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在寒假期间拉开帷幕,十天,十场。帷幕拉起,留下外边评论,风起云涌。
图片发自网络关注的人应该都知道这场比赛捧红了两人,一位为冠军得主武亦姝,古代美女亭亭而立,另一位是主持人董卿,腹有诗书气质卓然。相比于董卿老师,大家对武姑娘的争议倒是更大些,直接划分为了两大阵营。
一派称她为才女,满足了我们对古代美女所有的幻想,拼命捧高,其热情丝毫不输于当初广大女性群众看到杨洋版的肖奈,甚至连我都觉得自己之前看的众多小说男主角在那一刻都有了脸。另一派则说大家对武亦姝太过夸赞,因为很多人都知道诗词大会考的大多数都是初高中学习过的内容,而武同学夺冠只是她的背功好。“古有李清照,今有武亦姝”,谁说的,你们知道什么才叫真正的才女吗?
诗词大赛十场,我最喜欢的选手是陈更。很多人说她轻狂,可人家的确有资本啊。同大多数人一样,在心里基本都认定了冠军就是她。可最后结果出乎意料,不是北大博士陈更,也不是一人挑战二十五人的彭敏,而是那个十六岁少女武亦姝。
图片发自网络作为一个地道的南方姑娘,对武同学的第一印象不是气质,是180的身高。十六岁的年龄,我并不喜欢太过安静的女孩。第二印象是在那场捧红她的飞花令,大多数选手在被提醒重复时,思路基本都会断掉,然后失败。而她,浅浅一笑,便说出了那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倒不是惊艳于她的应变能力与诗词储备,而是在那一刻我看到了一个十六岁女孩该有的狡黠。评委老师说她宠辱不惊,我私下认为她是太安静了。李清照少女时也是宠辱不惊,大家闺秀,可是,我们都知道,她还有着“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的顽皮,这才是一个少女该有的灵动。也是在那一刻,武亦姝在我脑海中有了改观,生动了不少。第三印象是那句“如何四季为天子,不及如家有莫愁”。是的,她说她不知道。在我脑海中,这句诗应该算是常见,而据说有两千诗词储备量的她竟然不知道,的确是震惊到我了,不免有些小怀疑。
这大体就是我对她的主要印象吧。于我而言,说她满足了我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太过。说她只会硬背诗词,可人家哪怕就是靠背也比自己背得多,我毫无理由指责。所以啊,与其纠结于对武同学的种种争论,倒不如自己拿起书好好背上几首。她继续做她的汉服女子,我们自有自己的逍遥生活。
图片发自网络很多人并不看好中国诗词大会,纵然它现在十分火爆,可最终也会慢慢归于平淡。甚至有人认为它也如之前的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之类,阻止不了传统文化的没落。时代在不停改变,可是,在我看来,传统文化永远不会没落。虽然诗词大会的争议很大,但这也说明了大家的关注。这种潜意识的关注,你可以否认,但它已经存在。这就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力量,不显示于外在,却植根于灵魂。
宣父尤能畏后生,丈夫不可轻年少。与其无聊争论,倒不如立于实践。每日一诗词,说不定下一季诗词大会的冠军就是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