽部队大医院从普外科中陆续分出肝 胆外科、胃肠外科、结直肠外科、胰腺外科、血管外科、乳 腺外科、甲状腺外科、腔镜外科、基础外科等四级学科或隶 属于普外科的专业组,普外专业人员是改革开放前的3倍以 上,形成了外科专业中最大的技术队伍,完善了梯队并储备 了后续人才。 1987年,我省教学医院首批外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以 后,协和医院、附一医院、省立医院普通外科学硕士点成立, 开始陆续分别招收硕士研究生。2006年福建医科大学获准成 立外科学博士点,协和医院、附一医院和福州总院开始招收 普通外科学博士研究生。 2.3我省普外科工作者在国内学术地位进一步提高 由于我省普外科学术水平迅速提高和取得的丰硕成果, 在国内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学术地位。1988年殷凤峙教授被选 为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至1998年陈大良主任接 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2009年换届改选黄鹤光 教授、刘景丰教授被选为新一届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全 国委员。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省外科学分会除被聘全国委员 外,还担任中华医学会创伤外科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肠内 肠外营养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常委和委员、 国际肝胆胰学会中国分会委员、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常 委、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委员、抗癌协会腹腔镜专业 委员会副主委、抗癌协会胰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 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疝和腹壁外科杂志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 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甲状腺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 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肿瘤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 外科医师分会结直肠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 师分会微创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 道学组、胰腺学组、结直肠学组、腔镜学组、肝脏学组、内 分泌外科学组、疝和腹壁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分 会胰肠学组及全军普外科、血管外科、肝胆外科、器官移植 ■ 圜学科发展报告 专业委员会等委员多达20余人。且兼任中华外科杂志、中华 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胰腺病杂志、中华  HAl XlA KE XUE 流肝切除,2008年以后又建立了精准肝切除的理念,2009 年开始肝切除术入路方法有了新提高,对于肝脏周围粘连严 重病例建立了前入路肝切除,绕肝提拉法(特别是右半肝切 疝和腹壁外科杂志、中华肝N_ ̄t-科杂志、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华普通外科文献杂志、肛肠外科杂志、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中国医师进 修杂志、外科理论与实践杂志等国家级核心期刊的编委或资 深编委。使我省外科跻身于全国前列,学术地位、学术水平 得到全国同行的认同。担任上述学术职务的有黄鹤光、池畔、 除)方法。90年代开始肝切除的手术器械不断更新和改进, 氩气刀、超声刀、水刀、刮吸刀已普遍应用于临床。1990年, 协和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肝癌的介入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此后省级大医院陆续开展肝癌的综合治疗模式,如介入、无 水酒精注射、射频消融、冷冻等广泛应用。目前,以外科手 术为主的肝癌综合治疗方式已普及全省三级医院和个别二级 陈燕凌、赵文新、黄昌明、王耀东、游振辉、石铮、刘景丰、 翁山耕、应敏刚、江艺、王烈、涂小煌等。 2.4新技术、新项目在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中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大量新技术、新器械和新材料 投放市场,普通外科出现一个新的飞跃发展。 2.4.1器官移植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率先成功开展了 肝移植,此后到90年代,附一、省立、协和、厦门中山医院 及厦门市第一医院、泉州解放军一八零医院陆续开展了肝移 植术。至今我省已成功施行肝移植术600余例。1999年后, 福州总院肝移植迅猛发展,至今肝移植已超400余例。我省 肝移植技术已趋于成熟,已开展各种术式有:改良经典原位 肝移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活体肝移植、部分肝移植、下 腔静脉逆灌注肝移植等。福州总院于1999年开展了2例肝移 植,受者最长存活至今10余年,并结为夫妻,创世界首对肝 移植结婚记录;2000年福州总医院开展我省首例肝肾移植, 2001年6月省立医院开展的肝肾联合移植,获我省最长存活 超10年;2002年福州总院开展省内首例胰肾联合移植,最 长存活已1 1年多;2003年福州总院开展省内首例再次肝移 植;2004年福州总院成功开展亚洲首例肝胰肾三器官联合移 植;2004年福州总院成功开展全国年龄最大者(74岁)肝移 植;2006年3月厦门市第一医院率先开展我省成人活体肝移 植治疗d,JL肝母细胞瘤。2007年9月福州总院成功开展了2 例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开创了我省成人间活体肝移植先河。 2006年协和医院在原有肝移植的基础上,创造了全国首例心 脏移植术后再次行肝移植获得成功。2008年福州总医院成功 开展全国首例完全门静脉动脉化肝移植,已成活5年多,为 门静脉完全血栓下行肝移植提供了全新的手术方法。2009年 福州总医院成功开展世界最高龄(84岁)肝移植,痊愈出院。 9O年代我省引进了人工肝设备应用于临床,不仅为抢救肝衰 病人取得良好疗效,更为终末期肝病准备、等待或急诊肝移 植提供了有力的保证。现在我省肝移植及治疗肝脏终末期综 合技术已跻身国内先进行列。 2.4.2肝癌手术治疗 80年代后期,省内各大医院陆续开展了肝癌的外科治 疗,手术技术从规则性肝切除发展到不规则及解剖性肝叶切 除,从阻断第一肝门、全肝血流阻断无血肝切除到不阻断血 甲等医院。 2.4.3结直肠外科 1995年开始,协和医院在省内首先开展保留自主神经全 直肠系膜切除术,双吻合器应用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 超低位直肠前切除术,大大提高保肛手术成功率,应用结肠 J型贮袋结肛肠吻合术,应用回肠J型贮袋回肛肠吻合术,上 述各项技术很快普及到省内其他大医院,目前省内三级以上 医院基本都能开展。 2.4.4血管外科 1995年开始,协和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了下肢动脉闭塞 症诊治,开展了旁路手术,内膜剥脱,股深动脉重建,静脉 动脉化等治疗。协和医院首先开展了深静脉造影检查及各种 静脉瓣膜修复与成形手术治疗下肢静脉瘤,随后附属第一医 院、福州总院也相继开展上述手术。2006年开始,协和医院、 附一医院和福州总院相继开展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如腹主 动脉腔内隔绝术,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人术治疗,髂股动 脉闭塞、血管腔内成形+支架置人治疗,髂静脉压迫综合症、 下腔静脉滤器置人或/和胭静脉置管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 栓激光治疗和微波治疗,下肢浅静脉曲张与海绵状血管瘤。 2.4.5胰腺外科 1995年开始,协和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重症急性胰腺炎 临床救治和基础研究,制定了重症急性胰腺炎治疗的流程, 使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成功率达90%以上。上世纪90年代 以来,省级大医院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大 大下降。三级以上医院和部分二级甲等医院已能开展此项手 术。 2.4.6腔镜外科 随着微创腔镜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各项技术得到迅猛发 展,技术水平已步入国内先进或领先行列。 近l0年来,腔镜技术是发展最快的一项技术,90年代 初,腔镜技术开始在我省初步开展,省立医院和协和医院率 先在福建省开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创腹腔镜外科先河。 现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已普及至二级甲等医院。2000年,协 和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接着又率先开 展腹腔镜右半结肠,左半结肠和全结肠切除术。目前已在省 级大医院普及开展,部分地市三级医院已初步开展。2003年, 2014年第1期(总第85期) 107 福建省普通外科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协和医院开展了我省首例腹腔镜脾切除术,以后省立医院、 附一医院和福州总院陆续开展。2003年,协和医院开展了我 省首例腔镜下甲状腺切除术;2004年,协和医院开展我省首 例腔镜下甲状旁腺切除术,此后省立医院、附一医院陆续开 展。2005年,省立医院、附一医院先后开展了腹腔镜肝癌切 除术,目前省级大医院已基本都能开展此项技术。2004年, 协和医院开展了我省第一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目前省立医 院、肿瘤医院、附一医院和福州总院等省级大医院已普遍开 展。2005年,协和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首例腹腔镜下造口旁 疝、切口疝修补术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术,目前附一 医院和部分三级医院已能开展此项技术。2007年,协和医院 在省内率先开展首例腹腔镜胰体尾切除术。 目前,协和医院、附一医院、省肿瘤医院、省立医院、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都已能普遍成熟开展腹腔镜肝胆胰脾、 胃、结直肠、甲状腺、腹外疝等手术。漳州市医院、龙岩市 第一医院、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已能逐步普遍开展。 中青年医师脱颖而出,成为腔镜技术发展的骨干。参加 全国视频比赛获得优异成绩,他们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 医院官国先、郑朝晖、赵文新分别获得腹腔镜直肠癌保留植 物神经根治术(二等奖)、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三等奖)、 腔镜甲状腺癌根治术(一等奖)。 2.4.7腹外疝手术 上世纪90年代初,协和医院首先引入涤纶补片腹股沟疝 无张力修补术,1997年开始在省级大医院开展聚丙烯补片、 网塞、普理灵等新型材料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2004年, 协和医院在省立首先开展开放式腹膜前微创疝腹股沟疝修补 术,包括后入路kugel,前人路kugel和millikan技术,完全 改变传统疝修补术概念,显著提高疗效。此后附一医院、省 立医院陆续开展此项技术。目前已普及到三级医院和部分二 级甲等医院。 3主要科研获奖成果 1991年,福建医学院殷凤峙等完成的“肝胆管结石肝脏 系统免疫学研究”和福建医学院刘景丰等完成的“胆石症患者 胆道细菌的研究”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福建 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池畔等完成的“胆源性休克的研究”获省 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州市二医院王万程等完成的“粘合剂应用 于脾、肝、肾破裂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4 年,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陈燕凌等完成的“肝胆管结石病 的病理改变及其与急慢性胆管炎发生发展关系的研究”获省 科技进步三等奖,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和福建省立医院 黄长玉等完成的“腹腔镜胆囊切除”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6年,福建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黄鹤光等完成的“重症急 性胆管炎基础与临床实验系列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108 2014年第1期(总第85期) 1998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吴尧崧等完成的“甲状 腺机能亢进症外科治疗系列研究”、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许东坡等完成的“结肠癌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和方法”、福 州卫生学校陈玲珑等完成的“带血管蒂空肠瓣修复胆管缺损 的应用解剖”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年,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陈燕凌等完成的“粘液糖蛋白在胆石形成中作 用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0年,福建医科大学附 属协和医院黄建富等完成的“提高小肝癌手术疗效的研究”、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长玉等完成的“原发性肝癌侵 入肝胆管引起阻塞性黄疸的诊治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鹤光等完成的“提高 重症急性胰腺炎疗效的临床研究”、福建省立医院王耀东等完 成的“电视腹腔镜胆管切开取石术”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2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江艺等完成的“肝移植治疗晚 期肝硬化及肝癌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陈燕昌等完成的“甲状腺癌相关基因蛋白表 达”、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姚和祥等完成的“右肝、左右肝及 全肝结石的外科治疗”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03年,福建 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殷凤峙等完成的“在胆管癌组织中首 先发现丙肝病毒RNA序列”、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陈 燕凌等完成的“肝胆管结石病并肝胆管癌的基础与临床系列 研究”、福建省立医院王耀东等完成的“经腹腔镜上消化道穿 孔修补术”、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朱金海等完成的“联 合PCNA和VEGF反义核酸基因治疗肝癌的实验研究”获省 科技进步三等奖。2004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池畔 等完成的“直肠癌术式改进及其并发症防治的系列研究”、福 建省立医院王耀东等完成的“人同种异体肝肾联合移植”获省 科技进步三等奖。2005年,福建省立医院王耀东等完成的“肝 门部胆管癌手术方式与预后的关系”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6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江艺等完成的“肝移植围手术 期技术改进的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福建医 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昌明等完成“淋巴结清扫数目对进展 期胃底贲门癌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 奖;201 1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昌明等完成“联 合脾切除术治疗胃上半部癌疗效的临床研究”获省科技进步 三等奖;201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黄昌明等完成 “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和淋巴结清扫意义的临床系列研究”获 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0年,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江艺等完 成“腹部多器官移植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0 1 1年,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石铮等完成“肝门部胆管癌相关 基础和临床系列研究”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4学科组织机构建立和发展 福建医药卫生学会所属医学会于1962年l2月成立,外 科学术活动纳入医学会统一安排。随着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 省内外的学术交流也日益增多。1964年5月,在福州举行了首 次全省外科学术交流会议,外科由此开始了独立的学术交流 活动,但不久时遇“文化大革命”,学会停止一切活动。 1978年后,学会各项活动逐渐恢复,同年8月,外科率 先成立了省内第一个专科学会,在三明市召开的第二次全省 外科学术会议上选出外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李温仁当选 为主任委员,陈国熙、郑乃光、胡寿鹏、殷凤峙当选为副主 任委员,设委员25人,由外科各专业学术带头人及各地区外 科学术带头人组成。殷凤峙、许东坡担任学会秘书。 外科学分会的成立,促进了外科各专业及省内各地区间 的学术交流。随着各专业的发展,大外科分会先后分设了有 关专科分会,1980年3月成立肿瘤学分会,1981成立骨科学 分会,同年成立泌尿外科学分会,1 987年成立心胸外科学分 会,1991年l2月成立神经外科学分会,1992年6月成立小 儿外科学分会等。此后,原外科学分会主要承担普外科专业 学术交流,并负责各专业学分会之间的综合和协调。随着各 地区外科诊疗技术的发展,宁德、莆田、漳州地区先后成立 地区外科学分会。1990年5月成立三明地区外科学分会,1995 年5月在武夷山市成立南平地区外科学分会。 1988年8月17 El在福州召开的全省第五次外科学术交 流会期间,进行了外科学分会的换届改选,成立第二届委员 会。殷凤峙当选为主任委员,魏北有、许东坡、郑主恩当选 为副主任委员。李温仁、陈国熙、郑乃光为名誉委员。委员 会由26人组成,包括各专科学分会代表。陈起衡、林永垄、 陈大良任秘书。此次会议明确,今后的外科学分会仍为大外 科学分会,但主要负责普外科专业的学术交流活动,必要时 组织大外科学术会议,保持外科各专科之间的联系。并于 1993年1O月在泉州召开了大外科学术交流会议,心胸、泌 尿、骨科、dxJL、神经外科进行大会及分组交流。 1995年5月在武夷山市召开了福建省第八次外科学术会 议,并进行外科学分会的换届改选,选出外科学分会第三届 委员会,殷凤峙当选为主任委员,魏北有、许东坡、郑主恩 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本届委员共33人,设常委l1人,泌尿 外科、骨科、心胸外科、神经外科、小儿外科、烧伤外科等 6个专科学分会的主任委员均当选为外科学分会委员,继续 发挥了大外科学分会的协调作用。林永垄、陈大良、何协任 学会秘书,此次改选增加了青年外科委员。 2000年1 1月在福州市举行的全省大外科学术会议(外 科周)期间,成立了外科学分会第四届委员会,由委员31 名,常委9名组成。名誉主任委员殷凤峙,主任委员陈大良, 副主任委员李建党、陈燕凌、石铮、江艺。秘书黄鹤光、王 烈。 2005年6月在厦门召开的福建省第十三次外科学术会议 期间,成立了外科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陈大良连任主任委 员,副主任委员:李建党、石铮、江艺、王效民、黄鹤光。 秘书:黄鹤光、王烈。挂靠单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 院。 2010年5月在福州召开的福建省第十五次外科学术会议 上正式宣布成立第六届委员会。第六届外科学分会组成:名 誉主任委员:陈大良。主任委员:黄鹤光。副主任委员:池 畔、王耀东、刘景丰、王烈、王效民。顾问:李建党。委员 共59人。秘书:赵文新、涂小煌。挂靠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附属协和医院。 随后经新一届委员会全体常委的商议并推荐,最后于 2010年12月3 Et成立了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 黄鹤光(兼)。副主任委员:赵文新(兼)、田毅峰、何庆 良。秘书:陆逢春,组成了外科学分会的第二梯队和强有力 的后备力量。 2009年和2012年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两度被医学会评 为“省先进专科分会”。 5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 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自成立以来,在省医学会直接 领导下,历届委员会全体委员和全省各级医院同仁们共同努 力,抓住推动我省外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这一中心,历 年来竭力组织办好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如国内外、省 内外和地区性的大型学术研讨会、高峰论坛)以及众多医学 继续教育(国家级和省级)项目等。上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 在我省举行的大型学术研讨会上,都聘请有国内外著名专家、 教授来闽讲学和手术演示,传经送宝。外科学分会每两年举 办一次全省外科学术会议,至今已举办1 7次。2003年在厦 门成功协办全国外科周会议,来自全国代表2000多人。近5 年来,每年举办10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培训 班,针对肝、胆、胰、胃、结直肠、甲状腺、乳腺、血管等 常见疾病,向全国招生。在国内有较好影响。每年在福州举 办四次普外科新技术新理论推广会议,同时在省内各地市轮 流举办普外科新技术新理论基层医院推广会,邀请省内和国 内知名专家到地市医院介绍新的技术项目和理论,进一步提 高基层外科医师的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深受基层医院医师 欢迎。 重要学术会议有:1993年在福州市协办“全国甲状腺和 胃肠外科学术研讨会”;2003年在厦门市协办“全国外科周” 大型学术会议;2003年在武夷山市承办“全国腹腔镜结直肠 外科研讨会”;2004年在福州市承办“全国第十一届胆道外科 学术会议”;2004年在厦门市承办“全国第一次肝胆外科院士 论坛(含港、澳、台两岸四地的外科专家参与)”;2006年 在厦门市举办“全国血管外科在肝、胆、胰外科中应用的研讨 会”;2008年9月在福州市举办“重症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规范 化诊治学术研讨会”。来自省内外的参会代表约600余人,历 时2天。聚集了外科、内科及影像等相关专业的专家教授。 2014年第1期(总第85期) 109 福建省普通外科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并特邀赵玉沛教授、王春友教授、李兆申教授、雷诺庆教授、 李维勤教授等多位国内顶尖的专家教授及中华外科杂志和中 国实用外科杂志编辑部主任进行专题演讲。研讨会具有高学 术水平,有力推动了我省胰腺疾病诊治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2008年10月,在福州市举办“肝脏疾病新观念、新技术 研讨会”,参会的省内外代表904人,历时2天。聚集了省内 外专家、教授(包括内科、外科及影像专业)。并特邀吴孟 超院士、陈孝平教授、董家鸿教授等10多位国内顶尖的专家 教授进行专题演讲,有力推动了我省肝脏疾病诊治水平的提 高和发展。 2009年3月,在福州市举办了“2009国际腹腔镜胃肠肿 瘤手术技巧论坛暨福建省普外科新技术研讨会”。参会代表 400多人,来自于全国各地和台湾地区胃肠肿瘤腹腔镜手术 知名专家30多人到会,并邀请多位国内知名专家进行精彩的 手术演示,与会代表对此次大会予以高度肯定,充分显示了 我省腹腔镜大肠癌、胃癌手术在国内的领先水平。 历年来举办的全省外科学术会议如下:1964年5月在福 州市举办了福建省第一次外科学术会议;1978年8月在三明 市召开了福建省第二次外科学术会议;1983年在莆田市召开 了福建省第三次外科学术会议;1988年8月在福州市召开福 建省第四次外科学术会议;1991年10月在福州市召开福建 省第五次外科学术会议;1992年10月在泉州市召开福建省 第六次外科学术会议;1993年10月在泉州市举办福建省第 七次外科学术会议;1995年2月在武夷山市举办福建省第八 次外科学术会议;1 997年6月在漳州市举办福建省第九次外 科学术会议;1998年9月在厦门市举办福建省第十次外科学 术会议;2000年5月在福州市举办全省大外科会议——福建 外科周;2002年1 1月在福州市举办福建省第十二次外科学 术会议;2005年6月在厦门市举办福建省第十三次外科学术 会议;2007年6月在泉州市举办福建省第十四次外科学术会 议(同时与省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联合举办福建省第十六次肿 瘤外科学术会议);2009年6月在福州市举办福建省第十五 次外科学术会议;2010年12月在福州市举办福建省第一次 海峡普外科高峰论坛暨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青年委员会 成立大会;201 1年6月在武夷山市举办福建省第十六次外科 学术会议;2012年8月在福州市举办福建省第二次海峡普外 科高峰论坛;2013年8月在莆田市举办福建省第十七次外科 学术会议。 1963年开始,受省人事厅及卫生厅的委托,由外科学分 会协同协和医院普外科承办“普外科中高级医师研修班”(文 革期间曾经停止一段研修班的活动),共15期(每期学员 40人左右,历时一周),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进行研修,为基 层外科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自1996年9月开始,省医学会 外科学分会为了更广泛深入地进行学术交流,由在榕的外科 学分会主委、副主委所在单位牵头(总院、省立、附一、协 110 2014年第1期(总第85期) 和等医院),轮流在福州举办,每季度举行一期,每期为时 一天的中型学术交流(参会代表涵盖福州五区八县及邻近县 市的外科同仁)。就当前外科新进展、新技术、新理念及同 行们临床关注的突出和疑难问题,以及临床的经验与教训等 问题,从中选一中心议题进行深入广泛讨论,每次参会人数 多达200人左右。同行们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信息共享。 此类交流会深受欢迎,至今持续不断,已成为学会学术活动 的惯例,成为外科学分会精品会议。 2005年起,遵照国家卫生部和省卫生厅的计划安排,每 年由我省外科学分会主委、副主委及部分常委所在的省市级 众多教学医院,根据各自专业的特色或强项,突出当前相关 的新理念、新进展、新技术应用,举办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研 修班。至2012年底,举办属于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约 30项,属于省级项目则多达100余项。主要项目包括:甲状 腺癌规范化治疗学习班;肝胆胰脾外科诊疗技术学习班;疝 外科治疗新进展学习班;腔镜微创外科学习班;血管外科与 腔内血管外科技术新进展学习班;肝脏疾病新技术、新进展 研讨班;重症胰腺炎和胰腺癌的规范化诊治学习班;胃肠道 肿瘤诊治新进展学习班;肝胆胰外科新技术学习班。 积极组织举办肝胆疾病沙龙,乳腺疾病沙龙以及肝、胆、 胰脾、胃肠及结直肠等有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相关学术 讲座和科普讲座,并与患者互动交流,不但活跃我省学术活 动的气氛,也惠及患者,深受患者的高度赞赏。 省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的历届全体委员绝大多数为我省各 大医院的普外科负责人,作为领军人物带动大家广泛深入地 开展基层研究和临床研究,引进和推广新技术应用,取得丰 硕的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国性期刊发表论文约3000 余篇,国外医学杂志(SCI)共5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成果 奖100余项。主编和参编6部外科专著,分别是:《胆道外 科的理论与实践》(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4月第一 版,魏北有、陈起衡参编);《外科学》(全国20所高等医 学院校协编教材,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 版;殷凤峙主编、陈大良参编);《当代胆道外科学》(上 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8月第一版,殷凤峙主编、陈燕 凌参编);《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0年第一版,黄建富、陈大良参编);《普外科医师进修 必读》(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年12月第一版,陈大良参 编);《胰腺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6月第一版, 黄鹤光参编);《乳腺疾病100问》(福建科技出版社,1999 年第一版,林舜国主编);《腹腔镜结直肠手术技巧》(人 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第一版,池畔主编);《腹腔镜胃癌 淋巴结清扫手术技巧》(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 黄昌明主编)。 ■重圈学科发展报告  HAI XIA KE XUE 6与港澳台同行学术交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我省普通外科积 极参加对外交流,选派相关人员外出进修:加强对外学术交 流,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每年我省又有20余人次参加欧 美、亚洲、澳洲、东南亚等各种国际高级学术会议。省立、 省肿瘤医院、协和医院、附一医院、厦门市一、厦门市中山 医院、福医大附二医院先后选派2O多名中青年医师赴美国、 日本、法国、英国、香港等国际著名医院进修学习。近10 年来,每年应邀选派l0多人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并在大会发 言交流。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会议,如美国外科学院会 议、美国腔镜胃肠外科协会年会、美国疝年会、欧洲肝胆胰 外科年会、亚太肝胆胰会议、亚太胃癌会议等。分别邀请国 际学者来闽交流,邀请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学刘允 怡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台湾高雄长庚医院陈肇隆教授, 台湾林口长庚医院陈训彻教授等知名学者来闽演讲。同时还 邀请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学者来闽演讲。 7 影响我省人民群众常见疾病和重大疾病诊疗研究发展 7.1已具有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的诊疗技术项目 7.1.1腔镜外科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省在腹腔镜结直肠癌、胃癌手术 技巧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腹腔镜肝胆胰脾手术、甲状腺 手术、腹外疝手术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全国各地来我省进修 的医师络绎不绝,北京、上海、广州国内知名大医院的医生 到福建协和医院进修学习腹腔镜胃癌、结直肠癌、腹外疝手 术,包括吉林大学附属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科院肿瘤医 院、上海瑞金医院、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等。 7.1.2肝胆胰疾病的诊治技术 目前总体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复杂肝胆管癌手术、胰腺 癌根治手术、重症急性胰腺炎救治以及相关基础研究在国内 有一定学术地位,省属几家大医院技术较整齐平衡。 7.1.3肝脏移植技术 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为代表的我省肝脏移植技术,无 论是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研究,都富有特色,总体处于国内 先进水平。 从我省普通外科发展分析,我省省属医院普通外科总体 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或国内先进水平。尤其近10年发展已 确定了我省在国内学术地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 通外科获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有近20位省属 医院专家在国内重要学术组织和学术期刊担任职务,进一步 说明我省普通外科在省属医院中综合实力处于国内先进行 列。 7.2存在问题 7.2.1省内各级医院技术开展不平衡 福州几家省属三甲医院普通外科技术发展总体较平衡, 但地级市三甲医院与省属医院仍有较大差距,很多技术尚无 法普及到县级二甲医院。 7.2.2普通外科优秀人才不足 正如目前看病难问题一样,优质医疗资源满足不了临床 病人需求,优秀人才数量仍较少,即使是省属三甲医院仍同 样存在。地市级三甲医院优秀人才更显不足,二级甲等医院 则更难留住优秀人才。基层医院学科人才缺乏,使得患者看 病越来越集中到省级医院。 7.3国际交流人才匮乏 主要原因是英语语言实际交流能力不足,这也是我省医 学教育历来的先天不足;由于语言交流能力不足使得国际上 对我们了解不够,也无法快速了解、掌握国际发展前沿技术。 7.4设备配置不足 医院病房十分紧张,无法满足病人住院需求,设备配置 有较大差距。目前腔镜外科发展迅速,但腔镜设备无法满足 临床需求,这一问题在省属医院和地市级医院均普遍存在。 8 我省普通外科发展趋势 8。1普通外科诊疗技术发展将更加规范。临床路径已成为规 范诊疗的必然,对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 用、减少医疗纠纷等起到重要作用。国家卫计委已陆续出台 各种诊疗规范,具有法律约束和强制的作用,未来的诊疗将 严格依规范和临床路径。 8.2普通外科技术将更加精准和微创。精准外科理念的普 及,无论从事何种专业手术都应朝着精准精致外科发展。腔 镜技术是微创外科的重要代表,但腔镜外科技术不等于微创 外科,无论是开放手术还是腔镜手术,都应尽最大努力减少 对患者的创伤,最少的出血,尽可能短的手术时间,患者最 快的恢复是精准和微创外科所追求的。 8.3各种新设备、新材料、新器械的广泛应用,使患者尽可 能得到最好治疗。例如更高清腔镜影像系统的使用,使腔镜 手术视野更清晰。更新一代CT、MR、PET.CT和B超的使 用使临床影像诊断更准确,更易发现早期病例。立体成像的 使用对病灶定位、毗邻关系和与血管关系阐述更准确,对手 术决策帮助更大。各种新型缝线、生物补片和更精细腔镜器 械投入使用,患者手术创伤更小,伤口感染率更低。 8.4医疗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全方位满足患者看病要求是我 们的责任和努力的目标。对影响我省重大肿瘤疾病,如肝癌、 胃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等,需要联合多学科联合 攻关,走基础与临床相结合道路,降低恶性肿瘤死亡率,延 长患者生存期。 9我省普通外科发展目标及相关对策 9.1加强普通外科亚专业建设 2014年第1期(总第85期) 111 福建省普通外科学科发展研究报告 亚专业专科医师队伍建设,能更专业地诊治好病人、医 师学习曲线缩短、经验积累更快,手术更精细、更规范,手 术并发症更少。在一些亚专业建设较好的医院已证明优势明 显。 9.2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普及新技术、新理论、新项目 当今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周期明显缩短,竞争 也更加激烈。谁掌握了新技术、新项目,谁就先占领市场, 谁就能站在科技制高点,谁就能引领事业的发展。我们要采 取多种方法加快消化、吸收、引进、普及新技术、新理论和 新项目,通过派出进修学习、参加学术会议、邀请专家讲课、 邀请专家手术演示、学术推广到各基层医院等方法,使我省 普通外科技术发展始终跟上时代潮流,总体水平处于国内先 进行列。 9.3加强加快普通外科优秀后备人才和优秀学科带头人后 备人选的培养 人才是第一资源,要十分重视人才储备,重视优秀后备 人才培养。我省普通外科启动了优秀人才后备人选培养工作。 各级医院,特别是省级大医院都启动了学科带头人或优秀后 备人才培养计划,采用优先选派出国或国内进修,同等条件 下科研立项优先,鼓励申请国家、省、地、市、厅青年科研 基金。每位后备人选配备专业导师,传帮带教学,同时又积 极放手,加快手术技巧的培训。 9.4加强国内国际交流,提升我省普通外科学术地位 积极鼓励各级医院普外科医生参加国内学术交流,并争 取在大会发言。积极承办各种高层次的全国性、国际性学术 会议,进一步扩大我省普通外科在国内国际的影响。积极参 112 2014年第1期(总第85期) 加国内各种重要学术团体活动,并争取有一定的学术团体领 导职位;积极参加并担任各种学术杂志编委、通讯编委工作; 鼓励向国内以及杂志和国际SCI期刊源杂志投稿,每年要有 一批高质量论文发表;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参加重 要的国际学术会议,提升我省普通外科的知名度。 9.5加强福建省普通外科疾病诊疗手术质控和安全 外科是高风险的专业,病人就诊情况变化多样,必须在 全省范围加强诊疗的质控,特别对高危重大手术、新开展手 术、新投入的新项目,质控显得特别重要,成立各亚专业质 控专家组,依临床入径和国家卫计委颁发的诊疗规范,进行 质控把关,尽最大努力保证质控安全,最大限度降低手术并 发症的发生。 课题组成员: 1.黄鹤光,教授,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福建省医 学会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本报告第一执笔人。 2.王耀东,教授,主任医师,福建省立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学分 会副主任委员。 3.池畔,教授,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普外科主任,福建省医学会 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4.王烈,教授,主任医师,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普外科主任,福建省医学会外科学 分会副主任委员。 5.石铮,教授,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主任,福建省医学 会外科学分会常务委员。 6.赵文新,主任医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甲状腺外科,福建省医学会外 科学分会秘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