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玫瑰园荟萃2019第二十三期:背后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本期主题作业:背后...

本期作业主持人:南飞雨燕

本期玫瑰园之星:

玫瑰园原创基地
引文(南飞雨燕):我们常常习惯说“事实就摆在这,你还有什么好说的”,“我都看见了,难道不是真的吗?”…………那些新闻背后,那些人生背后,那些爱情背后,那些生死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还涌动着什么?或者,层层垂帘幕后,有人心颇测,也有感人肺腑。透过外像,直击排山倒海般的拈花无言,你知道的故事,写出来吧!

图片来自网络

上周,有人说股票涨了,医药板块领涨。我没买医药股,所以继续让手上那几支股票去安然沉睡。只是突然间想起了屠呦呦。

《诗经·小雅》中曰:“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描述了这么一个美好闲雅的画面:一群鹿儿呦呦叫,在那原野吃着蒿草。我有一批高贵的宾客,品德高尚声名清白。

令人心生向往的一个场景,一幅画面,在水一方,鹿栖萋草,人安好。

而“呦呦”二字在生活中是极少用的,特别是用在名字中。我也是2015年才知有个老太太叫“屠呦呦”的,和全中国人一样。因为那年10月,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项公布,屠呦呦,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

现代的人们,已经很难想象疟疾的可怕之处。它是一百多年里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它的致命性仅次于天花,仅仅在20世纪,就曾夺走大约3亿人的生命。

直到一种名为青蒿素的药物横空出世,令数百万人死里逃生,扭转生命的乾坤。但是,距离青蒿素的发明过去了40多年,人们对发现了青蒿素的科学家却一无所知。1979年,一篇未署名论文发表,宣告了青蒿素的存在,西方医学界震动。2005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受邀参加中国的疟疾研讨会,问起谁发明了青蒿素,中国人同样一问三不知。两人不懈追查,最终,得到了一份从中国寄出的原始资料,才得以从中拼凑出屠呦呦发明青蒿素的故事。

1967年5月开始,在北京的中医研究院,39岁的研究员屠呦呦,开始在古老的中医文献中寻找治愈疟疾的方法。她测试了超过2000种草药,超过200种化合物,最后在成书于公元4世纪的古书中,找到了治疗热疾的青蒿疗法。

真正的热爱,是一种别人无法理解的执着。为了证明青蒿素的序效,屠呦呦从在动物身上的试验改为了——以身试药。在药剂不断加重的状况下,她曾患上了肝中毒………

她在获奖时首先感谢的人是父亲。父亲听到她人生第一次“呦呦”的哭声时,正激动地吟诵着《诗经》的著名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并给她取名呦呦。不知是天意,还是某种期许,父亲在吟完“呦呦鹿鸣,食野之蒿”,又对章接了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她还感谢了国家,毛主席,东晋时期的医生葛洪,同事,团队。

唯一不感谢的,就是她自己。她说,因为痴迷青蒿素,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情感投入到科研当中,没有尽到为人妻、为人母的义务和责任。

看到这里,我感动至极。为屠呦呦在艰苦年代中坚持自己的信念,迸发自己的热情,宿命也好,使命也罢,无怨无悔,压根就不为名不为利。这种人,真的太少太难。

她如一株自若挺拔的青蒿。生,就生出希望;有一天离开,也落尘出一片菁菁世界。

年近90的她几年前获得如此重量级奖项,几月后却又淡出大众视野,以另一形式继续扎根自己热爱,一如风华正茂的岁月。

如今一打开电视手机,什么热搜头条,都是某某明星名人要举行世纪婚礼了,某某又外遇了又分了又离了。金钱颜值桃色一齐上,恨不得高调全地球,扎瞎整个世人的眼球。

所以,我们在2015年才知有个女人叫“屠呦呦”,才知道40年前就有种药物叫“青蒿素”。当然,那阵子也空降铺天盖地的宣传报道。热了多久,热到什么程度?一个月,医药板块领涨了两周。仅此而已。

早几日看过一个纪录片,讲述了一条鲸鱼的死。你知道吗?一条鲸鱼在洋流中死去,它巨大的尸体缓缓沉入海㡳,会创造出一套齐全缜密的生态系统,用以维系几百种无脊椎动物生存几十年,上百年。生物界赋予这个过程一个名:鲸落。

炎热的夏夜,我看着眼中泛起涟漪阵阵。鲸鱼停止呼吸作别世间,悲壮,美到疼,疼到痛。鲸落,给无边孤寂,暗黑莫测的海洋留下了一座宫殿,一顷绿洲,予这薄情的世界以最后的温柔,剔透盈芳,爱与希望在延展。

在这个不美好的世上,最美好的童话依然存在。你必须站至时光的背后,才知它们是饱受了自我牺牲的崇高与自我梦想的蛊惑般的煎熬才写成的,满溢着无边的执拗与孤寂感,透明而凄美,呈现出生命本身的厚重。

如果说袁隆平研发出杂交稻,是在守护生命的话,那么屠呦呦发明了青蒿素就是在拯救生命,如同一场绝美鲸落,福泽后代,彪炳千秋。

今日周三,大家仍在关注医药板块的红绿。我想起屠呦呦,想起一海一鲸。

呦呦背后,如鲸落。

图片来自网络

多年月光没能让我长出飞翔的翅膀,却滋生出一个周而复始的梦。它的模样宛若清风的舞蹈,我总是捕捉不到它的眼睛。

我的眼睛时常会在文字里游走,繁复的情绪荡漾在某一瞬间,让我心潮起伏的不单是一些段落或者整篇故事的内容,主要源于细节的走心。

我算是个喜欢看书的人,也看过不少,但有些挑剔。我从不拆书,因为,把别人的思想植入自己的精神土壤,对我而言,是写作的大忌。

很多人喜欢名家前辈的墨宝,会用一些金句装点自己的文章内核。可是,拿来主义固然轻松顺手,但是没有底气,何不打开你的脑洞,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金句。

我知道,我这样的言论会颠覆一些人的观念,可我就是这么率真。

尽管我的文化水平不算高,可我只喜欢有个性的文字,那里面蕴藏着作者的灵气与高贵,以及独有的精神气质。

那些年,王朔全集是我枕边的入眠曲。低语,是我内心的独白。无言,是我游弋在深夜平原的思索。很多段落都刻在我心里,我不是过目不忘的人,只是他的文字让我很走心。

我会在他的文字里大笑,幽默,还是黑色的更劲道。我会在他的文字里哭泣,感动于剧中人无奈的遭遇。

某日清晨,我身处拥挤的地铁内,被一只屁的放纵唤醒了一些文字的记忆。

记得王朔在《我是你爸爸》中有这样一段传神的描写:马林生在拥挤的夏日公交车上,他的汗水和别人的黏在一起,他甚至能触到人家身上有几根肋骨。麝香味和劣质香水味混合,让他难以呼吸。当一只屁袭来的时候,大家都屏住呼吸,用手捂着鼻子以示清白。每每想起这段,我都会笑。

我在想,他写这些文字可能也是深有体会,所以说,灵感源自于生活不是空话,而是去经历后才有发言权。

《三国演义》真是空前绝后的巨作,后来人根本不可能超越。我非常喜欢看。

很多年前,原著,我读了五遍。真叹服罗贯中超人的才华和智慧。不管是政治,军事,人文,地理,民生,游说学,玄学,人物的情感线...他都拿捏得那么到位。不得不说,他超级棒!

我时常在想,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是怎样的心理构造和格局观?他走访了多少人?搜集多少史记?他翻阅了多少前人的文献?又探寻了多少别人的故里?当然,这些我无从查找,也没有具体的意义。我只是会沉浸在三国的纷争和精彩叙述里。

这本书的背后一定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就像很多作者为什么要写部小说的坚持与执着。他们并不知道,在后世,他们的文字会成为不可替代的经典。

当下是一个写作的时代,很多人都在写。文字已汇聚成浩瀚的海洋。而我只是里面的一滴海水,在独自冲浪中享受着文字带给我的愉悦。

很多时候,我站在自己的某一篇文章前面,目光划过字里行间,忽然徒增了陌生感。我为什么会写这些?真是忧郁到悚!怎么也想不起来当时写这些文字的心情背景。可能,我的心一直在流浪,在风雨的路上变得麻木。

你又摘了野花,欣喜地发给我看,它们好美!暖色,总是让人心变得柔软。还记得你是绝色的代名词,如何也会这般矫情?不过,我喜欢。

你知道吗?从零下六度到火辣辣的三十九度,绝不是风的缘故,只是,我把一切都归罪于风。

蓝色的伤口在愈合,某些痛已留在了昨天。还是会在过去的桥段里游走,感受文字里那些幽蓝色的殇,我会笑,笑得泪花飞舞。

我在午后的街角喝着冰粉,找寻你说过的Q弹、Q弹。真的,冰粉很Q弹!只是我此时六神无主,一些散乱的情绪无处安放,很像是在跨越一座人生的分水岭,明明很留恋故地的风土人情,却要挣扎着想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我是累的,也是轻松的。今天,我终于战胜了矛盾两兄弟,洒脱地让自己没哭。我坚强吗?是的,我必须坚强!

时间又来到了夜晚,我那千军万马的文字在暗处涌动,作为它们的造主,作为一个操纵它们的指挥官,允许我站在它们的背后,让我的每一个文字都直起腰板,精精神神,我们要笑对每一个明天。

图片来自网络

春华和秋月她最美丽

少年的情怀最真心

人生如烟云她匆匆过呀

要好好的去珍惜......

经典的歌声,把我带回曾经的岁月,那一年的秋季,我认识了你。一个只能远远注目着你,爱看着你背后芳影,我在你背后。

当我踏进了学校的大门,走进了校园,一切都那么新奇,极目四望,慢慢地熟悉着眼前的一切。

慢慢地你走进了我的视线,引起了我的注意,隔壁班的你,倍样的清新感觉。

你不高不矮的身材,显得格外的小巧玲珑,着装得体,自然恬静。

你乌黑的头发,不长不短的刘海,时常闪亮注目,后面的两个小辫子,折射着无穷魅力,充满灵气,头一歪,更添几分雅气。

你辫子有时长了的时候也会看到一摆一摆的马尾巴,左右摇晃,跳动着青春的气息。

你偶尔有时也会一头秀发披肩,飘逸轻灵,转头回眸一瞬间,秀发飞舞成时尚靓丽的风景线,心动不已。

你的瓜子脸上晶莹着聪明圆晕,时常飞起的红晕,是那么娇艳欲滴,楚楚动人。

你双眉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看着会说话的眼睛,格外引人注目,也许就是那一眼,让我思念到如今。

你微微隆起的鼻梁,恰到好处,东方女性的神韵,展现无遗。

你薄薄的嘴唇,自然红晕,天生的性感魅力,微笑间,一排整齐洁白的牙齿,天使般的笑容,让人如沐春风。

我在你背后,无数次端祥着美丽动人倩影,我曾经的青春呀,就那样飞逝而过。

我几乎没有和你说过话,只有一次,好像是我的班主任,让你经过我们班,叫我去办公室拿作业本。

那时正是中午课间活动时间,我正和几个男生在走廊的空地上玩。

你走近了我,叫了一声我的名字,我心里一阵莫名地心跳,说我的班主任叫我去办公室。

我瞟了你一眼,说了声谢谢。你脸庞飞起了红晕,轻轻一笑,转身离开了。

我在你背后,看着你背影的时候,引来男生一阵哄笑,我扬起了手中的拳头,才一哄而散。

那时我们不懂爱情,青涩懵懂的青春,模模糊糊地走过了。

我时常无数次经过你家门口,只为远远地看你一眼,看你那红方格子,紫红绒褂子的身影。还记得你喜欢穿的栗色,藏青蓝裤子,红色方扣平底鞋,手里习惯的捧着两本书。

我在你背后,经常看着你们几个女生,一起游戏,你很阳光,健谈,银铃般的笑声不绝于耳,那是世上最美丽的笑,我记得。

时光流逝,飞快地过去了,我们毕业了,我在也不能经常看到你了,只有毕业照上有我相思的字行,飞起的思绪。只是我不在背后了,面对你,看着你,可以悄悄地把心思告诉你,也不怕你害羞,你也很坦荡,一直都是那个表情。

后来听说你定亲了,再后来我就再也没有你的消息,我曾悄悄地打听过你,又几次悄悄地经过你家门前,就想在背后再看你一眼,始终未能如愿。

转眼2010年的中秋,在朋友QQ空间,我看到你的身影,我禁不住一阵狂喜,深呼吸了几口气,加了你好友。很快你回复,时隔22年的重逢,你都几乎忘记了我,说了半天,你才慢慢地有了点印象,还不太深,模糊了记忆。

慢慢地徜徉回味,记忆青春的岁月,我们时常邂逅在网络世界里,网络的便捷,沟通起友谊的桥梁。我依然在你背后,默默关注着你的幸福。

我们一提起校园往事,就兴奋异常,一个个手势,表情,笑脸,沉淀在昨日课堂教室。一个个同学的曾经,所谓的秘密,都在我们的键盘上抖落,青春的记忆,任时光匆匆,停留在那年花季。我在你的背后之余,心却那么近。

终于有一天,经过你的城市,我给了你电话,颤抖的余音中,透着一番惊喜。我们时隔20多年后的见面,是你们夫妻安排在一个大酒店,你风采依旧,一袭紫红长裙,风度翩翩,一扫往昔的幼稚,大方得体,沉稳秀丽。

餐后,去你家小息片刻,感动着你家的温馨,你爱人和你的热情,面对面聊聊,招呼这招呼那,我已经成为你的客,看你们幸福的模样,我心里由衷地高兴。

微信时代的到来,沟通无处不在。时常看看你的朋友圈,点点赞,打打趣,逗逗乐,一个俏皮话,惹得你心花璀璨。我们比较少聊天,彼此的尊重,都给对方的空间,不惊不扰,岁月静好。我在你背后,你幸福,我快乐!

时光它永远不停息

把我们的年华都带去

天上的风云多变幻

唯有情谊地久天长……

歌声再次回响,悠我心,知我心声,我在你背后,永远......

这以后,我们陆续见过几次面,招呼之后,每次面对面却欲言又止,一笑不言。我继续在你背后,有着牵挂,有着思念,有着纯真善良心,有着一颗你若安好,我便晴天的祝福。

我在你背后,无怨无悔,任日月星辰过往,一念心中存。

图片来自网络

中国乃至世界上唯一一位研究成果被外国人剽窃抄袭,三次遗憾错失诺贝尔奖的科学泰斗,中国当之无愧的”核武器之父”,”原子弹之父”,他的名字连苏联人听了都闻风丧胆,但国人却很少有人提及他,他就是王淦昌。今天我们必须解读这位科学巨匠,给每一位国人讲述他的故事。

王淦昌作为两弹一星的元勋,他用自己的真实经历我们讲述了大师是怎样练成的。他一生以一个心跳标榜自己,那就是要做科学家,不做科学官相反现在很多人搞学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做科学官,赚科学钱。

上世纪六十年代,王淦昌被安排到了核武器研究小组,并要求他改名字,王淦昌毫不迟疑的就同意了。从那以后王淦昌这个名字被隐藏了二十八年之久,也失踪二十八年。

化名以后的王淦昌叫王京,他和家人联系也用这个名字,二十八年没和家人见面,孩子们都以为他是一个信箱。

王淦昌的名字始终和科学上的重大发现紧紧联系在一起。探测中微子,宇宙线研究,发现反西格玛负超子,两弹突破,大型X光机,惯性约束聚变……

对于王淦昌一生的成就,任何人只做出其中一项,就是中国科技发展乃至世界科技发展历程中名垂青史。无疑他是一位学界泰斗,科学大师。

提起王淦昌的身世让人心疼。1907年5月18日,王淦昌出生在江苏省常熟市,父亲精通医术,是当地有名的郎中,在他四岁时。父亲因病离世。13岁时母亲因为过度劳累得了肺病,也离世了。幼小的王淦昌成了孤儿。

成为孤儿后。王淦昌一度靠放羊维持生计,补贴生活。但王淦昌的外婆是一位有远见的老人,她鼓励王淦昌去读书,中国不缺放羊娃,但是缺少有学问的人。正是这位江苏农村老人的淳朴思想,使得王淦昌脱离了放羊娃的命运,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年后王淦昌随一位远房亲戚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在小学的时候,王淦昌就痴迷数学题,中学他最感兴趣的学科还是数学,以至于他中学阶段就读完大学的微积分。

1925年夏天,清华学堂筹办大学本科,天资聪明的他不出所料考上清华大学,成为第一届清华大学生。

1929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30年入德国柏林大学,1933年获博士学位。1934年4月回国,1964年他独立的提出了用激光打靶实现了核聚变的设想,是世界激光约束核聚变理论和研究的创始人之一。

上世纪八十年代,王淦昌主动辞去核工业部副部长和原子能研究所所长的职务,专门领导一个小组,继续从事激光核聚变研究。在常人看来这是丢了西瓜捡芝麻,但事实上王淦昌并不在乎这些名利,只想踏实的搞研究。他辞去的是官,选择的是科研工作。

一个人,不把自己的利益,名声放在首位,而是把祖国的科学放在首位,舍小家顾大家,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玫瑰园原创基地

感谢您的阅读和喜欢

本期编辑:云中飘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