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世界以痛吻我,我要报之以歌。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不是影评

很多人看完一部电影写影评或者记录一下,都有不同的方式方法,我自己并不想把这篇文字当做 “影评”来写。只是希望能够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分享出来。如果言语不畅或者逻辑有待斟酌的,希望见谅。

一.联想《云图》:用时间的跨度来讲述

在电影院看这部电影时,听见了很多观众都在说“看懵了”,“切来切去什么玩意儿啊”。我就突然想笑,从我看见“1938.昆明”这个字幕时候,我就想到了《云图》。顿时兴趣大增,妙啊,我就喜欢这种时空跨度巨大,不同时代下的人们通过前世今生的轮回或者前人后辈的传递连为一体的电影。

不同于《云图》中空间时间跨度巨大的六个故事,《无问西东》讲了中国历史上跨度不过100年的四个故事——20年代的吴岭澜、西南联大时期的沈光耀、60年代的陈鹏、王敏佳、李想和201X年的张果果。

1923年的清华学子吴岭澜受到梅贻琦和泰戈尔的影响,由理转文,并于其后跟随清华大学前往西南联大。在一次飞机轰炸中,已为人师的吴岭澜遇见了学生沈光耀。而1938年出场的沈光耀,不顾母亲劝阻,参加空军,并常常为一个西南小镇空投物资。而这些物资养活了一岁时被捡来的孤儿陈鹏,1962年,长大后的陈鹏就读清华大学,还有两个特别要好的朋友,王敏佳和李想。后经过一系列变故,李想之后去支援了边疆,在一次灾难之中,舍弃自己的生命救了一对夫妇,这对夫妇的孩子就是21世纪的张果果。

如果说《云图》中主角们身上流星形状的胎记是共同的特点,用以暗示前世今生的轮回。那么属于《无问西东》主角们的印记则是清华大学——四代清华学子思想精神的传递与不朽。

我向来喜爱有时空感的文学作品,我们都知道前人做的事情对我们有很多影响,可我们很少能够主动发现生活中前人的脚印,这些文学作品——无论是《云图》还是《无问西东》抑或是其他——把这些环环相扣的东西浓缩起来,展示给我们。

——我走过的山路是徐霞客曾经留宿过的,我走过的关隘是六国曾经逡巡而不敢前的,我驻足远眺的城楼是于谦曾经坚定守卫过的,我现在能驰骋由缰的西北草原是霍去病曾经为之而奋战过的,我还能吃到苏轼当年手不停箸的红烧肉,还能饮到太白当年举杯邀月的花间美酒,我还能在众多浩劫后读到前人的筋骨血肉,我还能在大喜大悲后脱口而背出一句他们曾经用来形容自己的爱恨离愁。这片土地留给我们后人最大的礼物应该就是这么两件了吧。一件是历史,一件是文化,前者可鉴世,后者可润心。

二.听从本心: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

电影的名字出自清华的校歌中的一句“立德立言 无问西东”,本意是说“做学问不分中西”,后来“无问西东”延伸到一种“不计较得失 无所畏惧”的人生态度。电影想要表达的是后者。

一个困扰了人们千百年的问题,至今都没有答案。每个人都想要知道怎样才是正确的活法。毕竟人生只有一次,没法注销账号再申请一个重新来过,再按照不同的方法玩一遍。

因为只有一次,所以,无数人都曾经千方百计地寻找人生真谛,和所谓的正确的活法。

当时,影片中因为物理不及格而被建议转文科的清华学子吴岭澜(陈楚生饰演),正在郁闷中思考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走——文科还是实科?什么才是真实?怎么有才对?怎样才有意义?

当时的清华校长梅贻琦对吴岭澜说:真实就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恰逢当时1924年,泰戈尔访华,来到清华大学演讲,吴岭澜听到泰戈尔对年轻人说:“我竭我的至诚恳求你们不要错走路,不要惶惑,不要忘记你们的天职,千成不要理会那恶俗的力量的引诱,诞妄的巨体的叫唤,拥积的时尚与无意识,无目的的营利的诱惑。”

听了泰戈尔的演讲,他终于明白自己想的是什么,也终于明白什么是真实。

后来,1941年,已经成为人师的吴岭澜,在西南联大为同学们授课时,对他的学生们说:

当我在你们这个年纪,有段时间,我远离人群,独自思索,我的人生到底应该怎样度过?
某日,我偶然去图书馆,听到泰戈尔的演讲,而陪同在泰戈尔身边的人,是当时最卓越的一群人(梁思成、林徽因、梁启超、梅贻琦、王国维、徐志摩),这些人站在那里,自信而笃定,那种从容让我十分羡慕。
而泰戈尔,正在讲“对自己的真实”有多么重要,那一刻,我从思索生命意义的羞耻感中,释放出来。原来这些卓越的人物,也认为花时间思考这些,谈论这些,是重要的。
今天,我把泰戈尔的诗介绍给你们,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里,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当时听吴岭澜讲课的学生中间,有一位叫沈光耀(王力宏饰演)的青年,他出身名门望族(时人称之为“公子哥”),就读于西南联大时期的清华。因为不舍得让家母担心到痛苦难过,他也一直在读书和参军中挣扎。最后,因为吴岭澜的影响和亲身经历了日军轰炸昆明的惨状后,毅然决定接受训练,成为一名飞行员。

陈鹏三人的故事,后面再详细讲。李想用自己得行动,间接影响了张果果,这个压力巨大日渐愁苦的城市青年,也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拒绝为Robert提供证据暗中操作陷害David离职。

世俗是这样强大,强大到生不出改变它们的念头来。等你们长大,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喜悦,会对初升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但是却会在赞美别的生命的同时,常常、甚至永远地忘了自己的珍贵。

四个故事的主人公,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都在面对大大小小的选择时候,听从了自己的内心。我觉得,这也是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第一层含义:在人生中,永远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以及对自己的真实。

我们的人生中,每天都有大大小小的选择,甚至可以说,整个人生都是由我们自己做出的不同的选择构成的

现在的人,变得越来越功利,他们在做出选择之前,一定要知道这个决定会不会实现利益最大化。不管是商业决策,还是日常生活,都举棋不定——我该听从内心,还是追求功利。

或许真的有人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依然能够快乐,这固然是好事。可更多的人,利益受损则后悔痛苦;真的获利更多,就自我安慰“不听从本心也挺好的,利益依然给我快乐”。

看完电影,我爸对我说:“我觉得应该让所有年轻人都来看看这部电影。”

我们暂且不评价这部电影好坏,因为评价一部电影需要考虑太多太多方面,而笔者只是一个非电影相关专业在读的大一学生,只能粗浅地说为什么应该看看。

因为这部电影一直在引导观众思考一些问题,我们作为一个年轻人,应该怎么活?我们应该怎样真实地面对自我?这个问题绝对没有标准答案,答案一定是因人而异。这个问题甚至没有答案,我们就在思考中一点点试探着贴近自己内心的真实,然后在思考和试探中,过完一生。

因为我们都活得太苟且,活得都不够真实。

或许,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快乐的原因。

三.善的传递: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

很多观众看完这部电影,只记住了这八个字。电影的这一层主旨靠人物的不断重复得以站稳脚跟。陈鹏对这八个字对解释是“死的人已经没法改变了,好好对待活着的人吧。”

有点“人生苦短及时行善”的意味。

《云图》整部电影,强调的最多的一段话就是星美说的:

“Our lives are not our own, from womb to tomb, we are bound to others, past and present. And by each crime and every kindness, rebirth our future.”

也是在强调善的传递。

二者不同在于,《无问西东》只想表达“别再后悔过去做了什么,好好对待身边的人,过好你还拥有的每一天”,而《云图》借助了时间线和重大历史事件,阐述了另一层意思——

你的每一个善举,每一桩罪行,都会改变你未来的人生走向。

想来确实如此。

关于《无问西东》的主题,章子怡在采访中说过——

就是一个字,“”。

“每一个故事,其实都是洋溢着美好的青春岁月,他们活着更多时候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有别人。像我饰演的王敏佳,她那么小的一个角色,在最痛苦的时候,也没有出卖别人,坚持住了自己的善良,更何况是历史上那些有名有姓的人。”

他们的选择最终都是善良的、勇敢的,不会以伤害别人为代价的。

这段时间(其实也不能说这段时间,因为任何一段时间都是这样),众多暴露人性中恶的一面的新闻接连跳出,让很多人感到手足无措。这个电影在新年年初出现,“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过去的那些恶就过去吧,我们用最真的善意面对接下来的日子就好。

现在多少人在面对利益和竞争时候,仍然能坚持以“不喜伤害别人为代价”?

电影才两个小时而已,几十亿人中有一小部分会看这部电影,看电影的人中只有一小部分真正走心看了,真正走心看了的人们中间只有一小部分认真反思这个问题,最后,只有一小部分,会在反思过后践行。

就算最后只有一个人因为一场电影而反思从而改变了思想观念,我想,这部片子的意义就得以实现了。

四.大我小我:你来过这个世界,不能不留下一些痕迹

昨天看完电影,在微信上跟一位也是刚刚看完的朋友聊天谈谈感受。

我说,整部电影我最感动的部分,就是特殊时期,那些“首批”们,做出的贡献。

恰好 她也在想 #记录

大家别吐槽…我的思想并不红也不专,我平时也不是那种“啊!改革春风吹进门!”“啊!新中国的发展日新月异啊!”红色青年。

可是当我看见西南联大时期,交通不便,资金紧张,环境恶劣,那些教授们,那些代表着当时最高学术水平的先驱,还有那些建构起新中国希望的学子们,在那样风雨飘摇的背景下,一丝不苟地坐在破败不堪的教室,他们的目的和宗旨,绝对不是今天“好好听课不挂科”“今年奖金多拿些”之流,而是真的,把一个国家的责任扛在肩上,抱着改变和颠覆的态度学新知钻研学术。

瓢泼的阻挠顺着铁皮屋顶的缝隙溜进教室,一屋子的闷湿,教授孜孜不倦地讲课,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雷鸣和雨声渐响,终于还是惊扰了这个课堂,他们开始问出那句几百年学生们都难以绕过的问题“他刚才说啥?你听清了吗?”。教授的声音渐渐被盖过,索性转身在黑板上写下“静坐听雨”。

打开窗,窗外一渔民在河边披蓑衣而坐,于瓢泼大雨中钓鱼。体育老师带几十学生整齐列队,在雨中奔跑呐喊。

我想借这个电影,说说西南联大。

战争刚开始时,一个问题就摆在人们眼前:论救国,到底该打仗,还是该读书?

得出结论:读书救国

朱自清说,应当让战火中的中国保持“弦诵不绝”;陈寅恪有言:“救国经世,尤必以精神之学问为根基”;钱穆对学生们讲“无论是上前线,还是留下学习,都应该是满怀激情的。”

梅贻琦曾在联大开学典礼上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漏雨的铁皮屋顶教室,其实已经算西南联大设施最好的教室了,因为有时候,连教室都没有。昆明当地的很多富商地主,把自己的宅院主动让出来给学生们当教室。因为教室不固定且位置分散,那时的人们总能看到,西南联大的师生们抱着书本和教学用具,奔忙于昆明大街小巷。

校长梅贻琦为了联大可谓变卖家产筹集资金,连他的夫人都要上街卖早点赚钱。梅贻琦有次上课时迟到了,歉疚地解释:“我刚才在街上给我内人的糕点摊守摊,她去进货了,可她办事不利,我告诉她八点我有课,她七点半还没回来,我只好丢下摊,跑来了,不过,今天点心卖得特好,有钱挣啊!”座下闻之皆掩泣。

无独有偶,当时的闻一多教授,刻章补贴家用。刻章广告由其他教授操刀:“浠水闻一多教授,文坛先进,经学名家,辨文字于毫芒,几人知己;谈风雅之原始,海内推崇……爰缀短言为引,公定薄润于后。”落款署着梅贻琦、蒋梦麟、冯友兰、唐兰、朱自清、沈从文等十二位先生的名字。

典型性的防空洞授课的片段,也不是为戏剧夸张而捏造,而是西南联大的常态。有一次,在跑警报的途中,当时是学生的邓稼先和杨振宁躲进了一个山洞,他们听着外面敌机的枪声,坦然地在黑暗中背起了诗。

邓稼先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20年后,新中国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这些踉跄于炮火中的联大学生,在一次次轰炸中,逐渐坚定了心中的“明月”和“清泉”。

彩蛋放映时,影院观众已经所剩无几,要不是我爸提前告诉我们片尾有彩蛋,我一定会错过这最感人的七分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所有人的精气神似乎都被扭成了一股坚韧的血脉。他们同仇敌忾,患难与共,用知识改变着自己的命运,也改变着祖国的命运。

70多年前,存在仅仅8年的西南联大,群星璀璨,大师云集,各种思想在此碰撞,激发出的火光,照耀着当时,乃至以后中国学术界、科学界、文化界的天空。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

而今,全国一年教育经费总投入将近4万亿元。全国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每一所高校,大楼之豪华远胜过以茅屋为所的西南联大。

现在,我们不缺大楼,却不见了大师。

以上。

*以后可能会加一些东西,随心而为,不确定。

可能这个时代,不再如当年那样需要众多“小我”舍己为人挺身而出,我认为,就算是作为“小我”,也要获得有价值有意义。

我不想,来世界一趟,什么痕迹都不留下,就匆匆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