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林下生风
最早接触书是在儿时,连环画《罗成》、《薛刚反唐》、《侠女》等都是从村里小孩子那里借来的,我大多是在看图,底部很少的两行字也能模模糊糊的看的似懂非懂。
初中时不知在哪个同学手里借到了一本琼瑶的小说《鸵鸟》,同学们都小声的窃窃私语:是黄色的,我悄悄翻看了书的封面,并不是黄色,后来才渐渐的明白,原来同学们口中的黄色是所谓书中的情爱。
一个班级有四五十个人,讲台上的老师大多是上了年纪的男老师,戴着高高的眼镜,在中后排的我,常常利用上课时间,读琼瑶的小说,到了家躲在被窝里读,能一次读几个小时,一本书很快就读完了。
刚看完一本,那同学又不知道从哪里弄来一本,我还是借来看了,那是第一次接触到什么叫亲吻,男女之间的情爱也是在那两本书里了解到。
尔后,看的书多半是为了应付考试,也就是所谓的教材,或者不称为读书,整日埋在试卷里,题海里。真正的课外书几乎没有看,那时也不知道读书好。
再后来,读了不时尚杂志和报纸,读的时候摘抄里边的好词好句,有时候甚至剪下来贴到笔记本上。
随之在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文章,一般是开头和结尾的一两句文字都写地不错,而内文一般般,而那些悠美的文字并不是我所写,是摘抄来的。
读书而知今,我早已懒惰的不再做摘抄那些好词好句,常常抱着《成语词典》、《现代汉字词典》,想何必去摘抄别人的,词典里的词最全,没事时我翻翻就能记住几个。
西单的图书大厦是我最爱光顾的场所,有时一个人,有时与同学一起去,一看就是半天、一天,蹲着、坐地上、或依靠在书架旁,那时的我觉得自己俨然成了一个文化人。也时常排队买一摞一摞的书,提回去。
有一段时间,特别爱读一些励志的书,什么《了不起的盖茨比》、《人性的弱点》、《语言的突破》、《卡耐基写给女人全集》等等励志的或鸡汤性质的,或写给女人的书,我知道了要早起,要勤奋,要拼搏。
班里的一个女同学她喜欢买畅销书,经常收到当当网寄来的书,那次我借了她买的《狼图腾》很快就读完了,我知道了狼性,狼的精神,那时我才真正的懂得了——书非借不能读也。
说来你们可能觉得我老土,那些年,每一个夜晚,我都要听着收音机入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财经夜读》是我最爱听的节目,主持人安然娓娓道来的故事,多是选自《读者》、《青年文摘》等优美的文章,点点滴滴的文字,那是我的菜,是适合我口味的。
近两年听喜马拉雅是我的最爱,只要是不影响一心二用的,我都会听喜马拉雅,多听国学、百家讲坛、历史故事,听的最多的还是文学作品,听的书至今约有二三十本,好听的我会听两三遍,或者读了那本书,正好喜马拉雅也有,我读一遍,再听一遍。
今年自写简书以来,也看了很多简友们的文章,知道要想输出好的作品,必须多输入好的作品,即多读书。出门坐地铁时,在等候时,旁边的人99%的人在看手机,我会拿着尚未读完的书来看,这样薄一点的书,利用业余时间一两天就看完,厚一点的需要读一个礼拜左右。
读书几年前在国家图书馆办的借书卡,已经好久没有光临了。有时候我会在网上看电子书,但是看着看着,觉得几十万的书如果用手机,或在电脑上看,真的是特别的累眼,看一会就头晕目眩,两眼生疼,这也是我不习惯一天到晚玩手机的缘故,游戏当然更不玩。
所以我认为读书,还是闻着纸墨的味道眼睛比较受益,何况好的地方可以反复的读,想背的可以背下来。网上读书的唯一好处是,遇到美文美句,方便做摘抄,复制了直接放在印象笔记里即可,纸纸书则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打,当然也可以搜索想记的片断。
网上的书很便宜,十几元,二十多元一本,我经常是看完一本再买一本,后来发觉网上买还是贵了一点,去图书馆有点远,所以就在网上搜索了书的TXT下载,下载后把字调成五号字,把纸调到最小的页边距,然后正反两面的打印,一本书薄的约打二十多张A4纸,厚的五十多张纸则可以打完。
这样还是比较省的,家里有打印机,加上纸墨,比买书还是要便宜很多。最近,我常常这样阅读,我喜欢这种阅读方式。特别厚的书还是需要买来读。
读书吧,读书好,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着读着不知老之将至。
嗨~ 我是林下生风,感恩你来过,我记住你了,你记住了我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