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坚持一件事情,并不是因为这样做了会有效果,而是坚信这样做是对的。”
——捷克作家瓦茨拉夫·哈维尔(Vaclav Havel)
2006年,一部名为《武林外传》的情景喜剧捧红了姚晨、闫妮等明星。我并不爱看这个演员频繁笑场的剧,但我对剧中一个叫“李大嘴”的角色印象深刻。李大嘴是同福客栈的厨师,做菜极咸,却在第32集被皇上御厨、有“京城食神”之名的诸葛孔方看中才能、收为弟子。后来真相大白,原来皇上与诸葛孔方都是口重的人,对美食的标准自然与普通人不同——说深了,这就是美食版本的文化相对主义:某些人觉得“旺德福(wonderful,好的)”的事物对另一些人也许就是“泰瑞宝(terrible,坏的)”,因此判断事物对错并不重要,“我太富(whatever,无所谓)”。
听起来蛮有道理,对不对?但文化相对主义是一个颇为吊诡的话题。举例来说,一些原始部落至今还保留着奴隶制度,屠杀、吃人时有发生。在他们文化里的正义,在我们看来却是糟粕——那么,我们应该选择破坏掉他们的“腐朽”文化、助其向“文明”靠拢呢,还是应该选择尊重他们的文化?前者常常会成为霸权文化观发动侵略战争的高尚借口;后者貌似和平,危害却一点也不小:比如入乡随俗陪当地人一起屠杀、吃人,甚至纵容他们来自己的社会屠杀、吃人……没有原则的虚无文化观一样会成为罪恶的帮凶。
读到这里,你还觉得判断事物对错无所谓吗?
当被来自不同文化、不同立场的教育理念包围时,学生便面临着判断究竟何为“好学生”的难题。我要再次强调,困难的并不是习得“看人下菜碟”的智慧,变成一棵优质的墙头草(我不确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否属于此类);真正困难的,是愿意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哪怕这会使自己成为某些标准下的“坏学生”。
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并不等于无端自信。就像《武林外传》中,皇上本人充分知道自己味觉失灵的事实,他所挑选的御厨(即诸葛孔方)与自己的口味一致;与皇上比起来,诸葛孔方同样选择了与自己口味一致的李大嘴,但因对自己味觉失灵毫无察觉,才在真相大白时羞愧难当——二人的选择一样,心境却不一样。在多元价值观中坚持所谓的“正确”,很大程度上是指你充分了解自己的选择意味着什么,而不是盲从或自负。
因此,诸葛孔方菜刀刀背上“我太富”的奥秘在我看来还有另一种解读:如果你以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的选择,你将斩不断任何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