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舆论场中,总有一些群体自带“高能预警”。
比如“美女”。“热裤美女创业卖猪蹄(图)”显然比“衬衣男生创业卖猪蹄(图)”更能吸引点击。连贼,只要是个女的,也索性贴上“美女小偷”的标签。腾讯编辑可能在想:不管你觉不觉得美,我反正觉得美。
比如“女司机”。“女司机错把油门当刹车”就比“新手司机错把油门当刹车”更符合网民心中被媒体塑造出的刻薄偏见,更能引发“对呀,女司机就是这个风格”的热议讨论。如果肇事者是男司机,往往他的性别不会出现在标题里。难怪《疯狂动物城》里,豹子夸兔子警官可爱,兔子警官会提醒道:兔子说兔子可爱没问题,而豹子说兔子可爱就有点不太对了。这个梗,在偏见横行的国情下可能没几个人能理解。
是的,舆论朝向女性的镜头,有时就是带着这样猥琐而优越的光圈——这也是我朝民意潜意识的真实呈现。同样冤枉的,还有“富二代”、“城管”之类,已经差不多被舆论描绘为恶魔代言人。谈及演艺界,动不动就不屑地说“戏子”。
还有一个群体,就是“大学生”以及与之同类的“硕士生”、“博士生”。杀人案,是普通的社会新闻。可是“北大学生弑母”是可以上头条的。
这是一个曾经光芒万丈的群体。几十年前,“大学生”的另一个名字是“天之骄子”,何等威风。而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生遍地都是,处境自然是有些今不如昔。庸众们大概是有些幸灾乐祸的:你不是牛逼吗?结果找个工作不也是月薪才三千不如月嫂泥瓦匠吗。
朋友圈里流传着各种嘲讽大学生落魄的段子。最为典型的模式是:我小时候成绩差,高中毕业出去打工,艰苦奋斗创业成功,开始招聘,结果来卑躬屈膝投简历的是小时候成绩最好的那个。
庸众们喜欢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故事给他们一种幻想成真的满足感:我虽然是学渣,但我也可以像故事里这样逆袭呀,多解气!大学生都是书呆子,眼高手低,高分低能,有什么了不起。特别是女大学生们,穿得那么少,勾引谁?
民意带来的注意力及认同是媒体的衣食父母。媒体开始把猥琐而优越的镜头对向大学生,讲述大学生上当受骗、考试作弊、熬夜游戏、堕胎、就业难的故事。新闻报道当然是真的,但选择性的报道以及突出“大学生”的标签,为庸众们“现在的大学生啊,啧啧”的话题提供谈资。
同时,尽管心里不太看得起大学生,但庸众们反倒对大学生有着处女座一般的洁癖要求。前几天,武汉大学辩论队的各种奇葩队名火爆网络。这些名字的风格大家可以先感受一下:
本来,辩论队的名字,搞搞无厘头是相当正常的事。但在认为大学生应该文质彬彬地穿着中山装、出口之乎者也的庸众看来,这可是事态重大、动摇国本:
大学生活得真的挺悲催。老老实实上课吧,庸众说你书呆子;创业吧,庸众说你瞎折腾;少说两句,庸众说你死气沉沉;活泼点儿,这不,暴风雨更加猛烈。
真正的问题,恐怕不在于该如何给辩论队起名字——你怎么起,也无法让所有人满意。问题在于,亲爱的网友们,你为什么要忧国忧民地去管人家如何起名字?管就罢了,还如此没有幽默感。在这个全民吐槽的时代,没有基本的幽默感,是最大的落伍,堪称犯罪。
有人说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自媒体。天下之事尽收眼底,也总爱发表两句议论——是的,你有言论自由,你可以对任何事情发表意见,但同时,你也可能在这个过程中暴露你漏洞百出黯然失色的智商或三观。“或许我老了……”的那位对蹲着等地铁的女孩大放厥词的阿姨,以及这群对于奇葩队名智商优越感十足的网友,本质上其实算是言论自由的受害者——如果他们闭嘴,或许还能伪装成一个三观正常的人。大脑才是人真正的羞处,该掩的部分一定要掩住,否则会丢人现眼。
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民意真的不像意见领袖们鼓吹的那样光芒四射。在很多时候,它是愚昧的,消极的,随机的,偏激的,无建设性意义的,甚至是满怀恶意的。但大多数时候,他们并不自知这一点,因此在他们四处贴标签、指手画脚时,并不会觉得有哪里不对。女司机就是不行,富二代都是纨绔子弟,城管就是流氓,开豪车的美女都是小三,中国一切问题都是ZF问题,大学生或是不谙世事的书呆子,或是胸无点墨的废材。只有这样简单粗暴的断语,才能让他们沾沾自喜地自认为读懂了这个复杂世界。
偏见是一种伺机发作的病毒。它容易感染自以为是的、浅薄的人。如今互联网中的碎片内容,是偏见病毒最好的传播媒介。要想增强抵抗力,在读读万卷书、行行万里路的同时,还应该学会欣赏自己讨厌的事物。人生苦短,何必让偏见把你变得那么剑拔弩张。
————
作者:吴迪
微信:woody602
谢谢阅读~如果能扫码关注我的微信公号就更谢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