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60218《呼叫助产士》第四季 第二、三集 《全美超模大赛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呼叫助产士》第四季在细微之处的煽情力度,似乎比之前几季更加的强大。

第二集摘录:

看着未选择的路 你不会觉得受伤吗
it hasn't hurt you to see the road not travelled?
不 我不会
No. It hasn't.
是不是有谁说过 我们的所得 无论在一起还是分开都一样
Who's to say that we would have found so much together as we did apart?
是谁呢
Who, indeed?

毕竟 如果不能被承认 那爱又是什么呢
After all, what is love, if it cannot be acknowledged?

你不相信这都是命中注定吗
Do you not believe that it was meant?
你没有珍惜的机会其实一直都在
That the chance you didn't take was intended all along?
我不知道
I don't know.
我也不知道如何才能不再去深思
And I don't know how to not know any more.
我总是一个理智的人
I have so often had to be the wise one.

看到剧中如此认真地对待生命的态度,对待生命中的每一次选择,确实,它的用心已经超出了世俗之爱的煽情元素,而是进入了神性、灵性的讨论范畴。

这部剧表达的是很经典的老派的价值观,以一种过来人的眼光去回看人生,传达的是一种一切本来都很圆满,上帝自会有安排的人生态度。并且还有点自我陶醉于这种自我满足感。
有点让我想起《阿甘正传》来。

我有时候也会沉浸于这种它带给我的这种陶醉的感觉之中,有时候又觉得这有些做作,觉得是自己刻意给自己找来的深刻,找来的意义。我不否认人需要给自己找来些什么意义,人才能活得更加充实。我只是觉得去接受就好,当面对失去的生命,失去的缘分等等的时候,去接受就好,这些都是世间和你的人生本来的样子。如果有神存在的话,他也本来就会这样安排。接受,不需要赋予它或伟大神圣或粗俗卑劣的意义。我们给自己安排这些仪式,或者在自己内心安排某种只有自己知道的私密的内在的仪式,都是为了安抚自己的心,让我们的心能够平静坦然地接受这些所谓的伤痛,或者喜悦。

这就是我目前对这部剧,或者说对类似这部剧里的人生态度的一种感受和看法。


第三集,讨论的是同性恋的问题,这也是当前时代的一个热门话题。
想起前几天看的《全美超模大赛》第二十一季第七集里他们对同性恋的态度和做法,重要的是那种情景和氛围。

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同性恋现在已经变成一个绝对主流的去考察一个人政治正确与否的事情了。就像半个世纪前的黑人民权运动一样。现在是谁说同性恋或者黑人或者少数民族不好,才会是受到歧视的一方。

问题是在于,跟随主流永远都不是一件难事,这也包括跟随少数群体里的主流。只要生活在一个社会群体里,人总会害怕和别人不一样,人总会想要委屈自己的真实状况,去跟随、迎合大部分人的口味和论调。甚至根本连自己的属性为何都不清楚,也不愿意清楚。这些都是为了获得在群体中心理上的安全感,这是很自然的人性表现。

也许你就是不喜欢同性恋,但你敢于这么说么?现在如果把你放在一个少数派的位置上,你敢于去挖掘自己的内心深处,了解继而表达你对一个事物的真实感受么?

再往更深一层问,你所相信的价值观,有多少是受大众群体的影响,有多少是基于你对你自己真实状况的了解?

问到这一层时,我觉得可能大部分人,或者所有人,都无法确定了。因为人的思想本身就是社会属性的,无法抛开他人,抛开所有从小的生活环境、接触到的信息、观念去谈一个人的价值观。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都无法做到完全审慎地去看待他人和事件,只能做到尽量多一些考虑别人,因为别人有可能是和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不要想当然地、轻易地去理解和攻击别人。

说某个少数群体的人都是邪恶的、有病的社会主流中的大部分人是在轻易下判断,这个少数群体里的大部分人也在说社会主流中的大部分人都是邪恶的、有病的。这两者在我看来没有任何差别,都是希望随大流获得安全感的人性表现。而这类人的状态也都是很容易理解的。

这似乎是要让每个人都变成某种程度上的不可知论者。你仍然可以表达你的感受和观点,但同时也要保持一种开放度,你可以尝试去和你不理解或讨厌的事物沟通,尝试去站在对方的角度看这个世界。

在被批判的那方,我觉得首先你要相信自己的感觉和存在是没有问题的,我就是我自己,我自己现在这样是完全正常的,即使全世界的人和我都不一样,我仍然有我自己这个生命独特的价值。这样虽然会显得走到极端会让人觉得是一种偏执狂的状态,但我仍然觉得这对被批判的人的最初的心理状态是有好处的。当建立这样一种自信之后,不再觉得自己是有问题的,自我否定的状态消除,自我肯定的信念建立起之后,他才能正常地和外界深入交流他自己真实的情况,这样也有助于他封闭的自我的打开。

代表大部分人的社会主流批判、否定一个人的时候,自己要给自己这样的关爱与信念。反之,当社会主流肯定一个少数群体是在受伤害的时候,自己更要小心,不要让自己轻易落到受害者的心理陷阱。就像超模里的情况,这个同性恋年轻人,他本来就很敏感,很自卑,很容易受伤,别人只是很轻微地攻击了他几句,他就受伤得难以自拔,到处去诉苦。当主持人、评委都在为他说话的时候,他看样子得到了支持,找回了自信,然后反而要去采取一种反击的姿态。这时我会觉得整个节目的舆论导向都在走偏到了另一个极端,就是去否定这个不喜欢同性恋的人。

我觉得他表达自己不喜欢同性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只是他个人的感受,是需要去给他这种感受存在的空间和表达的权利的。然而这种舆论轻易一边倒的状况,会让身为同性恋的那个年轻人更加加深他思想上的自我认同。他从小就受到来自他人的各种压力,不理解、批判、嘲讽、攻击,我觉得这么做只会加深他的受害者认同,觉得自己确实就是受到了攻击受到了伤害,一切的错误都是别人的,自己就是应该被安慰和帮助的那一方,这样他还是很难有机会真正凭自己的力量站起来,自己肯定自己。别人怎么评论是别人的事情,我怎么接受是我的选择,我可以选择别人的评论是否变成对我的攻击,我可以选择自己是否受伤。这一层面的引导在这个节目中是完全没有显现出来的。

另一方面,这样更加加深了他的二元对立的世界观,就是觉得自己一定是个同性恋,同性恋是好的,说同性恋不好的人就一定是有错的。当他在之后面对否定同性恋的人的时候,如果他自身不再那么软弱,他就可以开始理直气壮地开始新一轮的攻击了。

我希望他,还有所有的少数派、被攻击的一方这么去想:不管怎么别人定义我,怎么攻击我,我觉得这些都和我的本质无关,我的本质无法定义。但我仍然能够充满自信地肯定自己和面对别人。如果别人愿意了解我,我就好好地耐心地跟别人说我是怎样一个人,帮助别人去了解和接纳我的真实情况。如果别人不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我,我也尊重他们对我的理解和攻击。

表达不喜欢同性恋的那个人,他的说法是不够妥当的,是在表达对对方的歧视,就变成了一种攻击,但是他想要表达自己感受的这个动机本身是没有问题的。在后来整个群体舆论都在否定他的时候,他表现得反而更加大度,比较平静地就接受了大家对他的批评,同时也没有让我觉得他是勉强接受了别人的观点,我感觉他只是不是那么在意这些事情。那到底他心里是否真的接受了同性恋?还是只是表面上屈从于大众的价值观?就看他自己愿意挖掘自己内心多深了。

然而这一切我觉得都不是事情的真相,我觉得自己是否是同性恋是无法那么确定的,对他人的感受和态度也是不确定的。同性恋只是一个名词,和其他任何定义人的标签一样,是无法完整地描述一个人的。认同于同性恋这个词没有意义,同性恋本身既没有好,也没有不好,好坏都是人们加上去的。对自己的无条件的全部接纳,随时觉察变化随时接纳,不要赋予任何名相上的约束,才是真实的。
就我个人而言,当我往自己的内心深处挖掘的时候,我看不到任何牢固的坚实的感受,所有的感受似乎都可以归到价值观层面的因上。或者可以这么说,就是如果我真的决定要相信什么,我就可以真的在身体层面上感受到什么。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心理学上的自我预言(实现)或自我欺骗,或者是量子力学里的意识干扰,或者灵性维度里的吸引力法则,怎样解释也都在于你的角度。

但我目前确实是这样。我对同性恋没有任何的不舒服的反感,对于他们其中的每一个个体,我都会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毕竟他们是人群中的少数,我很想了解他们每个人独特的生命经验。对少数民族或者黑人也是一样,虽然我对黑人有种天生的隔离感或者说稍微有点害怕的感觉,但这并不重要,那是因为我目前的生命中还没有出现过一个真正熟悉的黑人朋友,如果熟悉了,我相信这种感觉也会消失。

同样的对于其他各种类型的人、事物,我都是这样的感觉。只要真正靠近了,熟悉了,就不会觉得难以理解,或者反感。顶多是不会非常喜欢,但再也不会反感。那种在遥远处感觉像石头一样到坚硬的反感的感觉,走到近处都会变成像沙子一样的虚无缥缈,甚至是柔软的感觉。

对于经常喜欢批判别人的人,我也是一样的感觉。在靠近他们的过程中,我看到了自己身上对别人的批判的部分,看到了自己对自己的批判不接纳,也看到了他们对自己的批判不接纳。我会很想了解他们内心中这个过程是怎样发生的,是否和我一样,还是不一样。如果一样就没什么好深究的了。如果不一样,那更会是有趣的一件事。

只是我目前都没有时间心力去充分地做和经验这件事,我只能做到在我目前视线所及的范围内,在我的内在世界里尽量理清楚现在看到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