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的故事源于《列子》,兴于毛泽东同志在七大闭幕时的引用,并赋予了其坚韧不拔、不懈奋斗的时代精神,使其家喻户晓,盛于其后来被收录到中学教材后,学生们熟读着“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的道理,各自在人生路上奋斗不息。
图片源于网络但是“愚公移山”终究是故事,君不见,最终还是因为愚公感动了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了大山。这一细节和我们的唯物主义是不相符的,视之为糟粕,建议教材中取消该结果,改为愚公终于在其167代孙时,移走了两座大山,乡亲邻里都来庆祝,智叟的子孙惭愧不已,搬离村子。
但是细想一下,想要达到刚才这个励志效果至少必须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一是愚公的子子孙孙,繁衍生息,香火不断。
二是子孙后代,谨记祖训,挖山不止。
三是此山的开采权需一直为愚家所有。
第一个条件的满足需要在愚公家族男丁兴旺的基础上,不断有愿意嫁到山里的女性,因为山路阻隔,经济欠发达,加上挖山生活之枯燥,引入外来女性的可能性不大。而本村的女子,一是数量少,二是愿意嫁给“愚”家者可能更少,毕竟这个倔公公安排的移山事业不是什么有趣的好差事。而且人最不愿意过一种一眼望到头,尤其是望到子孙十八代以后的生活。
第二个条件是建立在满足了第一个条件的基础上,子孙后代,尤其是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还能不能坚守祖训,儿孙有没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能不能递交申请:“世界太大了,我想去看看”。最近,看过因一跪而成名的《百鸟朝凤》的小伙伴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放弃选择,坚守传统的艰辛。
第三个条件是一个新情况,列子时代的山是无主地,开采自愿,而在当前条件下,首先你要办理各种开采证,因为山是国有资产,愚公一家决定把挖山的土放到渤海里,填海造田固然好,可是山里的小动物怎么办?砍伐的森林怎么办?破坏的海洋生态怎么办?
综上,愚公移山的伟大设想和趁着夜色登上太阳的太空计划,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即:没有认清坚持不懈和“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区别,用个专业词汇,就是缺少“可行性论证”。而如今的教育过多的强调了“坚持就是胜利”,过多强调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过多强调了“有志者事竟成”,还对小孩子进行了如“铁杵磨成绣花针”之类的启蒙教育。这些单方向的灌输,忽略了人们天分的多样性,片面夸大了事件可能性(“一切皆有可能”这一口号的流行就是例子),弱化了风险管理意识的教育。
“君子慎始,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朝着错误的方向,逆流而动,只会让你越走越远,即使你衣带渐宽终不悔,结果却只能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所以,请暂时放缓匆匆的脚步,暂时放下内心的坚持和笃定,重新思考前进的方向和战略,毕竟世界在变,一味坚守,不如与时俱进;零和博弈,不如拥抱变化,谋求双赢。愿愚公移山的悲情不再重演,愿《百鸟朝凤》不再高高在上,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靡靡之音”,毕竟民间艺术不仅要亲民,更要尊重下里巴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