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对老舍的一点了解

来源:要发发知识网

8月25日          周四            雨

昨天看到一篇“老舍,50周年祭”的文章……

对于老舍,从不了解到想了解,再到现在一点点开始了解......

现在正在读《老舍散文--可喜的寂寞》一书......

昨天的文章中讲:“今天是2016年8月24日,50年前的今天,老舍,这个爱吃花生米,爱听相声,爱养花,爱说笑话的北京老头儿,一步步的走进了北京的太平湖,直到淹没全身……

因为老舍骨子里的文化基质还是北平的那些市民文化,他对政治的理解还是有太多的幻想和一厢情愿,无法接受奥威尔那种巫师般的,窥见地狱般的高密度信息,甚至提不起一丝的忧虑。

老舍对新政府和新社会是抱着极大的热情的。因此在建国后,不同于矛盾、曹禺、沈从文等建国后写不出东西的大作家,老舍创作欲望极强,紧跟共和国的各种动态。

可是共和国的味道和气味在一点一点起变化。1962年之后,共和国的文化领域越来越受到整肃,就算是转型最为成功的老舍,写作空间也受政治挤压,只得被迫停止小说的写作。此后老舍仍想尽办法和共和国的文艺走向紧贴。作为一个大作家,他居然想通过写竹板快书、相声等,来宣传计划生育、科学种田,但是也未获批准......

在1966年的那个夏天,在被高干子弟红卫兵们一通羞辱之后,老舍当初的乐观彻底幻灭,他终于发现在权利和政治的面前他什么都不是。他想回到家寻找慰藉,但他的家门对他紧闭,和他断绝了关系。

致命的是,老舍并不是聂绀弩、牛汉那样的硬汉,能梗着脖子坐一辈子黑牢,操他们一辈子娘。老舍的骨子里是有一点忧郁和软弱的。比如在他的小说中,尽管我们看到的老舍先生总是嬉笑怒骂的,总是充满了对民间智慧的倾心,和对平淡生活的向往。但是仔细的看去,我们却发现老舍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有很多是自杀的。比如《四世同堂》中,祁天佑受日本人羞辱后就投进了护城河。《茶馆》中的王利发王掌柜全力支撑“裕泰”老店不得,上吊而死。《骆驼祥子》里面的小福子被父亲卖到窑子里不堪非人待遇,上吊自杀。这分明就是老舍的一种生命意识:与其受辱,不如结束。关于此点,他的儿子舒乙也是这么说的:“老舍的作品里有自杀倾向,他自杀是有一种美学的倾向在影响他。”所以在一连串的绝望后,他的阴郁情绪爆发了,选择和他小说人物一样的悲剧归宿。

老舍自杀的地方叫太平湖,离积水潭很近。积水潭那一带是老舍从童年到青年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那里有他最初的回忆。其实童年的记忆是许多大作家永恒挖掘的金矿,那是他们生命和创作的根,老舍也是如此。他在《想北平》中,是这样深情的描述积水潭的:“面向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那是他魂牵梦绕的安逸之地。

.......

老舍,需要读他更多的文章,也许才可以慢慢地一点点的来了解他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自己也读出了一些当时他的无奈和性格上的忧郁......所著书中文字的表达和用词的完美,是现今极少有人能比拟的……

老舍老先生,让我一点点来了解您,您过往的种种,去了解时,并不去刻意,却会在遇到时用心!