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004+阳光小青+释若写作公式+阅读理解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第一题、用课堂上介绍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500字以上。

标题:为母则强,从来不该是句空话!

2018年10月,一个女人在朋友圈,发出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到:“人生苦短,但对于我来说却不苦不短,我是幸福的离开,追随爱的人而离开,说好一起慢慢变老,一起离开,怎么能舍得你单独离去,所以宝贝老婆来陪你了。”

这个女人姓戴,在丈夫离奇失踪10余天后,无法承受各方面的压力,带着一双稚龄儿女,投河自尽了。

此后事情又发生神奇般的转折,失踪的丈夫回来了。原来他假装失踪是为了骗保抵债。

网上的评论众说纷纭,有说他们夫妻情深,有说他们真正荒唐,而我的想法就是:这样的一个女人,有什么资格去做一位母亲!

两个孩子,何其无辜!一个四岁,一个三岁,正是懵懂无知、天真烂漫的年龄,身为母亲,她竟然忍心,这样带着他们一起决然赴死。

说到这里,我不由想起小说《熊镇》描写的那几位坚韧的母亲。

《熊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北欧瑞典的森林深处有一个日渐没落的小镇:熊镇。

整个小镇经济衰退,只有一个冰球馆,一个咖啡店,一个酒吧,几个家庭,一群男孩和女孩。那里的人们渴望通过冰球运动,让小镇重新得到新生。

就在小镇青少年冰球队取得半决赛胜利的夜晚派对上,发生了一起恶性事件。十七岁的明星冰球运动员凯文,强奸了自己爱慕的十五岁小镇少女玛雅,而另外一个爱慕玛雅的少年亚当,撞破了这件事情。

围绕着这一事件,各行各业的人物,做出各自不同的选择。沉默偏僻的小镇里,处处涌动着暗流……

小说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80后。很难相信年纪轻轻的他,就已经是全球知名的瑞典小说之王,他的小说全球热销1300万册。

《熊镇》是他继《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外婆的道歉信》、《清单人生》之后,超越式里程碑新作。

百万畅销作家李尚龙连夜读完本书,被深深震撼。

书中描写了几位地位不同的母亲:有热爱家庭的职业女性,有带着病弱身躯养家糊口的低洼地女性。环境不同,职业不同,但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坚韧。

书中的许多细节,你初看时不以为然,再读第二遍,才有恍然大悟的感觉。可能你在读第三遍第四遍的时候,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这,就是这本书的魔力!

这是一本关于爱情、友情、亲情,关于忠诚、信仰、背叛,关于家庭、婚姻、事业的书。用书中的话来说:每一个看过此书的人,都能从书中看到你自己……

第二题、 写一篇听课笔记(重点谈收获),体会式笔记,而不是摘抄课堂内容,1000字以上。

标题:原来看书也是有套路的!

读点书,写点文,做个有情怀的人!这句话,是我们公式写作课教练吴释若的座右铭。

再次仔细听完老师的第二堂课:阅读理解。深深被教练的情怀打动!70多分钟的课程,浓缩了老师几十年的学习精华。老师真是用心良苦。

一直以来,自己都十分喜欢看网络小说。足足追了有十年多时间。几乎天天都在看网文,享受沉浸在网络文学中的那种愉悦感。

为书中的人物或喜或忧。看到精彩处,有时会笑出声来;看到悲伤处,有时会忍不住流出眼泪。

但是,往往一本书看完了,只会自我感觉这本书好看还是不好看。完全记不住里面具体讲了些什么,甚至有时候连里面主角的名字都记不住。

上次听人说,《大江大河》翻拍成电视剧,很受欢迎。准备去看一下,后来翻了一下各种评论,才发现原来这本书早就读过了。回想一下只是知道大概的事情,但是具体的脉络却是含糊不清的。

听完了老师的这堂讲课,突然间就发现了自己的阅读问题。

首先,自己的阅读,目的性不强,一直处于那种比较浅的层次,为了刺激、娱乐。

只是把读书当作一种娱乐,认为看小说文只为了让自己身心快乐。“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就曾说过,她也十分爱读网络小说,但是她不光只是阅读,还从中观察作者如何布局、如何制造冲突,从文中学习各种技巧。

其次,看小说的方法也不对。

许多宅斗文、宫斗文,人物繁多、关系复杂。往往看过之后,想讲给朋友听就不知道从何说起。

通过学习老师的课程,恍然大悟。

读这类虚构类书应该做一个人物关系图、做一个带时间的故事进展图。光是这样想想,故事的脉络已经清晰了很多。到时图画出来,故事也看完了,情节应该也记得更牢了。

这一堂课里,老师教了我们许多技巧:怎样速读怎样精读,怎样讲述你看过的书或文章,怎样去做笔记。

在我看来,这其中的每一个技巧,如果是放到一般的写作教程中,都可以做好几节课程出来。

这位有情怀的老师,绕过自己走过的所有的坑,把他一生所学,以这种简短精炼的语言,写在这儿,教给我们。让我们不必去重复许多人曾经走过的弯路。

心里十分感激老师无私的付出。学习写作以来,慢慢也看些杂七杂八的书,也知道自己的阅读习惯十分的不好。就像老师所说的,如果你要是一年拆解几十本书,不提高你的阅读速度,是根本完成不了。

老师的每一堂课都值得反复倾听。每一遍听完都会有所收获。

学习写作一年了,脑子里慢慢的萌生了一个想法。想把自己看过认为比较好的小说拆解出来,推荐给别人看。但是一直都不知道从何入手。

老师的课程让人有了方向,原来看书也是有方法的。以后看小说就可以一边看文一边画人物关系图、事件进展图、时间轴线图,慢慢学起来用起来。

期待着,努力跟上老师的脚步。有一天也能完成心中的梦想。

第三题、 在荔枝微课,释若老师的读书专栏“噢耶,读书来了”,听老师解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并写下你对RIA读书法的理解,500字以上。

标题:《这样读书就够了》感悟

晚上再次聆听了释若老师解读稿《这样读书就够了》,这本书是拆书帮的帮主赵周写的。里面讲述了一个非常具有操作性的RIA读书法,让人们能够通过使用这种读书方法,把书本的知识点融会贯通,对自己现实生活的问题有所帮助。

那什么是RIA读书法呢?

RIA读书法:R表示阅读原文;l代表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原;重要的步骤A分为A1和A2两步:A1联系自己经验或者所知道的事情,与书中知识相互对照,进行反思;A2则是最重要的践行,对生活中产生的相应问题、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把书中的知识运用起来。

这种学习方法主要针对于致用类书籍。它不要求通读全书,只要能够从书中找到对阅读者有所帮助的片段即可。

当今社会上,成年人看书,往往是带着一定的目的。就像自己,除了看小说是为了娱乐外。看过的书杂七杂八,曾经为了打毛衣找花样,去翻阅有关毛衣编织的书;曾经为了做好吃的菜,去翻看菜谱;曾经为了计划去哪里玩啊,翻看别人的旅游攻略;曾经为了去学写作,去看有关写力书与文章……

再次重听老师的解读稿,突然发现了自己爱好广泛,无一精通的原因:看得多,想的多,但是行动不够多。

举个例子,目前在学习写作,不仅要认真听教练的讲课,还应该联系自己的写作实际情况,开始有针对性的践行。按照老师所教的知识点,一笔一划真刀实剑练起来。

慢慢用起来,RIA读书法!

第四题、 用课堂上介绍的重述原文方法,写一篇人物传记稿,1500字以上。

标题:杨绛, 爱我所爱,方成事业!

今天我想讲的这位女性,她知书达理、明智豁达,前半生低调,年逾90 声名赫赫,为众人所知。她就是《我们仨》书中原型之一:杨绛,《围城》作者钱钟书的妻子。

杨绛,原名杨季康,1911年7月生于北京。随后几年随父亲辗转于无锡、苏州、上海。

1927年,16岁的杨绛就读于苏州振华女校。1928年到1932年,因为高考那年清华不招女生,杨绛只能在苏州东吴大学学习。

1932年大学毕业后,入清华做借读生,与钱钟书相识相恋。

1935年,杨绛在毕业前夕毅然决定中止学业,与钱钟书结婚,陪伴钱钟书出国赴英法留学。1937年,女儿钱瑗出生。半年后,母亲去世。1938年,知晓国内抗日战争爆发,爱国的夫妻俩辗转回国。

1943年,杨绛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编写话剧,《称心如意》,在上海大剧院公演,取得轰动。

1944年到1946年,在上海沦陷区,经济最困难的时期,甘为“灶下婢”,支持钱钟书完成《围城》。

1958年,47岁的杨绛,偷空自学西班牙语,开始翻译西班牙原文的《唐吉诃德》。

1966年至1972年,夫妻两人被划为“牛鬼蛇神”,遭遇下放。

1978年3月,重新翻译的《唐吉诃德》出版。杨绛把此书送给来访的西班牙国王、王后作为礼物。后来因此书获得西班牙国王颁发的十字勋章。

1997年,女儿钱媛旧病复发,去世。

1998年末,钱钟书因病去世。

2001年,在清华设立“好读书”奖学金,将夫妻两人的稿费全部捐出。截至2014年,累计捐赠一千多万元。

2003年,杨绛以92岁高龄,完成女儿钱瑗的心愿,写出《我们仨》,创销百万册。

2007年,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2013年,杨绛102岁时,出版250万字的《杨绛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杨绛因病去世,享年105岁。

人的一生是个选择的一生,而关键的选择只有几处。杨绛一生中重要的选择有这几处。

1、选择到清华借读,遇一生所爱

1932年,21岁的杨绛和朋友四人一起考上了燕京大学。入学前夕,杨绛临时选择去了清华借读。

与钱钟书在清华相识,第一次见面时,

钱钟书说:我没有订婚。

杨绛说:我没有男朋友。

正是这份选择,让他们有了长达60年的相濡以沫的生活。

杨绛在书中写道“已不记得哪位英国传记作家写他的美满婚姻。他写道:我见到她之前,从未想到结婚;我娶了她十几年,从未后悔娶她,也从未想要娶别的女人。我把这段话读给钟书听,他说:我和他一样。我说:我也一样。”

2、选择自己热爱的文学作为事业,一生为之奋斗。

最开始杨绛想要选择学医,但是她吃螃蟹不敢剥壳,观摩别人的一堂手术,结果一个星期不敢吃肉,最后只好放弃这个想法。

又因为父亲做法律工作的,她想跟父亲一样去学法律。父亲对她说“选你喜爱的去学”,杨绛想了想说“我喜欢小说,那就选文学吧。”

在清华学业完成前夕,为了照顾不会打理自己生活的某人,毅然决定与钱钟书结婚,一同出国留学, 照顾钱钟书。

1935年到1938年,在国外留学的短短4年间。杨绛就如书中的蠹虫,钻进了知识的海洋,拼命的充实自己。 这一段经历,为她日后翻译《唐吉诃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在生活最艰苦的日子里, 选择支持丈夫少些工作,完成《围城》。

杨绛工作之余抽空写的话剧《称心如意》,在剧院上演 ,取得轰动。钱钟书说我也要写一本出来。为此钱钟书减少了教课量,少工作意味着家庭收入少了。为此他们辞退了帮忙做饭的女佣,杨绛承担了大量的家务工作。

钱钟书有诗云“卷袖围裙为口忙,朝朝洗手做羹汤。忧聊烟火熏颜色,欲觅仙人辟谷方。”

4、选择翻译西班牙语原文《唐吉诃德》。

47岁时,杨绛准备翻译《唐吉诃德》,她看了四五种语种的版本,最终认为还是原版的西班牙文的更好。

1958年,杨绛开始自学西班牙语,两年后学有所成。开始翻译西班牙原文的《堂吉诃德》。

这期间经历文化大革命,完成一大半的译稿被迫交出、丢失,机缘巧合又寻回。

1972年,59岁的杨绛开始从头翻译《堂吉诃德》,一直到了1976年的冬天才翻译完。

5、在女儿丈夫都过世的情况下,选择坚强活下来,整理丈夫的遗稿,完成女儿的心愿。

1997年春,钱瑗因病去世。1998末,钱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现在,只剩下我一个。”杨绛在书中如是说。

钱钟书遗留下来大量天书般的手稿,手稿里有英文、法文、甚至还有小语种写的,整理手稿是一个非常艰巨而漫长的过程。

因为热爱才容易坚持,无论是出国留学、翻译文字、戏剧创作、整理手稿,都与文学息息相关。杨绛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热爱的一生,也是充满文字魅力的一生。

杨绛在100岁时写道“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愿我们能学会先生的坚韧、学会先生的淡定与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