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纪伯伦
01
著名高尔夫选手杰克·尼克劳斯的爸爸是一个业余球手。一次他去看杰克打比赛。杰克要打一个球,他的爸爸建议:你要用那个杆子。杰克当时很年轻,他对爸爸说:“爸爸,这是我的比赛!”。他的爸爸听后,站在一边不再说话,让他用他选择的杆子去打。杰克用坚定的语言告诉父亲:虽然你是最支持我的人,但你也要知道,这是我的比赛。杰克的父亲尊重杰克掌控自己的比赛。他的爸爸没用动用家长权威。支持和尊重他的选择。即使他的爸爸并不认为他的想法是正确的,依然能选择尊重和放手。在这样的鼓励下,杰克懂得了“责任”二字,在充分释放自我的同时也学会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02
去年大热的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讲述了曾经的摔跤冠军辛格培养两个女儿成为女子摔跤冠军,打破印度传统的励志故事。的确,很励志,也很热血。在印度那样男尊女卑,等级制度分明的国家,能把一个普通家庭的女孩培养成摔跤冠军绝非易事。但作为一个教育从业者,我看得很不舒服,因为两个孩子的命运似乎完全是被爸爸决定了。她们不被允许自己做出选择。电影里是皆大欢喜,两个孩子后来也甘之若怡的接受了,并为之付出了超出常人的体力和智力。但现实生活中呢?被父母选择的人生会快乐吗?这个结局到底是两个孩子梦想成真还是只不过圆了父亲的冠军梦?每个生命最大的动力就是成全自己。如果不被爸爸做出这样的选择,人生会不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会不会过得更快乐一点。会不会亲子关系更融洽一些。爸爸在陪女儿训练的时候如果能意识到这是女儿的比赛,提供训练建议,但让女儿来做决定,怎么样更好。这样是不是就不会出现电影中父女感情进入冰点的的状态。在被控制的人生中,就算成了冠军,也未必快乐。比如王猛。
03
北大毕业生王猛与父母决裂。他是高考理科状元,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如今却12年未回家过春节、与父母决裂6年。写下万字书信控诉父母“罪行”。而这一切都源于父母的“过度关爱”。忽视孩子的内心需求,没有给孩子足够的爱与自由,而是把父母的意愿强加在了孩子身上。没有给孩子信任与尊重。在当时可能很奏效,孩子很顺从,但那只是表象,内心的痛苦记忆一直都在,可是作为一个孩子自己的生存保障掌握在父母手里,只能默默忍受,无法与父母对抗。这不仅伤害了宝贵的父子、母子关系。也在孩子心中埋下了一颗怨恨的种子。一旦这个孩子有了能力,他会加倍去报复父母,漠视这种关系,因为年幼时父母对他造成的伤害刻在了他的心里。那种无能为力感和生命的自主权被权威践踏的屈辱感可能成为他一生的痛苦。其实他这么做就是代替那个曾经无能为力的小男孩,向世界宣告,这是我的人生,没有人能为我做主。连命中注定的家庭关系,我都要自己做主张。他在试图救赎那个童年里受伤的小男孩。
04
周末目睹家里亲戚陪孩子写作业。亲戚居高林下,对着参考答案检查孩子作业,一旦有错,一顿责骂。小学6年级的小男孩战战兢兢,惊慌失措。边擦眼泪边改作业。最后被呵斥念三遍微信里别人家的孩子考清华的方法。“假期是用来逆袭的……”我只记住这么一句。我心一颤,一个人得多努力,天赋多高强才能冲破这亲妈搭起的成长牢笼。父母不懂教育不可怕,用真心去爱他然后放手,给他自由,因为社会真实环境就是对个体最好的调教。可怕的是父母不能做孩子的准绳,又不懂教育,却热衷于教育。对于教育一事,最可怕的就是,不懂教育的人有了权力,又滥用权利。很多家庭都是妈妈陪写作业,孩子左顾右盼,心不在焉,妈妈情绪激动。正是因为妈妈这种不信任,才让孩子觉得这不是自己的事情。只有孩子意识到自己才是这件事的直接责任人,他才会拿出主人翁的姿态,自律而负责。
给孩子应有的规则下最大的自由。
给孩子自我的边界下最大的选择。
请做孩子的啦啦队长,请做孩子的教练。
但不要做孩子的司令员和指挥官。
因为那是他的作业,他的比赛,他的人生。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剑”。
他的精彩属于你永远无法到达的明天。
成长|育儿|人生
不离日用常行内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小树亲子馆
可搜索:“小树亲子馆”或“atreebaby”关注。
关注后,回复“书”,可免费获得:上百本育儿书籍。60Gkindle电子读书,内含英文原著1万册。4693本亚马逊正版原版英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