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子介绍:
《杂学唱》属于柳活。在表演柳活时演员一定要做到“似”,既学唱什么象什么,不但要体现出原唱的优点,甚至还要体现出原唱的弱点,只有这样观众才能认可你的表演。柳活"是相声术语。因为“活”在相声术语中是“段子”的意思,柳活所以也指带有学唱的段子,即京剧、评剧、地方戏、歌曲、等表演形式,统称之为"柳活"。它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一般地,学唱戏曲叫“戏柳”,学唱歌曲叫“歌柳”。如《杂学唱》、《戏迷》、《学歌曲》等节目。
本系列通过不同时期的几版《杂学唱》举例,大概八一八那些“唱”的事儿!
前两篇:
版本五:相声演员 陶阳 郭麒麟
杂学唱陶阳郭麒麟河南卫视
版本六:相声演员 陶阳 王九龙
杂学唱20120331陶阳王九龙
垫场俏皮话来历
“生旦净末丑, 神仙老虎狗。”
旧时梨园行里有句话叫“生旦净末丑,神仙老虎狗”,应该是说演员能力强,什么角色都能演。这句话后面还有:“文武昆乱全能来,拉幕打旗扫后台”,“昆”指昆曲,“乱”指乱弹,即昆曲之外的其它戏剧,都是说演员不仅会全活,还什么都去干。
提到的名家
1、四大须生
20世纪2、30年代,京剧老生演员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各自创立了独具风格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须生”。20世纪30年代年代末期,高庆奎因嗓疾而渐渐退出舞台.谭富英崛起替换了高庆奎。余叔岩和言菊朋均于20世纪40年代先后去世,杨宝森、奚啸伯声誉日盛,在专业和票友中影响颇大,“四大须生”的提法随即有所变化,“马、谭、杨、奚”的称谓在民间广泛地流行起来。即: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为了和余、言、高、马四大须生区别,誉之以“后四大须生”。至此,京剧史上有了“前四大须生”和“后四大须生”之分。
2、四大名旦
称谓是由沙大风于1921年在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 《顺天时报》还将梅兰芳选为"伶界大王",又捧为"四大名旦"之首。
3、刘宝全
(1869-1942),男,京韵大鼓演员,刘派京韵大鼓创始人。曾用名刘顺全,字毅民,河北省深县人。民国九年,博得了“鼓界大王”的美称。至30年代初,他在艺术上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形成京韵大鼓的主要艺术流派——“刘派”。刘宝全的保留曲目共计有二十四段。他的艺术创造,不仅影响了鼓曲界,也为许多京剧名家在京剧演唱中吸收、借鉴。
4、白云鹏
字翼青,京韵大鼓演员,白派京韵大鼓的创始人。由于他结合个人天赋和生活经历,选择适合发挥个人特长的题材谱曲创腔,逐渐形成了吐字清晰、韵味醇厚,长于表达书中人物内心感情的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白派京韵大鼓,他的艺术风格至今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5、骆玉笙
(1914.8.31—2002.5.5),艺名小彩舞,创立了以字正腔圆、声音甜美、委婉抒情、韵味醇厚为特色的“骆派”京韵,其代表曲目有《剑阁闻铃》、《丑末寅初》、《红梅阁》、《子期听琴》、《和氏璧》及电视连续剧《四世同堂》主题歌《重整河山待后生》等。
6、郭颂
1931年生人,男高音歌唱家、民歌演唱家。辽宁沈阳人。毕业于鹤岗高级职业学校,在民间艺术京剧、大回落子、唐山驴皮影、二人转、单弦、大进等熏陶下长大。197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黑龙江省歌舞团独唱演员、团长,中国文联第四届委员,中国音协第三届理事、黑龙江分会副主席。是第三、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演唱东北民歌著称。作品集有《郭颂创作歌曲选》, 以《新货郎》、《乌苏里船歌》等佳作,为代表的黑土地民歌艺术成功地引领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巅峰。2016年5月19日7点左右,郭颂去世,享年85岁。
提到的选段
1、《野猪林》
传统京剧《野猪林》取材于文学名著《水浒传》第六回至第九回。故事说的是林冲被高俅陷害得家破人亡,最后被逼上梁山的经过。该剧原有杨小楼首演,四十年代末,经过改编,成为了李少春的代表作。
2、《单刀会》
又名《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卿的杂剧作品。剧本写三国时关羽凭借智勇单刀前赴鲁肃所设宴会,最终安全返回的故事。全剧共四折。《单刀会》现传版本有《元刻古今杂剧三十种》本、明万历间脉望馆钞校本、《元人杂剧全集》本、《孤本元明杂剧》本。
3、《探晴雯》
故事见于曹雪芹小说《红楼梦》第七十七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叙晴雯被撵出怡红院后,卧病家中,日渐沉重。贾宝玉前往探望,与晴雯互吐情愫,互换绫袄留作纪念。
白云鹏演唱的《探晴雯》唱腔优美哀婉,如泣如诉,细腻地表达了晴雯的愤懑和悲伤。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广为流传,为京韵大鼓白派代表曲目之一。其中片断民国二十五年(1936)曾由蓓开公司灌制成唱片。
4、《新货郎》
是一首东北民歌,原唱者是中国民族歌唱家郭颂,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其他知识
1、鼓曲
是曲艺中的数以百计的唱故事的曲种的总称。天津除京韵大鼓外,还流行"梅花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各自都有著名的流派和著名的演员。
2、莲花落
是一种说唱兼有的传统曲艺艺术。表演者多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莲花落”自古就在全国流传,2011年5月23日,莲花落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3、生旦净末丑
中国戏曲中人物角色的行当分类,按传统习惯,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分行方法,近代以来,由于不少剧种的“末”行已逐渐归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净、丑”作为行当的四种基本类型。每个行当又有若干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统称;“生”、“净”、两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时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每行当又可细分,习惯上大致分为: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种行当,其中包括老生:主要扮演帝王及儒雅文弱的中老年人。小生:主要扮演年青英俊的男性角色。武生:主要扮演的是勇猛战将或是绿林英雄。红生:专指勾红色脸谱的老生。娃娃生:剧中的儿童角色等几大类。除去红生和勾脸(即在脸上画有脸谱)的武生以外,一般的生行都是素脸的,即扮相都是比较洁净俊美的。
旦行是扮演各种不同年龄,不同性格、不同身份的女性角色。旦行分为青衣(正旦):端庄娴雅的女子。花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武旦:扮演勇武的女性人物,特别是打出手。刀马旦:擅长武艺的青壮年妇女,不用打出手。老旦:老年妇女。彩旦:滑稽诙谐的喜剧性人物。花衫:熔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于一炉的全才演员等称为花衫。
净行俗称花脸,又叫花面。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净行可分为正净(大花脸):地位较高,举止稳重的忠臣良将。副净(二花脸):俗称架子花脸,大多扮演性格粗豪莽撞的人物。武净(武花脸):以武打为主的角色。
丑行又叫小花脸、三花脸。包括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武丑:精明干练而风趣幽默的豪杰义士。
4、唱、念、做、打
是戏曲表演中的四种艺术手段。同时也是戏曲演员表演的四种基本功。通常被称为“四功”。“唱”,指的是唱功。“做”指的是做功,也就是表演。“念”指的是音乐性念白。而“打”则指的是武功。 戏曲演员从小就从这四个方面进行训练培养的,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的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唱指歌唱,念指具有音乐性的念白,二者构成歌舞化戏曲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歌”;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武术和翻跌的技艺,二者结合,构成另一大要素的“舞”。
附:
相声演员介绍
郭麒麟,原名郭奇林,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之子。1996年2月8日出生于天津,2009年7月4日,郭麒麟正式拜著名相声演员于谦为师。
陶阳,艺名陶云圣,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义子。1997年出生,江西人,第九届小梅花京剧大赛金奖,首届全国“和平杯”金奖。2008年6月12日,在北京展览馆剧场拜郭德纲为师。
右为王九龙,左为张九龄。王九龙:著名相声演员郭德纲外甥。1996年出生,现北京德云社九字科演员,捧哏相声演员。
【下一章,咱们继续聊聊传统相声里面的那些人与事儿!】
更多专栏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