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整理自两次在建工研博会分享会演讲内容,请自行脑补抑扬顿挫的声调进行阅读。少数内容现场演讲时未涉及。
*或许以后没有机会再在现场做正式分享了,故整理本文,作为永久的纪念。
首先请大家欣赏一段酷炫的视频(戳图片下链接),这是我在英国留学期间,参加英国结构工程师学会举办的空间站设计比赛而制作的一段展示视频。这半年来已经在很多场合放了无数遍了,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戳这里进行观赏)帝国理工学院(简称IC),这个名字非常特别,听起来就散发着一股强烈的王霸之气,引人遐想。比如说有一次我在伦敦的一个餐厅吃饭,餐厅老板是个华人,他问我:同学,请问你是帝~国~的学生吗?我故作淡定地回答道:嗯,是的。--好吧,我表面平静其实内心早已风起云涌。为什么呢?因为他说“帝国”两个字时,让我一下子有点出戏,想到了动漫《秦时明月》中经常说到的“作为帝国的军人”,“帝国的百姓”,一种大秦帝国的霸气扑面而来。再比如,已经从帝国理工毕业几个月了,时不时有老同学在朋友圈发个状态:唉,好怀念在帝国的岁月啊;今天帝国的草坪又来了很多人;可惜错过了帝国盛大的毕业典礼……--在外人看来,这简直是于无声处装了个响逼好嘛。总之,这个名字真的是自带逼格光环。
其实不止“帝国理工”的名字很霸气,英国很多著名景点或机构的命名都是自带高贵的皇家范。比如下图所示。
Imperial,Royal,Majesty... 这些词营造出一种自然原生的皇家高贵感。所以英国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就是皇室产业,比如皇家授权给某些厂商打造高端品牌;皇室成员在公开场合使用的衣物都会成为大众热捧的爆款;办一家皇家世纪豪华婚礼也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带动零点几个百分点的GDP;大量游客蜂拥而至,只为举着相机目睹慈祥的女王大人坐着黄金马车从大道经过。
当然,人家并不只是名字取得高端大气,他们的景点本身也是很棒的。大本钟,伦敦眼,塔桥,白金汉宫……仅仅伦敦的出名景点就非常非常多。
除了建筑景观,自然风光也是相当优美。
上面两张是远离人烟的苏格兰高地,下面两张是英格兰的怀特岛。前面是自然景观,下面说说对英国人的印象。
大家对英国人可能有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英国男士,我们可能觉得像卷福那样,具有绅士风范。
英国的女士,我们可能觉得像是艾玛沃特森这样,优雅有气质。
但我到了英国,发现大街上也有这样的
这是英剧《Little Britain》的剧照,我在一个视频网站看到这个封面,忍不住点了进去,但是看了几分钟实在又忍不住退了出来。不得不说英国人自黑真是下了血本,造型古怪,男扮女去勾搭男人,打情骂俏……画面太美不忍直视了。英式幽默自黑也是举世闻名的,下限很低。
前面都是对英国的初印象,接下来我将通过以下三方面进行具体介绍
学校介绍
可以注意下第二条,伦敦大学学院,这个学校和帝国理工排名很接近,但是在中国知名度比帝国理工低不少。主要是这个名字太缺乏辨识度了,“伦敦”,“大学”,“学院”,这几个词重名率也太高了吧,何况还有个大学联盟就叫“伦敦大学”。总之很容易让人混淆。
学校位于富人区,也是热门旅游区,周围寸土寸金,所以学校小得令人发指,想要扩建也买不起地皮。此外,热门区也意味着更大的恐袭概率。17年伦敦闹市发生了好几次恐怖袭击,那次在议会大厦旁边的汽车冲撞和持刀袭击,离我们学校只有3km。
全能漂亮的网站
非常震惊的一点是,IC几乎所有的相关信息都在同一个网站上。招生,宣传,科研项目,教师和学生档案,软件操作,办公指导… 与浙大上百个网站比起来,真的是非常凝练了。此外,网站的配色、排版相当有现代美感。幸好建工的院网经过百二校庆,也升级了一番界面,离“世一大”的网站水平更进一步。
“世一大”的网速
动不动每秒几兆的网速一开始让我很惊喜,但后来想想,网速快是应该的,毕竟都是每年二十多万的学费堆出来的。而浙大,本科学费便宜,博士学费免费,好像也没法对网速苛求太多。
高度国际化
硕士班上七十多个人,英国本土学生只有五个,也着实让人吃惊。当时特别纳闷英国人都去哪了。可能他们对高学历没有那么热烈的追求吧(也有可能他们去读与本科结合更紧的Master of Engineering了)。
细致的关怀
能够感觉到,学校充分尊重每一个独立的个体,关怀每一个人。举个很平常的例子,学校里面,凡是室内的椅子,基本上都是有垫子的。这时候就不得不感叹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真是会享受啊。我们长久以来的观念是,学生嘛,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所以宿舍不用造得很好,椅子怎么便宜怎么来。
学习科研
教育产业化
教育产业化很有名。缺点是比较贵,毕竟靠这个赚钱,然后入学标准可能有所降低。但是宽进严出,挂科的人也不少。教育产业化的优点是,校方、老师,把教育作为一项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提供,整个教育流程比较规范严谨,提供很多附加值,也能给学生带来更大的收益。上图是Blackboard,西方国家流行使用的电子教学系统,讲义、辅助资料、作业提交批改等都通过这个系统完成,规范高效。
认真的老师
虽然老师们主业搞科研,但是上课备课都很认真,讲义基本上自己编。印象深刻的是壳理论课程,老师专门录制了一段ABAQUS视频教程,提供了细致的操作流程,而且提出了一大堆拓展问题,引人思考。而老师或者助教批改作业时,也会写不少评语,指出具体哪里不足。
认真的学生
上课时,大部分同学还是挺认真的,毕竟交了那么昂贵的学费,不好好听真对不起那么多钱。但感觉外国同学课堂参与度更高一些,上课看手机的较少,中国学生水手机的更多一些。
小组合作
可能大家传统印象中就是中国学生勤奋刻苦,外国学生没那么努力。但我和他们接触之后发现并不是这样。有些外国同学自我要求很高,有完美主义倾向,对待专业的热情非常高,作业也是一丝不苟。而这样的特点在小组合作中有时会引起冲突。具体如何冲突我就不方便写出来了。
下图是我们设计的火车站屋顶,时间有限,渲染比较简单。
科研
这种授课型硕士项目,四分之三的时间上课,四分之一的时间做论文。做论文就是跟着导师搞科研,所以其实接触科研的时间比较有限,关于科研我就简单说两点感受。
第一,培养用Google搜索英语信息的习惯。
面对一般性的问题,用Google搜英语,与用百度搜索,二者所得信息量相差非常大。比如上图中关于revit的一个问题,百度搜出来全是一些不搭边的东西,而Google搜出来前几条几乎都是我想要的答案。所以对于科研中具有一般性的问题,特别是老外开发的软件平台,用Google搜索英文能快速高效地得到结果。我喜欢用这样一个比方,用百度就像坐在井底望着天空,而用Google就像来到了大海边,一望无际。
第二,多加交流。
老外特别喜欢闲聊,在机房写论文,时不时跑过来和你扯淡,聊课题,聊生活。虽然会占用些时间,但有时灵感、思路就在闲聊中迸发出来,而对方作为局外人有时也能给出一些中肯的建议,帮你走出当前的困境。
英语写作提升任重而道远,这里我就简单放几个比较实用的网站,不多介绍了,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了解一下。
英国生活
无处不在的礼节
作为一个以绅士风度闻名的国家,生活中的礼节相当重要。Sorry, thanks 这两个词一天中会听到很多遍,自己也会说很多遍。不论是办公室老师,还是食堂员工,都会微笑有礼貌的招呼你,把你当做一位绅士、淑女看待的感觉(估计要是态度不好,分分钟被人投诉)。
微笑与鼓励
交流中微笑无处不在,对别人的鼓励也是一种根植的习惯,不值一提的小事也要鼓励一番。比如说,我去学院办公室交一个课程的大作业,办公室老师是一个年轻漂亮的金发白人女性,她接过作业,抬起头,面带职业而不失真诚的微笑,温柔地对我说:Well done! 那微笑,那温柔的话语,让我觉得,好像我真的真的做得很棒很棒的样子,让我很高兴。但走出办公室没几步,然而转念一想,不对啊,这作业根本不归她改啊,她怎么可能知道我做得好还是不好呢?(我当然知道这是一种礼貌,但well done听起来像是对工作质量的一种评价)于是后面每次交作业时,心里都给自己打一下预防针:千万不要再被她的Well done迷惑了,然而每次听到她说时,心里还是不禁美滋滋一下。后来我问老外同学,他说,你在完成这个作业过程中付出了你的努力,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识,出于对你成果的尊重,所以她要说well done. 好吧,好像有点道理的样子。但在中国环境中还是挺奇怪的。
不妨假设一下,你在浙大上一门有限元分析的课程,交一份有限元大作业到学院的研究生科办公室,老师接过作业,面带职业而不失真诚的微笑对你说:嗯,做得很棒嘛!--试问你会是什么感觉。
读懂“潜台词”
老外很喜欢夸人,用夸张的词汇,所以读懂那些礼貌用语背后的潜台词就十分重要。比如下图。
当然,上图的对比有点夸张了,但总归得小心一点。如果对方一直说interesting,那你就要想想自己的东西是不是比较boring。如果对方一直说great,而不用其他词,比如awesome,fantastic,那说不定并不great。
银行的贵宾级体验
银行的服务真是“贵宾”到令人发指。感觉每次过去都能耗一个多小时--这一个多小时还不算排队的时间,只算我和职员交流的时间。比如我只是去办个每月一百元左右的保险,银行大哥就拉着我进了一个装修精致的玻璃小包厢,打开电脑,翻出合同,非常诚恳、态度亲切地一句一句念给我听,并问我:Are you OK with that? Do you accept this? 拜托,我英语听力又不好,再加上长时间的听力考验我早就神游了,只能敷衍地回答嗯嗯。但人家态度那么好,我能怎么办,只能继续矜持地配合这段“演出”。
如此的贵宾级服务,带来的问题便是低效率。比如咱们门口的中国银行,要是办张银行卡,在机器上操作一通,五分钟就能拿到一张银行卡潇洒走人。但在英国,碰上入学高峰期,首先只能预约到一个月后的银行卡办理业务,然后当天在银行各种手续、问话、念合同,耗费一个多小时,然后过一周才能收到寄来的银行卡,再过一周才能收到寄来的密码。这样的效率在中国人看来着实难以理解。不过这种严谨及低效的现象背后有其深层次原因,这里就不作探讨了。
交际的主动性
一般认为老外比较热情积极,但奇怪的是,如果我和他们上课并肩做到一起,到了课间,很多时候我是两人中先开口say hi的那个。这个问题我一直没有很理解。可能的解释是,他们会觉得中国人不喜欢聊天,喜欢在自己的小团体,担心主动搭话会自讨没趣。
在那边,到了课间,大部分人会三五成群的站在那里聊天,而中国学生更多地坐在位置上,看手机,或者看书。我觉得坐在位置上的话有点不搭这个氛围,便也时常找别人聊天。然后等我回浙大补上一些课程,到了课间,我又习惯性地站起来,伸个懒腰,举目四望,发现除了我以外所有人都坐着,整个教室也充满了诡异的安静,我也没敢和周围的陌生同学聊天,于是只能悻悻地坐下了。
每周的“放纵”
他们真的很注重劳逸结合,十几分钟的课间要站起来聊天,要去排队买咖啡,每到周五放学就相约去酒吧喝酒,周末再出去玩一玩。我听说有些人在周三也要相约去喝酒,因为周三了,毕竟一周工作日已经过了一半,是该去放松一下了。每周都要喝酒放松(放纵)一下,于是就有了很多我们新闻中看到的酒后闹事,各种不雅行为。前些天帝国理工的学生酒后玩大冒险,在丘吉尔像前面聚众裸体,有人还在大喊一项bonus points:在特拉法加广场的喷泉里拉一点东西(含蓄一点)。好吧,这样的行为也是超出了当地社会的底线,校方也在着手调查这种“伤风败俗”的事情。
西方特色的“尬聊”
中国学生管老外们的酒吧聊天叫“尬聊”。因为他们就举着酒杯站着聊天,滔滔不绝聊上几个小时,甚至寒冷的大冬天也站在酒吧外面举着酒杯聊天。而这样的聊天形式让很多中国学生接受不能。
我在后期做论文时选择每天到人最多最吵闹三楼机房做,有个原因是想要和他们多交流(还有个原因是离导师办公室近)。机房大部分情况下都有人在高声聊天,这让习惯了安静环境学习的中国学生很受不了,所以几十个位置的机房很多时候只有两个中国学生,其他都是老外。机房三个月待下来,再度认识到聊天可以聊到什么境界。比如说,一个人早上一进门,逐个和伙伴们say hi,如果遇到好友,还得再多问候一番,交流一下最近进展和生活。等他真正落座开始工作,可能几十分钟已经过去了。然后一天工作做完了,又得和伙伴们来一轮“巡回告别问候”,遇到好友又得详细聊一聊。好的,从他背起书包到走出机房门口,可能又是几十分钟过去了。再然后,一天当中的工作时间里,可能坐在自己位置上弄个几十分钟一个来小时,就得站起来走动一下,拍一下某位伙伴的肩膀,开始侃侃而谈。周围往往又都是同个小群体的坐在一起,于是其他人也凑过来加入“聊天室”。这一聊便是几十分钟。
我坐在那里也难免经常被人拍肩膀问候开始聊天。想着也不能老是让别人来拍我肩膀,我也得积极主动地回应呀,于是我也开发出了拍别人肩膀开始“尬聊”的技能。所以在机房是聊了非常多的东西,政治、文化、生活, etc.我们看来可能这种聊天会耽误工作效率,但是人家就是能够把任务完成了,或许是他们工作时候比较专注吧。还有个好处是,工作间隙中的聊天的确能有一些启发作用。虽然彼此的课题都不一样,但是简单聊一下,有时对方能给出比较中肯的建议,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或者能激发自己的灵感。
浓郁的文化氛围
伦敦的生活非常有魅力,景点密度高得令人咋舌。这里汇聚了众多博物馆,剧院,高等院校,名胜古迹,感觉在市区随便几步就能指出个有历史渊源的建筑。一个小小的岛国在几百年间逐渐走向辉煌,在军事和文化上制霸全球,想必拥有诸多活在史诗里的人物、见证历史的宏大舞台。地铁里有各种展览、演出以及书籍、专辑的推荐广告,让人觉得这座城市每天都有许多激动人心的事情在发生(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异邦语言的疏离感营造出的高级氛围)。下图是英国乐队London Grammar的新专辑广告。当我在地铁通道里看到这张海报,不禁被小姐姐英式高贵的冷艳侧颜吸引,光线明暗的戏剧感也呼之欲出,每次视线都多停留好几秒。而国内的地铁里往往是各种商业氛围浓厚的广告。
地铁广告的幽默也是屡见不鲜,比如下图
这是拉斯维加斯旅游业投放的广告。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纯洁如我自然是没看懂的,后来在知乎上看到解释才恍然大悟。意思是:到一个你的口音是春药的地方旅游吧--在这里发生的(风流事),全留在这里。
这广告真是令人捧腹,很多人对于英伦腔的刻板印象是:高贵、性感(不只是中国人这么想,美国人也是如此,古装美剧都用英音)。于是广告商便利用这个梗,诱惑英国男人们到拉斯维加斯旅游。
这是莎士比亚的环球剧院,我怀着朝圣之旅的心情前来的,正在上演的是《李尔王》。
生活的电影质感
行走在伦敦街头,看着路边整洁的红砖白墙房屋,明净的蓝天,红色的电话亭,会心生一种行走在电影画面中的感觉。长期以来的影视作品已经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寒冷,整洁,礼貌,以及“高贵性感”的伦敦腔。由于伦敦是个国际大都市,经常有很多大新闻,因此生活的电影质感也可以体现在另一个方面,比如……
美国大选结束后不久,某天夜里和小伙伴散步,发现到了厄瓜多尔大使馆附近,于是便兴致勃勃地前去参观,因为美国大选的风云人物阿桑奇此刻便蜗居在大使馆的地下室中。传奇人物傲然举着文件站着阳台上面对底下全世界媒体记者的画面依然历历在目。来到那幢红砖建筑前面,一片阴暗,异常冷清,只有旁边某辆停泊的汽车里散发出一点手机的微光。我想,这恐怕就是传说中的盯梢特工吧。于是开始拼命脑补,仿佛谍战大片中的紧张情节就在眼前上演,国际政治就在脚下风起云涌,这真是一种难忘的体验。
晚上吃鸡吗?
在英国生活,每天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今晚吃鸡吗?因为这边餐厅里鸡肉特别受欢迎,猪肉和牛肉相对较少。不管是面店、快餐店、食堂,都是各种各样做法的鸡肉。
黑暗料理
英国的“黑暗料理”也是举世闻名。一个典型的笑话:世界上最薄的书--英国人的菜谱。许多中国人都抱怨英国菜难吃。这边人日常吃各种店里的三明治、汉堡、面包、沙拉。而且在速食食品公司的多年经营宣传下,英国家庭食品市场被大量冷藏速食品占据,快节奏的生活也让人们更加习惯于从冰箱中拿出食物加热着吃。
黑暗料理有一道代表作,名字叫“四十五度仰望天空”,具体样式如下:
。
。
。
。
怎么样,惊不惊喜?我反正是没试过。
爱恨交加的地铁
伦敦的地铁也非常有名。地铁站点非常多,线路四通八达,带来的缺点是,很不准时。开着开着,在隧道里停下来,广播提醒:列车前方遇到红灯,请耐心等候;前方站台没有空位,再等一会儿。。。这在国内真的是难以想象。而且地铁也很贵,每天来回四十元,一年差不多花了一万多块。
在伦敦有一句名言:Mind the gap. 因为你不mind的话,你真的会从gap掉下去的。伦敦的站台有些是曲线型,所以车厢与站台之间有很大的gap。
治安
2017年,伦敦可谓是流年不利。已经十几年没有发生大型的恐怖袭击了,17年就发生了好几起。而常规的治安情况也不容乐观。三大日常案件:泼酸、持刀袭击、飞车抢劫。因为超市里很容易买到清洁用的强酸(可能英国的清洁剂比较强劲吧),于是是有泼酸袭击的事件发生。上图可见,泼酸事件逐年上升,引发了深深的不安。而青少年帮派持刀现象愈发严重,比如事先将刀藏在公园里,碰上哪天打架的时候正好可以抽出。所以出行还要多注意安全,避免某些高危区域。
总之,这是一段非常难忘的旅程,压抑紧张的学习,陌生新奇的环境,每一天都是新的挑战,都有新的收获。很多人会怀疑一年的留学是否值的,我觉得还是很值的,不论是学校提供的教育,还是各种文化、生活体验,以及自我的提升。
一群年轻人在异邦相遇,在彼此美好的年华里交错了轨迹,留下了一段共同的印记,然后各奔东西,或许将彼此遗忘,或许珍藏在心里,然后期待下一次未知的重逢。再会,老朋友们~
往期文章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