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题材向来是门槛较低的类型片,只要前因后果讲清楚一件事,多多少少都能从观众中得到一些情感共鸣,连陈可辛导演都坦言,年轻的时候就是拍爱情片,“因为好拍啊”,可是爱情片和爱情片也是有质的区别。就像前任和前任也是有本质区别的一样。
“前任”系列华而不实,但话题度都很高,尤其年前一部《前任3》票房呈现爆炸式增长。
今天要说的这部电影讲的也是前任,但不是分手之后只剩下喝酒约炮的“歌曲MV+段子集锦”。
《恋爱的温度》是2013年的一部韩国电影,获得了当年的青龙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和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最佳影片。
电影的叙事空间限定得很窄,张英和李东熙是同一家银行的业务职员,甚至连办公区域都是隔着过道面对面,就算分了手,也得一起上班,一起参加同事聚餐,一起参加部门培训。对于一个新人导演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讨巧的做法,不仅增强了可控性,也能够扩大戏剧张力。
只要是谈恋爱,幸福和伤心总归是那些套路,所以在《前任3》中于飞和丁点分手后清算彼此赠送的礼物,孟云翻看前女友的空间动态等等,这些情节在《恋爱的温度》中也都出现了,甚至在主角人设上,都有点不谋而合,《前任3》的女主每次在换季时节要感冒,而《恋爱的温度》的男主肠胃敏感容易吃坏肚子。
但两部电影对比来看,就能明显发现《恋爱的温度》的真实感强得太多。
同样是“病娇设置”,前者在镜头前就是个矫情的玛丽苏女主,后者就能让你真实感慨起自己上一次拉稀的经历。
01. 更细腻的情感层次
故事一开始就是男女主角的初分手状态,越是难过,越要装得云淡风轻,甚至有些用力过猛。
张英在家门口擦掉眼泪,强忍着走进自己的房间,装得满不在乎,结果忍不住趴在床上痛哭。而李东熙也是一副终于解脱了的模样,故作潇洒,毫不留恋地开始和新的年轻小女生约会联谊,可是借酒浇愁,醉到理智控制不了伪装时,开口闭口都是“张英”的名字。
于是编剧特意设置的空间环境就起到了推动作用。由于当初谈恋爱就是地下恋爱模式,所以为了工作时彼此的体面,只能天天在人前佯装老死不相往来的和善。
标准“社会笑脸”但毕竟抬头不见低头见,赌气分手的人表演不了多久一笑泯恩仇的戏码,很快就演变成了指桑骂槐的各种别扭。
尤其看不惯的恐怕就是分手之后,对方立马有了新欢,总是会忍不住故意找茬。
在一次部门聚餐中,两人当众撕破脸,细数着对方的种种不好,把分手时没有吐干净的话全发泄了出来,最终以一个“疯婆娘”,一个“混蛋”的称号结束了情绪爆发。
扯掉那层彼此见面三分笑的社交礼仪之后,新帐旧账一起清算,情侣走到尽头就是这么赤裸裸地计较分毫,每一个当局者总是沦陷在“那些年我付出的真心”自我可怜中,总不能连人带钱一起没了。
闹腾一阵,总有一方疲于这种旧情的扯皮,主动放手退出,真心祝愿各自安好。
一般的爱情故事能够绘声绘色地讲到这里,已经算是及格,但《恋爱的温度》剧情到此,才过了40分钟,而这点内容,却硬是被《前任3》注水一样地撑满两小时。
《恋爱的温度》有它高于一般水准的情感设计,让人真正能够谅解每一个在感情里经历一遭的人,没有谁负了谁,一段被珍惜的感情告终永远都是两败俱伤。
分手后的张英因为脆弱的情感需求,和一个部门领导发生了一夜情,而后者竟然趁张英不注意,拍了床照跟单位里的人炫耀,闲言碎语被李东熙知道之后,出手教训了渣男。
他冲着张英发脾气,怪她看男人没眼光,怪她不懂保护自己,粗声粗气的大动肝火,只是因为她的不幸福。
分手的人重新复合的概率是82%,但是复合后能走到最后的只有3%,剩下的97%就会再次分手,而且分手的理由和第一次一模一样。
但每一对在爱情里砥砺的情侣,恐怕都以为自己坚守的感情更加特别。
确认过眼神,我们不一样失而复得的感情总是让人更加小心翼翼地对待,可每一段感情不就是这么点翻来覆去的套路嘛,相亲相爱再到相互猜疑。
而这一次,他们怀揣着猜疑,走得谨小慎微,无法让自己不在乎那段分开的短暂时光中出现的不堪经历。
不想让自己后悔复合,更不想让对方后悔重新开始。如履薄冰,总是更加让人心累的。
男朋友送回家客气地说谢谢到最后爱情凉透,不敢吵,又不想过的模样,溢满了整个屏幕。
02. 有日常细节的生活感
张英和李东熙分手之后,假装自己潇洒无比,可还是会偷偷登陆对方的私人社交账号。张英知道李东熙的密码永远都是“ASDF”,键盘全键从左至右的四个,手机密码是''1111'',简单到没有任何矫情的意义。
物是人非之后,以前不在意的总会突然蹦出来,就像一直没找到的东西又突然出现了,张英突然发现了李东熙很久以前送给她的唱片,李东熙突然发现了张英给自己码得整整齐齐的药品储蓄盒。
这就得说到主角的虚弱病娇人设,《前任3》中,女主的感冒体质做作地像是为了让男主角有45度角深情怀念的理由而特意安置的,于是,掐着季节交替的时刻,两边镜头一起表演回忆杀。
而《恋爱的温度》中男主也是个多病体质,吃点生冷的东西,一不留神就能急性肠胃炎住院,张英以前常给他备着一种特别的药,一吃就好,编剧安排了男主的生病,却没有在这种适合怀念的时刻人为煽情,而是让李东熙后悔不该把乱七八糟的东西全都还给前女友。
他只记得那是一种特殊的药,却从来不去多看看到底是叫什么名字,这种设置增强了人物的完整性,一个密码都不愿意多花心思设置的人,当然不会突然林黛玉上身。
等到事后无意中发现了整整齐齐放在铁盒里的各种药品时,才发现物是人非,情感流露地水到渠成。
《前任3》中唯一细节感别致的,就是那张商品签单,可偏偏还搞得片场道具味这么浓重,那整齐划一的“林佳”签字笔记,隔着屏幕都能感觉到诡异的整齐感。
《前任3》剧照《恋爱的温度》采用一种半记录的拍摄方式,暂时让剧中角色们离开故事发生的时间线,面对面地和观众谈一下心声,这样的拍摄方式在韩国影视剧中常有发生,比如同样是生活恋爱题材的电视剧《恋爱的发现》《制作人》等。像是讲心事一样随意,言语日常、琐碎,很好地弥补了镜头照顾不到的细微感情。
开始对着屏幕碎碎念而《前任3》因为没有这种设置(这无可厚非,半记录的方式也并非一本万利),它的情节推动,不是靠人物细腻日常情感,而是靠人物嘴炮,所以它需要一种二元对立的构图来交代那些精心设计好的段子,以致如下这样单一的镜头语言在120分的时长里出现得太过密集。
这样过多的捧哏逗哏式对话模式,让角色像一个个没有独立思考和独处能力的小丑,彼此配合剧本演出。
03. 有叙事技巧的情节重复
在《恋爱的温度》中有很多种前任的关系,不仅仅只是揪着张英和李东熙这一对CP,同一单位的孙次长和金科长的婚外恋、男主李东熙和短暂交往的女大学生朱孝善,他们都是某一种类型的前任关系,但绝不是“类型化”的脸谱角色。
所谓的类型化,大概就是《前任3》里跑车游艇花花度日的两个男主那样。
《恋爱的温度》在人物设置上显得主角突出,互相应和,孙次长和金科长的婚外情第一次交代,就是全单位沸沸扬扬,难看收场,那时间恰恰是张英和李东熙撕破脸到了极点的时刻,于是像看一出戏一样,总结了自己的爱情败局。
而不久之后,孙次长闪婚,放下之前的情感羁绊,婚礼上张英是接捧花的人,那个时刻,和前男友分手的不甘心和不开心已经过去,大家都是打算一笑泯恩仇的人。
而在李东熙为了张英大打出手的那个晚上,金科长在电话里告诉当时正在度蜜月的孙次长,自己还爱着她。
配角人物情感是作为映衬出现的,他们不仅是类型化的,更是有功能性的,寥寥几笔,恰到好处。
李东熙处理完和女大学生朱孝善的感情之后,和张英重新开始,可是朱孝善就成了另一个故事里的前任,开始了她前女友的模式。
当面潇洒分手,背后独自伤心,甚至像张英当初打电话试探她一样,半夜打给“现任”张英。
张英第一次分手时试探朱孝善几个简单的镜头交代,就像是对张英之前种种经历的再现。
或许,每一个前任,都是重蹈覆辙的模样。
而《前任3》的编剧,就像是个语文不过关的初中考生,连“详略得当”都处理不好,就是因为没有这种叙事能力,所以它廉价的重复性都体现为单一的叠加,男生KTV里喝酒买醉结束之后,女生KTV里喝酒放纵,闹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
《恋爱的温度》中情节的重复恰恰体现编剧的技巧。
影片从分手开始,观众根本无缘知道他们恋爱时期的更多细节,或者是分手的原因,甚至连男女主角自己也说不清楚到底为什么分手。
通过重新在一起之后的相处,镜像一般地表现出来,在一部线性叙事的故事片里,不走回头路地呈现了恋爱的从炙热到凉透的全过程。把主角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吵架的原因重新呈现。
最令人唏嘘的分手,是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却还是重蹈了覆辙。
当初只记得去游乐园不欢而散,现实果然还是在游乐园走到了尽头。情绪输出不是只靠人物台词,即便主角没有说出“你一点儿都没变”这句话,镜头外的观众还是能够感受到那种心凉。
相比而言,《前任3》只能靠记忆闪回的方式来插叙,而且使用的画面技法居然还是传统美图秀秀中“复古滤镜”+“光圈渐变虚化”的易操作手段,只能让电影显得更加低幼。
《前任3》的回忆部分说实话,《前任3》最开始男女主都感慨记不起来为什么分手的时候,还是让人期待了一下剧情的丰富性,可惜,编剧没这个能耐。
《前任3》男主角孟云前任3的副标题是“再见前任”,可是电影中林佳和孟云始终没有好好说再见,他们两个人的相忘于江湖完全是自己的意淫,就这样也还好意思在片尾强行cue"成长"这个话题?在分手的这段时间里无非是喝酒泡吧,声色犬马都可以被这么不知廉耻地说成是“疼痛成长”。
最后结局处,孟云在马路上大喊“林佳我爱你”,试图营造一种忍痛分手的仪式感和镜头感,可偏偏要穿戴着《大话西游》中至尊宝的行头,这恰恰是编剧不成熟的表现,必须借助这种强大的怀旧IP来达到渲染目的。电影的所谓感人,一部分也是占了《大话西游》的便宜,真不知道有没有付版权费。
《前任3》剧照 《前任3》剧照在抒情BGM的伴奏下开启两个人的“告别仪式”,画面里的所谓煽情几乎全靠《说散就散》这首歌的歌词吊着气,还不如直接听歌来得实在。
当然,作为一部当年的新人导演作品,《恋爱的温度》的惊艳和它的别扭一样明显。
在《恋爱的温度》的最终结局处,早已各自安好的两个人重新见面,又重新期待起所谓的3%,再加这样一笔,确实是画蛇添足,太过余赘,甚至打散了之前的真实感。
最后,插一句题外话,《后来的我们》豆瓣评分高开低走,只有5.8分了,一部分原因大概是因为恶意刷票房的行为所导致的观影人义愤填膺,以致于越打越低。低分就低分,但请把《前任3》的分数重新再打低一些,毕竟,从观影体验来看,这俩的差距,不仅仅只有0.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