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收藏四篇)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1

今天是五一假期的第二天,晚上做完作业后,跟着妈妈看电视!妈妈晚上在看《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看着看着,我也入迷了!感概中国美食跟中国文化一样真是博大精深啊!

以前经常听到卖切糕的很骗人,但我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切糕。晚上终于看到庐山真面目了。我感觉这么美味的食物这么会是骗人的工具呢?

《舌尖上的中国2》还有一点让我看起来感觉很爽,就是画面太美了。感觉比我看的任务动画片都美。

“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这是节目的最后说的一句话。虽然我不大懂这是什么意思,但是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却很喜欢这句话。

看完今晚的《舌尖上的中国2》第三集时节,我跟妈妈说,以后每一集我都要看。太好看了!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2

央视纪录片频道的美食节目《舌尖上的中国》最近十分火。我一口气将七集全部看完,还意犹味尽。这档节目确实做得非常成功,很好看,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纪录片模式,整部片子唯美真实,充满了人情味,让观众看到了久违的人们对大自然馈赠的珍惜和情感,摄影更是此部片子的一大特色。 《舌尖上的中国》在呈现各色美食之外,展示的是人和食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是普通中国人的人生百味,所谓“天人合一”,在这里也能完美体现。诚意面对食物,精心烹饪,然后有感情地把菜端上桌子,给心爱的人,这是厨房和美食的秘密。一位澳门76岁老阿婆和老伴儿做了50年虾酱,老伴儿去世了,老阿婆自己默默制作虾酱,食物里满是对老伴儿的怀念。

最近,络上火爆流传着一部介绍中国各个民族地区的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趁着今天心思不定,就打开了络,好好欣赏一下。的确,通过这部记录片,我还是全面的了解了中国各个地方的美食,很多看了都说好想吃遍中国。不仅仅从美食上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从人文上给予自己内心不少的震撼。从开始大自然的馈赠到我们的田野,我都看的津津有味。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代表着一种深层的含义,都代表着一种文化,一个习俗,甚至是一种信仰。美食,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千锤百炼之后留给我们伟大的财富,比如家传秘方。美食除了满足我们的温饱之外,还让我们享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好。

整个记录片,我们可以看到拍摄的取景都是在郊外或者乡村,尤其是在云南的香格里拉,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似乎生活在钢精水泥包围的大城市人群,渐渐的迷失了生活的本质,我们一味地追求所谓的事业或者理想,绝大部分是为了赚钱,赚钱的高低成为了衡量我们成败的标准。看着影片里乡村人们单纯的生后,相比较大城市的日夜奔波与勾心斗角,很让人开始怀念家乡。离开家乡久了,总有种味道让人嘴馋,这种味道让背井离乡的人在外总是流连忘返,也许这就是家乡的味道。我们看到了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的亲和力,生活的平淡却趣味十足。可是现实中,我们的生活已经远离了大自然,大城市的过度扩张与环境的污染,我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生活环境越来越差。当我们走进乡村的时候,大自然会赋予我们一种安静舒适的亲和力,能安抚我们浮躁凌乱乃至受伤的心。当你走进宽阔的田野中,生活的许多烦恼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平时难以跨越的心理障碍一下子都变得舒坦。

当人类在破坏大自然的同时,本质上也就是在消灭自己。与大自然和平共处,是人类生存永久不变的话题。记录片中震撼我内心的是讲叙中国的传统节日 春节。当我们渐渐的长大之后,发现生活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再难以感受过年的美好气氛了,过年就是匆匆忙忙的挤车回到老家,看看年迈的父母吃个饭,唠叨唠叨几句就又走上返回大城市的车。虽然现在的过年让我们失去了儿时的味道,但是春节团圆的蕴意没有丝毫变化,老一辈的人就是多么渴望有这么几天能在家聚在一起吃个饭,这是不在乎物质上的多少,而在于人的参与,只要人参与,精神上就有一种平和的圆满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3

我想说《我的团长我的团》是近年最好的小说,它在开头写溃兵的那一部分尤其精彩。印象最深的大概是这么一段,一帮烂兵痞突然决定要做一顿猪肉炖粉条——

死东北佬的表情在忽起的蒸汽升腾中变得柔和起来,他闭上眼,深吸,我忽然觉得被蒸汽濡湿了的那张脸属于一个想家的孩子。他睁开了眼,看着锅里,也用树枝翻腾着锅里,又变得怒气冲天,好像随时要打折了谁——然后他发表了一篇长篇诗作:

“这是他妈猪肉炖粉条吗?猪肉炖粉条不是这样做的!好好一锅子全让你们死关里人给祸祸啦!咋不放酱油呢?酱油招你们惹你们啦?你们跟白菜有仇啊?整这么大锅子白菜梆子?粉条啊!我的妈耶!没土豆粉也就得了,烦啦你那整捆子死地瓜粉条全搁进去啦?你个土豆脑袋欠削啊?猪肉呢?猪肉跟酱油叫小日本抢光了?抢回来啊!天爷嗳,东北的猪肉炖粉条哪儿是这么做的?你们整这一锅子是他妈粉条子白菜汤啊!”

看这一段的时候我笑得前仰后合又感动不已。食物的记忆能让颠沛流离的人落地生根,行尸走肉有了魂,一帮烂人废物因此得了救赎。我对兰晓龙的这个设定万分信服。

莼鲈之思到底太风雅了。舌尖上的故国实在要粗粝得多。匈奴人退走漠北,哀叹“失我祁连山,使我牛羊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一食一色,草原民族看得最简单透彻。可是焉支山还有发菜,李渔尊为“河西物产第一”,说“浸以滚水,拌以姜醋,其可口倍于藕丝、鹿角菜”。哀歌里没提,大概那时候匈奴民族还不大会吃这种东西。

这是汉族得势的时候,后来两宋积弱,北地拱手。陆游在《老学庵笔记》里记过这么一个故事:“故都李和炒栗,名闻四方。他人百计效之,终不可及。绍兴中,陈福公及钱上阁恺出使虏庭,至燕山,忽有两人持炒栗各十裹来献,三节人亦人得一裹,自赞曰:‘李和儿也。’挥涕而去。”一包栗子而引故国之思山河之恨,而至于悲慨挥泪,这个故事比“家祭无忘告乃翁”还催人涕下。

几年前跟一个广东的老华侨吃饭,老人家青年携妻子去国,在美国开画廊,卖国画,算是有所成,老大归来,走路说话都在哆嗦。桌上端来一盆白斩鸡,满头白发,一直沉静不语的老太太忽然使劲拍老头的胳膊:“诶诶,走地鸡呀!”飞快地夹一块给老头,又自己夹一开,连筷子头一起吮在嘴里,闭眼,满脸都是笑,叹一口气:“好好味喔。”

那一瞬间满桌的年轻人互相看看,脸上都是很温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我承认我那会儿想起的是辣椒炒虾米,腌菜煨豆腐,毛栗子烧鸡。

这是舌尖上的故乡,而每个人舌尖上的故乡加起来就是舌尖上的中国。我毫不介意去爱别人的故乡,譬如菌子的云南,腊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丝的南京,肉饼的香河……

意识形态或者利益立场千差万别,总归舌尖上的中国才是我们的,有灵魂的中国,只有在这个问题上,古今左右海峡两岸内外蒙古都有彻底达成共识的可能。

基于这一共识,我认为中国的领土神圣而不可分割,其中一些譬如沙县、成都、广州、沙湾、昭通、金华、桂林、德州更加神圣而不可分割。

没有猪肉炖粉条的东北不是东北,没有火腿的金华不是金华,没有龙井虾仁的杭州不是杭州,不能好好吃的中国也就国将不国。

谁不让我们踏踏实实的吃,就咬死他们。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4

《舌尖上的中国》是央视纪录频道推出的一部关于中国饮食文化的美食类纪录片,由中国各色美食铺陈开来,把空间和时间,将地理、历史、人文等内容融为一体,用味觉享受与视觉审美展现东方价值观与地理文化,既具浓厚的科普色彩,又有较强的可看性,并在浑然天成的讲述中展示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

一番水土养一番人,东辣西酸,南甜北咸。舌尖上的中国为我们带来视觉的美味享受,让我们感受到不同地域的生活气息,更展现人们利用不同自然条件,创造出各种美食所展现的智慧,使我深深感受到了地理学科的神秘与人文自然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5

在《舌尖上的中国》这部纪录片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的纪录片拍摄的方法,在解说词方面上,语言更加的平和,画面上传达出的信息我们在观看时都能够深深地体会到。特别能感受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民的那种质朴的气息能够深深地感染者每一位观众,他们对待生活上面总是那么的简单,就是能让日子过得更好,简简单单的过好每一天的的生活,大家并没有因为时下浮躁的氛围而丧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纪录片中我们看到许多看似很通俗的话,这些话往往很直白但是这些话却是那么的真实,往往最质朴的话语就能打动我们的内心。

这部纪录片比起以往的'纪录片,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从画面上来看反映都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事物,这些事物虽然看似很平淡,但是更能显示出纪录片所想表达的含义。《舌尖上的中国》不仅仅是介绍美食更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我们生活中存在的许许多多让我们觉得幸福的事,这些事就包含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例如制作黄馍馍、采摘竹笋、挖莲藕等等。我们看到了许多美食制作过程让我们内心感动很多的感情。

《舌尖上的中国》同期声的运用给整部纪录片增色不少。特别是一些方言的运用,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部纪录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纪录片中的人们在制作美食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是非常的兴奋,他们的心情都可以表现在他们的言语中,这些看似非常土的方言虽然我们都听不懂,但是语言的表达让我们都很好的了解到制作美食的过程中,人们是非常享受在制作美食的过程中。这些的同期声都十分的接地气,这部纪录片不是一味的高谈阔论,在声效方面,同期声会让我们觉得很平和,这样让我们很快的融入到纪录片的观赏中。

在这部纪录片中电视解说词和画面以及声效都配合的非常的好,所以在《舌尖上的中国》推出之后,获得了很大的反响。这部纪录片的的成功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在制作纪录片的时候,一定要要注意画面与电视解说词的搭配。不能让画面或者电视解说词盖过对方。另外下声效方面,事后的配音有时不如同期声所带来的反映好。纪录片的制作我们不仅仅要把电视解说词和画面相互衔接,更重要的是从画面和声效以及解说词中体现出一部纪录片的主题和所蕴含的的含义。

舌尖上的中国观后感 篇6

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摆在我的面前,口水早已垂涎三尺……

古往今来,没人不被美食所诱惑。仿佛一看到它,心中就会有一种满足感。无论有多劳累,那都是值得的。

春节,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包饺子,有菜馅的,也有肉馅的。无论是哪种,我都爱吃。元宵,元宵可好了,虽然很小,可这也正好:因为满足不了我们的肚子,所以就得多吃。端午,端午的棕子更是诱人。尤其是红枣馅的,别提有多美味了。传说为了纪念古代诗人屈原,人们就都在端午节这天,把美味的棕子扔进河里。哈哈!屈原有福了!中秋,提到中秋,我都觉得我三生有幸,因为我刚好是月圆之夜降临人世的。这天,可以欣赏美丽的圆月,还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月饼,真是妙极了。

除夕,除夕最棒。因为这天,可以品尝到许多美食:无论是蔬菜还是鱼肉,我都不会拒绝。只要吃到我妈妈亲手做的酸辣土豆丝、美味透心的豆腐、香喷喷的鸡腿、诱人的鱼肉、清甜可口的磨菇汤……哪怕让我连干三天家务都行。现在一想到,心里早已飞回家去了。糟了,还是别想了,口水都流出来了。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我国的食品那都是有名的。如:四川的辣子鸡丁,若是你吃了,准回味无穷。我现在都还记着那辣子鸡丁的味道,虽然辣,但却吸引人。还有广东的铁板鸭,别提有多美味了。那鸭肉与众不同,香香的,脆脆的,而且那肉汁,有些辣味,品尝起来感觉独一无二,细细的品尝,像是到了天堂。心中再无其他杂念。我可不是吹哦!

现在,眼前摆着美味的豆腐,鲜香的鱼肉,风干的火腿,清凉的竹笋……我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立马全吃了。啊!好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