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90%创业项目死掉,是因为他们做了错误的产品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做一款正确的产品,是创业成功的大前提。

在我们的手机上,有很多爆红的APP,一瞬间引爆,然后大家都在玩,比如2015年的足记:

的确,刚开始接触到这个APP,感觉非常惊艳,可以傻瓜式的做出这种大片既视感的图片,但是玩了几天,就感觉腻了。

即使,足记后来开发别的玩法,比如电影拍摄地的旅游、分享电影干货贴等,但都是复制别人的,没有独特性,我最后果断卸载了足记APP。

归根到底在于,大片既视感的图片制作,没有太多的使用场景,非常容易过把瘾就死。

那我们怎么设计出一款,有很多使用场景的产品,长久的粘住用户,也就是《增长黑客》这本书提到的“正确的产品”。

我在大学毕业前两个月,一直宅在宿舍,吃了整整2个月的外卖,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同学,包括我自己点外卖,都是搜集几张外卖单子,然后打电话去点餐,完了付现金。

那个时候,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做出一个餐饮业的淘宝出来?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可以选择来自附近几十家甚至几百家的店在线点餐,在线付款,甚至为了提升配送速度上的体验,做一个超时赔付功能。

但是网上一搜索,发现这样的平台如饿了么,人家都已经做了很多年了。

然后,我就放弃了这个创业项目的想法,不过我脑海里又跑出一个新的想法,餐饮业有淘宝,但餐饮业没有统一配送的快递啊。

经过市场调研和网上搜索,发现,卧槽,市场上还没有人做外卖的统一配送;既然快递业有商业模式,外卖的统一配送,在外卖单量足够大的情况下,也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

最后,考虑到饿了么的总部在上海,我最后在毕业第二年的3月份,去了上海,选择上海高校集中的杨浦区,做了我的市场根据地。

但是,因为我个人想转型,1年之后,离开了外卖行业。

用《增长黑客》这本书的话来说,做正确的产品分为4个阶段:

1 需求分析

A 是真需求还是伪需求

我的外卖创业想法,本身就是基于自己和同学的懒惰需求出来的,而且饿了么从2009年做到我毕业时的2013年,足以证明是真实需求。

而有些人说起的创业点子,其实是自己凭空想象出来的,是伪需求,比如有一个大一的小朋友,想毕业胡做“菜配送”这个创业项目,但其实,大家买菜,更多的还是自己去菜市场,或者没时间买,就直接外边吃了。

B 是不是刚性需求
关于是不是刚性需求,这本书的观点是,刚性需求就是衣食住行,但其实不止这些,像色欲、社交、职业提升这些需求,在这个时代,也已经变成非常刚性的需求。

C 市场容量是否足够大
市场容量=用户的消费能力 x 消费频率 x 产品的价格定位

D 要有自己的盈利模式

2 产品开发

很多人做产品的时候,喜欢从一开始,就把各种功能放进去,比如我现在在做的越读营这个阅读社群,开始也有这样的倾向:想把各种板块搭进去,比如知识IP阅读营、文化衫、主题分享、在线课程等。

但是在其他创始人的提醒下,我们最后决定,还是先主推一个板块:知识IP阅读营。

这也是《增长黑客》教会我们的,做产品功能时,特别是一个全新的创业产品,不要一开始就大而全,而是应该先专注一个功能,把它做到极致,同时也是测试市场,看这个产品的受欢迎度。

3 小规模测试

不做小规模测试,会死的很惨;书中提到的叮咚小区这个案例,我亲眼目睹;它是上海的一个社区O2O项目,做的是小区的信息分类平台。

凭借着2014年的社区O2O大热,创始人忽悠到了1亿元的融资,然后疯狂的砸广告,钱烧的差不多的时候,用户数量却没上来,就是因为APP的体验太差了,页面也丑爆,更带来一边倒的差评。

最后如大家所料,钱烧完,项目玩完。

虽然很多人都会说,这个世上没有绝对完美的产品,你看诺基亚大热的时候,苹果手机也有很多问题啊,但还不是照样干掉诺基亚手机,所以啊,项目不成功,不是产品的错,而是运营或者推广的错。

这句话,TM扯淡,如果苹果第一代手机是一坨屎,没用几天就坏,苹果手机能胜出?

所以,产品全面推向市场之前,有一个PMF状态,也就是通过小规模测试,非常颠覆而且基本能用。

4 快速迭代

快速迭代是紧跟第三点的,第一代产品不可能完美,而用户的挑剔是无止境的,不迭代就会被抛弃。

也正是基于,产品要快速迭代,我的第二期知识IP阅读营,相比第一期单纯的读书啊读书,设计了:学习方向咨询、主题书单选择、通关晋级、10场分享等,用各种方式,促使营员学以致用。

当然,即将开始的第三期知识IP阅读营,玩法又会更迭。


这是我在第二期知识IP阅读营的第5关通关作业,《一本书读懂互联网营销推广》,教我们制定完整的品牌推广方案,而品牌是否能推广成功,有一个最大的前提,就是品牌的核心产品,是否是一个正确的产品,而《增长黑客》这本书,恰好补充了这部分;让无论是创业的,还是在职的员工,以公司的核心产品是否靠谱,作为是去是留的一个考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