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有风险,近些年出了个听上去没什么风险收益还很可观的理财业务。就是风靡了很久的高收益低门槛像存款一样安全的各种P2P理财……他们就像一个来解救贫苦大众的天使降临人间,近几年风生火起的可谓是抢尽风头。
各行各业的大佬们都开始涉足P2P行业,过低的门槛让无论有无金融从业经验的貌似都可以搞出来个平台,再上线个网站就可以美其名曰“互联网金融”了。最疯狂的时候,上市公司的股票只要是沾个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边都可以被拉几个涨停板……
这种新金融模式模仿佛让人们感觉找到了拯救世界的钥匙,犹如天使般灿烂的发着七彩的光。也许是因为太火也许说因为太猛,终于有些大佬们的平台搞出了问题,而慢慢多了一些妖魔化的气氛,那么如此美妙的P2P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呢?
朝阳不在 天使恶魔
天使般降世 上帝说要有光
关于P2P模式的起源低俗的笔者自以为是的认为是传说中的“高利贷”,但是更专业的度娘里却是这么说的:
2006年度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尤努斯博士认为现代经济理论在解释和解决贫困方面存在缺陷,为此他于1983年创建了格莱珉银行,通过开展无抵押的小额信贷业务和一系列的金融创新机制,不仅创造了利润,而且还使成千上万的穷人尤其是妇女摆脱了贫困,使扶贫者与被扶贫者达到双赢。格莱珉银行已成为100多个国家的效仿对象和盈利兼顾公益的标杆。
创办以来,格莱珉的小额贷款已经帮助了630万名借款人(间接影响到3150万人),其中超过一半脱贫。而且格莱珉银行自1983年创办以来,除了创办当年及1991年至1992年两个水灾特别严重的年头外,一直保持赢利,2005年的赢利达1521万美元。同时,格莱珉银行不仅提供小额贷款,而且也鼓励小额存款,并通过格莱珉银行将这些存款发放给其他需要贷款的人。
这一模式就是最初的P2P金融雏形。
人之初性本善,看来P2P的起源也是极单纯的“好人模式”——富人出钱帮助有信用的穷人,穷人翻身回报富人,绝对完美的互利共赢模式。如果不说他们是天使,只怕会被那些被救济的妇女咒骂一遭啊,更何况还有高大上的诺贝尔和平奖作保,更加证明笔者判断的庸俗。
那么熟悉P2P的朋友们肯定也会知道接下来,随便欧美P2P平台的兴起,慢慢流传开来,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帮助那么多筹集不到资金的个人或企业,慢慢绽放出天使般七彩的光普照大地。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
P2P简单来说是一个借钱还钱付息的事,专业一点叫债权转让。也就是P2P平台做的是债权转让的业务。当有人需要借款需求,平台才可以匹配给来理财的客户。先有了债权,再去匹配理财资金,平台不存在资金中间沉淀才算是正统的的P2P模式。若反过来就成了先集资后放贷了,却会变得十分危险。那么就是在这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一个个瞬间平台开始了天使般的工作。
资金从平台左手拿给右手就即赚到来中间佣金又帮助了别人,名利双收何其美哉?若无坏账发生,这种模式简直就是摇钱树的模式,除了运营几乎不需要什么成本,只要有需求,利润就会不断发生。这或许也是那么多各行各业的大佬们都看好这个市场的原因吧,确实是非常完美的投(lian)资(cai)模式。
成也是鸡 败也是鸡
不知道小伙伴们从起源的故事中有没有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尤努斯帮助的贫困对象中“尤其是妇女摆脱了贫困”这句。为什么偏偏强调妇女呢?现在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已经知道“女同学”的信用比“男同学”们要好。看来博士很聪明选择借款对象很谨慎,是有良好信用并有一定还款能力才能保证借出去的钱不会变成坏账。
天使们也是要吃饭的,收回资金才能有饭和新的天使出现。让更多信用良好的“妇女”富裕起来变成新的天使,似乎是一个完美的良性循环模式。那么借款对象的信用就成了这种借款模式的关键中的关键。所以现在看来在信用大环境相对完善的欧美国家,P2P平台的发展普及状况比国内要好的多,只需要最简单的信息中间模式就可以很好的运作是有必要原因的。但来到我们这么这里为了适应并不完善的信用大环境,发生了一些入乡随俗的改变,主要有了下面几种模式:
1 信息中介:纯信息中介,只匹配信息,风险自担。现环境下发展坏账率令人担忧。
2 平台托底:风险保证金模式,从每笔借贷中扣除一部分比例资金作为平台保证金作为坏账发生的抵偿金。额度保障有限,难抵迅猛发展坏账增长率。
3 三方担保:介入第三方担保公司,对借贷进行担保。担保有限,且伪担保、超额担保现象频生。
4 抵押模式:借款方必须提供房、车的资产抵押。此类模式风险较低,抵押资产变现问题是X因素,因一般抵押给平台或第三方,严格来说已脱离了P2P信息中介的本质。
5 介入保险:类担保模式,保险公司对出借资金提供风险保障,若发生坏账则由保险公司保费理赔。笔者理论上看好此种模式,不过坏账率扔是一颗定时炸弹。
6 O2O模式:借助社交类平台,点对点匹配借贷。大数据模型基础并未完善,风险有待考验。人脉圈社交舆论压力对不想还款的人来说压根不是压力。
7 多模式结合:两种模式以上结合的模式。越来越多的平台的发展方向。
平台要发展,而信用好又有一定还款能力的好客户资源并不是那么多,很明显这是一个僧多粥少的市场。那就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有资金困难的客户中挖掘。审核成本与宣传成本则就提高了不少。用一些高大上的理论来包装宣传,理论都是完美的,但始终还是理论,真正执行中会有千百万种因素影响,即使十分完美的执行,我们也只能看到平台宣传资料或网站上的文字,并不可能一一去验证。理个财还要去有佛尔摩丝似的本领,那岂不是要求也太高了。
人们缺少验证的有效方式,只会被动从众跟随,这也是诸多问题平台能存在的可乘之机。平台要吃饭要运转,就要不断找新客户,而问题一旦存在,原本美好的模式即可便会变为“恶性循环”,滚雪球般不断放大。就像西方神话里的大魔王撒旦曾经是最有影响力的六翼大天使路西法,结果一坠不回头。至于天使为什么要坠落或许是因为能力与欲望太强身不由己,或许是忘记了上帝的存在的初衷吧。
水究竟有多深
道德经里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是很善良的,不仅会滋润万物还会要去那些众人觉得厌恶的地方肮脏、低洼无用的地方。
P2P平台的初衷似乎也有一些水的意思,他们选择帮助的对象多为达不到银行等高大上的金融机构资金帮助条件的有资金困难的个人或企业,这群本身很尴尬的借款对象恰恰是成就P2P平台同时也可能是给众平台留下隐患的风险因素,随着行业的发展,诸多问题已经慢慢涌现。
1,运营成本与借款成本有多高?
现在普遍的较规范的P2P平台理财收益年化为10-12%,那么出借的年息是多少呢。一般借款业务行业月成本在1.5-2%左右,且还款方式为等额本息。那么年化成本则高达18-24%(因为比想象中高许多不好解释,一般会解释为利息+服务费或管理费),真正的资金利用率年化成本则更高。当然部分平台为了抢到优质的借款客户与银行等机构竞争也有年息18%以下的出借业务,但此类业务多以宣传平台与吸引极优质客户为主的小众业务,并不会为平台真正带来利润,在业务比例中微乎其微。
那么平台的成本又是多少呢?一般一个大的有线下机构的P2P平台全国各大城市门店数量加起来不下几百家,多选在城市的繁华区。单房租一项成本就已经不少,还要有平台运营、工资与提成、宣传、审核、催收等等成本按10%算不算过分吧。这么算下来,看来即使24%的借款成本也不一定能给平台带来盈利,若再有坏账率上来,那能赚钱还真是奇怪了。线下运营的成本比纯线上运营平台成本要高出许多,这也是很多平台选择只做网贷平台的原因,确实可以节省不少成本。
2,理财的钱借去哪儿了?
都说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如此高的借款成本究竟谁会来借款?借款又去干什么?还款能力哪里来呢?
a.正常借款需求平台客户,也是主要的借款去向
急需资金周转有一定还款能力的个人或企业。一般平台纯信用借贷单笔出借在1-30万之间,实际单笔平均出借只在4-5万额度左右。如此高的借款成本一般人是用不起的,那么就集中在十分着急的部分客户。好的情况当然是比如借款人需要10万自己手中已有8万,资金缺口仅为2万的这种,此类客户也会是P2P平台最欢迎的一类优质客户。正所谓平台也都希望是锦上添花的帮助客户而非雪中送炭。
那么实际情况并非都如此理想,选择P2P平台的借贷客户多半手中并无余钱,更有甚者还负债累累。通常此类客户的资金缺口也都不在少数,平台会象征性的批复少量额度,客户资金缺口肯本就补不上,则又很容易会出现一人多贷(多平台重复借贷)等现象,从而隐患重重。
再换个角度说,现在什么行业生意可以保证能有20%以上的收益回报,或许连本金能不能还上都是问题。还款到期时,再拆东墙补西墙也是常有的事。笔者曾在某借款门店了解到,经常有一个月薪2-3K的工薪借款客户写着借款需求10W。有收入流水证明少的可怜的小微企业主借款需求30W…而借款用途多是消费、装修、经营周转等,通常平台审核并不核实资金的实际用途,只要理由合理有一定的还款能力都会批复额度。当然一个月薪3K的工薪在一家平台一般也只能得到2-5W左右的借款额度。
平台要发展,有业绩压力,不会放弃这些客户。如果是让你当面借给这些客户,不知道心里会怎么想呢?(现已出台个人多平台借款总额度的限制,额度定的不算低。这个限制对有还款能力的人来说是限制,但对还款能力差的人说貌似还是鸡肋)
b.投资资本市场,新的选择方向
随着行业的发展,因为优质客户资源有限,很多平台不得不拓展业务逐渐进军其他资本市场。例如打包投资信托业务、基金、保险业务甚至股票杠杆资金等。
很多来理财的客户本身是为了避开风险投资或做资产配置,结果想不到兜了一圈,钱又回去了资本市场。不由得想起一个段子:“老天下雪不下雨,下到地上变成雨,下雪变雨多麻烦,老天不如光下雨……”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与万能险有关的业务。就是把平台理财资金对接到万能险投资的P2P平台。有部分投资万能险的平台可以申请以保单担保借贷资金,美其名曰提前提现,比如保单年息7%,则借款客户以保单本金+1%的成本获得资金。有的平台只需要满10天的保单就可以提现。相当于10天套利了年化5-6%的理财。提现的钱来自P2P平台的理财客户,而还款来源来自未来到期的万能险回款与利息差价,完美的风险转嫁。当P2P平台理财投资客户知道保险公司拿着万能险都去疯狂股市举牌,借款客户早拿着提前赎回又套利的钱逍遥而去,心里又会是什么滋味?(随着监管力度不断加大部分可能存在投机机会的产品和投资方向已被叫停)
c. 解套资金
若看完上两条即心里不安,那么就真的不适合投P2P,因为重口味的还在后面。听说圈里流传着这么一个段子:“当年民间借贷救了银行坏账,而今P2P平台救了民间借贷的坏账…”风流轮流转,地球本身是个圈。比如有些不道德的民间借贷坏账,会把坏账客户包装后送去P2P平台借款,借出来的资金用于抵客户在自己家的账。那还还的上吗?不好说吧。但随着平台审核技术的完善,此类现象的成功率会越来越低。
d.投机黑洞
说到这只想赞好多人是及聪明的,会“极聪明”的找空子和漏洞来“赚钱”,小伙伴们可以尝试随便搜个贷款交流群,进去便可免费观赏到大量的借款中介信息,多半以“口子业务”或“不用还”为由的借款广告,而此类业务多半是P2P平台借款。若借款成功则收取高额的佣金,而借款客户多半都不知道从哪个平台借到的钱,又怎么会记得还呢。此类还应归到道德层面上。若信用大环境完善了,也就自然会降低了存在的空间。大环境的改善需要漫长的时间去等待。
3行业乱象丛生
a.行业迅猛发展
这个发了疯的行业,也不晓得是必须要发展,还是生怕抢不到肉吃。近年P2P平台与公司,如雨后春笋般。从几年前寥寥无几的平台到现在遍地丛生。正所谓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好事也是坏事。前文提到本身这就是一个僧多肉少的市场,再来一出大跃进自然是要消化不良的。有朋友从业的某P2P公司前年该城市的出借业绩任务为2.6亿,第二年直接就提到了8个亿…这样的环境,也不知道是哪里来的信心。那么要完成新的目标就要有新的挑战,好的客户要抢,坏的客户当然也是肉。当然后来就听说坏账率上来了……生存还是发展,应该都已经是个大问题了。
b.从业人员不规范
公司要完成新的业绩目标,线上不惜血本的宣传,线下平台的业绩压力当然最终落到了基层业务员身上。于是乎满大街出现了更多的插车借款卡,电线杆小广告…业务员是P2P平台风险把控的第一关,了解客户最真实情况的也当然是基层业务员,原本感觉有风险的客户,现在为了业绩压力就不得不放行第一道关口。原本条件不够的客户,或许也要包装一番顶上,以来完成所谓的考核业绩。话说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第一层为什么是生理需要呢?其次才是安全、归属、尊重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据说能反过来做的多半是了不起的成功人士,那么底层业务员应该并不算成功人士。
c.平台信用
NO ZUO NO DIE,似乎理财业务跟其他传统行业不一样,传统业务做的越大越安全,而P2P之类理财平台却恰恰相反,高额的运营成本,真正盈利的平台并不多,更甚者干脆靠烧钱度日玩起“自嗨模式”,肥水不流外人田用在P2P上就不太妥了吧。
究竟是天使还是恶魔
P2P究竟是富人帮助穷人的美好平台模式,还是富人压榨穷人的恶毒模式,似乎并不能一概而论。这看似简单直接实际却拐弯抹角的投资模式,始终还是应该属于中高风险理财类型。只能说理财投资有风险,选择需谨慎。而借款是无底洞,选择合适的平台才最重要。如果一定要投的话,建议合理配置风险可控范围内的资金量,尽量选择有实力背景的大平台,选择短期灵活的标的分散投资。让风险变得可控。
都说那些MMM是赤裸裸的骗子,其实这些被包装过的P2P平台们笔者看来更加可怕。当问题凸显出来之时,就像武侠剧里本来的大好人变成了最坏的大反派的大落差。小伙伴们应该了解更多的知识武装自己才是王道啊,即使投机也要死的明白,切不可人言亦言盲目从众。在恐惧与贪婪的博弈中还是要记得钱是自己的,挣钱不易,且玩且珍惜。
未来在哪里
对于P2P这种理财模式,还是有诸多积极意义的,例如度娘有云:
有更多市场迹象表明,p2p正成为中国金融业内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展现出的市场发展潜力甚至令国际市场刮目相看。
P2P金融模式自诞生以来,从欧美迅速扩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应用发展。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有闲散资金的投资人能够通过P2P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找到并甄别资质好的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主,获得比存款到银行更高的收益;
第二,有资金需求的企业主在P2P金融信息服务平台仅靠点击鼠标输入相关信息就可完成借款申请、查看进度以及归还借款等操作,极大提高了企业主的融资效率;
第三,对政府相关部门来说,这种模式都是网上公开进行的,所有平台交易数据随时透明可查,在利息税收和借贷利率方面更能轻松监控和监管;
第四,对社会来说,这种模式提高了资金利用率,遏制了高利贷的滋生和蔓延,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P2P犹如天使般降世,只是在发展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若积极向上,前景还是十分美好的。对于未来可以有一些期望,希望不会走叉了路就一去不返。
1 大信用环境的完善
征信与个人信用大数据的共享与完善,当然随着人行的大征信系统与各个机构的个人信用大数据模型的完善也会利好诸多行业发展,构建健康美好的社会大环境。都说要人人平等,但笔者认为未来社会会有一个唯一的不平等划分标准,那就是以个人信用标准划分的等级待遇区分,例如将会有一部分信用不好的人们生活出行处处受阻,而信用良好的人们甚至可以免费享受到诸多超值服务等,且行且看。
2 审核技术与手段的完善
如现已被多平台运用的大数据模型审核系统等,还需全方位结合立体化审核,使风险审核越来越完善、越来越高效。
3 成本与利率
逐渐直销化与APP化传播有利于平台节省中间成本,也有利于避免部分“黑中介”投机。从而降低借款成本,缓解借款客户还款压力,真正帮助需要帮助的客户。
4 政策监管与规范
虽说现在并无完美的监管模式可以借鉴,但有关部门的介入,增加行业门槛,规范经营监管,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也是长期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本篇只单纯讨论P2P,并不针对具体平台,文章内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最后突然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老问题:“为什么坏人放下屠刀就可以立地成佛,而好人却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可以修成正果”。好像很难回答的样子,如果问题的答案就在问题里的话,那或许这个所谓的历练过程的难易就并不重要了,重要的只是这个人想不想成佛,既然成了佛又何必在意过程的曲折难易呢。
还有一个小建议就是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自己的个人信用,因为在不久的未来一定会让你变得高贵。
希望美好的事情永远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